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2023-08-19

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掌握重点实虚词;了解课文层层推理得出结论和从历史事例归纳出结论的写法。

  4.认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懂得人处于困境能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走向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二)《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学习生字:

  舜(shun)歌亩(quan)傅说(yue)胶高(ge)百里奚(xT)孙叔敖(a0)法家拂士(bi)

  (四)教师示范读,学生自由地读课文,注意重音、停顿。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共两段。

  第一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一层:摆事实。举出六位有成就的历史人物,摆出他们在取得成就之前都是历经磨难的事实。

  第二层:古往今来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从而锻炼意志,增长才干。

  第二段:从正反两个反面论述人处于困难境地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三、教师小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先列举六个卑微到显赫的人的事例,再讲其中道理,由人及国,最后得出结论。说明了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获得成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三、利用工具书,疏通文义。

  四、古汉语知识

  (一)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二)词类活用:

  1.芳其筋骨(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2.饿其体肤(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饥饿。)

  3.空乏其身(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穷困缺乏。)

  4.所以动心忍性(动词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强。)

  (三)一词多义:

  1.于:舜发于默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

  2.而:而后作(承接连词);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3.发:发于联亩(举,被任用);发于声(表现)。

  4.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五、整体感知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历练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历练。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六、合作探究:

  (一)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二)作者举例是想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三)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明确: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四)“故天将将大任于是人也”一句起什么作用?“必”字说明什么?

  明确: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必”字说明经受磨难是成就人才的必然途径,这是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五)人才须经历哪几方面的磨难?又有怎样的好处呢?

  明确:经历三方面磨练: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六)文章的第二段分别从哪两方面论述了什么道理?

  明确: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人处逆境才能生存发展,国无忧患必将灭亡的道理。

  (七)人为什么会常犯错误?为什么这样以后就会改正?

  明确:字宙是无限的,奥秘是无穷的,人在字宙中是极其渺小的,人受时空的限制,不可能无所不及。所以在认识事物时,必然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人在犯错误的过程中,要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就会纠正错误认识,接近真理,走向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即在于此。

  (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具体论述人在困境中思想行为的表现。“征于色”是指表现在神态上,“发于声”是指表现在谈吐上,都不同于从前,异于别人,显示出非凡的气质、修为,从而被别人所了解,所任用。“而后喻”句照应了第一段中所指出人才被举用的现象。

  (九)“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人受磨砺的好处。“法家”“拂士”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有敌国外患为什么对国家有利?请同学举历史上的事例加以说明。

  明确:“法家”是起着约束国君,限制国君的作用的。封建君主,天下惟我独尊,“法家”

  劝谏君主不去声色犬马,心系国事。“拂士”是辅佐君王,为君主出谋划策的。有敌国外患,就会有恐惧意识、忧患意识,不断地找出本国的弱势,努力提高本国的国力水平,从而增强对敌斗争的优势,使敌人不敢觊舰,也侵略消灭不了。历史上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都足以证明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的正确性。

  七、总结升华

  本文除了例证外,还用了什么方法论证了这一道理?怎样论证的?

  明确:作者除了例证,还善于从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证磨练的必要性:作者先列举了三个哲理性很强的事实:“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面阐述即使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练,方能发奋进取的道理。接着,作者从个人的成长推论到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往往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是从反面论证。

  文章通过两方面论述,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八、教师小结: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历练中形成的,增长的。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2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三年级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易错字、注释实词,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网上搜集关于孟子及其著作《孟子》的相关资料;

  (3)、网上搜集关于孟子的名言警句及其名人故事。

  二、教学课题

  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亚圣”——孟子的雄辩、善辩的风格,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认识到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并从中获得启发以砥砺自己的人生。因此确立本课的目标为:

  1、知识目标: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2、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理解文章说理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

  3、德育目标: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教材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是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课《<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章。孟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所以学习此文时,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程标准语)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经典名篇。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八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重难点放在:

  1、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使动用法,积累文言词汇弄清论证方法的种类与作用;

  (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

  2、教学难点:

  (1)、了解孟子的雄辩、善辩的风格,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2)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现实中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四、教学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文章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在理解阅读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教案设计以学生读议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标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能够使学生结合文本和生活等方面的学习资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议论文的学习一般比较枯燥,教学时可适当插入一两个短小的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学情分析:

