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

2023-07-10

《我爱这土地》 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了解艾青新诗创作的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为学生准确理解这首诗奠定基础。

  2、注重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意。

  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品味重点诗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4、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自我表现的空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故此,学习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歌在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它记载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诗歌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品味过去的荡气回肠与今朝的风花雪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现代诗的世界。

  二、简介诗人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学过绘画,现代著名诗人,被称为“是继郭沫若后中国新诗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他的诗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浓重的历史感和使命感。艾青的诗排斥华丽的矫饰,抛弃空洞的说教语言,始终采用鲜活的有流动感和弹力的语言与语调,表现出一种散文美。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出版过《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诗集。

  三、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本诗是一首现代诗歌史上广为传诵的名篇。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我华北、华东、华南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皆实行“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诗人艾青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情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写下了这首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慷慨激昂的诗篇。

  四、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教师注意:

  1、诗歌的节奏。

  2、朗读时语句的连贯性。

  3、增、减字的朗读错误。

  4、请学生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蔷薇(qiáng wēi) 璀璨(cuĭ càn) 讴歌(ōu)敦厚( dūn)

  姹紫嫣红(chà yān) 一泻千里(xiè)

  5、学生自行评价与打分中的激励性。

  6、诗歌中美的熏陶与感受的情景导向。

  五、在教师的带动下熟读诗歌,争取达到成诵。

  1、抽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及朗读评价。

  3、抽学生背诵课文。

  六、学生齐读课文。

  七、教师总结本节内容,并对学生的优异表现给予及时肯定的评价。

  八、教师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作者的介绍、诗歌的节奏及朗读的情感等导入课文。

  二、学生齐读本诗,进一步熟悉诗的内容,并分析结构。

  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爱。

  第二节:运用设问,直抒胸臆。

  三、学生品读诗歌,提出问题分析诗的形象。

  问题情景设计如下:

  1、诗歌往往运用象征等写作手法来描绘其塑造的形象,诗的形象又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阅读诗歌,要善于发现问题。谁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具有代表意义,谁对诗歌的理解就越深刻。

  2、可能出现的问题:

  (1)、鸟是怎样歌唱的?它歌唱的内容是什么?

  (2)、土地为什么被暴风雨所打击?河流为什么悲愤?风被什么激怒?

  (3)、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又代表什么?

  (4)、诗人为什么写“我死了。”?

  (5)、诗的第一节有什么特点?

  (6)、诗的第一节的破折号起何作用?能否去掉?

  (7)、诗的第二节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四、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落在诗歌的象征意义和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上。教师以服务者身份参加,对学生鼓励的方式要富有变化性。

  教师明确:

  1、诗中的象征意义:土地是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河流与风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2、诗的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为第二节作渲染铺垫;第二节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五、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传诵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六、请学生谈本诗的特点

  教师明确:1、诗歌的意象及其内涵。

  2、抒情方式的巧妙。(把“我”虚拟成一只鸟)。

  3、富有弹性的语言。

  七、布置作业。

  学会比较阅读。做课后练习题四。

  附: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篇2

  课文简析

  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这首诗中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要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认真体会。同时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中两节诗之间的联系,以及“鸟”的形象对表现主题起到的作用。

  创意说明

  运用辐射教学法,通过对课题“我爱这土地”的阐释放射开来,形成发散行的的思维走势,从而达到一举多得,抓纲显目的目的。

  教学预设

  一、选择辐射基点

  围绕课题“我爱这土地”引导学生提问:从题目中,你会产生什么问题?

  二、提供辐射材料

  介绍作者的创作情况以及创作背景。

  三、指引辐射路子

  1、这是一块怎样的土地?你是从那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

  流。

  无止息地吹刮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

  怒。

  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

  地。

  2、“我”指的是什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我”爱这块土地?

  嘶哑的喉咙歌唱——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

  融为一体。

  3、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树?

