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

2023-08-02

《声声慢》教案 篇1

  【教学重难点】学习目标2、3。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品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年),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属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苦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丈夫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身一人,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短语来概括她的一生:

  少年繁华中经丧乱晚年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写作背景】

  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家破国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者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情)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分组品读】

  提示:1、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

  2、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3、抓住词中描绘的画面来品读

  4、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5、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读

  【听读思考】

  1.请用一个字概括本文的内容---------------------------------------------

  2.词中哪一句最能表现词人的心绪?---------------------------------------------

《声声慢》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二、教学重难点

  【教育重点】

  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

  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者。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没错,就是有些同学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

  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

  (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

  PPT展示: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声声慢》教案 篇3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作者及作品(2分)

  课前:由李清照词《一剪梅》改编、苏越作曲、童丽演唱的歌曲《月满西楼》。渲染课堂气氛。(课件1)

  教师:一曲《一剪梅》道出了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无限愁情,这“愁”情使她的词在宋代,攀上了“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的顶峰。后人怎样评价她词作的艺术成就的呢?请看屏幕。整体感知李清照的艺术成就(课件2)

  教师:后人曾这样评价李清照词作的成就:“易安词在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晏殊之和婉,欧阳修之深美,柳永之绵博,苏轼之超旷,秦观之凄迷,晏几道之高秀,贺铸之瑰丽,举不足以限之。李易安词风神气格,冠绝一时,代有其人,未有如易安之空绝前后者”。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称她为“乱世中的美神”。今天我们共同欣赏确定她在中国文学史中地位的奠基作品《声声慢》,让我们走近其人,品味其词、感悟其情。

  课件3展示课题教者:姜紫波

  通过这一阶段宋词的欣赏学习,我们概括了宋词的一般鉴赏方法六步骤欣赏法。

  课件4:“知人世—品音韵赏画面品意象鉴手法悟情感”六个步骤鉴赏诗歌

  知人论世:李清照及其作品。(课件5):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她早期的作品多抒写闺情相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风格开朗明快,清丽婉转;后期的词作多抒写思夫、思乡、思国的浓愁、哀愁,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过渡:李清照的词就是她的人生,她的人生就是她的词。

  展示学生课外研究成果:请结合李清照不同人生阶段的词作佳句,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概括李清照人生经历。(课件6)

  师生互动,教师下水:(课件7)

  在李清照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她这样的人生轨迹:“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记下她少女时无忧无虑的闲适生活;“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记下她十八岁时获得的美好爱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记下了她凝重的相思之苦;据说当年南渡时,路过乌江镇,她得知这就是项羽自刎之处,于是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豪放之作。记下她沉沉的亡国之痛。她的人生经历了这样几个重要阶段:欢乐闺中;甜蜜新婚;凝重相思;凄苦暮年。

  李清照写作《声声慢》时,已是人生暮年,回首往事,几多欢愉、几多希冀、几多离索、几多悲戚,如今这一切都已化作她一生的“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

  整体感知

  1、课前背诵:

  《如梦令》

  《武陵春》

  《醉花阴》

  《声声慢》

  研究成果:

  学生2名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1: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向大家介绍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检查自主学习成果

  步骤一:知人论世

  了解李清照其人其事其词其情。

  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课外隐性互动与课内的显性互动相结合。

  师生互动,教师下水:(课件7)

  二、朗读(3分钟)

  教师:词这种文学样式最初是用来谱曲吟唱的,因此它具有音韵的美。我们就在名家朗读中品味其美吧。欣赏诗词第二步品音韵

  展示成果:课件8品音韵

  大家推荐2名同学进行朗读学习。

  学生朗读(要求配乐:自选配曲、图片制作成PPT课件)

  鼓励学生倾注感情来读,达到美读的境界。

  师生互动生与教材互动

  三、赏画面(分)

  四、品意象(3分)

《声声慢》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体会词人的愁情,不是闲愁,那又来自何处?(了解作者了解历史)

  能力目标:如何营造的这种愁情,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感知到词人的忧愁的。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传达出去。(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

  情感目标:品读作品,品味别人的情感,愁的丰富内涵(感受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

  三、分析释疑

  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一种深深的愁思

  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

  明确: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雁过也,正伤心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探讨研究这些句子

  (1)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补充: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伤之心情,在叠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让我们再齐读这句来感受一下吧。(语速缓慢低沉)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

  ——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实在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想想夫唱妇随、共赏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个承受生活的风风雨雨。

  (3)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会勾起词人的伤心之情?

  ——《一剪梅》有句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雁,也许就是当年为他们传信的使者。甜言蜜语犹在耳边,斯人却已逝,千山暮雪,万里层云,天人相隔,睹物思人,情何以堪?

