《列夫·托尔斯泰》习题

2023-09-02

《列夫·托尔斯泰》习题 篇1

  【基础练习】

  1、下列加黑字中声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一 丑 酝 

  b、烁 线 酒 

  c、纹 笼 留 

  d、制 纠 粗 

  2、解释下列词语:

  a、器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禁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轩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诚惶诚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下列成语造句:

  a、正襟危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广袤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鹤立鸡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颔首低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词语中不含贬义的一项是( )。

  a、藏污纳垢 矮小敦实 引人注目 意趣盎然

  b、粗制滥造 无可置疑 麻木不仁 名门望族

  c、鹤立鸡群 文坛泰斗 颔首低眉 正襟危坐

  d、诚惶诚恐 天才灵魂 郁郁寡欢 丑陋可憎

  5、根据课文,为下面一段话选择一组最合适的动词填空( )。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__________了过来,又稳又准,_____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

  a、刺 切中 控制 探索

  b、刺 击中 控制 探寻

  c、扎 击中 抑制 探寻

  d、扎 切中 抑制 探索

  6、下列句子中未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b、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

  c、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d、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提高练习】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7、这一段主要描写的是_________,这样开头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是分几层写出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综合文段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人物长相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点考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列·尼·安德列耶夫回忆托尔斯泰

  《逝世前的半年》(节选)

  他的脸上,没有他所有作品里,肖像、照片上流露出来的那种令人生畏的表情,没有因五官线条分明而使人感到的那种生硬的感觉,没有像块块垒起的花岗岩似的那种刚强然而呆板的神情,没有一生中使所有的人都服从于他的那种无限的威势,这些特征都没有了。________这些特征过去是有过的,_______曾经一度正是托尔斯泰的基本特征,________随着岁月的消逝和他本人的努力,_______消失了。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

  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平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他走起路来,步子也是那么的柔和,简直听不到脚步声,他上身穿的那一件法兰绒短衫的料子也显得特别柔和,他的帽子也使人感到是柔和的……

  11、填人第一段中空格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固然 而且 因此 却

  b、而  而且 但是 却

  c、而  或许 但是 因此

  d、或许 而  因此 而

  12、选文中托尔斯泰过去和现在发生了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托尔斯泰柔和的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选文在写作手法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请比较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提示:a项中“酿”的声母是“n”;b项中“肆”的声音是“s”;d项中“缠”的声母是“ch”。

  2、a、人的外表。

  b、束缚,强力限制。

  c、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d、惶恐不安。

  3、略

  提示: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写出通顺韵句子即可。

  4、c

  提示:关键要理解词的意义,并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5、b

  提示:选择其中的两个空做参照点,根据上下文意或前后搭配作出选择。

  6、a

  提示:a项“仿佛”只是一种猜测,是模拟事物情态的。

  7、须发特点勾画了人物轮廓,突出人物总体特征,为后文作铺垫。

  提示:此题可综合全文,根据内容之间的联系加以分析。

  8、分三层:第一句,总写须发特点,二、三句,具体写须、眉、发,四、五句,总写,多角度描写。

  9、比喻。突出了须发的浓密。

  提示:抓住“植被”、“空地”二词加以分析即可。

  10、直接描写、比喻、比喻夸张连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提示:抓住文中关键的或生动的句子加以分析品味。

  11、b

  提示:此题要根据上下文意来揣摩分析。

  12、以前:令人生畏的表情,五官线条分明使人感到生硬,刚烈而呆板的表情,使所有人都服从于他的那种无限的威势。现在:变得性格柔和,感情十分纯洁,像孩子一般善良。

  13、白发、嗓音、笑容和目光、走路的步子、衣料、帽子……

  14、很自然,很从容地走完人生之路。

  提示:此题关键是要理解“数学的正确性”,指的是“像数学那样严密、自然”。

  15、本文采用直接描述和议论的方式;课文用比喻、夸张等手法。

《列夫·托尔斯泰》习题 篇2

  一、基础知识题

  1、选择下列画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胡髭(zì) 长髯(rán) 一绺绺(liǔ) 鬈发(quán)

  b、黝黑(yǒu) 粗劣(liè) 滞留(zhì) 穹顶(qióng)

  c、可憎(zēng) 蒙昧(mèi) 貂皮(diāo) 酒肆(sì)

  d、掠过(lüè) 颔首(hàn) 锃亮(zèng) 轩昂(xuān)

  2、找出下列语句的错别字,并将正确的改在后面的括号内:

  ⑴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原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涛涛白浪的大胡子。( )

  ⑵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蓬来好不了多少。( )

  ⑶ 它像枪弹穿透了违装的甲胃,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

  3、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⑴ 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所给的词语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____________

