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八下 篇1
云南的歌会
南昌铁路第一中学 李琴老师
教学目的:
1.理解积累文中词语,品味语言
2.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云南民歌的特色,培养学生对自然、对人、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把握文意,领会云南歌会的美。
教学难点:体会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读懂作者寄寓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课。
学生欣赏云南原生态民歌,体会云南民歌的美。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代表人物,苗族,湖南凤凰人。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海外将沈从文排在鲁迅之后的中国最杰出的小说家及文学大师的行列。他的语言淳朴自然、雅俗共赏。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生字词:
注音
蹲(dūn)踞(jù) 酬(chóu)和(hé) 熹(xī)微 龙吟凤哕(huì)
迤(yǐ)西 柞(zuò)木 箍(gū) 桶 忌讳(huì) 譬(pì)喻
解释:
蹲踞:两腿弯曲,坐着或像坐着的样子。
酬和:用诗词应答。
譬喻:打比方。
熹微:形容阳不强。(多指清晨的)
即物起兴: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起兴,指先言他扬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来说道理或抒情达意。
悠游自在:从容移动,不受拘束。
龙吟凤哕:传说中的神奇声音。
生面别开:别外开创新的局面或新的形式。生面:新在面目。
四、整体感知: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三个场景,试着给它加小标题。
五、分析文本、品味语言
(一)山野赛歌
1、 起小标题(提示:地点的形式);
2、 你觉得山野对歌美的哪里?作者分别从哪几方面表现年轻女子的美,你能用一词来概括吗?
3、 作者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来描写这唱歌女子,有何目的?
(二)山路走歌
1、 起小标题(地点加形式)
2、 作者写了一路上的哪些自然景物?
3、 作者为什么花那么笔墨描写这一路上的美景呢?
4、 赶马女孩子的歌声美在哪里?(淳朴本色)
(三)乡村传歌
1、 起小标题(地点加形式)
2、 “金满斗会”由谁来传歌?传些什么内容?
3、 作者是怎样评价这盛会中动人的歌声?
4、 “十年难逢金满斗”的难得在哪里?
(四)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朗读,并说出理由。
(体会作者朴素、自然的语言)
六、体会云南民歌特点
学生根据三个场景从中找出云南民歌的特点,并分小组讨论。
原生态 即兴歌唱 形式多样
生活气息 生动活泼
淳朴本色 世代相传
七、拓展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方法,等待对方解答”……
例:“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类
蓝花花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
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在爱死人。
五谷子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
一十三省的女儿哟,数上蓝花花好。
正月里那个说媒,二月里定,
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
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
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
蓝花花那个下轿来,东张西又照,
照见周家的猴老子,好像一座坟。
你要死来,你早早地死,
前晌你死来,后晌我蓝花花走。
手提上那个羊肉,怀揣上糕
我冒上个性命,往哥哥你家跑。
我见我的情哥哥呀,说不完的话,
咱们俩死活哟,长在一搭。
例二:“用提问方法,等待对方解答”类
云南民歌·猜调(张以达填词编)
1、(独)小乖乖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外外哟来,街前卖嘛?哪样长长你跟前喽。
2、(齐)(小乖乖)来小乖乖,你们说给我们猜:银河长长上天,莲藕长长海中间,米线长长,哟来,哟来来哟外街前卖,丝线长长我跟前喽来。
八、作业
同学们课后收集些江西民歌,体会江西民歌的特色。
在歌曲合唱中结束教学。
《云南的歌会》八下 篇2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张笑天
一、课文说明: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有介绍我国各地的节日风俗的,也有讲民间艺人轶事的,也有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的乐趣,还能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唱歌情景,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云南民风民俗,还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感悟生命的真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品味文章精妙的文笔, 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歌会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散文的特点,品味文章极具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自然、对生命、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追求幸福人生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语句的品读,引导学生去感受云南歌会所蕴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感受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云南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看完后,请大家谈谈感受。
这些图片让我们领略到了云南特有的风情,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跟随着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去云南看看。
(二)整体感知,走进歌会
沈从文,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民俗的作家来到了云南,被这里的风土民情深深吸引。他说:“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分享一下作者的见闻。
请同学们速读文章,说说作者有哪些见闻?
(三)探究文意,参与歌会
作者用微妙的笔触描绘了三个不同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如果你到云南旅游,当地人邀请你参加其中的一种歌会,你会参加哪一种?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理由。
(四)品析人物,回味歌会
沈从文先生说:“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请同学们思考“活人”的含义。
文章中,沈从文先生描摹出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假如你是一位摄影记者,请你为文章中的一个人物拍摄一张照片,你会选择哪个人物?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他(她)的照片配上一段展示他(她)风采的文字。
(五)走出歌会,认识作者:
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各具风采,他们健康美丽、质朴纯真、热情无私……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位洗涤人的灵魂,为生命颂歌的作家吧!
沈从文,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出生于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很多传奇:一个只读了几年私塾、自学成才的大学教授,一个写了《边城》《湘行散记》等伟大作品的文学大师,一个生命前40年做作家、后40年成为考古学家的奇人,一个永远自称为“乡下人”的透明自然的赤子……
他常以“乡下人”的视角审视世界,作品中处处流贯着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纯朴自然人性美的倾心以及对愚蠢自私的极端憎恶。
推荐阅读:小说《边城》
五、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文本的改革,更是教的方式,学的方式的改革。就教材而言,与旧的教材比较,最大的改变在于从知识性到人文性,从被动性到主动性,从微观性到宏观的改变。在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点,最后认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教的方式来说,在于要求教师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
《云南的歌会》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这篇文章写的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一种古老的歌会,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但是文章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材的处理中,我特别注意了几点:
一、在激情中导入课程内容。
课堂教学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放展示云南风采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沉浸在教学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打下了学习此文的基础。
二、在朗读中感知作品内容。
“语感”,反映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把握和运用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学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
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在阅读课堂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范读更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读解的“催化剂”,它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心绪,甚至与作者脉博合而为一,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神形兼备的朗读,就能面对面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进而感知作品中所具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及社会美。
三、在参与中领略文字的魅力。
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本文语言的欣赏上,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成为歌会的主角,以此去感悟文字的魅力,感受歌会的魅力。教师根据情况选出语言片段引导欣赏,以补足个体差异。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这样的设计成功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又有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同时学生的精神领域受到了一次强烈的撞击,充分张扬了教材的人文性。
四、在回味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学生在歌会中体味到了诗意的生活,更被那些张扬生命本色的人们所感动,脑海中闪现着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为了让学生再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我设计了为人物拍摄照片配解说文字这一环节,希望学生将这些“活人”的形象在头脑中定格,也为这些鲜活的生命颂歌一次。抒写性情之中,方显学生对生命真谛的感悟。
.9
《云南的歌会》八下 篇3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教学目标
一、感受云南歌会的特色。
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从三个不同场合展现云南歌会特点的写法。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云南是个迷人的地方,这里有美丽醉人的香格里拉,如梦如幻的纳西风光,风景如画的翠绿石林,也有蓝蓝的天,清清的水,还有可爱的姑娘,在这儿,更有优美动人的歌。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更多的云南风情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云南,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看全文,感知课文大意,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会?
