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 影
教材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以一种独特的角度——背影抒写了父子之间在那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相爱相怜的情感。写得真挚而动人。但《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况且在学生这个年龄段因缺乏生活体验,很难感悟到亲情的可贵,甚至视而不见。因而文中最大的特点——“淡淡的忧愁”是很难让学生真正体味到的。针对这些,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影音功能营造一种低调的氛围,同时提高视听效果再现场景,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脉搏以“情”为切入口,且使其贯串始终。通过对“买桔子的背影”这一段的重点分析和父亲送
行中语言的体味,让学生领悟到文章中“父爱子、子懂父”的情感真谛。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理解父爱,感悟亲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狼籍、祸不单行、蹒跚、颓唐、触目伤怀、情郁于中”等词语。
2、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3、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习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体验、采访、交流等使学生感受人间至真至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父子亲情,感悟人间至爱,体会如何从平凡中见真情。
本课时教学重点:
学习和感受朱自清是如何用淡淡的文笔来表达这浓浓的父子之情,感受父爱。
教学难点:
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消除与作者间的陌生感,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结合生活受到感染,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什么日子吗?(父亲节),我有幸又有了一次品味父爱,感受父爱的机会。而且可以和在座的同学们一起来感受这份爱,我觉得非常的高兴。那么今天这份父爱就是来自于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背影》。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学生交流课下查找的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 多媒体出示:(图文、音乐),朱自清――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
(2)听课文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3)我想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配合朗读全文,老师读一二三段和最后一段,大家模仿老师所用的语气语调和情感把握来朗读四五六段。感受淡淡的哀愁。
三、合作交流,重点探究
1、交流体会:
学生速读课文,文中出现几次“背影”?哪次“背影”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由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小组成员心得。(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