  ⑵ 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____________

  ⑶ 惶恐不安。

  ____________

  ⑷ 无法揣测,难以捉摸。

  ____________

  ⑸ 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____________

  二、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①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扎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②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 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球。”

  ③ 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淡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④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这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1、第①段画横线句子“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高尔基会说“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画横线句子中“闪光的珠宝”指什么?“甲壳”指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最后一句话,为什么作者会肯定说托尔斯泰“缺少”“幸福”,你能用事实补充说明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纳这几段文字的思想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于15个字以内)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a(“髭”的读音应为“zī”)

  2、⑴ 原──源 涛涛──滔滔

  ⑵ 蓬──篷

  ⑶ 违──伪 胃──胄

  3、⑴ 入木三分:这里形容眼神锐利、深入人心。

  ⑵ 粗制滥造:这里指托尔斯泰的面孔的丑陋。

  ⑶ 郁郁寡欢:这张脸总是闷闷不乐。

  ⑷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4、⑴ 鹤立鸡群

  ⑵ 颔首低眉

  ⑶ 诚惶诚恐

  ⑷ 神秘莫测

  ⑸ 麻木不仁

  二、阅读题

  解析:这道题是考查课内现代文阅读能力。

  1、这是描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作者运用比喻写出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2、高尔基运用夸张的手法,干脆有力,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表现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3、“闪光的珠宝”是指托尔斯泰那双珍贵、敏锐的眼睛;“甲壳”原指虾蟹等动物的外壳,质地坚硬,有保护身体的作用;现指胡子、眉毛、头发保护眼睛。这是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这也是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4、托尔斯泰晚年吃素,从事体力劳动,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离家出走,途中感冒,于 1910年病逝于火车站。

  5、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列夫·托尔斯泰》习题 篇3

  【教学目标】

  1、加强诵读,积累丰富的词语与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2、理解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强化语言品味,了解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积累词句;

  2、了解外貌描写的作用,学会合理运用修辞;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托尔斯泰的思想、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一位文学巨匠,在俄国文坛驰骋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谓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着名。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到了晚年,他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奥地利着名传记作家。我们曾学过他的《伟大的悲剧》。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2、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3、课文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

  人物的外貌描写。

  三、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四、品味语言

  (小组合作交流)

  1、划出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试作点评:

  (要求反复诵读)

  2、班中交流:

  学生点评、交流,完成对语言的品味和人物思想的领会。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升华。

  ⑴ 体会容貌特征:

  须发──浓密:“植被多于空地”“热带森林”“滔滔白浪”;

  长相──平庸、丑陋、粗鄙:“低矮的陋室”;

  (眉毛、鼻子、额头、皮肤、耳朵、嘴唇……)

  表情──忧郁、愚钝:“禁锢思想的囚牢”。

  ⑵ 理解精神世界:

  (抓住眼睛)

  “黑豹似的”“一把锃亮的

  钢刀”“枪弹”“金刚刀”—— 目光的犀利;

  “刀剑入鞘”“神奇的星光”“手术刀”“x射线”——感情的丰富;

  “闪光的珠宝”“猎鹰”“寒光四射的匕首”——眼睛的威力。

  ⑶ 语言特色:

  比喻、夸张兼用,大肆铺排。

  五、课堂小结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外貌(特别是眼睛)的描绘,极力赞美了托尔斯泰内心情感的丰富,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犀利,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运笔在方寸之间,洋洋洒洒,精雕细镂,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之所以产生如此的艺术效果,全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把我们带进无穷想像的空间,让我们尽情玩味,揣摩其含义。

  六、布置作业

《列夫·托尔斯泰》习题 篇4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2.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四周星期二)

  第    一    课    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胡髭(zi1)  长髯(ran2)鬈(quan2)发黝(you3)黑滞(zhi4)留  愚钝(dun4)禁锢(gu4)  轩(xuan1)昂犀(xi1)利    侏儒(ru2)  酒肆(si4)    尴尬(gan1ga4)锃(zeng4)亮甲胄(zhou4)粲(can4)然  盎(ang4)然

  2.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二、导人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表,怎样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四、学习课文

  (一)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二)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例如: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五、小结

  体会文中运用夸张手法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七.作业 设计

  一、辨字组词。

  滞(    )  钝(    )  锢(    )  尴(    )

  带(    )  纯(    )  涸(    )  滥(    )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you3(    )黑xuan1(    )昂    xi1(    )利

  侏ru2(    )    酒si4(    )    chi4(    )热

  can4(  )然  长ran2(  )han4(  )首低眉

  广mao4(  )无垠    an4(  )然失色

  三、改正错别字。

  粗制烂造  鹤立鸡群  正经危坐  诚皇诚恐

  无可置凝  郁郁寡欢  引人注目  藏污纳沟

  八. 课后记录: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黝黑、禁锢、尴尬、炽热、轩昂、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广袤无垠。