明确:1、山野……(2——3)2、山路……“赶马女孩的歌唱”(4)3、山寨……“金满斗会”.
三、评价与赏析
(一)1、我们来看第一个场合的歌会:地点是“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山野),一方唱了另一方又唱——“对歌”。
特点:唱情歌酬和 内容丰富
也唱其它故事
或见景抒情,即物起兴
或提问题等待对方答解 方式多样
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 机智才能的比拼
内行,开口见高低,含糊不得
不是高手,不敢轻易答腔 对抗激烈
一个年轻妇女一连……逼
2、问: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唱歌人的?
动作:打打 理理 拍拍 笑笑
神态:轻松快乐
(指导朗读)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读出这种感觉?
外貌 性情活泼开朗,劳动手脚勤快 唱起歌来卖力,起劲
3、侧重点:唱歌人
4、欣赏《刘三姐》
(二)、同学们还想继续欣赏云南的歌会吗?我们来看第二个场合——“赶马女孩的歌唱”。
1、同学们找出写赶马女孩唱歌的句子。
2、特点:出口自然,淳朴本色,出自性情(想到什么就唱什么) 可以概括为“山路漫歌”。
3、直接写人唱歌的只有几句,作者其余花大量笔墨写的是什么呢?
明确:环境 侧重点:唱歌环境
(1)花:颜色(粉蓝色); “点头”:拟人,生动活泼
(2)鸟:戴胜鸟 云雀(动作)
问:作者用如此多的笔墨描写环境,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鸟的歌和人的歌互相应和,融为一体,交织成一首动人的山野交响乐。优美的环境衬托了优美的人,更衬托了优美的歌,形成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第三个场面是“金满斗会”,作用是:老一代把歌传给下一辈,我们可以概括为“山寨传歌”。
1、欣赏〈〈三月街〉〉
2、讨论完成表格的内容
特点:(1)场面盛况空前 (2)传承民族文化
侧重点:唱歌的场面
3、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者对云南歌会的描绘,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1、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
2、呼吁大家热爱、珍惜、保护、宣扬民俗文化。
令人高兴的是,咱们中国已经意识到了保护宣扬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中央三台现在每晚正在热播的青年歌手大赛,从上一届开始(十二届),就增加了原生态唱法,从没见过的乐器,最原始,最自然的唱法都搬上了大屏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我们也深深感叹:原来我们中华民族还有如此璀璨的民族文化。
(五)下面,我们就“走进民俗”去感受一首新疆民歌。(学生活动)
四、作业:当然,咱们中国优秀的民风民俗远远不止这些,其余的留待同学们课外去收集,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课外活动;〈〈收集民风民俗〉〉。
五、少数民族有他们的民俗文化,身为大足人,我们也有我们的骄傲,同学们想一想,咱们大足有哪些民俗文化呢?
1、图片:宝顶石刻
图片:宝顶香会(寄寓亲人的祝福、寄寓心灵的慰藉、寄寓美好的期望)
同学们,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咱们大足,认识咱们大足,乃至喜欢咱们大足,咱们也学学沈从文先生,拿起手中的笔,为保护宣扬咱们大足的民风民俗文化写一条宣传标语,已尽我们做为大足人的一点绵薄之力吧!大家愿意为咱们家乡出这份力吗?
示例:(1)、观大足石刻,赴宝顶香会 (2)、大足是个好地方,石刻香会美名扬
2、欣赏大足民歌〈〈大足是个好地方〉〉
六、结束语:同学们,相识是一种缘,你们的聪明、勤学已经深深映入了老师的脑海里,老师相信,我们今天的相聚一定会成为明天最美好的回忆。老师再次真诚感谢大家的合作,谢谢!