  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

  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

  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板书意象雁)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愁之重之多,让人想起李清照《武陵春》中一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分析意象

  刚才讲到,“雁”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一个意象,在此词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意象吗?这些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淡酒: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

  黄花:

  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

  梧桐:

  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来看这句诗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再看这一句: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写出了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

  再看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

  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

  四、用诗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意境

  就让我们闭上双眼,随着音乐把自己化身为李清照,走进她为我们营造的凄美画境,身临其境地感受一番。然后,请你用诗化的语言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我们。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总结。要点:抓住词的语言,可作适当联想。

  确实,李清照在情景交融方面取得一愁未了一愁添,一愁却比一愁深的效果,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也能深切感受到“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的词人内心深处的痛。

  五、分析完了这首词,体会了词人的情感,让我们带着感情再读此词。

  生读

  范读

  六、拓展练习。

  南乡子[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2分)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③“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2分)

  答案:①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分)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2分,“景”1分,“作用”1分)③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2分,含义与作用各1分)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下练习题。

  板书设计:

  声声慢

  国愁家愁情愁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声声慢》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知识和技能: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2、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

  首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采用语言勾勒或者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知人赏词,从而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

  其次,引导学生自己动脑鉴赏本词,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通过物象、意象到意境,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的“情”“景”有全面的理解。

  再次就是要品味语言美,欣赏明畅错落和谐的韵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词的风格流派的分类”来导入新课。

  ——明确: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二、新课学习:

  1、作家作品简介。

  ——明确: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

  3、疏通词意,把握词眼。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品味语言,赏析词作。

  (1)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意蕴。

  ——明确: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

  ——明确:韵律美;增强情感。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

  愁之一:山河沦陷  悲  故园荒废难回

  愁之二:夫妻永别  悲  美满姻缘难全

  愁之三:形影相吊  悲  漫漫余生难度

  (4)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5)在这些间接写愁的词句中,选择典型意象,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明确:酒、雁、黄花。窗、梧桐细雨等。

  追问一:“酒”有何意蕴?

  ——引导: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深化: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追问二:“雁”有何象征意义?

  ——引导:结论:“雁”是离愁的象征,是亲友音讯的象征。

  深化: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明确:因为“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追问三:“黄花”有没有寓意呢?

  ——引导:黄花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伶仃的晚境。

  追问四:结合词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儿”?

  ——引导: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追问五:“梧桐细雨”的象征意义?

  ——引导: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6)小结。

  5、再读全词,把握主旨。

  ——明确: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6、感受艺术特色。

  ——明确:首先,叠字的运用。全词首句即连下十四个叠字,质朴清新,自然流畅,却准确地反映出词人的孤单与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表达了词人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态。

  其次是借景声情,寓情于景。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淡酒、飞雁、黄花、细雨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用哀景引发愁,在哀景中蕴蓄愁,以哀景来烘托愁。充分表现出词人杰出的艺术才华。

  三、总结:

  了解时代背景(知人论世)

  把握“词眼”

  意象

  品味语言

  意境

  领悟主旨

  感受艺术特色

  四、作业:

  1、依据赏析《声声慢》的步骤,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拓展)举例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词的不同特点。

《声声慢》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学习鉴赏李清照婉约派词作的风格

  领略李清照“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背诵

  体味词的声律之美,

  品味李清照的语言风格,理解词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在词作中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1. 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三、教学方法:

  朗读、对比阅读、探究学习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

  什么样的“愁”——离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

  [明确]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我们来看她的一篇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二)朗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1、 全班齐读

  正音:觅(mi) 凄(qi) 戚(qi) 还(huan) 盏(zhan) 乍(zha)

  2、 范读

  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在感情上,与〈醉〉的共同点是什么?——“愁”

  问:整体感知——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 生个人自由朗读,给出自读提示

  (品读提示:)

  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略)

  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三)鉴赏

  1.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 | |

  人的动作、神态 环境的悲凉 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问:运用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

  “寻寻觅觅” 表现作者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乡而产生的一直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 描写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声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则是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晚年时,身体衰弱,情绪低落,饮酒也不能退寒解忧,只有苦挨着残年。七组叠词,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内心世界,清晰地概括她不幸的经历和生活状况,及身心和心灵上受到的摧残。

  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这是李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当然“后有来者”。李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在齿舌音间来回反复吟唱,读起来朗朗上叩又别有一番愁情。

  2、 这首词如何让读者领略其“愁”?(抓住意象分析愁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 “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出意象概念

  (1)详析“酒”意象的特定属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秋风”意象略讲

  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过雁”意象分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4)略析“黄花”意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5)略析“梧桐”意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7)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四)找出意向并完成表格

  意象

  例句

  含义

  酒

  秋(风)

  雁

  黄花

  梧桐

  分析〈醉花阴〉与〈声声慢〉两种不同的愁情

  提示:1、意象。2、人生经历。

  五、小结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狠之后的“于说换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愁。

  六、练习

  武陵春

  风往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雨泪先留。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似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 解释词语并注音

  (1) 尘香:

  (2) 梳头:

  (3) 舴艋:

  2. 李清照这首词写的是一个“愁”字,她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真是不落俗套,别开生面。试从古典诗词中找出两三例喻愁的诗句。

  七、探究性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

  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

《声声慢》教案 篇7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

  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1.      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课前五分钟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王祖贤唱的《声声慢》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一.            以《如梦令》、《醉花阴》导入

  出示幻灯片1:李清照自画像

  (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出示幻灯片2:〈如梦令〉文字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

  出示幻灯片3:《醉花阴》文字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

  什么样的“愁”——离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

  出示幻灯片4:李清照简介

  [明确]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我们来看她的一篇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出示幻灯片5:〈声声慢〉文字

  二.            朗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1.      生齐读

  2.      师范读

  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在感情上,与〈醉〉的共同点是什么?——“愁”

  出示幻灯片6:“愁”字

  问:整体感知——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      生个人自由朗读,给出自读提示

