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教学目标】
1.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习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2.理解课文以背影为线索,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记事写人的结构特点。
3.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
4.理解作者所表现的真挚的父子之情,认识尊长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父亲的语言、动作、形象的刻画,指导学生感悟作品文字中蕴含的父子深 情,启发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使学生受到感染,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研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想
一、《背影》这篇传统名作,现在编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要求不能过高,须紧扣单元教学要求,加强语言的基本训练。
二、教学中要保证有充分的时间朗读课文。课前要求学生参阅注释预习一遍,查词典正音。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交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时间因素;结合写作背景讲读最后一段;正音释词;理清文章结构;研读第一段到第四段。
一、导语设计:
中国受长期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尤其注重亲情。千百年来,抒写亲情成了文学的母题,这种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你能列举出几篇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朱自清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扬州。19xx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江苏的扬州、浙江的温州、宁波和上虞当中学教员。1925年暑假以后到北平清华大学 任国文系 教授,当时只有28岁。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在行动上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由一个爱国者走向人民,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他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背影》是朱自清的名作,写于1925年。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的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特别是七八年前父亲南京送行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便写下了这篇《背影》。他父亲的来信说了些什么呢?请看文章的最后一段,(这一段有些语句今天初一的学生较难理解,先学这一段,既可扫除难点,又弄清了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前文的内容。教师用讲读法进行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