  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雎》,此后从《楚辞》到古诗十九首以及建安正始诗人们的笔下,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为双鸟或离群孤鸟形象,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

  四、形成辐射网络

  辐射学习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把点点滴滴的知识学习梳理为系统知识,形成网状结构。这样的辐射网络可以是可以是一篇课文、一堂课的知识、能力体现,也可以是对文本的不同的解读的呈现。

  示例:

  爱的原因——

  爱的态度——

  我爱这土地            爱的过程——

  爱的效果——

  爱的艺术——

《我爱这土地》 篇3

  .《我爱这土地》教案 多篇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我爱这土地》同步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3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2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1

  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同步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同步练习2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同步练习

  .《我爱这土地》教学简案

  《乡愁》《我爱这土地》课件  

  《我爱这土地》课件3  

  《我爱这土地》课件2  

  《我爱这土地》课件1  

  《我爱这土地》wav音频朗读2  

  《我爱这土地》rm音频朗读3  

  《我爱这土地》ppt课件6  

  《我爱这土地》ppt课件5  

  《我爱这土地》mp3音频朗读  

《我爱这土地》 篇4

  艾 青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理解诗歌中比喻、象征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研读理解诗歌的深刻主旨。

  3.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感悟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陶冶情操,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2.在品读与赏析中,把握诗歌的主题,在朗读中能体现诗歌涌动的激情。【课文提示】1.《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17日,其时正值国难当头。艾青怀着对家乡、民族的爱,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他选择了一个关键的意象——土地,来为时代呐喊。“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因此这是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是进行艺术熏陶和培养爱国情操的极好教材。2.作为一首自由体的新诗,与旧体诗不同在于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而形式自由灵活。学习本诗,要重在体验节奏美、意象美、情感美,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积极生动的朗读中实现。以吟诵感其情,会其意,品其韵。 【朗读课文】【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1.题目中的“土地”指的是什么? “土地”在这里是艾青本诗中的意象。2.诗中的三个“这”和一个“那”分别指代什么?有什么作用?三个“这”分别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语“土地、河流、风”;“那”指代“黎明”。与题目中的“这”呼应,强化了鸟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关系,突出了鸟儿护卫祖国的决心,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3.“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作者为什么“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用“嘶哑”形容鸟儿鸣唱的喉咙,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这句话,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及其为祖国义无返顾的真诚和执著。4.如何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痴情和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5.你初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怀有怎样的爱? 这些不朽的诗句,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6. 哪些词应该重读?为什么? 提示: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7. 诗中以什么形象来表达感情的?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的。“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8. 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什么象征含义呢?“鸟”歌唱的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正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光明和希望的解放,以及生机无限,表明诗人对胜利的坚定信念。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9. 本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的挚爱深情,可是当时的祖国是怎样的?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等。10. 既然这样,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深刻的爱?我们的祖国是饱经沧桑,但它是我们的母亲,它有着勇敢顽强的人民,它是一个不断反抗不断进取的民族等。作者在用心歌唱、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在歌唱。歌唱我们神奇的土地,歌唱我们勤劳勇敢顽强的人民,歌唱祖国灿烂的未来。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我们勇敢顽强的中国人民的致意,是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致意!11. 怎么理解诗中的“悲愤”、“激怒”、“无比温柔”?“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满怀悲愤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比温柔”表达在人民斗争中,必将迎来光明、美好的祖国。12. 怎么理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表现诗人真挚炽热的爱国心,形象地表达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13. 抄录爱国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详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 游【学习小结】【课外作业】1.完成“学习建议”。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3.预习《乡愁四韵》:扫除文字障碍,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我爱这土地》 篇5

  教案    《我爱这土地》课堂实录

  一、 导入:

  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地爱恋。早在1938年,着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诗人澎湃的灵魂。

  二、 学习目标:

  1、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人真挚的感情。

  2、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其象征意义。

  (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三、 整体感知:

  (一) 作者介绍(要走近诗歌,我们先走近诗人)

  ——有没有同学能更多地介绍一下诗人艾青?

  ——那么一起看大屏幕(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艾青简介)

  (二) 朗读环节:

  1、 自由朗读:(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提出两点要求:(1)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2)要注意语气、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的处理)

  2、 哪位同学谈谈诗人的感情。

  一学生:有悲愤,还有爱国的情感。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没有。

  师:针对这种情感,我们应如何来朗读?

