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这部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类型及特点。

4、通过分角色诵读提高对文言文理解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整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感知理解课文。

2、点拨法:设置关键问题,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课时:

2 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

1、复习史书的分类并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指导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第一段,并学习该段文言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史书的分类(多媒体投影)

编年体(年代)如:《左传》

纪传体(人物)如:《史记》

国别体(国家)如:《战国策》

记事本末体(事件)

通史(多于一个朝代的历史) 如:《史记》、《资治通鉴》

断代史(一个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

二、导入:(投影唐太宗名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是唐太宗在魏征死时说的一句名言,并且说:魏征的死使他从此少了一面镜子。那么,唐太宗为什么这么看中魏征呢?(因为他善进忠谏)历史上敢于进谏的忠臣还是很多的,但多数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比如商朝的比干,就因为进谏而被剜心。为什么同样是进谏,却有差别这么大结局呢?

明确:1、君主不同;2、进谏方式不同。

那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这位臣子是如何进谏的。

多媒体投影课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解题并演示:

问:这是什么句式?包含几层意思?

明确:兼语句,

包含两层意思:1、邹忌讽齐王;2、齐王纳谏

问:“讽”是什么意思?

明确:“讽”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四、主要人物及作者简介:(多媒体投影)

1、主要人物简介:

①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②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2、《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XX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叙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