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学设计

2023-07-05

《吆喝》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 铁铉(xuan4) 囿于(you4)

  隔阂(he2) 饽饽(bo1) 秫秸(shu2jie1)

  商贩(fan4) 吹嘘(xu1) 吆喝(yao1·he)

  小钹(bo1) 荸荠(bi2 qi2)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提问: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五、小结

  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风情。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 .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

  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四、探究活动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五、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篇2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 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创造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感受.热爱“吆喝”这门艺术。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 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2、 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并适当作出评价。

  【教学目标 】

  1、 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学习鉴赏创作“吆喝”这门艺术,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写法。

  【具体步骤】

  一.说说吆喝

  1. 以谈话的方式引出话题——吆喝

  学生交流各自所收集到的吆喝声。

  1. 欣赏带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的吆喝声。(听录音)

  2. 模仿你认为不错的吆喝声,挑战你认为会更不错的吆喝声。

  三.创作吆喝

  1. 学学作者介绍的 有关吆喝的声调音韵节奏等,为创作吆喝作准备。

  2. 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的能力,为某种商品创作一则吆喝的广告。

  四.整理吆喝

  1. 学习本文作者写作思路及材料安排的有序性。提出感悟,疑惑,全班进行交流。

  2. 写一篇介绍本地吆喝的文章,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第二课时)

  组织者:郑小芳2004-6-30

  作者邮箱:

《吆喝》教学设计 篇3

  吆喝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

  学生模范吆喝

  今天我们走进萧乾的《吆喝》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萧乾的《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了。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忆的时候。

  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清纯悠扬的叫卖声似乎还包含着创作者的个性:有朴素的有华丽的。具有不同的风格:有简的有繁的;有写实的,有夸张的……

  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囿(yòu)                    钹(bō)          招徕(lái)          铁铉(xuán)     

  饽荠(bí qí)             秫秸秆(shú jiē ɡǎn)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作者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总体上是充满了怀念之情的,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3、理清思路

  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介绍繁复多样的吆喝声的?

  1)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时,一定要注意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阅读时要搞清楚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如本文衔接过渡的语句有: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基于以上分析,课文的总体思路是这样的:课文先从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写起,转到口头叫卖,第4段总领全文,“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纷纭杂乱的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

  三、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教师提示: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教师可就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可播放影视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观摩。

  学生自由表演,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选课文中的例子示范,如“馄饨喂——开锅!”“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卤煮喂,炸豆腐哟”……

  2.品味本文语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

  学生自选例品评。

  如:“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

  “‘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风趣的言语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

  四、课堂小结,迁移拓展

  同学们,听冯骥才先生这么一介绍,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文化,请大家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开展对街头吆喝声的调查记录工作。然后对所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吆喝》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 铁铉(xuan4) 囿于(you4)

  隔阂(he2) 饽饽(bo1) 秫秸(shu2jie1)

  商贩(fan4) 吹嘘(xu1) 吆喝(yao1·he)

  小钹(bo1) 荸荠(bi2 qi2)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提问: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五、小结

  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风情。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 .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

  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四、探究活动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五、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作者邮箱:

《吆喝》教学设计 篇5

  18   吆 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随机应变”“合辙押韵”“油嘴滑舌”等词的读音、词义。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德育目标

  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 

  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街头吆喝录音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积累字词,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口语训练,揣摩描写吆喝的语言,体会其浓郁的地方特色;体验与反思,记录整理家乡的吆喝声,为拯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录音带,学生品评)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设计(二)

  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免费演出。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

  设计(三)

  吆喝声,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囿(yòu)                    钹(bō)          招徕(lái)          铁铉(xuán)     

  饽荠(bí qí)             秫秸秆(shú jiē ɡǎn)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古人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认为“世间万物皆学问,零零总总成文章。”生活即文章,就连街头吆喝都能写得如此有滋有味,确实神奇!

  生2:我只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阅读感受,那就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生3:如今有一种大文化观,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上动人的一景,使人仿佛置身于街市,吆喝声不绝于耳。

  ……

  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1.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2.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3.教师总结归纳共性问题,并板示,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介绍繁复多样的吆喝声的?

