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一篇写景优美,意境丰富,情感复杂的古代记游散文。设计这篇教案,我本着重视学生积累,提高学生能力的原则,把朗读作为课堂的主线,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达到背诵、明意、感悟的目的。文言文教学,词语积累仍然是关键的一部分,所以我的设计中有课内、课外三项积累训练,以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加以巩固;能力方面,除了朗读能力,还注重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说大意、谈感受、写体会,希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更好地提高多方面的技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资料。  
  2、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3、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  
  4、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受语言,背诵。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心境。  
  2、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  
2、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难点突破:  
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以及寄托于山水间的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畅谈读后感受(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赏读课文,体会写法;对比朗读,感悟心情。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检查重点字音、词语的掌握。  
2、抽查背诵。  
二、互动探究
1、讨论美景,体会写法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一种景物进行赏析,分析文中是如何描写的,并归纳出其特点。(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引导、点拨)   
共同明确:  
①    水—清。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写出了清脆的流水声。作者此时也一定是惊喜万分。(重
音字落在“闻”上,忽然听见水声,读出惊喜之情)。“水尤清冽  全石以
为底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水尤清冽”点落在
“尤”字,也正面写出了水——清(板书)  
②石—奇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四个“为”字短语形象地写出了石的千奇百怪(语调应注意抑扬顿挫,读出一种欣喜之感)。  
③树—美。“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蒙络摇缀”这四个字,精确的刻画了树的美(语调应平缓,语速要慢)。  
④鱼—乐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怡然”的“俶尔”“翕忽”惟妙惟肖地写出了鱼的情态——“乐”,也侧面写出了水之清。(读时要注意“乐”是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语调应是“鱼与人嬉戏”的趣味感)。……   作者综合运用了先声夺人、比喻、排比、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移步换景等手法,为我们勾勒了小石潭优美的景色。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