  二、介绍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

  了解他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在班上交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托尔斯泰人格的美及他的形象宏伟,品格感人。

  三、探究活动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发表独特的看法。

  四、拓展训练

  教师向学生推荐罗曼·罗兰《名人传》一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理解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小结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七.课后记录:

《列夫·托尔斯泰》习题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2.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教学重点、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教法设想

  组织学生多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课文采用先抑后扬手法的艺术效果。

  教材分析:主题:

  通过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描写托尔斯泰的肖像,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而且通过对他犀利的眼光的描写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

  写法:

  1.写伟人平庸粗陋的一面来表现人物的特征。A.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①须发

  ②面部轮廓、结构③面部特征――面部表情

  ④长相----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⑤外貌给拜访者的感觉――失望。

  B.专门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①犀利的目光

  ②眼睛里蕴藏的丰富感情③眼睛的威力

  2.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来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例子见课文第一段胡须雨头发的描写。难点提示:

  本文的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大人物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怎么理解作者这样安排材料?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的真实刻画,同时夜揭示了他是俄国人们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

  个矛盾的统一体。如果进一步研究,可以认为,写他外貌的矛盾统一,实际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列宁就说过,他既是伟大的,也是可笑的(这可能不是作者的本意)。本文的中心落在他的眼睛上,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锐、深刻。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写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

  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物画肖像画,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千百言。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并非面面具到,而是突出重点,大肆铺排,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深刻而强烈的印象。之所以能尺水兴波,纵横捭阖(bǎihé),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比喻不仅仅十追求形似,而是追求形肖;夸张更加凸现托翁的形貌特征。因此,本文的比喻和夸张把我们带进无穷的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尽情去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可以说,本文比喻和夸张的艺术效果,不仅在于形象鲜明突出,更在于寓意深刻,韵味无穷。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胡髭(zi1)长髯(ran2)鬈(quan2)发黝(you3)黑滞(zhi4)留愚钝(dun4)

  禁锢(gu4)轩(xuan1)昂犀(xi1)利侏儒(ru2)酒肆(si4)

  尴尬(gan1ga4)锃(zeng4)亮甲胄(zhou4)粲(can4)然盎(ang4)然2.解释下列词语。黝黑:黑;黑暗。滞留:停留不动。愚钝:愚笨;不伶俐。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犀利:锋利;锐利。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炽热:极热。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二、导人

  1.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

《列夫·托尔斯泰》习题 篇6

  八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文中有一篇是《列夫·托尔斯泰》,时隔半年,我突然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作者茨威格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托翁的外貌,所用篇幅之大令人咂舌。

  比如,“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比如,“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再比如,“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当时讲课的时候,我们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外貌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过去这么久了,我都没有感觉这节课有什么不妥的地方,直到今天,当我读书的时候读到了这么一段话,忽然令我眼前一亮,继而,一阵深深的遗憾涌满了心头。这段话是这样的:

  古人说:“相由心生”。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要对自己的相貌负责”。叔本华说:“人的外表,是表现内心的图画,相貌表达并揭示了人的整个性格特征”。陈丹青说:“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迈克则要特意赞美鲁迅的脸:“仙人掌般不动声色坐落在时间荒原,连风沙也不敢造次侵蚀。假若当初它曾经包含美指的苦心打造,营造出了的戏剧效果倒真的不着痕迹,功劳恐怕要算到当事人头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脸的美术指导,要为自己的脸担负全部事故责任。要养脸,得先养心。

  我就在想,如果之前我能看到这段话,并把它背下来,当我再站在讲台上,从容淡定地把这段话介绍给我的学生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对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有更为深刻的理解。遗憾啊遗憾,此时此刻,我完全被遗憾包围,无处奔突。遗憾之余还有内疚,我的这批学生就这样错过了一处精彩。

  从此刻开始,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希望自己能轻而易举地发现自己的破绽,并能从容地避免自己的失误。好好学习吧,多多充实自己,不要让此类的遗憾再次重现。

《列夫·托尔斯泰》习题 篇7

  4.列夫﹒托尔斯泰

  [基础与积累]

  1、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世匠,作为中学生应当有所了解,请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自主查找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作家,出身于        的家庭,读过大学,办过学校,当过军官,他       

  农民,       土地私有制,1881年前后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在      的立场上来,但      暴力革命,宣传基督教 

  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2、列夫﹒托尔斯在文坛驰骋60多年,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其中有《      》、《         》、《    

  》三部长篇小说代表了他艺术高峰。

  1、  给下列加点汉字注音。

  黝(   )黑    滞(   )留    禁锢(   )    炽(   )热    甲胄(   )

