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2019-04-04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是民俗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风俗,并且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悠文化,而民俗正是古老文化的反映,是值得保存的重要文化遗产。同时,民俗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学生较为熟悉,也易于了解。但现实中的中学生有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风俗的来龙去脉,并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本篇课文,就是唤起学生对生活、对家乡、对自己民族的重新审视,并由此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操。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对于作者汪曾祺,也许知道他,但对他的语言特点不是特别了解;对于传统的民俗知道得不多,即使有,也不够透彻深入,;对于自己的家乡,甚至自己的民族,表现出一种漠然;对于自己的生活总是觉得寡然无味……总之,当代的中学生十分有必要进行民俗教育。
另一方面,初二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不知道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同时,对了解到的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因此,只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教育情境,是可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设计理念
1、让远教资源走进课堂,充分发挥远教资源的作用。
2、教师和学生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3、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价值。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中流露出的对故乡的热爱和儿时生活的怀想。
2.理解汪曾祺作品的语言特色
3.通过对传统民俗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
教学准备:远教一模式(电视机、dvd、新课程教学光盘)。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一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下面我们来看一段电影片断,看完后说说它反映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为什么)龙舟比赛已经成为了端午的一种风俗活动。那么在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风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欣赏汪曾祺笔下的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板书课题)
(播放光盘上一段电影;意图:从声音视角角度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下面这个问题:理清文章脉络)
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播放光盘出示问题;意图: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默读和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在作者的家乡有哪些风俗?我们这里有哪些风俗?对有些风俗我们的同学并不熟悉,我这里有一个电影片断让我们来直观地感受一下。(播放光盘;意图:由于学生对某些风俗只是局限于抽象的语言介绍,通过观看光盘可以直观了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