附:板书设计:
场合
特点
侧重点
山野对歌
内容丰富
方式多样
机智才能的比拼
对抗激烈
唱歌人
山路漫歌
出口自然
淳朴本色
出自性情
唱歌环境
山寨传歌
场面盛况空前
传承民族文化
唱歌场面
(授课人: 大足县龙西中学 杨天才)
《云南的歌会》八下 篇4
16、《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云南歌会的情趣与盛况。
2、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
2、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及教师的点拨,学会自主解读文章。
3、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研讨交流活动,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4、延伸拓展,横向比较,体味各地民谣民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歌会场景所触发的情感,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文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1、环境描写的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⒉赏析、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体味文中蕴含的喜爱之情。
【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知——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云南的歌会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唱情景,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云南歌会的特点。还要把握不同场合的歌唱又怎样的特色。在写作方法上,不同的内容是怎样表现的。画出文章中自己所欣赏的语段,通过反复研读,及比较阅读体会文章写法和语言上的特色。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在拓展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xìng)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huì)
2.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及沈从文表现湘西农村生活的有关文章。
3.教师搜集资料准备制作幻灯片,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
【学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相信同学们都喜欢听歌吧 。近几年来,各种个人演唱会风起云涌。你最喜欢谁的演唱会? 能把当时的场面描述一下吗?(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情绪,活跃气氛。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评价。)
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歌会——云南的歌会,我们来一起欣赏。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了解作者: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有《沈从文散文选》等。(学生收集资料,进行交流,教师补充介绍)
2.积累字词:蹲踞、酬和、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xìng)、 引经据典、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huì)、迤西yí 、熹微xī、凤哕huì、 当行háng 、出色、 规矩。
3.整体感知:
(1)、读了全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说得五花八门,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三种不同场合下的民歌演唱会。)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2)、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
1)、课文中描写了在的大的哪三种不同场所听到的民歌演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说说与你通过电视和其它途径听到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要点提示:1.第一部分:山野对歌。第二部分:山路漫歌。第三部分:村寨传歌。 2.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是急性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是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
三、研读探究、深入理解:
1、进一步读课文,看看三种场合下的演唱会在内容、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与个人演唱会有何不同?(学生读书、思考)
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3、班内交流、总结:
a.三种场合下的演唱会,内容上有的侧重于比赛性质 ,有的侧重于自由漫歌,有的侧重于流传性质 ;手法上有的侧重于描绘人物,有的侧重于描写环境,有的侧重于场面描写。
b.个人演唱会中的歌者只有一人,是既定的;而云南歌会中的歌者 有多个,可自由参加。
c.个人演唱会演唱的歌曲是早已计划、准备好的;而云南歌会的歌唱内容是即兴而作、随意而发。
d.个人演唱会的舞台是固定的,显得严肃又辉煌;而云南歌会没有特意搭设的舞台,它 多疑乡村山野为舞台,自然灵动。
4、进一步阅读云南对歌的三个场面,分别把握三个场面对歌的不同特点以及作者写作的不同手法。四人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完成下列表格:
内容 特点 写作手法
(要点提示:内容 特点 写作手法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重点写唱歌人
山野漫歌 急性的自由歌唱,发昏性情,自然成趣 重点写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云南民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重点写唱歌的场面)
5、教师评价学生的观点,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自然、淳朴、自由、气势壮观。
6、回读课文 ,进一步领会云南歌会的特点,体味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搜集你学过或听过的几首云南民歌。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堂课:
1.我们已经了解云南歌会这种民风民俗 ,你喜欢它吗?
作者把对它的喜爱都融进了优美的字里行间。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找出这些词句,并赏析、品味(运用圈点批注的形式)
以民主表决的形式,以“我最喜欢 场面,这里 ” 对话方式,即兴安排学习三个歌会场景的顺序,进行语言品味。这部分着重体验作者描写的侧重点。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教师可以补充提问:
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山路漫歌”中环境描写对人物心情的衬托作用;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体味文中蕴含的喜爱之情,并摘抄、积累优美的句段
二、复述:
选择文中你喜欢的一种云南歌会场面,口头复述 (一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训练口头表达力)
三、合作交流、研读探究:
1、赏析文章语言:
默读课文,画出你文章中的所欣赏的语段,说说你喜欢它们的原因,注意分析这些语段的作用和写法。(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分析人物描写:
(1)齐读课后练习二和文中的二小节,思考讨论各用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人物特征的?
(2)比较两种人物描写在写法上的不同。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及其原因。
(要点提示:文中的二小节,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藏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用一系列短句,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如在眼前,着色浓重、艳丽。
《边城》中对主人公翠翠的描写,中在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文中的二小节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课后练习二中的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3、分析环境描写:
第四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作者着力描写美丽的山野风光,其目的何在?
(要点提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在自然地写到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生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儿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渐沾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第三,山鸟或悠扬或朴质的鸣唱与干“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呼应,交织成一片动人的田园交响曲。)
4、通过第五段学习场面描写:
文章中的场面,一般是指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间和环境中,人物同人物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即“一个或多个人物,在某一境界中,占若干连续的时间而有所活动”。因此,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等描写手段的集中表现。它要求通过人物的活动写出全场的气氛。它既有全场的鸟瞰也穿插有个别人或事的特写。
5、找出第五小节中所写的人物及人物活动,区分哪些是对全场的鸟瞰,哪些是对个别人或事的特写。
四、体验感悟、总结反思:
1、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仿写练习(可做家庭作业)
如:仿照下面的句子, 以另一种动物开头,写一句话。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2、归纳总结: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对自己写作有什么指导和值得借鉴的地方。(教师针对学生的总结,可提出写作训练,在课堂上或课后均可。如:谢一段人物描写、一段场面描写、环境描写)
五、拓展延伸:
1、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在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解答”,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2、收集有关民歌的音像资料,学习课文中三种不同写方法,把课堂上播放有关音像资料把听到的民歌及其场景,结合联想和想象,用语言表达出来。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鼓励学生写出或唱出当地的一首民谣(写不出的字可用拼音代替),并解释它的意思。
六、作业:
1、课外收集其他文学作品中有关描写民歌的段落。
2、课外阅读沈从文作品
[资料平台]
过节和观灯
我生长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口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厢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有时自告奋勇帮忙,许可拿个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运气不坏。因为始终能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烧得个焦头烂额,筋疲力尽。队伍中附随着老渔翁和蚌壳精的,蚌壳精向例多选十二三岁面目俊秀姣好男子充当,老渔翁白须白发也假得俨然,这时节都现了原形,狼狈可笑。乐队鼓笛也常有气无力板眼散乱的随意敲打着。有时为振作大伙精神,乐队中忽然又悠悠扬扬吹起“踹八板”来,狮子耳朵只那么摇动几下,老渔翁和蚌壳精即或得应着鼓笛节奏,当街随意兜两个圈子,不到终曲照例就瘫下来,惹得大家好笑!最后集中到个会馆前点验家伙散场时,正街上江西人开的南货店布店,福建人开的烟铺,已经放鞭炮烧开门纸迎财神,家住对河的年轻苗族女人,也挑着豆豉萝卜丝担子上街叫卖了。
(选自沈从文《过节和观灯》,见《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
个性鲜明的云南民歌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据说,解放前的僳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原告、被告以歌唱申诉各自的理由,调解人也以歌唱进行裁决。一个高明的民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的特别尊敬。
云南民歌不仅是云南民族音乐的核心和基础,而且对各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各民族歌舞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器乐发展的胚胎,它不仅孕育了各民族戏曲、曲艺音乐的形成,同时也为戏曲、说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他丰富的养料。在各类民族哭乐和花灯、白剧、壮剧、傣剧、扬琴、大本曲等戏曲、说唱音乐中,大量的曲调至今还保留着民歌的原型或近似民歌的变体。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各民族民歌歌词本身就是极其丰富多采的民间诗歌,许多文学价值很高的长篇叙事诗都是民间歌手创作的。自然,各民族民歌也正是文学艺术创作的肥沃土壤。
云南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歌曲均有其各自不同的个性,色彩鲜明,风格独特。而不同的歌种,不同的体裁,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旋律风格,则显现出千姿百态、斗艳争芳的动人景象。
《云南的歌会》八下 篇5
教学目标:
通过语句的品读,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感受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
教学方法:
品读探讨
教学过程:
一、音乐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课间播放《采茶歌》
《采茶歌》是云南的民歌,云南是一块美丽而神秘的土壤,那里山水灵秀,人们淳朴,歌声动听,它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彩云之南”,人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我们将通过《云南的歌会》去认识云南少数民族的风情。
“歌会”,也就是聚集在一起歌唱。那么有谁在唱呢?