  广袤(   )    长髯(   )    锃(   )亮    一绺(   )    粲(   )然

  4、为下面各句选择恰当的词语。

  (1)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      (意识、认识、注意)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

  (2)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

  法         (躲藏、闪避、躲避)。

  (3)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钞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          的目光和       

  的笑容。(和善、柔和、温和、和蔼)

  (4)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      ,把浅薄的信条     。(扯掉、撕碎、扯下、撕烂)

  [探究与体验]

  1、本文是一幅托尔斯泰的肖像画,请阅读前半部分(1-5节),找出托尔斯泰外貌特征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相应分类处。

  脸庞        ,胡髭        ,眉毛        ,皮肤        ,鼻子        ,

  头发         ,耳朵        ,面容        ,长相        。

  2、阅读本文后半部分(6-8节),找出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精彩描写,细细加以品味。

  描写目光犀利的语句:

  描写眼睛富有感情的语句:

  描写眼睛的威力的语句:

  3、文章前半部分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普通,后半部分又竭力赞美他眼睛,这样是否前后不一致,为什么?

  4、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外貌的描写,除运用夸张外,还运用了大量想象丰富的比喻,有的句子是夸张和比喻联用,将托尔斯泰的形貌和深邃的内心世界极为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试从文中找出几处比喻和夸张联用的句子,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描写眉毛:

  描写须发:

  描写额头:

  描写目光:

  表达效果:

  [拓展与欣赏]

  他的脸上,没有他所有作品里、肖像、照片上流露出来的那种令人生畏的表情,没有因五官线条分明而使人感到的那种生硬的感觉,没有像块块垒起的花岗岩似的那种刚强然而呆板的神情,没有一生中使所有的人都服从于他的那种无畏的威势,这些特征都没有了。而这些特征过去是有过的,而且曾经是托尔斯泰的基本特征。但是随着岁月的消逝和他本人的努力,却消失了。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非常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

  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他走起路来,步子也是那么的柔和,简直听不到脚步声,他上声穿的那一件法兰绒短衫的料子也显得特别柔和,他的帽子也使人感到柔和的……

  我发现许多原来在他的肖像和照片上没有的东西,使我特别感到惊叹的是他那很美的额头:他的额头在灯光之下显得像塑像一般的线条清晰。使我感到最为惊叹的是,他的两道眉毛似乎是凹进去的,而在这两道眉毛之上的额头就好像很突出,他的圆圆的头顶就显得宽阔而有亮光。 

  (摘自《同时代人回忆托尔斯泰》,上海译文出版社)

  1、“而这些特征过去是有过的,而且曾经是托尔斯泰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是指哪些特征,请你用简洁的话概括。

  2、托尔斯泰在晚年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后给人的最大的感觉是什么? 

  3、文中对晚年的托尔斯泰充满着赞美之情,试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4、分析第2节的句式,以其它形容词代替“柔和”(如刚毅、倔强、懦弱……),写一个人的性格。

  [综合与创新]

  1、课外阅读一些托尔斯泰的作品。

  2、学习课文中运用比喻、夸张、联想、想象等手法,重点刻画人物的眼睛,使人物形神兼备的方法,写一段话,描写你印象最深的一双眼睛。

《列夫·托尔斯泰》习题 篇8

  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很重要的一环。本文通过对托尔斯泰进行外貌描写展示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在描写中透露作者的崇敬和赞美之情,这应该是指导学生进行外貌描写的一篇很好的范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观察托尔斯泰的画像,并口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的。这样一对比,学生能明确感觉到自己在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上的欠缺。然后,抓住对眼睛的描写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确其作用。最后,对班上同学作外貌描写,其他同学来猜,学生兴致很高。这既能训练学生在描写中抓住人物特征,再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又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一环节中,让被描写的人与描写的片断对照,其他学生指出写的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教师补充,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又有了提高。

  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学生应该对他有所了解,因此,在课前,让学生去搜集关于托尔斯泰的资料,课上交流,学生完成得不错,既对这一大文豪有所认识,又培养了他们搜集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是有些学生对于搜集来的资料还不能进行加工处理,在交流过程中只会照着材料一字一句地念,这种情况还有待改进。

