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烘托手法突出主要人物的方法。
2、学习运用通感手法描写声音的方法,体会通感在描绘声音中的作用。
3、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技艺,激发对文学音乐艺术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
运用比喻、通感手法写声音的艺术效果。(重点)
通过描写他人和环境来突出主要人物的写法、效果。(难点)
教学环节:
[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媒体播放一段梨花大鼓。
师:大家听了这段梨花大鼓有什么感受?
(学生议论纷纷 )
师:谁能来描述一下?
生:唱腔婉转悠扬,给人一种很舒畅的感觉。
师:出示网络资料供学生阅读。
学生阅读资料:“梨花大鼓”又名“山东大鼓”,它发源于山东、 河北南部农村,清光绪年间始进入市井,后因刘鄂的《老残游记》而闻名国内外。
师:今天我们来看看这部书中为我们描写的一段“绝唱”。板书课题:绝唱 刘鄂
[自主学习,走近作品]
师:请各小组先确定好学习目标。
小组内同学讨论,组长整理、记录。
师:1组组长发言,其他组补充。
1组组长:我们认为自学的目标应当是:读课文,掌握本文的生字词;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
5组组长补充:我们认为先要明确小说的要素,而后根据小说知识分析文章的人物描写等。
3组组长也补充:分析主要人物的刻画手法,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4组组长: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主旨最重要。
2组组长补充:本文中的成语特别多,我们要好好掌握。
讨论后确定自学目标:(1)听朗读,标生字读音,给自然段标出序号。(2)初步感受小说内容:理清思路,划出层次,明确人物关系以及主人公形象、文章的主旨。
播放视频朗读。
学生听读。
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在书上“圈点批注”。
语文科代表提出让老师介绍小说的相关知识。
师:出示幻灯片课件,向学生展示小说的相关知识。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手段,从而反应社会生活的文体。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侧面写。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组内学生讨论交流:整理生字并注音;整理好的词语、成语,并且讨论查找词意;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分析人物形象等。(各小组同学自学兴趣高,学习积极。)
各小组组长整理归纳并检查组员学习成果。
部分同学听从组长安排,上黑板写生字词、文学常识等。
[总结归纳,确立主题探究目标]
师:下面请2组代表展示他们组自学的成果吧。
2组代表发言:我们整理出的生字词有:遽,骋,铮铮,千仞,周匝,花坞,高谈阔论,谈笑自如,抑扬顿挫,百变不穷,鸦雀无声,千回百折,屏气凝神。文章的思路是:先写剧场、琴师、黑妞,再写白妞。我们认为本文的主人公应该是白妞。本文表现的主题是:表现白妞高超的演唱技艺。
我们组发现的问题是:本文真正写白妞的文字好像有点少,不知为什么?
1组组长提出补充意见:我们组认为本文的写作思路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写听书前。介绍了听书的时间、地点、戏台和观众的情况。第二部分是第2至7段,写听书的过程。写了琴师、黑妞和白妞。第三部分是第8段,写听书后,听众的反应。
3组组长发言:我们认为,主人公也应当包括黑妞,因为黑妞的演唱也十分精彩,小说的主题也就是为了表现我国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