二、自由朗读,感知歌会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做记号,
有谁在唱,在哪儿唱,唱什么,用什么方式唱······
交流:你对云南的歌会有了怎样的了解。
例:歌者:年轻女人,赶马女孩子,老吹鼓手······是男女老幼,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是全民参与。还有戴胜鸟,云雀等一些鸟呼朋唤侣。
地点:松树林子和灌木丛凹处,山间小路上,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檐下······是处处皆是舞台。
内容:情歌酬和,其他故事,来自自然、发乎性情的山歌·····是包罗万象,事事皆歌
方式:对调子,有一路漫歌,有轮唱,唱和相续······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归结: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歌会,这是一场来自山间的歌会,这是一场令所有人都可以沉醉其中的歌会,这是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歌会······
欣赏着这么一场别具风情的云南的歌会,我们不能不再回过头来谈谈创造这美好一切的人们,谈谈那些可爱的歌者······
三、研读课文,感悟生命
这些歌者来自山间,来自日常的生活,在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令人难以忽视的魅力。请以文中的歌者为例,来探讨这是一群怎样的生命。(由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去文中寻找那些对歌者的相关描写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例:(引句省)
和谐,快乐,轻松,悠闲,无拘无束,开朗活泼,热情洋溢,淳朴勤快,张弛有度,健康美丽······
四、重读课文,走近作者
这一场歌会,让我们欣赏到了一群非常有活力的生命,沈从文先生曾说过,他觉得云南的歌会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可以让人在活人中听到生命的颂歌,我想这种生命应该就是一种鲜活、自然的生命。
有评论说,本文看似普通,其实隐含着作者的一个梦,一个寻找家园的梦。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感受到作者梦中的家园应该是怎样的?
例:有着鲜活自然的生命,有着淳朴悠闲的民风······
出示名人评论:
从文的作品可以不舍昼夜地流下去,润泽当代的直到后代的无数饥渴的灵魂。现实生活中跋涉的是沧桑和沉重,是他让我们在回眸间拣拾生命本应有的鲜活基因。
———— 邵燕祥
让我们记住这位能洗涤人的灵魂的作家 :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很多传奇:一个只读了几年私塾、自学成才的大学教授,一个写了《边城》《湘行散记》等伟大作品的文学大师,一个生命前40年做作家、后40年成为考古学家的奇人,一个永远自称为“乡下人”的透明自然的赤子……
请去拜读沈从文的《边城》,那里还有个富有诗意的淳朴女孩子翠翠等你去认识
《云南的歌会》八下 篇6
各位评委,我说课的课题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m.diyifanwen.com)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目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①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②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③体会“山路漫歌”的立体美。
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
品味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第二、教学方法、手段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第三、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我的导语是这样的: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和同学们在电视或广播中接触过的演唱会、音乐会大不相同,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呢?我们通过学习《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
我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云南的歌会”有哪三种形式?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这三种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
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更好的体会云南歌会的美,我分两步来讲清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讲析重点
第一步: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用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在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写作手法上的差异。
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学生能够明确:
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写唱歌人,在外貌,神态等方面对演唱者进行工笔描绘,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会更美!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不论男女老幼,全都热情高涨,六人围坐一桌,足足有三十来桌。传歌盹地点是住处院子的两楼和长长的屋廊下,人们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传歌的目的是老一辈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作者写传歌的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生动精妙的向我们展示了云南的民风民俗,让我们领略到一种独特的地域美。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课文中的一些手法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第二步,我让学生找出自己特别喜爱的场景或句子,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云南歌会蕴含的美。
自古以来,云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风俗美,这种风俗美与特定的环境,当地的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需要学生深入体会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为了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风俗美与特定环境、’当地人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我让学生精读“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并设置三个问题,突破难点。
第一个问题:“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能够分析出这个片断重在描写景物:蓝蓝的。天,成片的树林,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和蓝天相呼应的粉蓝色报春花,着重写了两种鸟:一种是喜欢独唱的戴胜鸟,另一种是喜欢群唱的云雀。这些景物构成了云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地域环境。
第二个问题: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后明确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呜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
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赶马女孩子面对如此美景,心中充满喜悦,为之陶醉,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纵情歌唱呢?