《列夫·托尔斯泰》习题 篇9

  4 《列夫·托尔斯泰》 1课时

  课题《列夫·托尔斯泰》执教:蔡合良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 能力目标 

  3.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4. 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5. 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德育目标6.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学重点】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布置学生查阅作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导入新课: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以其不朽的著作赢得了世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对于他,我们一直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你想知道他的外貌吗?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样用入木三分又妙趣横生的文笔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的,请你跟随作者的笔端,来解读托尔斯泰的那双智慧的眼睛,进而感悟他的人格魅力。 学生交流资料:介绍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 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教师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所查资料并做简要概括          交流资料1分钟          5分钟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介绍列夫托尔斯泰: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 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 18XX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xx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出示目标 整体感知:                                        出示目标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教师正音。yǒu    zhì     dùn    gù   xuān     xī    黝黑    滞留    愚钝    禁锢     轩昂    犀利   rú   gān gà  chì      làn          gòu 侏儒      尴 尬    炽热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hàn        huáng    àn          mào yín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黯然失色     广袤无垠  sì    liǔ    rán  quán     jiá    zī  酒肆    一绺    长髯     鬈发   两颊   胡髭 qióng    mèi       zēng  bǐng  zèng     zhòu   穹顶   蒙昧   面目可憎     屏住   锃亮    甲胄 càn         àng     qiào     cāo  粲然    意趣盎然    刀鞘      粗糙2、解释词语:(重点) 气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座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3、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1)全文在结构上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全文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1---5段主要写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2)文章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的表现出来。作者在这里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的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做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研读与赏析: 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请用课文原句说说课文的第一部分具体刻画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外貌特征?   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正字正音                       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读课文         提出要求读一读,写一写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圈点勾画,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默读课文 4分钟           3分钟               15分钟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须发特点:“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面部轮廓:“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面容表情:“忧郁面孔上笼罩消沉阴影,滞留着愚钝压抑”,“没有一点光彩可言”,“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穿戴方面:“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带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有什么不合适”;总之,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试说说其作用。(此处可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语句,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描写鼻子:一直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3、读了这一部分,你认为托尔斯泰的相貌怎么样?  托尔斯泰长相粗鄙,他多毛,浓胡须,身材矮小,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 教师小结:  课文的前四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作者生动的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作者对客人拜见情景的描写,又一次让我们全方位的了解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的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同时,这一段也是过渡段。 布置作业:1、  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  完成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引导并纠正                     小结      布置作业    讨论交流   15分钟                      1分钟      1分钟板书设计:   

  2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复习提问: 1、给下列生字注音或写字黝黑    滞留  愚钝      禁锢    轩昂    犀  侏儒  尴 尬   炽热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黯然失色  广袤无垠   酒肆   一绺   长髯   鬈发两颊    胡髭   穹顶    蒙昧    面目可憎  屏住  锃亮    甲胄    粲然    意趣盎然   刀鞘     粗糙2、解释下列词语:气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座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检查提问    读、写    5分钟       4分钟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诚惶诚恐:惶恐不安。广袤无垠:广阔无边。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出示目标: 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是怎样描绘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的。 研读与赏析: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他学生听读并思考:3、课文第二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写托尔斯泰眼睛里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请用原文回答“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感情,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眼睛里透出丰富的感情;“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3、在写法上,与写外貌时是否相同?为什么?(研讨与练习一)相同点使比喻夸张联袂运用;不同点是前者多用抑笔,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两个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后者高度赞美,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艺术效果。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揣摩品味语言3、托尔斯泰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高尔基的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恰当的、很好的道出了托尔斯泰那            导入新课   指名学生读课文                     提出问题                 读、听课文并思考                      思考                   15分钟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的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拓展延伸:  研讨与练习四 参考答案要点  不矛盾。“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定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依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学生质疑  布置作业:1、  有计划的阅读代表托尔斯泰艺术高峰的三部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进一步了解这位文学泰斗的风采。2、  完成课后读一读,写一写3、  查阅有关资料,试写一篇小论文,论题: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引导学生思考                            布置作业  讨论交流                     学生质疑       15分钟                     5分钟   1分钟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列夫·托尔斯泰》习题 篇10

  开学已经两周了,但是学生的学习状态还不太好。一方面可能寒假太放松,还没调整过来,一方面可能是教师没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课,定目标。我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一课要学什么?”学生七嘴八舌。一班提到外貌、精神、经历、成就、写作手法、结构、句子理解。二班提到长相、精神、事迹、句子赏析、写作手法、结构,开始有点信口胡诌的味道。然后我一问他们是怎么得出这些目标的,引导学生得出:学习目标的确定依据有课前提示、文章内容、课后练习、旧知。二补充一个:夸张修辞及作用。三确定本堂课目标。一班选的是外貌和夸张。二班开始选的是长相和精神。”

  第二步:独立自学,小组讨论。学习之前问:“要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你们知道要怎么做吗?”让大家明白,要找到作者描写的外貌部件,圈划关键词;划记运用了夸张修辞的句子。

  第三步:全班交流,教师点拨。交流两个问题的看法。教师点拨,明确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由主到次的写作顺序。

《列夫·托尔斯泰》习题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创作情感。

  2、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语句的深刻含义,在合作交流中探讨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3、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文中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托尔斯泰背景资料:

  托尔斯泰,俄国作家。出生名门贵族。自小喜爱文学和哲学。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峰,也是他实践“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标志。

  指导学生看插图。看他的脸庞,头发,鼻子,胡子,眼睛。

  二、作者简介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伟大的悲剧》、《罗曼·罗兰》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能够正确默写。

  黝黑  粗糙  崎岖  平庸  滞留  愚钝  器宇  蒙昧  酒肆  缰绳  轩昂

  胆怯  藏污纳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诚惶诚恐  入木三分

  四、整体感知课文

  (一)同学们,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朗读时思考两个问题:

  1、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2、每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

  朗读后请3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1-5自然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第二部分为6-9自然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二)请第1、2、3组同学读课文1-4自然段,然后用原文语句说说课文怎样具体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须发特点: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

  面部轮廓: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面部表情: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

  着装穿戴: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不合适。

  五、精读课文

  (一)请全体男生读第6-8自然段。

  为什么说托尔斯泰有一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敏锐的眼睛观察社会、人生。

  (二)请一个同学读第8、9两自然段。描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的作用是什么?

  描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可以集中表现托尔斯泰高尚的人格,揭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突出中心。

  (三)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试找出一些。

  1、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的树根,朝上倒竖。(请同学们看插图)

  2、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请同学们看插图)

  3、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4、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请同学们看插图)

  以上4句,请同学们每人当堂背诵一句你喜欢的,同座位同学互相检查。然后请两位同学在全班背诵。

  (四)品味语句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收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五)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六、总结

  本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凡甚至“粗劣”的长相。后半部分笔锋一转,透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他“天才魂灵”的深邃、伟大,字里行间洋溢着仰慕、崇敬之情。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全文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作者驰骋想象,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

  学过本课以后,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七、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抄写生字词。

  3、课后阅读《托尔斯泰》全文或《三作家》全书。

《列夫·托尔斯泰》习题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教学重点难点)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课时1

  一、导入新课。

  今天,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进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列夫·托尔斯泰,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米开朗琪罗,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课文中也提到了俄国一位的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主要作品有小说《白夜》、《罪与罚》、《白痴》、《卡拉玛佐夫兄弟》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听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给下列生字注音。

  髭(zī)髯(rán)鬈(quán)黝(yǒu)黑滞(zhì)留禁锢(gù)炙(zhì)热

  颔(hàn)首低眉锃(zèng)亮犀(xī)利广袤(mào)无垠尴尬(gāngà)

  2、解释下列词语。

  犀利:(武器、言语、目光等)锋利,锐利。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约束,限制。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或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滞留:停留不动。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三、精读课文,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作者五个方面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须发、面部轮廓结构、面部特征、长相、拜访者的态度。)

  2、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3、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4、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5、第4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6、第5段的分析: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描写了拜见时哪些方面?

  (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

  四、布置作业:

  1、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2、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列夫·托尔斯泰》习题 篇13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味作者崇敬赞美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情感。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战争与和平》

  我觉得,每隔一段时期做一下“灵魂的扫除”是很有益的事情,它能让你自醒自重,同时使你的生活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

  ——《复活》

  人都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安娜·卡列尼娜》

  这三激励人心的话虽然出自不同的著作,但这三部著作却出自同一个人之手,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人公——列夫·托尔斯泰。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味作者崇敬赞美的情感。

  三、预习检测

  请用原文中的词语或句子回答。

  1、列夫·托尔斯泰出身于怎样的家族?

  名门望族

  (他出生在俄国的土地上,家族有显赫的历史,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女儿,他是天生的贵族。)

  2、人们希望他是一个集什么于一身的人?

  一个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的人。

  四、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与大家分享:你读到了怎样的列夫·托尔斯泰?

  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描写(脸、眉毛、胡子、眼睛)

  修辞——比喻、夸张登

  其他手法——对比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为托尔斯泰描绘了惟妙惟肖的“肖像画”,他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他的`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他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五、情感升华

  请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跳读课文。

  告诉大家:你记住了怎样的列夫·托尔斯泰?