  生:语气——沉郁;语速——舒缓;还应注意准确的停顿;恰当的重音。

  3、 谁来试着朗读?

  一学生朗读。

  4、 评价朗读(谁来评价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能够真诚的赞扬和批评他人,对他人是一种帮助,对自己是一种进步)

  一学生:我觉得他读得语速过快,味道不足。

  师:你愿意为大家朗读一遍吗?

  生读。

  师:谁再为刚才的朗读进行一番点评?

  一学生:我感觉停顿、重音都没问题,就是感觉拿捏得不够到位。

  师:评价是比较中肯的。那么你能为大家朗读一遍吗?

  此生读。

  师:大家认为他读得怎样?

  学生:好。

  师:有没有再进步的空间呢?

  生:有

  师:我们还是来欣赏一下录音朗读吧?

  5、 听录音朗读(注意在课本上标注停顿及重音)

  师:同学们刚才听的非常投入,有没有同学愿意再次朗读?即使是刚才读过的同学也可以重试一次!这可是一次机会,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向勇气挑战!

  刚才已经读过的一位同学又一次举手。

  师:哇,某某同学又把手笔直的举起来了!(故意停顿一下)嗯,估计下面会有掌声响起!

  学生热烈鼓掌,某生朗读。

  (三) 品味环节:

  师:朗读水平不可能一下子就提高到我们期望的高度,那么本节课剩下的时间,我们还是一起来品味诗歌,看作者怎样把抽象的感情形象的表达出来。要读懂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楚两个问题。哪两个问题呢?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第一个问题:诗中具体歌咏的是什么?

  生:土地。

  师:仅仅指土地吗?

  生:祖国

  师:嗯,祖国,也就是中华民族。那么诗中那些诗句描绘了中华民族的形象?

  生: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师:这三句话塑造了怎样的民族形象?

  生:……

  师:我们逐句理解一下。先理解“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句,要理解这句,哪个词是关键词?

  生:关键词是“暴风雨”,塑造了一个倍受蹂躏的民族形象。

  师:受谁的蹂躏?

  生:日本。

  师:如何知道?

  生:在诗的最后面有一个时间1938年。

  师:可见,写作年代和时代背景对理解文本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第一句写出了一个饱经苦难的民族形象,第二句呢?

  生:一个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

  师:“不屈不挠”这个词用得真好。你从哪几个关键词读出这个民族形象?

  生:从“悲愤、激怒、永远、无止息”读出

  师:这四个词我们是否给他们划为两组理解,思路会更清晰。“悲愤、激怒”两词写出了不屈的情感、抗争的精神,而“永远、无止息”两词写出了这种抗争精神的程度,像滔滔江水永不停息。可见,中心词前面的修饰成分对把握文本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还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

  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

  师:从哪里读出的?

  生:“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句看出。

  师:读到“黎明”时,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冲破黑暗,露出曙光,迎来崭新的一天。

  师:是呀,我们民族迎来了美好的未来。抬头看黑板,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概括中华民族的形象:她是一个饱经苦难的民族,

  但,她是一个不屈的民族,

  最终,她是一个有着光明未来的民族!

  师:把民族形象的句子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中华民族的形象是借助谁之口展现出来的呢?

  生:鸟

  师:鸟是怎样的形象呢?

  生:……

  师:要理解“鸟”这个形象 ,首先找出描写鸟的形象的诗句。

  生:“我也应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和“——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我觉得这是一个革命者的形象。

  师:对,是一个义无反顾乐于牺牲自己的革命者的形象。但,我又有一个疑问:一般我们都爱用“悦耳、珠圆玉润”来形容歌唱,为何诗句要用“嘶哑”?

  生:因为它为饱受磨难的祖国焦灼忧虑

  生:联系上下句,他不停的呼喊,把嗓子累哑了。

  师:是呀,从嘹亮唱到嘶哑唱到死,一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它爱这土地,生于斯,死于斯,甚至葬于斯,连“羽毛也腐烂在这土地里”,是一种怎样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不由让我们想起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看黑板。前一竖排的事物叫“意象”,后一竖排是他们“象征义”,因此,本诗是运用了象征手法。

  师:正因为有这样无畏的这样英勇的人民,我们的祖国才是有希望的。因此艾青才如此深情唱到:(请齐读)

  生:(齐读)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师:这仅仅两句诗歌,有没有疑问?