我设置的第三个问题是: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结合自己的日常积累,主要是歌曲积累,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创设情境,唱出自己心中的歌。
设置这个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营造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学生能在想象中身临其境,真正体验在这种宛如画卷的环境中,当地的人们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欲望,赶马女孩子热情、奔放、好歌的性格的形成和环境有着根本的联系。从而学生会真正体会和思考:民俗的形成与环境、人物的密切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的人美、歌美,主要是因为云南秀丽明媚的环境美,这种歌会的风俗也代代相传下来。
(四)、巩固运用
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品味之后,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我设置了当堂的口头作文,让学生介绍一种自己了解的民俗,并试着分析这种民俗形成的原因。
(五)、归纳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介绍云南民俗风情的散文,我所确定的重点、难点,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还能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间文化,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1、推鉴课外阅读书:《沈从文散文选》
2、写一篇介绍家乡民俗的作文。
四、时间安排
启发导入2分钟 讲授新课25分钟
巩固应用10分钟 归纳小结2分钟
余下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质疑、反馈矫正,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 外貌 神态 人物美
山路漫歌: 花 鸟 人 环境美
村寨传歌:场面 特点 目的 风俗美
《云南的歌会》八下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结构的结构方法。
2.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2.感受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品味出云南歌会的文化内涵。
3.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教学方法:
以研读、表演、评品和诵读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导:进入突破口。
(一)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是谁?提问学生:(沈从文),他是云南人吗?(不是)是哪里人呢?(湖南凤凰人)。那他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特别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了云南,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所以对云南的歌会比较了解)。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边城》。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二)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突破口:文章第一段: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著名”在哪些地方呢?
二.研:整体把握
(一)(主要讨论哪三种不同场合,演唱的方式和内容,三种场合的特点,还有三种场合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以及作者为什么要感兴趣。)板书如下:
三个场合 方式 特 点 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 感受
见景生情即物起兴(蓝花花)
山野对歌 提问(猜谜音乐) 才情智力比拼 唱歌人 对少数民
互嘲互赞 族风俗的
其他故事 热爱之情
山路漫歌 自由歌唱 自然成趣 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金满斗会” 盛况空前
民歌课堂 气势壮观 唱歌的场面
三.演:感知体验
(一)选择表演点并表演:
1.表演一(2——3段)“山野对歌”。角色:一对年轻男女。形式内容:或即景生情式,或问答式,或互嘲互赞式。体现“机智”。
2. 表演二(4段)“山路漫歌”。角色:一群赶马女孩。形式内容:自然景物及声音的模拟和赶马女孩的歌声融为一体。体现“优雅”。
3. 表演三(5段)“山寨传歌”。角色:三老一小。形式内容:三老轮流绕桌边走边唱,一小学唱。体现“丰富”。
(二)诵读精彩片段。
四.评:细节品味
(一)评品“山野对歌”: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它他内容,因此一“多”字用得准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到赞。
(二)刚才我们知道了对歌的形式,下面我们评品“山路漫歌”:
1.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2.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
3.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与大家分享。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教师小结:
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三)总结: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用”云南的歌会是一个_____的歌会”这个句子说一句话。给学生鼓励。
2.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有哪些不同?有什么特点?
3.假如你作为一名游客来到了云南,根据课文的介绍,你喜欢参加哪一种歌会?为什么?
(四)评出五佳:评出最佳表演组,最佳语言设计表演者,最佳神态动作设计表演者,最佳情节设计表演者,最佳评论者。
五.练:巩固补遗拓展
练习一
生词抄写注音解释。
巩固拓展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ǖ)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 喻:打比方。
忌 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 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 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 朴:诚实朴素。
练习二
一、狠抓基础
1.给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迤西(yǐ) 糯米(nuò) 矗立(chù)
b.熹微(xī) 腌制(yān) 气氛(fèn)
c.土坎(kǎn) 忌讳(huì) 蹲踞(jù)
d.譬喻(pì) 龙吟凤哕(huì) 掠过(lüè)
2.找出下列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穷目 押韵 本色 哑口无言
b.下坠 向例 吆喝 悠有自在
c.扶摇 含胡 照例 声面别开
d.迤西 屋脊 无端 呼朋焕侣
3.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看到不同的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
②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
③像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镇定或不把事放在心上。( )
④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 )
4.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
b.他和妈妈顶撞了两句,妈妈气得浑身哆嗦,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c.这种鸟在晨光熹微中,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
d.我市特困职工家庭的莘莘学子王华得到了XX元的资助。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这种环境气氛里,不论唱什么,都挤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b.文章的中心思想确定以后,还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认真地组织选择材料。
c.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水平。
d.近代中国150年的屈辱史在警告我们,教育落后便意味着将永远处于受剥削被侵略的地位。
6.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现代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本文描绘了___________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各用一个小标题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场合分别侧重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⑴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勤脚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⑵翠翠在风日立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澈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沈从文《边城》)
答:
二、强攻阅读
(一)课内精段阅读
语段一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本来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8.“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这些“歌声”具体指什么歌?
9.由呈贡进城的一路景色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10.赶马女孩的歌唱“还发哑带沙”,为什么作者还说“淳朴的本色美”?
11.归纳本段思想内容:□□□□。(限于四个字)
语段二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达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②段中画线句子中,“多”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什么?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③段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描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美文阅读
泼水节掠影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素来就非常迷人,吸引了海内外许多游客,不远千里来到西双版纳,一睹傣家人的泼水盛况。我是在版纳部队长大的,耳闻了许多关于泼水节的趣事,可一次都没有参加过。耳闻不如目睹,今年的泼水节,我是一定要参加的。正好,团部的车今天要去勐摆寨,我可以借此机会亲身体验一下泼水的感受。
汽车在大道上奔驰,看到窗外一闪而过艳装的傣家小姑娘,我心中涌出无限的兴奋和新奇。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过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祝福。缅甸、泰国、老挝等国也过此节。我国的傣族在傣历六七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欢度泼水节。而版纳是傣族的主要居住地,最大的泼水节也就在此地举行。
下了车,走在勐摆寨的林荫小道上,沿路参天的古树遮蔽了阳光,只听得树林里传来呼呼的风声,风里夹带着野花的馥郁和野果的清香,多么迷人,多么醉人!