  (2)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4)全文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酌情点拨。

  明确:(1)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时,一定要注意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阅读时要搞清楚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如本文衔接过渡的语句有: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基于以上分析,课文的总体思路是这样的:课文先从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写起,转到口头叫卖,第4段总领全文,“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纷纭杂乱的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

  全文结构图如下:

  (2)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算卦、乞讨者、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读者自能体味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于是作者只是择其要者加以简介。同时在最后四段对种种吆喝声做了一番归类概括的工作。

  从全文看,作者有较高的对材料加工裁剪的写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3)作者上文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声“特别害怕”,所以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很可能会“吓了个马趴”。这样写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风趣。

  (4)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四、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教师提示: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教师可就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可播放影视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观摩。

  学生自由表演,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选课文中的例子示范,如“馄饨喂——开锅!”“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卤煮喂,炸豆腐哟”……

  2.品味本文语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

  学生自选例品评。

  如:“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

  “‘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风趣的言语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

  五、课堂小结,迁移拓展

  同学们,听冯骥才先生这么一介绍,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文化,请大家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开展对街头吆喝声的调查记录工作。然后对所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查阅文献、摄影录像等。

  以四人一组为宜,以论文的形式上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六、布置作业 

  1.把文章改写成一个相声脚本,然后在班内表演。

  2.课后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体味“吆喝”的韵味。

  ●板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篇6

  【设计理念】

  大语文观。

  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分析其与广告的关系。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借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 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

  【教材分析】

  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重点: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 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2、 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

  【教学目标 】

  1、 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 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具体步骤】

  一、导入  新课

  1、 教师先模仿一句旧时本地的吆喝。

  2、 请同学们模仿昨天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旧时商人处学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

  3、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要不是你们爷爷奶奶们还健在的话,它们就可能永远地消逝了。知道吗?你们昨天做了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啊!你们昨天做的,是抢救我们本土的文化遗产事啊!只不过我们昨天只做了第一步,如果将采集到的这些吆喝用文字整理下来,那才是大功一件呢。(讨论如何动笔?)

  4、 看看著名的作家、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动笔写《吆喝》的。

  二、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介绍时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和浓郁的情趣。

  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

  3、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

  三、质疑解疑

  1、 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对材料的加工剪裁功夫)

  2、 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3、 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马趴?(自然写实、幽默调侃)

  4………(学生自己提出)

  四、作业 布置:

  1、 将昨天采集的本地旧式吆喝整理成文(自拟题目、教师指导)

  2、 以小组为单位,上集市搜集录音现时的吆喝,并将其排成简单的节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交流小作文,各小组调查汇报表演

  【教学步骤 】

  一、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小作文(旧时的各种吆喝整理)

  每小组推荐出一至两位代表

  二、 班级交流,教师组织评点

  三、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集市吆喝调查,教师组织评价打分

  四、 作业 布置

  1、 以“吆喝”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可以是调查报告,可以是散文小品,也可以是相声等其他形式)

  2、 以小组为单位将作品整理装订成册,选优送给政府负责文化的领导。

《吆喝》教学设计 篇7

  吆喝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运用文中相关词语。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重点、难点

  1.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学习剪裁技巧。

  2.品味语言,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3.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能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老北京图片、音乐视频、吆喝声音材料、课件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配乐图片导入( ppt)

  二、作者简介

  萧乾,蒙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19xx年1月27日生,著名记者、作家、杰出的文学翻译家。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最早在西欧进行采访的战地记者,他又是唯一在大陆落叶归根者。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战场采访,写下了《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描写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大量通讯和特写。

  代表作:长篇小说《梦之谷》、译著《好兵帅克》。晚年曾将《尤利西斯》翻译出来,成为对中国读者的一大贡献。

  三、整体感知

  1、字词

  招徕(    )  铁铉(    )  囿于(    ) 隔阂(    )  饽饽(    )  秫秸(     )

  商贩(     )  吹嘘(     )  吆喝(        ) 小钹(     )  荸荠(      )

  2、读课文前问题

  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顺序(或思路)呢?

