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空气》教案

2023-07-28

《致空气》教案 篇1

  第七课  《致空气》

  一、教材分析:

  《致空气》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在对空气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友谊、真情、理想、信念等的赞颂。诗歌的主题深刻含蓄,是让学生体验人生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价值观: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三、教学理念:

  课程理念规定: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教学设计贯彻了这一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独自感悟,自己发现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谜语导入  :

  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2作者简介。邵燕祥,1933年出生,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点击课件中的“作者简介”)

  (二)读

  1教师配乐范读。(点击课件中的“音乐”)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学生评价。

  (三)悟

  (A)整体感知

  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B)阅读分析

  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点击课件中的“诗歌鉴赏”)

  2速读课文思考:(点击课件中的“思考”)

  (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

  (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

  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仰等。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C)问题研究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1)生提:“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生答: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2)生提:“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如何理解?

  生答: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3)生提:“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深刻含义?

  生答: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2教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部影片。请同学们从2—5小节中任选一节,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景。可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学生活动

  (D)小结

  (1)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等的歌颂。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信念、对希望的歌颂)(点击课件中的“小结”)

  (2)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

  (点击课件中的“背景音乐”)

  (四)赏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谈谈喜欢的原因或感受。(学生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练

  教师提供一些词语,如: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等,让学生任选一个,赋予新的象征意义,来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六)布置作业 

  《致空气》运用象征的手法赞美友谊和真情。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首诗或一段话,来歌颂友谊和真情。

  板书设计 :

  致 空 气

  邵燕祥

  象征

  空气——真情 友谊 希望 信念

《致空气》教案 篇2

  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习焉不察的空气为歌颂对象。抓住空气的特点:“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厮守身边”又“默无一语”。在对空气这一须臾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的赞颂。一、知识梳理1.给加点的字注音。摇曳( ) 踪迹 鼾声( )污浊( ) 面颊 厮守( )2.形近字┏曳:摇曳 ┏窒:窒息 ┏翼:羽翼 ┏厮:厮守┗拽:拉拽 ┗侄:侄儿 ┗冀:希冀 ┗撕:撕碎3.词语解释。【鼾(hān息)】睡着时粗重的呼吸、喘气。【厮(sī) 守】互相守着。【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摇曳】摇荡。【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鼻翼】鼻尖两旁的部分。通称鼻翅儿。4.请选出下列句子中短语搭配无误的一项( )a.最近,珍珍的学习明显下降了。b.同学们把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10月1日的国庆节。c.刺眼的灯光,照得人眼睛都睁不开。d.各种读书声汇成一支动听的歌声。5.文学(文体)常识(1)《致空气》的作者是__________,生于北京,祖籍__________。20世纪50年代即为有影响的青年诗人,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当代诗人。他是中国__________代诗人。这首诗借 “__________”这个意象,抒发了诗人对一种“无所不在、__________”的事物的感受,给人以无尽的联想。(2)本诗从体裁上看是__________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写成。【参考答案】1. yè   zōng   hān   zhuó  jiá  sī4.短语搭配有主谓搭配、谓宾搭配、修饰语与中心语的搭配、主宾搭配。在本题中,a项“学习”和“下降”,b项“10月1日”和中心语“国庆节”,d项中“一支”和其修饰语“歌声”都不能搭配。故选c项。5.(1)邵燕祥 浙江绍兴 当 空气 又难寻踪迹(2)抒情 象征二、迁移训练课内阅读致空气星光因你而闪烁波光因你而摇曳我的质朴到透明的朋友你无所不在又难寻踪迹光明离我而去时我沉在黑暗里人们离我而去时我沉在孤独里失眠时,我从鼾息听到了你只有你不肯把我抛弃在我将要窒息的时候抛动我的鼻翼在我生命如丝的时候陪伴着我呼吸哪怕那污浊的地牢使你也染上污浊但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直到走上自由的街头路灯照着垂拂的柳丝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你把丁香的芳芬吹送给我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影子会有离开的时候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永不分离,永不分离,到最后的一息1.这是一首用__________手法写成的 __________抒情诗。这首诗表面上讴歌 __________,实际上讴歌的则是__________与__________。2.本文中的空气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目的?3.本诗第二至第五节从哪几方面歌颂了空气?课内阅读1. 象征 意蕴深刻的 空气 友谊 真情2.“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厮守身边”又“默无一语”。在对空气这一须臾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的赞颂。3.第二节,写空气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第三节,写空气“在我生命如丝的时候”,陪伴着我“呼吸”,给“我”以生命。第四节,写空气给“我”以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第五节,写空气给“我”带来自由和美好的希望、青春的朝气。

《致空气》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感知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了解其象征意义;

  3、指导学生尝试多种朗读方法,体味诗歌情感;

  4、背诵诗歌,积累语料。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较为准确地把握其象征意义;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具体意象来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体验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二、初读,把握诗歌内容。

  学生速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提问:

  ⑴从字面上来理解,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对空气的赞美)

  ⑵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空气?(因为空气给予我太多的帮助,给予我特别的关爱。)

  ⑶重点读解2~5诗节。

  三、研读,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1、诗人在这首诗中,尽情讴歌了空气给予自己特别的关爱,这里的空气的意象无不染上诗人浓浓的主观色彩,因此这个意象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寄托了一种特别的味,这就是诗歌中所常有的一种手法,你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手法吗?(象征)

  2、诗歌中所赞美的空气,你认为它象征什么?请从诗歌中找出具体的例证加以说明,如能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谈更好。

  (学生思考讨论后自由述说,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3、学法迁移

  阅读下面两首短诗,谈谈你的理解:

  写给一只搪瓷碗

  有了光洁的外表

  就忘了曾经是土坏

  有一天

  你猛然一跳

  摔在地上

  与泥土融为一体

  老马(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年4月

  四、指导朗读。

  1、引导学生分别用高兴与感激、后悔与悲伤、向往与期盼的心情来朗读诗歌。

  2、配乐背诵。

  五、课堂小结。

  《致空气》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诗人以人们司空见惯、习焉不察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在对空气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的赞颂。

  六、布置课外作业。

  1、熟练背诵全诗。

  2、仿照《致空气》或《老马》写一首有象征意义的小诗。

  板书:

  致空气

  邵燕祥

  内容:对空气的赞美

  象征

  情感:对友谊、真情……的赞颂

  (高兴与感激、后悔与悲伤、向往与期盼

《致空气》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主题及象征写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熟读此文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诗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2、难点:理解诗歌的象征写法和巧妙的构思。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朗读带、录音机、有关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资料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二、课堂活动

  (一)作者简介。

  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二)朗读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学生评价。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

  1、内容:阅读全诗,整体感知。

  诗歌不是随心所欲之物,它与其它文学作品一样,同样有着严谨的结构,试说说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

  2、方法:先教师作朗读指导, 然后学生自读,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以读促理解。

  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1、学生明确:全诗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诗节,总括空气的特点;

  第二节至第五诗节,从几个方面讴歌空气;

  第六诗节,总结全诗。

  2、预见性问题:

  学生可能在在划分时出现起止不准确的情况,教师可从第一节,五节内容上提示,如两节相同内容“无所不在,踪迹难寻”。

  (四)第二次自学展示

  1、内容:

  (1)第1节中“我”指谁,“你”指谁?为什么把“你”称做“我的……朋友”?

  (2)第1节中诗人总括了空气的那些特点?

  (3)请用一句话概括第2、3节的内容。

  (4)你觉得第2节中那两个词用得最巧妙?为什么?

  (5)2、3节中是紧扣空气的哪种属性来写的?

  (6)4、5节中有哪些意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2、方法:小组内先个人朗读,然后组内讨论。

  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1)我是诗人自己,你是空气,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把空气当作我的朋友来称呼,奠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和抒情方式-述说和直抒胸臆。全诗就像诗人面对知心朋友在真诚述说。

  (2) “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

  (3)第2节在孤独和黑暗中,空气陪伴着我。第3节在我将要窒息时,空气给我生命。

  (4)动词“沉”用最巧妙,两个“沉”字写出了黑暗之深,孤独之深,我被孤独和黑暗包围的绝望。

  (5)空气给予人呼吸,给予人生命。 2、预见性问题:对第六小题中的“意象”一词学生可能不理解,

  (6)第4节中除了空气还有“地牢”“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地牢”象征险恶的,禁锢人的处境,“海风和青气”象征“关怀”“希望”“信念”“理想”等等。第5节除了“空气”主要还有“街头”“柳丝”“丁香”它们象征“自由”“幸福””美好地生活”等等。个人批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2、理解诗歌的象征写法和巧妙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课堂活动

  1、学生思考:

  (1)第六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2)第六节内容是不是第1节简单的重复?为什么?(3)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赞美空气吗?为什么?(4)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用什么象征什么?

  预见性问题:“象征”一词学生可能理解不透,教师可补充讲解。

  2、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1)内容上是对全诗的总结。因为再次强调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所以与第1节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工稳的结构。

  (2)不,它只是重申了第1节空气的特点“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除此之外它还概括了空气与人的关系:“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最后两句,诗人直接抒发了人类与空气永不分离的感慨。“永不分离,永不分离,到最后一息”,这既是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同时也是诗人真诚的希望。

  (3)不是,借歌咏空气,赞美了人世间的真情。 五、本课小结 这是一首用

  (4)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习焉不察的空气为歌颂对象。抓住空气的特点:“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厮守身边”又“默无一语”。在对空气这一须臾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予了诗人对真情、真理、理想、信念的赞颂和呼唤。

  二、问题研究

  1、"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明确: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2、"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如何理解?

  明确: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3、"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三、拓展延伸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部影片。请同学们从2-5小节中任选一节,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景。可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四、课堂小结

  1、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等的歌颂。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信念、对希望的歌颂)

  2、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オ

  五、随堂练习

  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谈谈喜欢的原因或感受。(学生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2、教师提供一些词语,如: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等,让学生任选一个,赋予新的象征意义,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来歌颂友谊和真情。

  板书设计:

  致 空 气

  邵燕祥

  象征

  空气--真情 友谊 希望 信念

《致空气》教案 篇5

  《致空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3.学习诗人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2.难点:巧妙的构思。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谜语导入:

  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2.作者简介。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二)读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学生评价。

  (三)悟

  (A)整体感知

  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B)阅读分析

  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2.速读课文思考:(点击课件中的"思考")

  (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

  (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

  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仰等。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C)问题研究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1)生提:"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生答: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2)生提:"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如何理解?

  生答: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3)生提:"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深刻含义?

  生答: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2.教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部影片。请同学们从2-5小节中任选一节,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景。可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学生活动

  (D)小结

  (1)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等的歌颂。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信念、对希望的歌颂)

  (2)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

  (四)赏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谈谈喜欢的原因或感受。(学生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练

  教师提供一些词语,如: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等,让学生任选一个,赋予新的象征意义,来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六)布置作业

  《致空气》运用象征的手法赞美友谊和真情。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首诗或一段话,来歌颂友谊和真情。

  板书设计:

  致 空 气

  邵燕祥

  象征

  空气--真情 友谊 希望 信念

  教学探讨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