  明确:眼睛是心灵窗户——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欲扬先抑)

  特有的高贵品质——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白板展示:列夫·托尔斯泰的生活背景)

  再次理解:眼睛是心灵窗户——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特有的高贵品质——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教师小结:列夫·托尔斯泰的眼睛看到社会的弊端,看透了世间的丑恶,将其淋漓尽致地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智者的痛苦往往在于能看清真相,并用一生去改变丑恶而事与愿违。他失去的是自己的幸福,却在民众心里竖起了丰碑,在统治者心里插了一把尖刀。

  六、课堂小结

  列夫·托尔斯泰留给我们的是无价的财富,所以他虽不幸却也是幸福的。一个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人,死后依然安静,他的墓前没有墓碑,没有鲜花,没有墓志铭,但作者茨威格却说他的墓是世界上最美、最感动的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列夫·托尔斯泰有的是无尽的赞美和崇敬。

  七、教师寄语

  “人都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以后只要我们再读到这些句子,再读到这些作品,我们都会从心底感叹:永远的经典,永远的列夫·托尔斯泰。希望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追梦者,可以循着前人的足迹,传承经典,创新未来。

  八、作业

  1、积累文中运用修辞的优美语句。

  2、运用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给自己崇拜的人描绘一幅肖像画,300字左右。

《列夫·托尔斯泰》习题 篇14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2.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胡髭(zi1)

  长髯(ran2)

  鬈(quan2)

  发黝(you3)

  黑滞(zhi4)留

  愚钝(dun4)

  禁锢(gu4)

  轩(xuan1)

  昂犀(xi1)利

  侏儒(ru2)

  酒肆(si4)

  尴尬(gan1ga4)

  锃(zeng4)

  亮甲胄(zhou4)

  粲(can4)然

  盎(ang4)然

  2.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二、导人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表,怎样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四、学习课文

  (一)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通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二)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例如: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五、小结

  体会文中运用夸张手法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辨字组词。

  滞( ) 钝( ) 锢( ) 尴( )

  带( ) 纯( ) 涸( ) 滥( )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you3( )黑 xuan1( )昂 xi1( )利

  侏ru2( ) 酒si4( ) chi4( )热

  can4( )然 长ran2( )han4( )首低眉

  广mao4( )无垠 an4( )然失色

  三、改正错别字。

  粗制烂造、鹤立鸡群、 正经危坐、诚皇诚恐

  无可置凝、 郁郁寡欢、引人注目、 藏污纳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黝黑、禁锢、尴尬、炽热、轩昂、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广袤无垠。

  二、介绍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了解他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在班上交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其他作品还有、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

  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

  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

  托尔斯泰在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托尔斯泰人格的美及他的形象宏伟,品格感人。

  三、探究活动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发表独特的看法。

  四、拓展训练

  教师向学生推荐罗曼罗兰《名人传》一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理解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小结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习题 篇15

  《列夫·托尔斯泰》是传记《三作家》的节选,选文较长,共9段,内容单一,全部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的描写。要在一节课堂上把这样一个长文处理好,首先就碰到了两个难题:

  一是文章太长,在课堂上学生全部读完一遍至少要10分钟时间,但从教学规律阅读文本又是必要的教学环节;

  二是文章内容单一,引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学生不熟悉托尔斯泰的话,在文本理解上会有障碍。

  我想在上好这节课,就必须解决好这两个难题,在教材的处理上寻找到恰当的切入点。

  这篇选文的内容单一,但同时应该看到,这正是本文的一个特点:一方面展现了托尔斯泰的外貌征,另一方面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内心世界。只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文本阅读还是容易进行的。最好的方法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我在课前介绍了托尔斯泰的身平经历及主要成就,再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象中贵族出身的大文豪托尔斯泰会是什么样子?第二步,我提出文字的视觉感,让学生好奇本文的写作语言。

  基于文章比较长和结构上的特点,我做了大胆的构想,将文章切割成两个部分来进行阅读。先读前五段,这部分是对托尔斯泰外貌特征的刻画,突出人们对他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然后读后四段,描写的是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突出文章的内涵——人的高贵不在于外表而在于灵魂。

  基于此种构想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请学生将自己课前对托尔斯泰的想象与课文中描写进行比较,发现不同,再谈体会。

  2、体会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精妙之处。

  这部分是重点,我将介入钱钟书先生对于阅读比喻的看法:“钱先生的《管锥编.毛诗正义.有女同车》条中,通过一大段精彩阐发,指出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比喻,我们应当领会其“情感价值”,不要执著其“观感价值”。也就是说在比喻酿造出的特定语境中,要神会其情感用意,不能拘泥于实在之象。如“杏脸桃颊”是比喻女子之美的一个常语,将女子鲜艳润泽、光彩照人的脸庞一下子全描写出来了。如果我们不用“情感价值”去理解,而仅从“观感价值”着眼的话,那将大煞风景,死在句下。若其女脸颊果真为“桃杏”,岂不成了怪物!文学作品中的比喻用绘画和雕塑表达不出来,也是这个道理。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假如我们坐实当真,依此画像,必引人疑惑。因而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合而仍离,同而存异,不能取彼代此、纳此入彼。”这样能使学生在体会比喻时更精确、更深入。

  在这部分中,我还引入罗曼·罗兰《名人传》中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并与课文比较,发现两者笔法的异同,从而进一步体会比喻的妙处。