  (1).先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

  大清早……白天……到了夜晚…… 

  (2).再按“一年四季”顺序介绍:

  春、夏、秋、冬。

  3、走进吆喝,感受特色

  (1).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提到的各种叫卖物品,看看这些物品涉及哪些行业?

  (2).一种物品,一声吆喝,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北京城?

  4、三读课文、三赏吆喝

  一读: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

  (1)现在,请大家收回浮想的思绪,进一步来品读吆喝的滋味。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哪一句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

  (2)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这些诱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读出来的,他们是……

  唱出来的!

  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

  (ppt)播放mp3下载的吆喝声

  二读、体察吆喝人的生存状态

  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既不是明净雅居中舞文弄墨的专业作家,也不是璀灿灯光下引吭高歌的表演艺术家,他们是一群什么人呢?

  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么样的呢?快速跳读课文,勾画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关键词句。

  他们从大清早到深夜,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日,走街串巷,肩挑背扛。用心的吆喝也就是多卖两个萝卜,多收入一个铜板。吆喝就是他们苦乐生计的承载。同学们很善于品读文字。从一句吆喝词儿中,就读出了他们艰难困窘的生活处境,读出了他们忙碌艰辛的生存状况。

  三读、体味吆喝人的人生境界

  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通过第六段这个特写镜头,走进吆喝人的心灵世界。

  这是作者写的最详细的一个人物,我们一齐朗读第六段,看看这个卖馄饨的人是如何面对生活的?

  说说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吆喝人?

  在这些底层生意人中,拥有这种质朴诚信热情乐观生活态度的决不只是一个人,你看卖柿人自得其乐,卖硬面饽饽的质朴厚道,就是生活没有着落的乞丐也能用一种轻松的自嘲来面对生活的困窘。他们讲究日子再苦也要过得有滋有味儿、有腔有调。处境再难,也决不失了生意人的本分,做人的根本。所以,我们投递的目光决不单单是同情,而是同情中饱含着深深的敬意。作家萧乾曾这样说:“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要用他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

  5、品味京白语言的特色

  这么多的吆喝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说你的理由。试着概括出北京吆喝的特点。

  (1)以地道的北京口语来写吆喝,多用儿话音,有的押韵,有的采用修辞。

  (2)吆喝词有的直呼其名,有的告诉“制作过程”,有的体现“原料价格”,还有的告诉我们“口味 形状”。

  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

  6、在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飘荡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7、按照提示的格式说一说:

  ø          我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了(              )

  四、放视频歌曲我的故乡是北京及现代广告与老北京的吆喝作对比

  五、合作探讨

  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 吆喝还有没有作用?请具体说说.

  自己为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广告。编写一段吆喝,最好能体现出“东北味儿”。

  五、作 业:

  观察在街头做生意的人吆喝时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作一个片段描写。200—300字。

《吆喝》教学设计 篇8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 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创造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感受.热爱"吆喝"这门艺术。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 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2、 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并适当作出评价。

  【教学目标 】

  1、 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学习鉴赏创作"吆喝"这门艺术,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写法。

  【具体步骤】

  一.说说吆喝

  1. 以谈话的方式引出话题--吆喝

  学生交流各自所收集到的吆喝声。

  1. 欣赏带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的吆喝声。(听录音)

  2. 模仿你认为不错的吆喝声,挑战你认为会更不错的吆喝声。

  三.创作吆喝

  1. 学学作者介绍的 有关吆喝的声调音韵节奏等,为创作吆喝作准备。

  2. 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的能力,为某种商品创作一则吆喝的广告。

  四.整理吆喝

  1. 学习本文作者写作思路及材料安排的有序性。提出感悟,疑惑,全班进行交流。

  2. 写一篇介绍本地吆喝的文章,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第二课时)

《吆喝》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随机应变”“合辙押韵”“油嘴滑舌”等词的读音、词义。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德育目标