  出示幻灯片7:品读词人别样愁情

  (品读提示:)

  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略)

  2. 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三.            鉴赏〈声声慢〉

  1.提问一生: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出示幻灯片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出示幻灯片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分析起句)

  出示幻灯片10:起句分析图

  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                           |                          |

  人的动作、神态             环境的悲凉             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开篇奠定了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①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再婚离婚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一人孤处、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空虚惆怅、失落迷茫。为了派遣这种哀愁,作者一大早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夫妻情深、甜蜜爱情?……

  ②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可插入月考时“冷清”和“清冷”的区别。

  ③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问:运用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

  举列:朱自清〈荷塘月色〉

  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这是李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当然“后有来者”。李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在齿舌音间来回反复吟唱,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

  略析“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点明节令——秋天。秋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冷。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也睡不好,最难调理休息。并非天气原因而是人的心情。

  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出意象概念

  让生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

  同步出示幻灯片11:选取典型意象

  1)详析“酒”意象的特定属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出示幻灯片12:酒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后师明确:最初饮酒是乐事,要与神灵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这在宫廷宴会谁最常见。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汉末,天下动乱,连年战争,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这种忧是时光流逝而未建功立业的苦痛。最终这种“忧”也不能排解“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与诗的产量成正比。“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离愁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离愁)

  2)“秋风”意象略讲

  出示幻灯片13:“秋风”意象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自古逢秋悲寂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过雁”意象分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因为“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然而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出示幻灯片14:“过雁”意象

  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4)略析“黄花”意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出示幻灯片15:“黄花”意象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得出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5)略讲“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词人是位感情丰富的女子,这样守着窗儿,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如此孤独难耐惨淡愁苦可怎么捱到天黑呀!

  6)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先让生思考回答

  师注意引导提示

  出示幻灯片16:“细雨”意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离愁)

  出示幻灯片17:细雨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壮志难酬之愁)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

  (亡国之愁)

  得出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出示幻灯片18:“梧桐”意象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

  耳边,更滴向心头。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7)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四.            较阅读〈醉〉、〈声〉两种不同愁情出示幻灯片19:图表

  愁情  愁情

  人生经历

  意象

  词名

  五.            小结

  出示幻灯片20:小结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补充:寻秋心=“愁”)

  六.堂上背诵

  1.在深刻理解词人愁情后深情朗诵。

  2.生当堂背诵全词。

  七.链接高考(XX年全国高考题)

  出示幻灯片21: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耐归期未可期。

  1.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2.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示幻灯片22: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凄凉哀伤的象征。由文中“声声只道不如归”可知,其叫声象“不如归去”,联系“行人”一词,就可知本词主题是游子怀乡。

  最后两句既是自言自语又是对杜鹃问的回答。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归期,生活不能自己主宰。”争奈“意”无奈“,正式游子思家而有家难归的感慨。

  六.探究性作业:

  七.布置作业

  出示幻灯片23: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

  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

《声声慢》教案 篇8

  声声慢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词人生平来深入理解词人在词中的情感;通过鉴赏词中的意象来体味词人的情感、词中的意境。

  教学重点:生平,情感,意象,意境。

  教学难点:意象,意境。

  教学内容:

  1、了解词人的生平,以结合词人生平理解词作的思想感情。

  2、探讨意象对传情达意的作用。

  3、描述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介绍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是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宛,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再后来,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终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课外资料1】

  李清照的夫君叫赵明诚,是宋朝小有名气的金石考证家。他们燕尔新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只身外出做官,让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留在济南独守空房。李清照在寂寞难耐思夫心切时,常写些诗词寄去,一吐愁肠!那赵明诚忙于官场应酬,难得写出好诗词回应。李清照既失望又担心,怕丈夫长此以往,才思枯竭。赵明诚为了让爱妻放心,当然也怀有我堂堂大丈夫岂能须眉输于巾帼的念头,便闭门谢客,苦思三日,先成词50首,又选出20首加以精雕细刻,再把李清照刚寄给他的《醉花阴》重抄之后混杂其中。然后置办酒宴,特邀好友们来对这些词做些评价,并再加以精选。酒过三巡,众人传阅罢这21首词。商议毕,便推举某名士讲评。该名士抽出其中一首词,捻须夸赞道:“老兄真是奇才!虽说你的诗词大多平庸,但这一首确是沙里淘金、绝妙好词!其中有一句,真堪称千古绝唱,定将流芳百世。可喜可贺啊!”那赵明诚一瞧,乃是《醉花阴》,陡然红了脸,躬身一揖到地,喃喃道:“惭愧呀,惭愧!鄙人岂敢贪天之功。实话相告,此首《醉花阴》乃内人清照所作。我不该心怀忌妒,移花接木,做出东施效颦之举,以致贻笑大方……”

  【课外资料2:易安词在国外】:

  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了改写,标题也换成了《绝望》。

  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背景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如《醉花阴》)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听读,初步感知。

  1、听录音,正音,自由读。

  2、需要解释哪些词语?戚戚,乍暖还寒时候,将息,敌,损,堪,怎生,次第。

  3、在理解字句的基础上再读词,概括词写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绪)