  生:为什么爱得深沉,就要常含泪水?

  师:没有同学来为他解答一下?

  生:我认为他是为祖国难过而哭泣。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

  师:这个回答你满意吗?

  生:还可以吧。

  师:“还可以吧”表示不是很满意,对不?

  生:点头

  师:仅仅是悲伤的泪吗?联系民族形象来理解。

  生:(恍然大悟)为磨难的祖国流下悲伤的泪水

  为不屈的祖国流下坚强(悲壮)的泪水

  为希望的祖国流下憧憬的泪

  [1] [2] 下一页

  《我爱这土地》教案水

  师:是的。不论祖国在怎样的情景中,诗人都表现了与祖国不弃不离荣辱与共的爱恋之情。请同学们把这小节再饱含深情诵读一遍。

  生:齐读

  师:我还有一个疑问,这小节可不可以删掉?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前一部分是描写性的记叙,这一小节是直接抒情,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感情也得以升华。

  师:非常好。请再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好不好?

  生:大声齐读。

  四、拓展提高;

  师: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我们同学。假如陶渊明文天祥同时与艾青相遇,艾青更容易和谁心心相印?为什么?

  生:和文天祥。因为他们都是爱国诗人。

  师:对。都生活在国难当头之际,都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爱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你积累了哪些爱国?

  生:死去无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 儿》(陆游) 

  生: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 愤》(陆游) 

  生: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陆游 )

  师; 这样的诗句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多,我们无须再列举。请饱含深情再齐声朗读一遍《我爱这土地》

  生:齐读

  师:最后两句味不够浓,再读一次“为什么——……”

  生:再次朗读读后两句。

  五:作业

  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上一页  [1] [2] 

《我爱这土地》 篇6

  一 教学内容:

  1、学习朗读 

  2、体味情感 

  3、诗歌比较

  二 课型与课时

  朗读课,赏析课,课时一节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写了一首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让我们—起来感受它。

  二 穿插一:背景资料介绍

  艾青出生于19xx年,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 活动一:深情地朗读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 、听朗读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初读理解诗歌内容)

  3 、小声跟读课文录音。(要求:用沉郁悲壮的调子来读,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4 、齐读课文。

  四 活动二:细腻地体味

  初读诗歌我们知道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只鸟,借助鸟的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那么这只鸟歌唱的内容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土地、河流、风、黎明)

  请同学们试着用以下格式为诗中意象作旁批

  我从“    ”这个意象中感受到诗人表面虽是写     ,实际上是在写           。

  例:我从“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个意象中感受到诗人表面虽是写土地,实际上是在写正受着日本侵略军无耻欺凌和折磨的祖国。

  板书:

  土地——象征国家          对祖国的热爱

  河流——象征人民          对人民的赞扬

  风——象征斗争          对侵略军的痛恨

  黎明——象征前景          对未来的憧憬

  最后两句诗——直接抒情

  教师小结:全诗巧妙地通过多种意象表达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从而激励着当时中国人民抵抗侵略者的斗志。

  齐读全诗(朗读目标:读出深沉、激昂、悲壮之情)

  五 活动三:诗歌的比较《中国的土地》和课文《我爱这土地》

  背景介绍:刘湛秋(1935~),安徽人。读中学时开始发表诗作,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曾任《诗刊》副主编。这首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正从文化大革命的噩梦中醒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自由读两至三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内容上:相同点都是写的中国的土地。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主要是写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现状;而《中国的土地》主要是写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代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2、感情上:相同点都是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中除了表达爱国之情外,还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对革命者的赞扬等情感。《中国的土地》中更侧重于对祖国和人民的赞美。

  六 作业:

  古往今来表达爱国之情的诗歌有很多,请同学们从七至九年级的古诗词中找出表达爱国之情的诗句,标出作者和出处,写在积累本上。

《我爱这土地》 篇7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位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感受诗歌涌动的激情。

  3、把握诗歌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学生爱国情结。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认真体味诗歌蕴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赏法: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4、创新激励法:对诗歌进行修改,联系时事,激发学生爱国情操。