再过一段就是勐摆寨竹林。这不只是竹林,还是果林,栽种的都是亚热带特有的果树:芭蕉、香蕉、橘子、黄果、柚子、芒果、椰子、槟榔……
来到独木桥边,这是到寨子的必经之路,望着桥下湍急的流水,使人发颤。傣家人说,能走过独木桥才算勇敢的人,由此可见傣家人的勤劳勇敢。
走过独木桥,眼前出现一派繁荣景象:熙熙攘攘的人群,花花绿绿的筒裙,星星点点的小棚架下更是别有风味:有卖粽子的,有卖糯米饭的,有卖凉鸡的,有卖米线的,有卖甘蔗酒,还有许多亚热带特有的水果,一字摆开。那又香又大的菠萝蜜,那散发着阵阵清香的橘子,还有……简直让你站在那儿不想走。那手镯、那耳琢、那项链的光彩,仿佛比以前更加鲜艳夺目,更加金光灿灿,耀眼迷人。
你瞧那位少女,身着质地考究的筒裙:红红的,像一团燃烧的火焰;那衬衫,像蝉翅,又像彩蝶的翅膀,轻柔而美丽,简直跟舞台上的少女没什么两样。红的、黄的、绿的、蓝的……一块七彩的天地,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赶摆,而泼水节期间的赶摆是最热闹的,给泼水节增添了斑斓的色彩。
另一个吸引人的项目就是放“高升”。勇敢的小伙子举着火把,爬上事先准备好的十多米高的竹竿上点火,竹筒里的“高升”就“嗖”的一声飞出竹筒,冲向天空。“高升”是一种类似礼花的东西,这是傣家人自制的,真是巧夺天工。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财富,用智慧丰富了幸福的生活。
泼水节最为有趣的当然也就是泼水了。人们都愿意把水泼给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人,大家还互相泼,互相祝福。最兴奋的还是那些小伙子和大姑娘,他们泼得可真卖力,把一盆盆水端到人群中,从头到脚把别人浇个透。真是躲又没处躲,藏也没处藏。
举起相机,想把这个快乐场面留下,冷不防一盆水把我和相机浇了个透。要在平时,那还得了?可是这过节,过泼水节,到处是一片欢声笑语。
水,到处都是水,泼得你睁不开眼,泼得你慌了神。水泼出了丰收的希望,泼出了富裕的祝福。
一盆盆水像一朵朵闪闪的银花,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欢迎他们来看一看傣家人的“风习”。
水还在泼,歌还在唱,打响了脚鼓,敲响了鋩锣。
跳起了孔雀舞,他们在和孔雀比美,为欢乐歌舞,为幸福生活增辉。
16.泼水节是________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每年的________中旬举行。我国最大的泼水节在________举行。
17.文中泼水节叙述了几件趣事?最热闹的是哪一项?
18.文中加点字“这”指代的是什么?
19.文中第4、5、6自然段与泼水节无关,可否删去?为什么?
20.泼水节的意义何在?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练习二参考答案
1. b (气氛fēn) 2. c含胡(糊)、声面别开(生) 3.①见异思迁 ②引经据典 ③若无其事 ④设身处地
4.d(莘莘学子:[书面用语]形容众多。) 5.d(a.应为“充满”;b.应为“选择组织”;c.删掉“培养和”)
6.散文 沈从文 作 历史文物研究 三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人环境 场面
7.提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例如:①我喜欢第一段,因为它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物的赞美之情,语言生动,耐人寻味。②我喜欢第二段,因为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人物的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
二、强攻阅读
(一)课内精段阅读
语段一
8.以情歌为主,也唱其他内容。
9.一路景色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铺垫,是烘托映衬,而“赶马女孩的歌唱”是本段描写的中心。
10.因为在这种优美环境气氛中,出口自然,不矫揉造作,不论唱什么,都带有原汁原味,所以作者说“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11.山路漫歌
语段二
12.描绘云南歌会中的山野对歌场面。
13.不能。因为“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有“多”才能显得准确精当。
14.“种种不同方式”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在结构上起总领作用。
15.这样更能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二)课外美文阅读
16.傣 四月 版纳
17.三件趣事:赶摆、放“高升”、泼水。最热闹的就是赶摆。
18.“这”指代的是上一段所描写的街市的繁荣景象: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打扮美丽的女子。
19.不能删去。因为本文是按照地点的转换来叙述的,因此4、5、6三段必不可少;另外通过描写一路上所见到的风光景象,来表现傣家人的勤劳勇敢,与文章的主题相呼应。
20.“水泼出了丰收的希望,泼出了富裕的祝福。”
《云南的歌会》八下 篇8
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它可以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下面是关于《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
《云南的歌会》通过对“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或金满斗会”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多才多艺以及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通过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一起来看下吧!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如果你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那么最好的方法大概就是,你先爱上你所教授的学科,发现她的美,然后再用你浓烈的爱意感染感动感化学生,从而与你有同样发自心底的情感的共鸣。课堂不是教师自己一个人的舞台,就像我告诉五里初中八年级六班的同学们,你们能从《云南的歌会》中学得东西,还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是成功!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十六课,一篇有关民风民俗的文章,它以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三种不同的情调,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所以我觉得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可以适当扩展学习范围,用音乐构建平台,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领略民间文化的巨大魅力。所以我在讲授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时,始终把握这样一条主线: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美传承下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
“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勃勃生机,迸射出生命活力。”有感于此,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开头我这样设计:先欣赏一段由云南民歌改编的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并配以优美图片。让学生在听觉以及视觉的美的冲击下,完成预习任务:了解作者,扫清文字障碍。
在整体感知部分,在朗读中感受云南歌会的美,对此,我设计了二个问题:一、感受歌会:请先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二、赛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这样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信息,初步让学生领略了文章的美,为下一步重点赏析景物、人物描写打很好的一个基础。
在重点研讨环节,我设计四个环环相扣的问题,由易到难,让学生通过我的引导,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人物描写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手法,在刻画人物方面你又得到哪些启示。我希望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拓展阅读知识面。
而在剩下的两个环节能力提升以及当堂反馈中,学生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积极用笔书写美的诗篇,用声音歌唱美的生活。与我的目标设置和谐的融合。而作业的布置,我同样花费不少心思,让学生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土家傩舞》,一是与语文主题学习活动积极响应,二是意在让学生一舞一歌,相辅相成,比较全面了解云南的民俗民情。最后在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中,以一首云南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结束。以歌曲开始,以歌曲结束,前后呼应。
纵观整堂课,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朗读,二是通过细节的揣摩,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激励学生关注民歌之美,感受美好生活。体会云南人民“活”的生活状态、自由性情,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三充分调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中。
首先说朗读。这篇文章语言清丽优美,洋溢着那种纯朴、宁静、远离城市喧嚣的浓郁的文化气息,同时又体现出了生命活力、生活热情。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朗读的训练,课堂上始终伴随着各种形式地读,如对课文中几幅画面的通读,全班读,分组读,个人浏览,跳读等,在朗读中感悟云南歌会的美,感受人物美,环境美,服饰美,民歌美,风俗美。
再说说通过细节的揣摩,感受云南人民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和活力。在自己的作文中学会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同时是借此勾起学生课外阅读沈从文著作《边城》的兴趣,以便更全面了解云南风情。。
语文新课程还指出:应探究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是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渗透和整会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本课,我充分调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中,创造了声乐浑然一体的绝妙之境。让学生在美声中赏析美文,在美文中聆听美声。