  时间:“雁过”,秋天南飞。“晚来风急”,傍晚。

  地点:“最难将息”,“守着窗儿”,家中。

  环境:秋天的傍晚,天气忽冷忽暖,秋风萧萧,北雁南飞,黄花满地,梧桐滴雨,满目冷清凄凉景象。

  事件:找动词。寻觅,难将息,淡酒,见雁过,看黄花,独守寒窗,听梧桐滴雨。

  情绪:凄凄惨惨戚戚,伤心,孤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探讨:词用了哪些意象?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意象】淡酒、急风、秋雁、黄花、梧桐、雨、黄昏。

  【酒】淡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酒是“愁”的载体。而淡酒?因为酒淡,所以“怎敌他晚来风急”,抵挡不住秋风的寒意?这一层寒意来自天气,使词人感到透骨彻心的寒冷?并非酒淡,非关天寒,而是词人悲情太厚,酒力压不住心寒,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小结:瑟瑟秋风,摧花落叶,惹人愁思。

  【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1、雁声凄惨,惹人哀思;

  2、鸿雁可传书,而昔日传书人安在?触发亡夫之痛。

  3、北雁南北,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忆及国破家亡之苦。 

  【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黄花委落,堆积满地,可知当日开放之盛;今日憔悴凋零,正如过往的欢乐,欢娱越盛,今日之悲哀与追思越深。

  【梧桐】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 煜《相见欢》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贺 铸《鹧鸪天》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雨】【黄昏】同学们自己回去搜集相关的诗句来揣摩其意味。

  四、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了改写,标题也换成了

  “绝望”:

  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请比较与《声声慢》的异同。

  五、作业:请把词的意境,用现代汉语描述出来,注意景、情、人三者的融合。

  找啊,找啊,找什么?故乡、家园、亲人、夫君、温馨、欢乐、安恬……怎么就全都离我而去呢?这忽冷忽暖的天气啊,似乎也在欺负可怜人,让我怎么能安眠、调养呢?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思绪纷纷,勾人愁思啊。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一阵疾风吹过,心还是冷得让人生痛。唉,那三两杯淡酒,又如何能抵挡这一份凄凉!

  忽然听到秋空中一声悲鸣,抬头望去,那是从北方家乡飞来越冬的鸿雁啊,那不是旧日的老相识吗?啊,那些美好的日子,你曾经帮我捎了多少思念和情意啊!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痛心啊,锦书可托何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风刀霜剑,那院中黄花堆积一地,啊,昔日的繁盛,已一去不返。憔悴零落的花儿啊,如今有谁和我一起赏花折枝呢?只剩下我一个人守着寒窗,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

  好不容易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无边丝雨细如愁啊,它打在梧桐叶子上,淅淅沥沥,点点滴滴,一叶叶,一声声,冷冷地敲在我的心上。

  这光景啊,哪里是一个“愁”字能形容的呢?

《声声慢》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反复诵读,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

  3、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析《声声慢》抒情主人公形象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这段文字写的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讨她的代表作《声声慢》,一起走进这位“乱世中的美神”。

  对于作者,梁衡用“乱世中的美神”来界定,那么何谓“乱世”?又何谓“美神”呢?“乱世”是指金兵入侵、国土沦丧、家破夫亡、人民流离失所、朝廷腐败无能。“美神”指李清照在诗词、词论、史学、金石学以及其人格方面的突出表现。郭沫若在济南趵突泉公园中的李清照纪念堂中题有对联,可以显示其艺术女神的风采:“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后主”指的是南唐后主李煜,词风婉约,有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声声慢》,也是写“愁”的经典作品,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二、阅读诗文,把握感情基调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要求揣摩语调,读准字音。老师最后明确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悲苦愁绝的,朗读时应用舒缓、低沉的语调。

  2、听课文朗读,并在心中默读,把握节奏,感受词作的音乐美。

  3、部分学生朗读,请全班女同学齐读课文,把对女词人感情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去。

  三、研读诗文,探究问题

  首先进行学情调查:同学们对本词有哪些阅读期待,想要学习哪些内容,掌握哪些知识。随后出示问题,让学生采用研读的方式分组合作学习,探究以下问题。

  1、本词的主旨句是什么?在词中是通过哪些方面表现的?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本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诗中有如下表现:

  ①用“寻寻觅觅”这一动作行为表现愁情。这三句共十四个叠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等打击后,诗人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只有在漫无目的的寻觅中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的冷清而内心则充满惨戚。开头三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②“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天气的忽暖忽冷,变化多端,亦暗示时局的纷乱,让人难以适应,更让诗人有说不出的苦闷和忧愁,进而抒发自己内心难以平静的心情。

  ③用一些物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

  “淡酒/急风”: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又让诗人意绪全无。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一个“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雁”:秋天大雁由北往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故觉得大雁是旧相识,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从而抒发对家乡的怀念。

  “黄花”:诗人任凭黄花盛开,此时也无心攀摘,甚至让菊花在枝头堆积,直至凋落。在往年,她定能和丈夫一起来赏花,而今谁又有这兴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凄凉的心境与残秋败花融为一体,更是愁上加愁。

  “梧桐/细雨”:这些是惹人愁思的意象。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好不容易到黄昏,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诗人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破碎的心上。

  2、概括本词在表情达意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

  ①运用叠词,开头连用了十四个叠字,用法大胆新奇,工整得体,写出了由于寻而未得所引起的无限的凄苦忧伤之情。

  ②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③借景抒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淡酒”“急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像来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愁情。

  3、结合词句内容,鉴赏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一位孤独、寂寞而又愁绪满怀的漂泊者形象。

  四、深化阅读,自主发现问题

  根据学生学情的不同,让学生再回读诗文,鼓励他们去发现新的问题,提出后由大家分析、探究、解决。

  五、强化练习

  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作了改写,标题也换成了《绝望》,阅读这首诗,比较两首诗在抒情的方式上的不同。

  呼唤!呼唤!