  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 

  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街头吆喝录音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积累字词,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口语训练,揣摩描写吆喝的语言,体会其浓郁的地方特色;体验与反思,记录整理家乡的吆喝声,为拯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录音带,学生品评)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设计(二)

  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免费演出。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

  设计(三)

  吆喝声,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囿(yòu)                    钹(bō)          招徕(lái)          铁铉(xuán)     

  饽荠(bí qí)             秫秸秆(shú jiē ɡǎn)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古人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认为“世间万物皆学问,零零总总成文章。”生活即文章,就连街头吆喝都能写得如此有滋有味,确实神奇!

  生2:我只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阅读感受,那就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生3:如今有一种大文化观,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上动人的一景,使人仿佛置身于街市,吆喝声不绝于耳。

  ……

  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1.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2.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3.教师总结归纳共性问题,并板示,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介绍繁复多样的吆喝声的?

  (2)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4)全文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酌情点拨。

  明确:(1)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时,一定要注意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阅读时要搞清楚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如本文衔接过渡的语句有: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基于以上分析,课文的总体思路是这样的:课文先从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写起,转到口头叫卖,第4段总领全文,“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纷纭杂乱的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

  全文结构图如下:

  (2)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算卦、乞讨者、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读者自能体味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于是作者只是择其要者加以简介。同时在最后四段对种种吆喝声做了一番归类概括的工作。

  从全文看,作者有较高的对材料加工裁剪的写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3)作者上文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声“特别害怕”,所以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很可能会“吓了个马趴”。这样写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风趣。

  (4)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四、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教师提示: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教师可就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可播放影视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观摩。

  学生自由表演,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选课文中的例子示范,如“馄饨喂——开锅!”“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卤煮喂,炸豆腐哟”……

  2.品味本文语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

  学生自选例品评。

  如:“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

  “‘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风趣的言语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

  五、课堂小结,迁移拓展

  同学们,听冯骥才先生这么一介绍,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文化,请大家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开展对街头吆喝声的调查记录工作。然后对所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查阅文献、摄影录像等。

  以四人一组为宜,以论文的形式上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六、布置作业 

  1.把文章改写成一个相声脚本,然后在班内表演。

  2.课后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体味“吆喝”的韵味。

  ●板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篇10

  【设计理念】

  大语文观。

  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分析其与广告的关系。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借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 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

  【教材分析】

  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重点: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 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2、 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

  【教学目标 】

  1、 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 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具体步骤】

  一、导入  新课

  1、 教师先模仿一句旧时本地的吆喝。

  2、 请同学们模仿昨天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旧时商人处学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

  3、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要不是你们爷爷奶奶们还健在的话,它们就可能永远地消逝了。知道吗?你们昨天做了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啊!你们昨天做的,是抢救我们本土的文化遗产事啊!只不过我们昨天只做了第一步,如果将采集到的这些吆喝用文字整理下来,那才是大功一件呢。(讨论如何动笔?)

  4、 看看著名的作家、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动笔写《吆喝》的。

  二、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介绍时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和浓郁的情趣。

  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

  3、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

  三、质疑解疑

  1、 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对材料的加工剪裁功夫)

  2、 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3、 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马趴?(自然写实、幽默调侃)

  4………(学生自己提出)

  四、作业 布置:

  1、 将昨天采集的本地旧式吆喝整理成文(自拟题目、教师指导)

  2、 以小组为单位,上集市搜集录音现时的吆喝,并将其排成简单的节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交流小作文,各小组调查汇报表演

  【教学步骤 】

  一、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小作文(旧时的各种吆喝整理)

  每小组推荐出一至两位代表

  二、 班级交流,教师组织评点

  三、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集市吆喝调查,教师组织评价打分

  四、 作业 布置

  1、 以“吆喝”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可以是调查报告,可以是散文小品,也可以是相声等其他形式)

  2、 以小组为单位将作品整理装订成册,选优送给政府负责文化的领导。

《吆喝》教学设计 篇11

  吆喝   教学设计

  ——萧乾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积累词语,掌握词语的读音和意义(基础)

