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曹刿论战

2017-03-14
12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认识曹刿的智慧;
2.理解文章体现曹刿智慧的方法;
3.学习和掌握一些文言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文章体现曹刿智慧的方法;
2.一些文言常识。
[教学时数]
2课时
[预习]
1.诵读并抄写课文。
2.参照注释,口译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课文中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
2.理解和掌握一些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并能够准确翻译。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课文
[导入示例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选自《左传》,它的作者是写战争的能手,《左传》中留下了许多文学性很强的场景和细节。但是,在这里的战争,好像没有流血的样子,也没有悬念和转危为安。前面一句“可矣”,下决心出击了,下面一句就是“齐师败绩”。这不是太轻松了吗?前面写战争前动员和政治上的调整和落实,花了那么多篇幅,都是为战争;可真正到了打仗,却好像还没有开打就赢了。再说,齐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曾经九合诸候,一匡天下,齐国的军队绝不是豆腐渣,怎么就这么轻易地“败绩”了呢?
这样的处理,透露出作者的匠心:文章的重点,不在战争,不在战争如何取胜,而在战争为什么取得了胜利。文章的中心,不是战争,而是决定这场战争并取得胜利的人。而且也不是这个人的一切,而是这个人的思想,他的战争理论。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他的理论吧。
[导入示例二]
本课文的题目“曹刿论战”,可能给人一种错觉,以为这是一篇议论文。其实不是。这是一篇记叙文,是从《左传》中节选出来的。《左传》据说是对孔子所编《春秋》的注解和阐释。孔子编《春秋》,按年月日顺序,提纲挈领,很简明,于是后来就有人作“传”,也就是加以注解和补充丰富。现在读的这一节,就是左氏对《春秋》所记载的鲁庄公十年时的大事所作的一个注解和补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篇文章。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词句:
(1)乃入见:(曹刿)于是就入朝见鲁庄公。
(2)问何以战:(曹刿)询问凭什么来打战。何以,宾语前置。
(3)民弗从也:民众是不会跟从的。
(4)牺牲:祭祀用的牛、羊、猪等。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孚,信用、信服;福: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
(6)忠之属也:这是尽本分的一件事。注意句子的判断句式。
(7)战则请从:请:请允许我……。注意与“曹刿请战”的“请”的区别。
(8)乘(shènɡ):战车。
4.请学生笔译本段。
5.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
6.诵读本段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段。
方法如上。
重点词句:
(1)战于长勺:(两军)在长勺开战。介词词组(于长勺)后置,翻译时要提到动词(战)的前面。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