  教学过程

  一、 酝酿感情,导入新课:

  师:(播放视频)问同学们有何感受。

  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恨,对祖国遭欺凌的痛。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有对祖国的爱。

  师:是的,谁会不爱自己的母亲祖国呢?谁愿意让自己的母亲祖国任人践踏和蹂躏呢?谁又愿意见到祖国大地满目疮痍、支离破碎呢?同学们一定会说不,而处于当时的现代爱国诗人艾青就更会说不了。我们今天要学的《我爱这土地》就是诗人在1938年,在日寇铁蹄践踏我们中国领土时写的,诗中他那无法抑制的拳拳爱国之心象火山一样的喷发在我们的面前。

  二、赏析诗歌,捕捉意象:

  1、诵读指导:

  教师有感情背诵全诗。(突显诗歌的感情和节奏)

  学生朗读诗歌。     (初步掌握感情和节奏)

  放诵读音频材料。   (与学生进行对照,进行朗读点拨)

  2、 解题:

  师:题目中包含哪些事物?

  生:我、土地

  师:他们是以什么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

  生:以爱为纽带,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3、 鉴赏诗歌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在诗中找出关键字词,讨论那里表现了诗人的爱)

  师:我在诗中是什么?

  生:鸟。

  师:在干什么?

  生:歌唱土地。

  师:是这样唱的吗?(播放鸟儿清脆而欢快的叫声)

  生:不是的,是嘶哑的唱。

  师:一般的鸟儿叫声都是:珠圆玉润、清脆婉转、悠扬动听的,为什么诗中的鸟是嘶哑的呢?

  生:本身嘶哑(乌鸦)、饱受磨难、用尽气力。

  师:为什么要这样对土地唱呢?

  生:土地正被暴风雨打击着。

  师:暴风雨在这里象征着什么?

  生:日寇对中国的践踏和摧残。

  师:那么后面汹涌着悲愤的河流、无止息的激怒的风、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不是也指日寇的摧残呢?

  生;不是的,而是我们中国人民对祖国遭受欺凌的悲痛、愤怒的反抗、光明的未来。

  师:(归纳)暴雨打击,激起河水汹涌,风声呼呼,发出愤怒的吼叫,战胜风雨后,安静祥和,迎来了温柔的黎明。

  师:然后我这只鸟死了,为什么“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

  生:活着要尽全力为土地歌唱,死后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土地的怀抱,将最后的“营养”献给祖国,与祖国融为一体。

  师:为什么鸟儿会这样,文后有答案吗?

  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4、 小结全诗:

  前面以假设开头,对鸟儿为土地歌唱进行抒情性的描述。

  后面以设问开头,高度凝练的概括了主题----爱的深沉。

  5.归纳中心:

  师:这是不是作者一个人的心声呢?

  生:不是

  师:(归纳)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全中华民族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三、 拓展延伸,培养情操:

  1、师: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来抒情,他会怎么改写: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        的喉咙歌唱:

  这被       所滋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       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      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       ……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           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嘴角常含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XX年3月31日

  可从下面词语中选出最能表达诗意的填空:

  笑容、笑眼、埋葬、融化、 夕阳、朝霞、啼血、圆润、

  愤怒、激情、感动、猛烈、狂风暴雨、和风细雨

  2、点拨背诵:

  对这首诗,我们要抓住关键的字词来强化对他的记忆,达到快记快背的效果。

  3、 师:当今世界的局势也不是很稳定,如果有哪个国家敢来侵犯我们的主权,破坏我们领土的完整,你会怎么样呢?