   选择有意思的“吆喝”进行模仿,从表达内容、修辞手法、京味儿,音韵与节奏等方向来赏析“老北京的吆喝”的美。(赏析语言)

   为本地水果与小吃或日常用品如“番石榴”、或“陈皮肠粉”“榄菊牌蚊香”“咀香园杏仁饼”等写一则“吆喝”(写作)(抓住事物的特点与顾客的心理)

   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及过渡段或句的作用(作者组织材料的技巧)

  情感目标:

   体会作者怀念,自豪,愉悦的感情。

   非物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珍贵遗产,激发同学们了解并保护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 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品味吆喝,感悟吆喝。

  重点难点:

  选择有意思的“吆喝”进行模仿,从表达内容、修辞手法、京味儿,音韵与节奏等方向来赏析“老北京的吆喝”的美。(赏析语言)

  为本地水果与小吃或日常用品如“番石榴”、或“陈皮肠粉”“榄菊牌蚊香”“咀香园杏仁饼”等写一则“吆喝”(写作)(抓住事物的特点与顾客的心理)

  教学准备:

  教学ppt  写作用小卡片  实物(番石榴、杏仁饼)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邀请大家来了解一种民间街头技艺“吆喝”。(板书:吆喝),大家能猜测一下,“吆喝”在民间技艺是指的是哪种现象吗?

  师:吆喝:大声喊叫或叫卖。(板书)谁能通俗易懂的话说一说“吆喝”在生活中的意思?

  明确:就是街头的叫卖,口头广告。

  二、初次感知“吆喝”

  展示实物:番石榴,杏仁饼。

  师:前者广东有代表性的实物,这个季节吃它刚刚好。后者,是我们中山有代表性的小吃。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为它俩进行吆喝。

  要求:小组合作,广东特产们写一则“吆喝”,要达到广告的效果。

  学生进行写作。

  三、推荐并赏析同学作品。

  1、 请小组汇报,并请同学指出,这则“吆喝”哪个角度来吸引顾客?能吸引哪些顾客?

  2、 归纳,怎样的“吆喝”才能真正吸引顾客。

  四、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并请完成以下内容。

   疏通字词,请把文中难懂的字词,标记出来,借助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它,并在词语的旁边,写上简单的解释。

   划出文章的过渡句,找出文中的“吆喝”声。

  (摘录吆喝的内容,归纳:涉及内容多,吆喝形式多样 )

  2、 掌握重点词语

   让一位同学诵读“读一读写一写”部分的生词,其他同学认真听,有读错音的就纠正过来,然后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囿(yòu)  钹(bō)  招徕(lái)   铁铉(xuàn)    饽荠(bí qí)      秫秸秆(shú jiē ɡǎn)

   解释重点词语。(除此之外,让学生提出别的难词来解释。)

  招徕:招揽。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3、 画出文中的过渡段和中心句,以过渡段和中心句为切入点,分组讨论:课文围绕“吆喝”介绍了什么?是怎样组织材料的?

  文章主体部分先后介绍了“从早到晚的吆喝”、“ 一年四季的吆喝”,这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第三部分介绍的是“吆喝的方法与技巧”,和第一、第二部分相比较,这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这样组织材料,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使得文章所引用的材料虽然很多很杂,却安排得井然有序。这种按照一定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在作文中借鉴的。

  一、引出吆喝(1--3):

  二、 介绍吆喝(4--14)

  (一)从早到晚的吆喝(4--10)

  (二)一年四季的吆喝(11)

  (三)吆喝的方法和技巧(12--14)

  4、 找一找文章中的“吆喝”, 归纳吆喝的方法和技巧。

  ◆ 快速阅读第12--14段,归纳吆喝的方法和技巧,并模拟商贩们的吆喝喊上几声,感受人民口头艺术的魅力。

  (1)有的用夸张手法:“小玩艺儿赛活的。”