  3、分组讨论,体会课文描写人物的表达效果。讨论后使学生明确: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与后文描写眼睛形成对比;着力描写眼睛和目光表现大文豪的不平凡之处;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内心精神世界。

  这篇文章,我把它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以比喻及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为重点,学生的兴趣有了,对于比喻夸张的表达效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实现了长文短教。

《列夫·托尔斯泰》习题 篇16

  一、积累与运用1.这些字你认识了吗?标出它们的正确读音。胡髭____________  长髯____________  一绺____________  鬈____________  侏儒____________  尴尬____________  锃亮____________ 粲____________2.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长篇小说,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峰。3.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①眉宇之间……的非凡器宇____________②禁锢思想的牢笼____________③鹤立鸡群____________④正襟危坐____________⑤颔首低眉____________4.文章刻画托尔斯泰肖像,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读一读,试找出几句加以赏析。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一)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6.选文第一段抓住托尔斯泰眼睛的什么特征去写的?你如何理解“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两个比喻。7.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表达出来。认真品读选文,试找出一些精彩语句加以赏析。8.说说你对“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句话的理解。9.作者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阅读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资料,谈谈你的认识。(二)跟托尔斯泰学积累托尔斯泰妻子的妹妹塔吉娜,每年总带一家人来姐姐家的庄园避暑。塔见托总拿个本子写着什么,不解地问:“你往小本子上写些什么东西?”托____________说:“记的就是你们。”“我们有什么可记的呢?”托耸耸肩,____________回答:“这就是我的事情了,真实总是有趣的。你认为你在我这儿是白住的吗?我把你们的行动全都记下来了。”这就是从不离开笔记本的托尔斯泰。他在家里,散步的路上,和客人喝茶聊天,在孩子们中间……总之,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____________注视着一切,观察着、记录着一切有意义有趣味的东西,为自己的创作提炼了思想,积累了素材。由此看来,学会积累并不难,只要我们像托尔斯泰那样,平时注意眼到、耳到、口到、手到、脑到,那么,看似平淡的生活将变得丰富多彩。可以说,联系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生活的语文学习并不是什么负担,而是快乐的享受。10.将下列短语选择填写到文中横线上。眨眨眼  风趣地  睁大敏锐、富有洞察力的眼睛11.说说画线句中人物之间的关系。12.文中托尔斯泰说的“记的就是你们”一句话的含义,可用文中“____________”一句作解释。 13.文中说“学会积累并不难,只要我们像托尔斯泰那样,平时注意眼到、耳到、口到、手到、脑到,那么,看似平淡的生活将变得丰富多彩。”你怎么理解这“五到”的含义并把它们付诸学习实践呢?请谈一谈。14.文中加点词“联系”“思考”“积累”不能颠倒位置,为什么?15.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联系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生活的语文学习是快乐的享受”的理解。三、写作16.课外阅读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他的作品,根据你的阅读理解,写一人物短评。(如可以《我看托尔斯泰》《从〈战争与和平〉看托尔斯泰》等为题,选一角度,谈出你自己的见解)  ☆4  列夫·托尔斯泰1.zī  rán  liǔ  quán  zhū rú  ɡān ɡà  zènɡ  càn2.《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3.①气概,风度。  ②束缚,限制。  ③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④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⑤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4.答案举例:为勾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作者用了大量比喻:脸庞多毛,用“植被多于空地”喻之;黝黑脸膛“皱似树皮”;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灰白的鬈发,像堆在额头上的泡沫;须发覆盖,像热带森林般茂密;大胡子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这些比喻(内含夸张)的大肆铺排,浓墨重彩,让读者对托翁的面部特征产生深刻的不同寻常的印象。二、(一)5.选文主要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6.选文第一段抓住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去写。“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形象精妙地写出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7.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愤怒使之冷峻,不悦使之结冰,友善使之和缓,激情使之炽烈如火。”“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用高尔基的话说:“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8.课文前半部分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原来粗鄙的外表是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的。这是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的精美绝伦。9.参考答案:二者并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二)10.依次是:眨眨眼、风趣地、睁大敏锐、富有洞察力的眼睛11.塔吉娜是托尔斯泰妻子的妹妹、托尔斯泰是塔吉娜的姐夫。12.“我把你们的行动全都记下来了。”13.答案举例:“眼到”就是对现实生活及周围的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14.三者之中,“联系”是基础,“思考”是在此基础上的继续,“积累”是经过思考之后的收获,三者有相承关系。15.提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只要睁开我们发现的眼睛,像托尔斯泰一样善于积累,你会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的。结合自己的感受去答即可。三、16.提示:此题须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完成,理解可浅可深,关键能通过课内外阅读了解托尔斯泰这位文学巨匠,尤其是他的思想变化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