  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学生首次接触此类文章,对文体理解上必然存在困难,且初中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过于透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适当引导,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把握主旨”上,文体解读上可简单带过。

  教学过程:

  一、前置学习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一读,读准字音;

  二读,读对停顿;

  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

  四读,读出疑问。

  二、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译读:

  a疏通文章的重要字词的含义,生生互动,探究解决,不会的交全班讨论。

  b在理解主要字词的基础上试着翻译全文,自主翻译,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词逐句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汉语。

  C引导学生归纳课文重点词语质疑问难。

  d小组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通假字:曾=增衡=横拂=弼

  词类活用:苦:使……受苦;劳:使……劳累;饿:使……经受饥饿之苦;

  动:使……惊动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使……坚韧

  古今义: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

  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

  征:古义:征验;今义:出征;

  喻:古义:了解;今义:比喻。

  虚词:于:

  ①在;

  ②从;

  ③给;

  ④由于

  2品读

  本文中作者阐述了什么样的人才观?

  反复品读,读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思想。

  四、合作探究理解内容

  1、孟子这篇文章论述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他的观点是什么?

  2、课文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拓展延伸成就人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2、你还知道哪些与课文观点相似的名言?试写一两句。把你喜欢的名句写在积累本上。

  六、学有所获智慧背囊

  生活上要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学习上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学习退步了,不必灰心,积极进取。

  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经历困苦。

  要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困难是鞭策自己前进的最好的老师。

  成功之后还要不断的开拓创新,取得更大的成就。

  永远要记住所有的成功都是暂时的。

  七中考链接当堂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是:_

  ②所以动心忍性所以: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任:责任,使命)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

  3、下边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入则无法家拂士

  4、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C.舜发于畎亩之中宋何罪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C.行拂/乱其所/为D.入则/无法家/拂士

  6、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7、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2分)

  答:

  8、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开篇运______的论证方法,因为六人的经历相似,都是先_________又都_____。本文主要论述了和两个方面的问题。

  八、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举六位圣贤事例(举例论证)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道理论证)

  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国无忧患易灭亡(正反论证)

  个人(正)(反)国家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课后作业巩固提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于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种人?

  2.用横线标出“是人”需要经受哪些磨炼?

  3.通过这些磨炼能带来什么好处?(用原文回答)

  4.概括本段主要内容。

  5.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有人说:“逆境能成才”,“顺境也能成才”,请你举例谈谈对此说法的看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4

  一、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 ……痛苦

  2、劳其筋骨, 劳:,使 ……劳累

  3、饿其体肤, 饿:使 ……受饥饿

  4、空乏其身, 空乏:,使 ……受到贫困之苦 5、行拂乱其所为 乱:使 ……颠倒错乱

  二、重点词语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逆,不顺

  3、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征于色 征:征验

  5、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里面,指国内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8、国恒亡 恒:常

  9、生于忧患 生:生存发展。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懂得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远距我们现在大约二千五百年前,出现了一个历史文化转变的伟大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都有几百年之久,孔子在春秋时期,孟子却到了战国时期了。

  战国时期,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文化和道德政治奔走呼号,他继承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及中国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学观念,他的思想也和孔子的思想一样,流传到今。

  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的一篇历代传诵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先来讲一个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非常讨厌孟子,他认为称孟子为“亚圣”,把他的牌位供在圣庙里,实在不配,因此取消孟子配享圣庙之位。晚年他的阅历多了,读到《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节,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认为孟子果然不失为圣人,是亚圣,于是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圣庙之位。(出示孟子的画像)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

  下列词句

  畎亩傅说胶鬲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曾益其所不能

  (四)读文欣赏

  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了解有关人物及其故事。

  学生活动要求:

  请学生小结第1段所列举人物的最显著的共同点。

  2、拓展故事。

  讲一讲百里奚的故事。

  百里奚是一个我们只知道他姓百里、连名字都没有的奴隶。奚,不是他的名字,它是一个象形字,字的上部是一只手,中部是一条绳索,系在手上,字的下部是一个人,合起来这个字就是指一个失去了自由的人,即奴隶。