  (2)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 “卤煮喂,炸豆腐哟”。

  (3)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

  (4)有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

  (5)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 “哟(高音)---荞麦皮耶(低音)。”

  (6)有的是合辙押韵的:“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课堂活动:让学生小组推荐,并模拟商贩们的吆喝喊上几声。

  五、品味语言

  要求:品味吆喝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品味作者的感情。

  1、学法指导:

  ●找准切入点:找出文中描写、评价和抒情性的词句,从这些具有感情倾向的词句中品味吆喝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以及作者对老北京吆喝的感情。

  ●用统一的格式来规范思维的过程和答题的思路。

  格式:本句是对     的描写和评价,其中的     是描写(或评价),表现了吆喝者         的精神面貌(或生存状态),表达了作者        之情。

  (1)分组找出关键词句,讨论交流之后,代表发言。

  (2)引导评价,发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性作用。

  感悟吆喝:这些底层生意人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们保持着质朴、诚信、热情的美德。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北京吆喝的无限怀念,就是对这些底层劳动人民的无比崇敬和热情赞颂。品读吆喝,我们读出了老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这境界就是吆喝最动人的美丽,是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这种融合在吆喝里的乐观主义情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让我们把眼光投放到现实中来,去品味生活里的吆喝,去体验吆喝里的生活。

  六、拓展

  1、吆喝欣赏 观看视频 《老北京的吆喝》

  2、列举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 ,激发保护的意识。

  民间音乐:梅州客家山歌\中山咸水歌\潮州音乐\广东汉乐\英歌(普宁英歌、潮阳英歌)

  民间舞蹈:龙舞(铜梁龙舞、湛江人龙舞、汕尾滚地金龙、浦江板凳龙、长兴百叶龙、奉化布龙、泸州雨坛彩龙)\狮舞(徐水舞狮、天塔狮舞、黄沙狮子、广东醒狮)

  传统戏剧: 潮剧\正字戏\粤剧\西秦戏\白字戏

  民间美术:佛山木版年画\粤绣

  七、布置作业:

   收集录音或视频或文字资料,中山及至广东街头“吆喝”文化或其他你认为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事迹。(吹拉弹唱,手工编制,口说,等)

   修改上课前写的“吆喝”

  板书设计:

  吆喝  萧乾

  一、引出吆喝(1--3):

  二、 介绍吆喝(4--14)

  (一)从早到晚的吆喝(4--10)

  (二)一年四季的吆喝(11)

  (三)吆喝的方法和技巧(12--14)

  底层劳动者艰苦的生活  老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对老北京的无限怀念

《吆喝》教学设计 篇12

  吆喝

  授课人:崔爱萍

  设计理念:

  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分析其与广告的关系。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借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教材分析: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 :

  这是一片篇幅较长的文章,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阅读障碍,对于重点、难点较难把握,需要长文短教。而学生经过前一段的阅读训练,大多数能用找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这堂课也需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读、圈划中感悟文字,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来实现教学目标 。

  教学设想:本文教学中宜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时先由生活现象或教学媒体示范,使学生对吆喝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适当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在自读中品味语言。学习课文之后适当开展一些活动,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3、情感与态度: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难点 :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方法:三单元阅读教学法

  由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讨论,然后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拔,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

  认知阅读

  一、导入  揭题,唤起情感。(板书课题)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    铁铉(xuan4)    囿于(you4)

  隔阂(he2)    饽饽(bo1)    秫秸(shu2jie1)

  商贩(fan4)    吹嘘(xu1)    吆喝(yao1·he)

  小钹(bo1)    荸荠(bi2 qi2)

  三、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听录音思考: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北京的那些吆喝声?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理解阅读

  一、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 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二、品味语言    .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三、体味情感

  思考讨论: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北京城里的种种吆喝,作者难忘的只是这诸多的叫卖声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怀有怎样的感情?