课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了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
第一、教学过程过于紧凑,课堂时间仓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较少。
第二、教师的课堂语言虽幽默但还不够精美,有时显得较为啰嗦。
第三、因为时间的限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很好地激发,老师的讲解用时过多,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还不够充分。教师与学生的配合不够完美。今后要大胆放手给学生。
第四、学生放声朗读的不够,过于拘谨,以后要多培养学生的放声朗读。
总之,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不但从评委那里听到赞赏和中肯的建议,在同行那里收获了很多教学上的东西,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就是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智慧的言语去体会诗意的人生,感悟作品的意义,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整体文化修养,塑造高尚的人格,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路漫漫其修远兮,语文同仁将上下而求索。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云南的歌会》八下 篇9
教学设想: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的文化知识。
3.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4.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教学方法:
以读讲、合作、探讨和学习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二课时
预习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ǖ)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 喻:打比方。
忌 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 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 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 朴:诚实朴素。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的内容,了解各地的一些民歌、民俗的民间文化。提问学生:什么是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下面,请同学们来听一段音乐,听听是哪个地方的民歌?(教师播放两个地方的民歌音乐,请同学们说说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啊,你们都能听出来,说明你们对民歌还比较了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云南的民歌。(教师板书:16 云南的歌会)
二、云南民歌的简介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是谁?提问学生:(沈从文),他是云南人吗?(不是)是哪里人呢?(湖南凤凰人)。那他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特别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了云南,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所以对云南的歌会比较了解)。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边城》。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四、学习、研讨课文
1、检查预习作业 (课文早读课已读)
(1) 抽读课后生字生词。
(2) 解释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熹 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2、分组讨论课后练习一。(3分钟时间)
(主要讨论哪三种不同场合,演唱的方式和内容,三种场合的特点,还有三种场合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以及作者为什么要感兴趣。)板书如下:
三个场合 方式 特 点 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 感受
见景生情即物起兴(蓝花花)
山野对歌 提问(猜谜音乐) 才情智力比拼 唱歌人 对少数民
互嘲互赞 族风俗的
其他故事 热爱之情
山路漫歌 自由歌唱 自然成趣 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金满斗会” 盛况空前
民歌课堂 气势壮观 唱歌的场面
3、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细细赏析品味。
五、问题研究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三)、“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它他内容,因此一“多”字用得准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到赞。
六、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别开生面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七、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云南的歌会》八下 篇10
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蹲jù( ) 酬hè( ) pì( )喻
xī( )微 忌huì( ) chún( )朴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即物起兴( ) 龙吟凤哕( ) 柞木林( )
3.解释下列词语。
(1)即物起兴:
(2)向例:
(3)面善:
(4)引经据典:
4.用下列词语造句。
悠游自在——
忌讳——
5.通读全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内容
特点
写作重点
山野对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发
挥性情,自然成趣
唱歌的场面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1.你认为从描写的笔法看这是中国画中的水墨画还是工笔画?
2.这里是一段人物的________ 描写,写了人物的面容、________ 、________ 。
3.你认为这段描写好在哪里?
4.请你学习这一段的写法,给你身边熟悉的人写一段肖像描写。(100字左右)
二、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问答下面问题。
1.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一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迁移延伸
收集一首民歌或民谣写在下面,仔细地读一读,看看它是属于“见景生情,卸物起兴”,或是“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还是“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16云南的歌会
■憧建坠. 1.踞 和 譬熹讳 淳2.xìng huì zuò 3.略4.略5.略▲阅读理解 一、1.工笔画。2.肖像牙齿衣饰3.细腻真实,笔触细致,如在眼前。 4.提示:注意从面容、衣饰等方面写,注意写细致。二、1.赶马女孩子的歌唱。 2.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地写到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渐沾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第三,山鸟或悠扬或朴质的鸣唱与“赶马
的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呼应,交织成一片动人的田园交响曲。
《云南的歌会》八下 篇11
《云南的歌会》
本文作者沈从文用细腻的语言给读者介绍了云南歌会的情况。文章读来具有非常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关于云南民歌
民歌在云南各民族中占有重要地位,民歌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内容十分丰富,生活中的爱情婚姻、生产斗争等都有所反映。民歌已经成为云南民族音乐的核心和基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关于本文作者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有《沈从文散文选》等。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云南歌会。
一、学习本文,要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蹲踞( )酬和( )譬喻( )糯米( )哕(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起兴: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向例:一向的作法。
哕:鸟鸣声。
面善:面熟。
3、词语积累。
熹微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整体把握。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三个场面。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课文描写的三个场面,在侧重点上有什么不同?
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3、通过本文的内容,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云南有特色的歌会,写了人们之间自然和谐的关系,这就很自然地流露出了作者对于美好生活和人生的感悟。
4、课文第四段用很多笔墨描写景色,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如此美丽的风光,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造了一个动人的场境,起到了烘托映衬的作用。
三、问题探讨。
1、请同学们课下自己搜集资料,体会一下沈从文写作的特点?