  生:站出来,投入到正义的战斗中去,不惜以身殉国,做到国家利益至上。

《我爱这土地》 篇8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

  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

  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六)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八)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

《我爱这土地》 篇9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土地之爱。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热爱土地,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作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要唱破喉咙,连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土地这种意象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意。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我爱这土地》 篇10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

  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个别学生朗读;

  第五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最后一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明确: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学生朗读,感悟。)

  学生讨论并明确: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学生思考并明确:“嘶哑”表达出“鸟儿”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这种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真爱。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地感情。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明确: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参考答案〗

  1、两首诗的背景不同:《我爱这土地》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中国的土地》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2、写法不同:《我爱这土地》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中国的土地》是直抒胸臆。

  3、主题相近:《我爱这土地》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中国的土地》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念的感情。

  4、两首诗都注重意象创造:如果说艾青是借助“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来描绘出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以及解放区的勃勃生机让人们看到抗战胜利的光明曙光。那么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七、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参考答案〗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欢快的歌唱/这个养育中华儿女的家园/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土地/这个被太阳照亮的前程/和那东方雄鸡崛起的时代……

  ──然后,我的青春开始褪色

  为什么我仍面带微笑,心含希望/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欢快的歌唱/这被壮丽山河拥簇的土地/这哺育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这在世界上步步崛起的雄师/和那每天来自大地上希望的曙光……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我的眼里常流露出怀恋/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

《我爱这土地》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短小而内涵丰富的抒情诗,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探究诗的意象,品味凝练精美意蕴深长的语言,由此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诗歌的特点,拟采用诵读、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诵读感知—揣摩领悟—鉴赏熏陶”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引领学生研读诗作,建构意义,并获得审美教育。

  本诗教学安排为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链接相关资料

  1、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播放日军侵略中国的音像资料,由此进入学习情境。(也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的歌曲来导入)

  2、背景链接: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愤恨。

  3、作者链接: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二、诵读感知

  1、诵读全诗:

  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可采用齐读、范读、随机(多媒体)跟读的形式。

  2、整体感知:

  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诗:

  ⑴ 关于本诗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鸟儿眷恋土地作比,抒发了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从而鼓舞人民为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⑵ 关于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3、诵读指导:

  为了增强诵读效果,进一步体会诗的思想感情,教师作适当的诵读指导:

  使用普通话朗读;把握语气、语速,根据诗的思想内容,本诗朗读的语气、语速应是沉郁缓慢的;注意节奏和重音。

  4、诵读评价:

  要求学生带着对诗作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并根据诵读指导的要求对诵读情况进行评价(可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形式)。

  三、揣摩领悟

  1、把握象征手法:

  了解什么是象征。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本诗就运用了这种方法。

  研讨具有象征性的意象。

  学生找出诗中具有象征性的意象,联系写作背景探究它们的象征意义,然后交流明确:

  土地──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不屈精神;

  黎明──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学生自主探究,找出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评析、交流;教师与学生互动,并相机指导。

  示例一: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句中的“也”和“嘶哑”用得好。“也”表达了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语气坚定,具有感染力;“嘶哑”用来形容鸟儿的歌唱,给人以悲壮淋漓之感,可以将此看作是诗人为抗日救亡而奔波呼号的形象。

  示例二: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中华民族在侵略者的铁蹄下正遭受着苦难。

  示例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的结尾两句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直接抒发了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深化了诗的主题。

  四、鉴赏熏陶

  1、比较阅读,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

  要求学生将本诗与课后的阅读附文《中国的土地》作比较阅读,思考两首诗的异同,并在小组内交流:

  ⑴ 两首诗的相同处:

  ① 这两首诗都以“土地”为抒情对象,表达了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② 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意象来表达丰富的内涵。

  ⑵ 两首诗的不同处:

  ① 背景不同,艾青的诗写于灾难深重的抗战时期,刘湛秋的诗写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② 写法不同,艾青的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刘湛秋的诗是直抒胸臆。

  2、配乐齐声朗读《我爱这土地》,体验诗歌的艺术之美。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一至二首艾青的诗,并作简要读书笔记

《我爱这土地》 篇12

  民族形象的诗意探寻 

  民族情感的深情体验 

  —— 

  授课地点:安徽省凤台一中高二10班 

  课时安排:一课时 

  授课人:落梅飞晓霜 

  教学设想:通过老师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诵读讨论的方式,探寻诗人在作品中对民族形象的诗意描绘,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优秀诗人、诗歌的热情,强化学生民族情感的体验。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现代诗四首》中的最后两首,哪位同学愿意上黑板来给我们写出今天要上的两首诗的题目与作者? 