  乞求!乞求!

  等待!等待!

  梦!梦!梦!

  哭!哭!哭!

  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

  仍然!仍然!

  永远!永远!永远!

  心!心!

  存在!存在!

  死!死!死!死!

  ——克洛岱《绝望》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

  《绝望》直抒胸臆,感情直露,也未选取任何意象。

  《声声慢》较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多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

  六、小结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位伟大的却又让人述说不尽的艺术女神,我们在对《声声慢》这首诗的学习中了解了她的痛苦和悲伤,也懂得了她的美丽与愁情!

  七、布置作业,拓展练习

  收集有关写“愁”的诗句,并体会这些诗句的不同之处。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醉花阴》)

  5、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6、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7、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8、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毛泽东《虞美人》)

《声声慢》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婉约派

  2、朗读

  3、理解该词,体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词体验情感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预设:

  导入:人字是一个象形字,演变到今天,你们猜想为什么会上尖下大?(学生言说)

  其实对人的认识,古人达到很深的高度,老子有过“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认识;《易经》把“三才”作为其结构的框架,而“三才”就是指天地人。人处于天地之间,与天地息息相关。现在我们要从课文读一个活在北宋南宋之间的李清照,该如何解读?(学生言说)(教师总结)我们就围绕“天、地、人”三个字学习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慢词《声声慢》。

  感受思悟体验:

  一、读“天”

  1、朗读词

  2、寻找与“天”有关的内容。

  乍暖还寒时候黄昏秋天(黄花)晚||风细雨

  3、学生活动,交流

  4、教师指导,共同明确

  二、读“地”

  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雁||窗儿三、读“人”

  1、人的活动寻寻觅觅三杯两盏淡酒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2、人的所感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最难将息怎敌正伤心独

  怎一个愁字了得

  3、人的性别、身份、经历?

  联系背景资料

  四、想象体验情境

  五、把握主旨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六、品味语言: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触景生情)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移情入景)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寓情于景)

  参考:用酒消愁是不顶事的.,只能更增愁苦。“雁过也三句,是说南来秋雁飞过的时候,正好托它带信,可是丈夫已死,这信寄给谁?想想只有伤心”。再一看,这只雁原来是曾经替她给丈夫带过信的旧时相识,这就叫她更难过了。

  “憔悴损”是指黄花而言,还是指人而言?正确的解释是指人。“黄花堆积”即菊花盛开,自己由于忧伤愁苦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

  从“守着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极,比“寻寻觅觅”三句更深一层。“独自怎生得黑”,弦外之音好象老天有意不肯黑下来,使人更为熬煎、难过。特别是听到“点点滴滴”的梧桐雨,“这次第”即这一连串的情景(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只用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尽。

  附板书:

  天:秋黄昏风急细雨

  国家自己寻寻觅觅亡国之恨

  声声慢李清照淡酒怎敌丧夫之哀

  过去现在守着独自孀居之苦

  地:家窗儿黄花梧桐雁

  背景资料:

  1、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女词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生活安适美满。他们以诗词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书画、金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

  补充资料:

  写完(金石录(三十卷)宋秘阁修撰,知湖州事,东武赵明诚撰)后,叫丫环把酒和菜上好,文房四宝预备好,摆到院子里菊花畦边。李清照披了件外衣,把素笺用镇纸压着,端起酒杯,前尘往事,蓦地升上心头,她接过把三杯酒倾在地上,说道:“明诚,我们夫妻惨淡经营几十年的金石书画,一毁于战火,再毁于盗寇,如今已所剩无几了。今后,我活一日,便与这些书画厮守一日,你就放心吧!也许,那些被毁的书画,是你在冥冥中有知,斤斤爱惜,不肯让它留在人间吧!如果是那样,我也就心安了……。”然后回屋写起金石录后序来,在金石录后序中她最后写道: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了,人得之,又胡足道!”写完这篇后记,已是黄昏时分,她独自倚着窗儿,恰见一群归雁,掠过长空:一只孤雁,远远尾随在后。不多时,淅淅沥沥,又下起小雨来,无限孤寂、悲凄、痛楚,抑郁之情从心头涌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奋笔疾书,写下《声声慢(寻寻觅觅)》。

  2、迭字运用,创意出奇

  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下半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迭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有认为创意出奇者,有认为情景婉绝者。或以为工于锻炼,出奇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其中,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声声慢》教案 篇11

  一、教材分析

  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2、理解这首词巧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

  2、在诵读、品味得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三) 情感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难点

  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四、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对宋词有了一定了解,也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宋词也有一定的兴趣,愿意学习诗词。

  2、学生对学习诗词缺少自信心,一般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岂不知诗歌鉴赏有非大的个性差异,需要学习者认真品味、欣赏。

  五、教学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反复吟诵

  3、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

  听我国的著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介绍作者:

  教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忆一下吗?