2、本文的语言看似随意,实则严谨。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一些例子来分析。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说明云南对歌是以情歌为主,但是仍有其它内容。用语可见精确。
《云南的歌会》八下 篇12
师:(出示文字:沈从文——“家园”何处?)这几天我们看了沈从文先生的资料,著作,以及由他的著作改编的电影,我们应该对沈先生有一定了解了。我们先不翻书,问大家一个问题:沈从文“家”在何处啊?(点第一排第一个学生)
生:云南。
师:有一点对,但只有一点对。(点第二个)
生:湖南。
师:还是只有一点对。谁能答一个全对的。
生:四海为家。
师:这个好一点了,但还是没说到点子上。注意一下:问题上的“家园”两个字是带符号的)
生:沈从文家在心中。
师:还记不记得去年我们学苏东坡的时候,介绍过一句东坡名言。填空:————是我家。
生(齐答):此心安处是我家!
师:那么沈从文的心安于何处呢?现在我们打开书本。
(学生打开书)
师:看看注释1。大家一齐读一下。我们就从第二行“沈从文”读起。
生: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师(笑):有没有找到“家”啊?
生(齐答):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师:对了。这个说明沈从文家在哪里?
生:沈从文的家在他的作品里,在历史文物研究里。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是要从他的作品里看看沈从文的“家园”到底是怎么样的。
师:本文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有删节,删节部分在我给大家的资料第一页。现在我们快速阅读一下《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边读边思考一个问题:昨天看的《边城》与《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有何相似处?
(5分钟后)
师:《边城》与《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相似处!来,每人说一个。
生:都有民歌。
生:民歌中都是情歌为主。
师:还是民歌,有没有别的。
生:跑马和划龙船情形相差不多。
师:节日差仿,是吧,《边城》端午节的划龙舟与云南跑马节的赛马差仿。
生:好象没有了。
师:那好,我们再来看一篇文章:《湘西民族的艺术》,我们已经粗粗读过一遍了。现在再看一边。还是思考一个问题:《湘西民族的艺术》与课文有什么相似处。
(5分钟后)
生:还是民歌,还有就是民歌的种类与表达方式也很类似,
师:能不能说几个类似的词语。
生:见景生情,即物起兴,随事押韵。
师:不错。还有别的吗?
生:女孩子身上穿的服饰也类似。
师:我们请两个同学分别读一下写服饰的类似文字吧。
(一生读课文中文字,一生读《湘西民族的艺术》中有关服饰的文字)
师:很明显的类似,是吧。那么,沈从文为什么会对服饰这样感兴趣?
生:他是文物学家,服饰研究家,喜欢这些传统服饰。
师:前天我们看的有关沈从文文革遭遇的资料好象说他研究文物啊服饰啊什么的是迫于无奈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中也有这么一句话:“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大家找一下。(停顿)有吧(学生答:“有”。)这说明他不喜欢服饰么。
生:可能是出于职业习惯吧。
师:可能吧。但还有没有更好的答案。
生:沈从文爱“美”、爱“文化”,在他眼里,服饰反映了“美”与“文化”。这篇文章第三节最后一句说了:它反映的不仅是个人爱美的情操,还是这个民族一种深厚悠久的文化。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把这一节读一下。注意里面有关“美”与“文化”的字词要读重音。
生:齐读。
师:我再来补充一段文字,是前天我们看过的《从文自传》中一节,我们看看年轻时的沈从文对文物是什么态度。(出示文字)来,你来读一遍。
生(读):我从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分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做成的种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由于这点初步知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这是个人的幸运。
师:非常清楚,沈从文文革中研究文物虽然是出于无奈,但他对文物其实是一直有感情的,因为这里有人类智慧的光辉,有我们的传统文化。
师:好,关于服饰,关于沈从文研究文物我们就暂告一段落。现在我们再回到老问题:还有类似点吗?我们继续寻找。
生:还有就是这两篇文章的人物很相似:都是年轻女子与老人。
师:我们来具体找一下,如何?
生:课文里面单独描写的有对歌的女子,赶马的十四五岁的女孩,一个七十多的老汉。《湘西民族的艺术》也是两个很年轻的女孩,一个七十岁的老汉,另一个也有五十多了。
师:我们再联系一下另一本书——《边城》。
生(恍然):主人公也是一老汉一少女。
师:我还可以告诉大家,沈从文有很多小说主人公也是老人、少女。现在我想问一下大家了:老人和少女对沈从文来说意味着什么,他要这样可能是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反复的写?(出示题目:说说以下这些事物的象征含义:节日;民歌;老人;少女。)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思考,可以小组交流。
(一分钟后)
师:我们从最简单的说起吧,民歌,怎么样?
生:民歌里面有传统,是传统的象征。
生:民歌是爱情,是反抗。
师:忘了告诉大家了:在《湘西民族的艺术》里有一句话写民歌特点的话与课文中某句话几乎一模一样的,大家把它找出来,看谁动作最快!
生:在第三节第三行:不论早晚都可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师:课文里在哪儿?
生:129页最后一行:本来早晚都可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师:我们用两个字概括。
生:“美”,“情”。
师:很好,那我们清楚了,民歌在沈从文心里意味着“传统”,“美”,“情”,当然,这个“情”包括了“爱情”。别的呢,谁来说?
生:这些“节日”都是中国传统节日,所以“节日”也意味着“传统”。
师:不错,在这些节日里,我们可以触摸到传统。老人、少女呢?
生:老人意味着过去,也就是传统;少女代表了未来。
生:少女是“美”的象征。老人是“情”的象征。
师:少女美,这个不言自明。老人为什么是“情”呢?
生:课文132页写老人,反复用“热情”一词。第十行“充满智慧和热情”,倒数第四行“十分热情整本整本地唱下去”。
师:非常好,我想现在我们可以概括出沈从文“家园”的特点了:一个传统的,充满“美”与“情”的世界。我们这节课就先上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