  百里奚,原是虞国的大臣,可虞君昏庸,没重用他。虞国被晋国灭亡后,他成了俘虏。晋君又把他送给秦穆公的夫人做侍从。百里奚从秦国出逃,可是才逃出国境就被楚国人抓住。秦穆公知道百里奚是有才能的人,就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回来。这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秦穆公和他谈了三天三夜,对百里奚更了解了,于是把朝廷重任交给他。

  3、背诵第1段。

  学生活动策略:

  先试背,再齐背,还要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4、小结第1段。

  用排比句列举事实,颇有气势。所列举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5、请学生自读第2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自读要求:

  注意句子内部的停顿,读出句子整齐的节奏、韵味。

  6、请学生明确字、词的含义。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因此,所以。于,给。是,这样的。也,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停顿。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各句均解释为“他”。苦,是一种特殊用法,翻译为“使……苦”,这叫使动用法。劳、饿、空乏、拂乱、动、忍,均是使动用法。

  7、背诵第2段。

  学生活动策略:

  先试背,体会句式规律,再齐背,还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8、齐背1、2两段。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

  1、搜集第1段中列举人物的材料,阅读并选取一个故事讲述。

  2、背默1、2段,记住词语的特殊用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大声诵读课文,默写课文。

  3.理解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事业上要想成功,就要经历磨难或者挫折。

  4.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发”“举”的意义解释引入

  先从“发”“举”两个词义该怎样解释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一开始就紧扣课文,激发学生思考,旨在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待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之后,我又话锋一转:同学们表现不错。“发”“举”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找到答案。

  (二)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找疑难,老师辅导

  在这段时间里,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疑问,老师走下讲台,随时发现学生的疑问,随时给予辅导解答。

  2.让学生齐读课文

  (1)老师在读课文前明确读的要求:

  a.读准字音;

  b.读出停顿;

  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

  (3)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下三个要求,自己评价同学们的朗读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3.老师范读,尤其应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4.再次让学生齐读全文

  读的环节相当重要,它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而放声朗读则是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使他们心无旁骛的最好方法。通过这几轮读,学生对全文的内容已基本上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为随后的“知”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第二课时

  (一)教读第1段

  第1段的内容和写法前面已有分析,教读的程序是:

  1.指定让一个男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符合老师所提出的朗读要求,后进行评价。

  2.齐读,读出排比句的气势,从中悟出文章列举6位名人的意图。

  3.让学生提问,引导启发学生解答。

  4.老师归纳性提问,引导学生抓本段重点。

  开头这段作者一下子列举了6位名人,是不是太多了?这6个人有些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渐渐明确:

  ①他们出道之前都曾遭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吃过不少苦头;

  ②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显得很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好读易记;

  ③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

  ④给我们写作议论文提供了范例概述。

  (二)教读第2段

  这一段是名句,反复地读、熟读成诵是重点,而熟读成诵了,就收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效。

  1.指名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后发表评论。

  2.全班女生读,依然要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读出古文的美感。

  3.老师引导男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4.提问,培养发现问题(质疑)的能力。共3页,当前第2页123

  5.老师启发性板书:(附文后)

  6.让学生合上书本,看黑板,读出课文第2段,共二遍。

  7.老师擦掉板书,让学生背诵第2段。

  8.师:以后,每当我们在学习上、在人生道路上碰到了困难,都要怎么样去做?(引导学生背)“故天将降大任于斯(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

  (三)教读第3段

  教法同第2段,抓住从个人到国家、从小到大、以点到面的思路,启发、引导学生去读、去思、去悟、去说,最后熟读成诵。(具体过程略)

  整堂课书声琅琅,学生陶醉其中,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悟到了读古文的美感,明白了:以后面对困难一定不能泄气,而要勇于面对,并设法克服;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国家,若要生存发展,都必须有忧患意识,适度的忧患意识;同时也渐渐懂得: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

  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 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资料简介: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 学生齐读课文。

  3、 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投影显示: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行拂( )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 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 学生讲解课文大意。

  4) 师生共同补充。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解释2遍、课文1遍。

  2) 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句2句和事例1个。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1)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2)背诵课文。

  二、分析课文内容: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 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三、内容拓展: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

  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四、比较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五、谈谈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在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