  一同学上来写。(学生写时,老师简介作者,艾青和穆旦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两位重要的诗人,他们用诗歌记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欢。)学生写完走下。 

  师:谢谢这位同学,他写得很认真。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这两首诗,然后告诉我,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放在一块阅读。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 

  生:因为这两首诗都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歌咏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师:很好,这位同学指出了两首诗表现手法上的一致性,还有其他的理由吗? 

  生:这两首诗都写于抗日战争年代。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诗的后面有写作年代。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仔细,请同学们把这两首诗再朗读一下,看这两首诗具体歌咏的是什么。 

  (学生朗读、讨论)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下? 

  生:《我爱这土地》歌咏的是土地,《赞美》写的是农民。 

  师:仅仅是土地与农民吗? 

  生:土地象征了祖国,农民象征了民族。 

  师:我们能不能说两首诗都歌咏了民族呢? 

  生(齐答):可以。 

  师:这又是一条我们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阅读的理由啊,请同学们说出这个民族的全称。 

  生(齐声):中华民族! 

  师: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啊? 

  生(争先恐后):古老的、勤劳的、善良的、智慧的民族。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勤劳善良智慧的民族,你们为自己是这民族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吗? 

  生(沉默,少数几人轻声):骄傲。 

  师:同学们的反应很淡漠啊!再请同学们读诗,看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描绘了中华民族的形象。 

  (学生自由朗读) 

  生:我只找到一句“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师:你能说一说这一句表现了什么吗? 

  生:抗日战争带来的苦难。 

  师:什么?抗日战争带来的苦难?抗日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是苦难啊? 

  生:不!我说错了,是日本侵略给我们带来的苦难。 

  师:你怎么知道是日军的侵略呢? 

  生:因为这首诗写于1938年,是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后。 

  师:很好,看来了解一首诗的创作年代对理解一首诗是非常关键的啊,同学们可以再深入思考一下,“暴风雨”是不是仅指日军的侵略呢? 

  生:还可以是鸦片战争吧? 

  生:也可以是八国联军的入侵。 

  师:很好!同学们对我们民族的苦难历史很熟悉啊,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一句理解为这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所遭受的列强的入侵蹂躏。这是一种怎样的生存啊!请同学们读一读《赞美》,能不能找到对这种生存状态的描述。 

  生:有这么一句“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师:一百多年的蹂躏的确是一种耻辱,列强的蹂躏已使这个民族的身影变得佝偻,那么这个民族还有希望吗? 

  生(齐答):有 

  师:当然有。因为今天便是明证。但如果生活在1938年或1941年你还会这样认为吗?诗人有没有表现出我们的民族是有希望的? 

  生:有,“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就能说明这一点。 

  师:是啊,黎明常常代表着光明,代表着美好的未来,并且诗人说是“无比温柔的”,这是《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表现的。《赞美》一诗中有吗?请同学们找一找,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意见。 

  (学生读诗,交流讨论)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一下他找的结果。 

  生:“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师:“已经起来”是什么意思啊? 

  生:说这个民族已起来反抗了。 

  师:反抗!因为有了反抗,我们才会有摆脱耻辱,迎来黎明的希望啊!你的同桌和你的一样吗? 

  生(摇头):不知道。 

  师:你们没交流吧?要交流啊!真诚的表达自己,真诚的倾听别人,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啊。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同桌的意见? 

  生:我同桌认为这几句可以表现我们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 

  师:你能理解他为什么选择这几句吗 

  生:我想这几句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具体表现吧。 

  师(问该生同桌):你是这样想的吗? 

  该生同桌(笑):是的。 

  师;被人理解你感到幸福吧。(全班学生会心地笑)当然理解别人同样是幸福的。这个问题你俩完成的很好,从大家的笑声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对你俩的羡慕。的确“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抗的具体表现。《我爱这土地》一诗中也有反抗吧? 

  生:有。 

  师:请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不错,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愤怒,这说明他对诗句的理解很透彻。你能不能说一下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很关键? 

  生:“悲愤”、“激怒”。 

  师:还有别的吗? 

  生:我认为这两个很关键 

  师:好,你请坐,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你的理解? 