  学生: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

  教师: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李清照呢?(点一名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早期生活优越,婚姻美满。父亲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他们夫妻流域南方,不久赵明诚病死,接着书画、金石尽失,李清照境遇孤苦。她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始终无安身之所,过者动荡无定的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2、朗诵:

  (1)自由朗读

  要求:找出全词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愁”(板书:愁)

  (2)齐读。要求读出愁苦感。

  (3)教师配乐朗读。

  教师:我在读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味儿?语调和语速怎样?

  学生:语调很低沉,语速也很慢。

  (4)再请一名同学起来配乐朗读。(教师评价)

  3、赏析课文:

  (1)、教师:请同学们划出整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

  学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带领全班学生反复读这一句话。)

  (2)、教师:除了这一句难道就没有了吗?

  学生:第一句。

  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进行赏析

  这三句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凄凉、悲愁。

  这三句十四个字被誉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你赞同吗?

  ① 、 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这三句享有如此高的赞誉,只是因为叠词吗?

《声声慢》教案 篇12

  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词人生平来深入理解词人在词中的情感;通过鉴赏词中的意象来体味词人的情感、词中的意境。

  重点:生平,情感,意象,意境。

  教学难点:意象,意境。

  教学内容:

  1、了解词人的生平,以结合词人生平理解词作的思想感情。

  2、探讨意象对传情达意的作用。

  3、描述词的意境。

  一、介绍李清照

  教学过程: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是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宛,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再后来,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终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课外资料1】

  李清照的夫君叫赵明诚,是宋朝小有名气的金石考证家。他们燕尔新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只身外出做官,让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留在济南独守空房。李清照在寂寞难耐思夫心切时,常写些诗词寄去,一吐愁肠!那赵明诚忙于官场应酬,难得写出好诗词回应。李清照既失望又担心,怕丈夫长此以往,才思枯竭。赵明诚为了让爱妻放心,当然也怀有我堂堂大丈夫岂能须眉输于巾帼的念头,便闭门谢客,苦思三日,先成词50首,又选出20首加以精雕细刻,再把李清照刚寄给他的《醉花阴》重抄之后混杂其中。然后置办酒宴,特邀好友们来对这些词做些评价,并再加以精选。酒过三巡,众人传阅罢这21首词。商议毕,便推举某名士讲评。该名士抽出其中一首词,捻须夸赞道:“老兄真是奇才!虽说你的诗词大多平庸,但这一首确是沙里淘金、绝妙好词!其中有一句,真堪称千古绝唱,定将流芳百世。可喜可贺啊!”那赵明诚一瞧,乃是《醉花阴》,陡然红了脸,躬身一揖到地,喃喃道:“惭愧呀,惭愧!鄙人岂敢贪天之功。实话相告,此首《醉花阴》乃内人清照所作。我不该心怀忌妒,移花接木,做出东施效颦之举,以致贻笑大方……”

  【课外资料2:易安词在国外】:

  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了改写,标题也换成了《绝望》。

  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背景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如《醉花阴》)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听读,初步感知

  。

  1、听录音,正音,自由读。

  2、需要解释哪些词语?戚戚,乍暖还寒时候,将息,敌,损,堪,怎生,次第。

  3、在理解字句的基础上再读词,概括词写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绪)

  时间:“雁过”,秋天南飞。“晚来风急”,傍晚。

  地点:“最难将息”,“守着窗儿”,家中。

  环境:秋天的傍晚,天气忽冷忽暖,秋风萧萧,北雁南飞,黄花满地,梧桐滴雨,满目冷清凄凉景象。

  事件:找动词。寻觅,难将息,淡酒,见雁过,看黄花,独守寒窗,听梧桐滴雨。

  情绪:凄凄惨惨戚戚,伤心,孤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探讨:词用了哪些意象?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意象】淡酒、急风、秋雁、黄花、梧桐、雨、黄昏。

  【酒】淡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酒是“愁”的载体。而淡酒?因为酒淡,所以“怎敌他晚来风急”,抵挡不住秋风的寒意?这一层寒意来自天气,使词人感到透骨彻心的寒冷?并非酒淡,非关天寒,而是词人悲情太厚,酒力压不住心寒,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小结:瑟瑟秋风,摧花落叶,惹人愁思。

  【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1、雁声凄惨,惹人哀思;

  2、鸿雁可传书,而昔日传书人安在?触发亡夫之痛。

  3、北雁南北,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忆及国破家亡之苦。

  【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黄花委落,堆积满地,可知当日开放之盛;今日憔悴凋零,正如过往的欢乐,欢娱越盛,今日之悲哀与追思越深。

  【梧桐】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贺铸《鹧鸪天》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雨】【黄昏】同学们自己回去搜集相关的诗句来揣摩其意味。

  四、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了改写,标题也换成了

  “绝望”:

  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请比较与《声声慢》的异同。

  五、作业:请把词的意境,用现代汉语描述出来,注意景、情、人三者的融合。

  找啊,找啊,找什么?故乡、家园、亲人、夫君、温馨、欢乐、安恬……怎么就全都离我而去呢?这忽冷忽暖的天气啊,似乎也在欺负可怜人,让我怎么能安眠、调养呢?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思绪纷纷,勾人愁思啊。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一阵疾风吹过,心还是冷得让人生痛。唉,那三两杯淡酒,又如何能抵挡这一份凄凉!忽然听到秋空中一声悲鸣,抬头望去,那是从北方家乡飞来越冬的鸿雁啊,那不是旧日的老相识吗?啊,那些美好的日子,你曾经帮我捎了多少思念和情意啊!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痛心啊,锦书可托何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风刀霜剑,那院中黄花堆积一地,啊,昔日的繁盛,已一去不返。憔悴零落的花儿啊,如今有谁和我一起赏花折枝呢?只剩下我一个人守着寒窗,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

《声声慢》教案 篇13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体会词人的愁情,不是闲愁,那又来自何处?(了解作者了解历史)

  能力目标:如何营造的这种愁情,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感知到词人的忧愁的。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传达出去。(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

  情感目标:品读作品,品味别人的情感,愁的丰富内涵(感受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

  三、分析释疑

  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一种深深的愁思

  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

  明确: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雁过也,正伤心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探讨研究这些句子

  (1)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补充: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伤之心情,在叠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让我们再齐读这句来感受一下吧。(语速缓慢低沉)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

  ——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实在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想想夫唱妇随、共赏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个承受生活的风风雨雨。

  (3)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会勾起词人的伤心之情?

  ——《一剪梅》有句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雁,也许就是当年为他们传信的使者。甜言蜜语犹在耳边,斯人却已逝,千山暮雪,万里层云,天人相隔,睹物思人,情何以堪?

  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

  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

  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板书意象雁)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愁之重之多,让人想起李清照《武陵春》中一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分析意象

  刚才讲到,“雁”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一个意象,在此词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意象吗?这些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淡酒: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

  黄花:

  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

  梧桐:

  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来看这句诗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再看这一句: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写出了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

  再看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

  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

  四、用诗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意境

  就让我们闭上双眼,随着音乐把自己化身为李清照,走进她为我们营造的凄美画境,身临其境地感受一番。然后,请你用诗化的语言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我们。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总结。要点:抓住词的语言,可作适当联想。

  确实,李清照在情景交融方面取得一愁未了一愁添,一愁却比一愁深的效果,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也能深切感受到“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的词人内心深处的痛。

  五、分析完了这首词,体会了词人的情感,让我们带着感情再读此词。

  生读

  范读

  六、拓展练习。

  南乡子[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 (2分)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③“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2分)

  答案:

  ①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分)

  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2分,“ 景”1分,“作用”1分)

  ③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2分,含义与作用各1分)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下练习题。

  板书设计:

  声 声 慢

  国愁 家愁 情愁

  亡国之恨 丧夫之哀 孀居之苦

  教学反思

《声声慢》教案 篇14

  【学情分析】

  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李清照的代表作,如《如梦令》等,但这些词作大多抒写的是一些闲情,对于她的后期词可说是初次接触,因而要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词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是李清照后期词作的代表作。相对于前期作品,本作中作者的情绪比较低沉,但在痛苦的低吟中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本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形象丰富的意象以及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宣泄。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学会抓住叠词、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声声慢》,理解此词的思想内容,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的生活对她的创作的影响。

  2.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法、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

  (配乐引领学生回忆朗读)

  从《如梦令》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因而她能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三、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

  四、整体感知

  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

  五、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一)直接写愁

  李清照起笔就哭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动作若有所失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沉痛凄厉

  总结叠词作用:

  1.形式上:音乐美、音韵美,增强感情。

  2.内容上: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二)赏意象品愁情

  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李清照写愁情的时候,不仅直接抒愁,同样还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李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

  (学生: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①小组交流探讨

  ②集体探讨

  探讨明确:

  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风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渲染愁情

  雁离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

  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细雨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哀伤﹑愁丝的象征

  3.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淡酒秋风

  过雁黄花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

  梧桐细雨

  拓展: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

  酒:愁文化例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风:渲染愁情例句:秋风秋雨愁煞人

  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例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黄花:憔悴的容颜例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梧桐:牵愁惹恨例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春秋。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雨:哀伤愁丝例句:无边丝雨细如愁。

  (三)因何生愁

  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作者发出如此凄惨的悲鸣?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走进作者的人生隧道,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祸不单行孤苦飘零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比起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中的少女闲愁,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呀。

  六、课堂总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词人李清照又何其耀眼!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然而它们没有打垮压迫的了她,反而让她的艺术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撼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声声慢》教案 篇15

  结句欣赏

  教师:俄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既是一首绝好的词,又是一幅幅优美的画。让我们进入欣赏第三步赏画面。第四步品意象。

  请学生展示课外研究成果画面描述(2组)并进行评价。

  教师设计(可做点评):

  第一幅:秋寒风急图(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来急)(课件9)

  提示学生把握“风”、“酒”两个意象。

  介绍这个意象在古诗的作用:

  “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结论:风渲染愁情凄凉氛围。

  教师点评:这天气变得忽暖忽冷,我怎么调养自己呢。听着窗外瑟瑟地秋风一阵紧似一阵的刮着,哦,好冷啊,我伸出冷冷地手端起酒杯,想驱走这寒冷,可是感觉这酒淡淡地,怎么也抵挡不住这秋风带来的寒冷。哦,我知道,这心里的冷,是酒趋不走的。

  第二幅:雁过心伤图(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课件10)

