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2019-03-26
鲁 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多角度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批判性。
  2.探讨疑难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3.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反思自省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多角度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批判性。
  2.难点: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反思自省精神。
【课文提示】
  1.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等。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故乡》《药》等。
  2.本文选自《野草》。
【正音正字】
  伶仃língdīng 憔悴qiáocuì 诀jué 漾yàng 嫌恶xiánwù 蟹xiè 诣yì 堕duò
【词语积累】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文章写“我”认为放风筝“没出息”不许弟弟放风筝,一天弟弟偷偷躲着做风筝而被“我”发现,“我”粗暴地将弟弟做的风筝踏毁了。多年后,“我”认识到这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想补救,可是一直没有实现。
  3.为什么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因为风筝记录了“我”和弟弟童年时代的一段不愉快的经历。
  4.当年“我”为什么不许弟弟放风筝,甚至踏毁弟弟做的风筝?
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所以作为兄长的“我”有责任管教乐此不疲的弟弟,甚至将弟弟偷偷做的风筝“折断”、“踏扁”。
  5.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因为玩耍是儿童的天性,而“我”不许弟弟放风筝,甚至粗暴地毁灭弟弟做的风筝,这是“我”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弟弟身上,剥夺了弟弟精神上的快乐,毁灭了弟弟的天性。
【课文分析】
  文章写“我”认为放风筝“没出息”而将弟弟偷偷做的风筝踏毁,多年后认识到这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可是已经无法补救,作者以此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儿童天性的虐杀。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进一步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作品。
  3.根据自己的情况,至少选做六个“思维训练”题。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
【思维训练】
1.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
“但”字,表示转折,说明新的生命在发展着,它们并不因为有一种压抑的气候而停止成长,它们的生长和出现必定带来春天和希望。
②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苦心孤诣”指费尽心思钻研。这里是指弟弟煞费苦心地选择“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一个人躲在里面全神贯注地做风筝。
③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
“惩罚”原本是指“我”毁坏风筝来惩罚弟弟。可是这个“惩罚”长期以来让“我”感到内疚和追悔,变成了对“我的惩罚”。
④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当“我”明白游戏和玩具对儿童的重要性后,觉得当初毁掉弟弟的风筝是一种“精神的虐杀”,因此自责、愧疚、懊悔,心情非常沉重。而这种沉重的心情始终无法排解,只得“堕着,堕着”,一直承受着煎熬。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