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

2017-10-02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结构的工整巧妙。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抓住特征,运用多重正衬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本文和《与朱元思书》的异同。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检查关键词语掌握情况,并解释这些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重点词语〗①阙:通“缺”,缺口。②曦:阳光,这里指太阳。③嶂:像屏障似的高山。④襄:冲上。⑤自非:如果。⑥阻绝:断。⑦或:有时。⑧虽:即使。⑨良:实在。⑩久绝:消失。
3.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示例
三峡是长江上游江流最凶险的地方,山陡水急,气象万千,描述它的情状确是很不容易。可是郦道元却能够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用一百几十个字就画出它的形态,传出它的神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经典性的写景散文,看看这种高超的写作技巧是否很值得我们来借鉴。
(三)学习新课
1.简介作者。
郦道元(?-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少年随父在青州,游历青州山水甚多。仕至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治政威猛峻刻,为权豪所惮。雍州刺史萧宝夤谋反,朝廷遣道元为关右大使,途中为萧所害。道元性好学,历览奇书。今传所撰《水经注》四十卷。本书广征博引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并以游历名地山川,实地考察的见闻为《水经》作注,不仅介绍了一千二百五十多条河流,描绘出各地壮丽山川,还记述了许多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土人情。文笔简洁精美,有着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后代游记作家如柳宗元等,无不受其影响。
2.播放朗读录音,请学生注意朗读中的语句停顿,圈下生字生词。
3.教师范读后学生朗读(小组读、个人读),在朗读中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节略快,读出气势;第三节读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节略慢,读出凄美之气。
4.学生再次自由诵读,读通读顺课文,然后齐读。老师和同学一起对关键句划出节奏。
〖教学参考〗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请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补充。
〖参考译文〗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一带,两岸山连着山,一点中断的地方也没有。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日光都遮住了,如果不是中午和夜半,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夏天水涨,漫上丘陵,顺流和逆流的船都不能通行了。偶尔皇帝有命令必须火速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当晚就到达江陵,两地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或者驾着风,也不会有这样快。
春天和冬天的时候,浪花雪白,深潭碧绿,曲折的清流里,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像。陡峭的山峰上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空的泉水和瀑布在山崖间飞流冲荡,山高水清,草木繁茂,真是有无限趣味。每逢雨后新晴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清冷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叫,连续不断,腔调凄凉而怪异,在空旷的山谷间迴旋荡漾,悲哀啼啭,很久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歌唱:“巴东三峡,巫峡最长,人们听到猿猴的几声哀鸣,眼泪就沾湿衣裳。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