  包含着作者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的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1、欣赏老北京的吆喝声。

  2、在你的记忆中,什么样的叫卖吆喝声让你至今难忘?给大伙学一学。

  3、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 吆喝还有没有作用?请具体说说。

  4、观看相声《卖布头》

  板书设计 :

  语言:浓郁的地方特色。

  情感:追忆往昔生活。 

《吆喝》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体味老北京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魅力。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丰富的文化内涵,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体验

  听相声《买布头》学唱生活中的吆喝,让我们一起走进萧乾的《吆喝》,去聆听北京城特殊韵味的吆喝声,感受他的那份心动。

  二、朗读感知

  1、让学生听录音阅读全文并思考:作者围绕北京城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

  作者介绍了北京城一年四季、从早到晚不同的吆喝,及叫卖的内容和方法。

  早晚吆喝:早点、百货、夜宵

  四季吆喝:蛤蟆骨朵、西瓜、柿子、葫芦……

  2、小组竞猜(听录音猜行当)

  三、研读品味(品味语言特色)

  品吆喝的“味儿”

  介绍北京口语特点:讲究分寸,委婉,事物名词后加“儿”

  作者描写要和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浏览课文 找出文中富有京味的语句,并大声朗读,品味其中的意味。

  例:冰棍儿----三分嘞

  葫芦儿----刚蘸的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的最有好感。

  ……(朗读品味法,比较品味法、语境体悟法、生活体验法)

  品吆喝的“法儿”

  阅读第11段品析吆喝的“法儿”

  例:借甲事物形容乙事物:葫芦儿-----冰塔儿

  夸张手法:小玩艺儿赛活的

  具有戏剧性:就剩两挂啦 三分嘞

  告诉制作过程:蒸而又炸,油油儿又白搭。

  小组合作:选择任一商品,设计吆喝内容和吆喝方式,体会生活乐趣

  四、走出课堂

  哲人常说,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见世界。到民间去采风,关注我们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

  第二课时

  一、 体会情感。

  作者在《吆喝》一文中怀念的不仅仅是吆喝的内容,他还怀念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仔细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 ---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自豪)

  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赞美)

  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是否也会想起什么?怀念些什么?

  二、拓展阅读(略)

  谢谢指导!

  附:酸梅汤

  【吆喝】哎 玉泉山的水来 东直门的冰

  喝的嘴里凉了嗖嗖

  给的又多来

  汤儿好喝呀

  【解说】酸梅汤是老北京传统的消暑饮料,在炎热的季节,多数人家会买杨梅来自行熬制,里边放点白糖去酸,冰镇后饮用。

  玉泉山的水是有名的山泉水,很好喝,旧时皇上只喝玉泉山的水并有专门的水官从西直门走水。所以卖酸梅汤的以“玉泉山的水”来做宣传。而东直门有全城最大的冰窖,在冬天的时候,卖冰的会把冰放在冰窖里储存起来,到天热的时候卖。

  西瓜

  【吆喝】 哎 这斗大的西瓜 你就船这么大的个块儿咧 吃了呗呶快来哎

  润嗓子 甜嘞   这两个 大俩哎

  【解说】北京城卖西瓜的小贩,有的整个的卖,有的就切成小块儿零卖。在闷热的季节,很多住家都喜欢在晚饭后去逛街,买块儿西瓜边走边啃消暑。王府井花市大街有家西瓜摊,一个瓜切成16块一样大的块,用很夸张的吆喝叫卖。

  附:调查表

  学校民俗文化调查表      姓名:      

  时间: 

  调      

  查

  情

  况 

  感想 

  教学后思: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也反映生活

《吆喝》教学设计 篇14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

  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四、探究活动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五、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吆喝》教学设计 篇15

  知识目标

  1、积累、运用文中相关词语。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口味分析。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德育目标

  1、 树立文化大观念,口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2、 适时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教学重点:

  1.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学习剪裁技巧。

  2.品味语言,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3.结合实际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能力。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铁铉(xuan4)囿于(you4)

  隔阂(he2)饽饽(bo1)秫秸(shu2jie1)

  商贩(fan4)吹嘘(xu1)吆喝(yao1•he)

  小钹(bo1)荸荠(bi2qi2)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提问: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