  我抬头望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当年我和明城分别时的情景是多么相似啊。但是雁儿再也不会给我捎来锦书了,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当年的雁儿带给我的是甜蜜的爱情,而今天这大雁却带给我哀愁,啊,怎不叫我茫然心伤。

  大雁意象:象征离愁

  第三幅:满地黄花图(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是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那一朵值得摘取呢?当年仅仅是相思之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如今人已去,而我也青春不再,年华已老,空留伤心处。

  点评: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像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落花之中了。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第四幅:梧桐细雨图(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亮啊!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树上,倒一声声打在我的心上。这情景,哪里是一个愁字说的出呢。

  点评:意象:梧桐: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结论:雨是哀伤,秋思的象征。

  教师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萧瑟的秋风、堆积的黄花、回归的大雁、雨中的梧桐、点滴的细雨这一组包含愁情的意象,词人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到了一起,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把词人的愁情,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生动化了。我们可以从视觉角度感受词人融入其中的凄凉哀婉。

  教师:提出问题讨论:首句有没有形象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里有画面吗?(课件11)

  教师明确:感受“声音形象”。如果我们从听觉的角度去感受,我们似乎看到一个老妇人,满眼迷茫,在秋风中低声呜咽,悲悲切切,泣不成声。这是一幅以人物形象为主的画面。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

  过渡:这一句运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意境呢?

  教师:展示(ppt11)内容:(鉴赏手法运用叠字,创意出奇)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

  后人评价:首句连下七组叠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分析层次

  “寻寻觅觅”:行动

  “冷冷清清”:环境气氛

  “凄凄惨惨戚戚”:内心感受

  小结:三层由浅入深,把满怀的忧伤哀愁一股脑儿倾泻出来,沉重郁闷,如泣如诉,给全词定下了凄苦的基调。

  著名作家梁衡在他的《乱世中的美神》一文中这样写到:“从李清照的身世和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在《减字木兰花》中这样写道:‘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她有过幸福美满的爱情,但转眼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的更惨,还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只能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助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当我们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到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师:引导读出另一处运用叠字手法的句子。

  词作中还有那一句运用了这种手法?

  明确:“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一句则抑扬顿挫,以声衬情,表现词人的哀愁之深,之浓。

  教师:欣赏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指导学生读这一句。读出不同的重音:“这”、“一个”、“愁”悟情感(课件13)

  说明:“这”有总括之意,概括前文。

  点评:“一个”,是内容,指出“愁”的复杂,已经不是“一个”所能表明,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真是说不尽、道不完。“愁”,这里的“愁”愁的深沉,愁的浓烈,是心酸、是伤心、是哀怜、还是煎熬,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再读全词: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调,怎样的感情读出那凄凉的画面,那凄切的声音,请学生尝试着读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声声慢》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课前2分钟打开“二泉映月”音乐

  《二泉映月》是我国一首著名的民乐,使瞎子阿炳通过如怨如诉的二胡声演绎的人世间的悲凉。我自己静而听之,莫不为之动容!这是用音乐表达悲愁的经典。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用血泪和着文字表达愁苦的文学经典《声声慢》(板书)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出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人的代表之一。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专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板书)。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板书)。

  《声声慢》是她在遭受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三、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适当的语调吟读词作。(再次打开“二泉映月”做背景音乐)

  1、全体男同学朗诵词作,女同学细听,挑他们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女同学齐读,请轻声而满蓄李清照的伤痛情感(女声在“二泉映月”背景音乐下弥漫了整个教室)

  3、师总结:我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学读书时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学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种种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换位成李清照,去用语言表达那无尽的伤痛!

  四、请说出自己最有感触地方(要落实到字词)。要求同学用清晰的语言表达!

  问:这首词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天气、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

  问: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词人独自一人守着窗口,寒风不停的袭来,喝了好几杯酒,却仍抵挡不住寒风,身上很冷,总觉得这酒很淡,酒性不烈!实际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词人的忧愁太浓,愁得用酒都无法消除,所以才感到这酒是很清淡!词人的愁苦就是再浓的酒也不能让她从中解脱出来啊,愁比酒浓得太多了!这里的什么字让我们感受深刻?“淡”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各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3、过片“滿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话直承上文。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有停止。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憾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五、除了描写景物的词句外,还有哪些句子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一开头就让人心不宁,景亦冷,情凄苦,种种情绪弥漫开来。起首三句比较形象,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今天的我们抓住文字感受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态!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明确:此词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而显得格外厚重。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蕭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滿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触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

  师:(打开“二泉映月”音乐)让我来随着音乐给大家朗读一遍这首词,大家最好是半闭着眼去到李清照那个凄凉的感受中。细细体会人世间的悲凉.

  六、合作探究:

  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请在文中任选一个你印象最深的场景,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词人形象描绘出来。注意“愁”的细腻勾画)

  七、总结:

  堪称千古绝唱的《声声慢》,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一个女词人,经历了战乱离散,终于因着诗词,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她作为女词人的代表,给森然的中国诗坛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以其特有的女性气息感染着无数后人。让我们记住这位个性鲜明、超越尘俗的女性,记信这位别开生面的独创性作家----李清照。

  八、饱含感情的诵读《声声慢》

  附【宋】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悽悽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侯,②

  最难将息。③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④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⑤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地,⑥

  怎一个愁字了得!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