  生:我以为“永远汹涌”和“无止息”也很重要,这两个词能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对列强的抗争一直在进行着,一直没有停止过。 

  师:多么好的理解啊,你能举一些具体的事例吗? 

  生:有抗日战争,鸦片战争。 

  师:还有吗,谁能补充 啊? 

  生:三元里抗英,还有甲午战争。 

  师:同学们不仅熟悉我们民族遭受的苦难,同时也很熟悉我们这个民族进行的反抗啊!当然,这些反抗只有抗日战争彻底的改变了民族的命运,其他的反抗其结果“仍是聚集着黑暗”但我们的民族在反抗的路上“从不回头”!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执着坚定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吗?下面请同学再深情的将这两首诗朗读一下,结合我们刚才所做的分析,归纳这两首诗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的形象。 

  (学生朗读) 

  师:好,哪位同学能谈一谈? 

  生:这两首诗表现了一个遭受侵犯凌辱却一直没有放弃反抗的民族的形象。 

  师:还有吗? 

  生: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有美好未来的民族的形象。 

  师:这位同学补充的非常好。这是一个饱经列强凌辱的民族,这是一个永不气馁坚决反抗的民族,这又是一个有着美好未来的民族。这是一个成熟伟大的民族,所以诗人艾青才会深沉的爱这土地,穆旦才会对它深情的赞美。同学们愿意为这土地献出你们深情的赞美吗? 

  生(齐答):愿意! 

  师:对自己挚爱的事物进行赞美,我们好像多爱用甜美的嗓音婉转的喉咙进行歌唱,但艾青为什么说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啊?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啊? 

  生:因为诗人一直在为民族歌唱的,从嘹亮的声音歌唱到声音嘶哑,甚至声音嘶哑了他还在为民族歌唱,这就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的爱是坚定的、深沉的。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很好,对民族的挚爱使诗人喉咙嘶哑了也要歌唱,那怕从口中喷射出血丝来,一直到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多么可爱善良的伟大诗人啊!《赞美》中有这样的情感吗? 

  生(齐答):有啊 

  师:这样的诗人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我也喜欢他们。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同学,除了他俩之外,你们还喜欢哪些诗人? 

  生(争先恐后地):徐志摩、白居易、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李商隐、陆游、辛弃疾、文天祥…… 

  师:这些都是了不起的诗人,他们都写下了优美的诗篇,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我又有一个问题,如果艾青、穆旦可以与上面的这些诗人相遇,他们和上面的哪些诗人更容易心灵交汇,心心相印? 

  生(议论、选择、明确):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他们都非常强烈地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 

  师:说的多好啊。还有原因吗?谁能再谈谈? 

  生:还因为他们都生活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的内心都充满了忧患,充满了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的渴望。 

  师:理解得很透彻,表达得也非常完美。我们应该用掌声来感谢这位同学的精彩回答。 

  (学生热烈鼓掌) 

  师:是啊,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空内,但他们的情怀是一致的,灵魂是相通的。他们都是优秀的伟大诗人,他们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写下了我们这个民族最有血性的文字。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心歌唱,用自己的灵魂歌唱,是在用自己生命的全部歌唱。他们留下的不是文字,而是生命中最精美高贵的斑斑血痕啊!有了这样的诗人,我们面对苦难才不会感到孤独,有了这样的诗人,面对苦难我们的内心才会有力量。同学们,你们为我们中华民族拥有这样的诗人感到骄傲吗? 

  生(齐答):感到骄傲! 

  师:你们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自豪吗? 

  生(齐答):感到自豪! 

  师:听到你们热烈的回答,我感到很欣慰,我想屈原也会感到欣慰,艾青、穆旦都会感到欣慰。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有一个问题,今天我问了两遍,而同学们却给了我不同的回应,知道是哪个问题吗? 

  有学生小声嘀咕:是问我们“是否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骄傲”吧? 

  师:对!是这两首诗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体验,唤起了或者说强化了我们的民族情感。也许我们今后再也不会面临诗人所面临的民族苦难了,但那种民族的忧患意识,民族的自豪感,以及希望自己的民族强大起来的渴望不能没有啊!快下课了,请同学们深情地把这两首诗再读一读,把艾青的背下来好吗 

  生(齐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