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沙漠进军》教案5

教学目标: 
1, 简介作者;
2, 了解课文中采用的先总说后分说
的说明顺序及分类别,列数字,举例
子的说明方法; 
3, 初步学会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结构; 
4,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
性; 
5, 掌握新的生字及基本词语,如竺,
逞,肆虐, 
6,感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加快了改造自然环境的步伐。 
一. 导入:同学们,平常大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后都有气象预报,那么你知道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是谁吗?竺可桢。他是我们浙江绍兴人,竺可桢不仅是气象学家,而且还是地理学家,今天我们学习竺可桢老人写的一篇事理说明文《向沙漠进军》。 

二. 题目 
  大家首先来看一下这个题目:进军,本意是军队出发向目的地前进。如红军渡过乌江,向川滇边境进军。今天竺可桢老人却响亮地提出了“向沙漠进军”的口号。昨天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你在读了课文后,觉得这个题目中用“进军”,包括了哪几方面意思呢,或者说说明了什么呢? 
回答后归纳: 
1.标题表明治理沙漠难度很大,因为如果是轻而易举的事,就无需进军了。 
2.表明治理沙漠行动规模很大,因为“进军”指的是众多军事人员的行动。 
3.这个标题表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就像是我们的敌人一样。因为进军是去攻击敌人。 
4.标题表明治理沙漠的行动是有计划的。因为“进军”都是有计划的行动。 
5.还表明治理沙漠的目的是征服沙漠,使它为人类服务。这就像“进军”的目的是征服敌人一样。 
三.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由第3点引入课文学习。) 
  刚才有同学说了 “这个标题表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就像是我们的敌人一样。因为进军是去攻击敌人。”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98,看看沙漠对人 类到底有多大的危害,又是怎样危害人类的,人类该如何治理沙漠,向沙漠进军呢? 
我们课文一开头就说:“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大家划一 下主干会发现是“沙漠是敌人。”因为沙漠是敌人,所以我们要向沙漠进军。一开头就点题。 
1) 问:去掉“之一”行不?有何作用?(你能否举个例子?)说明除了沙漠是我们的自然敌人外,还有其他的自然敌人。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地震,桑美台风。 
2) 问:这个自然敌人作者用了什么词语加以修饰?“最顽强”为什么说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范读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思考从哪些词语可看出“最顽强的敌人”。(“有史以来”)“不断地斗争”“没有能征服”,(“反而”)“并吞(将别人并入自己)” 
小结:这段总说了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敌人之一。这段中心句就是这一句。 
3) 为了说明沙漠是人类的敌人,作者还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增强说服力?举例子。举了哪几个例子来说明沙漠的危害?请一个同学朗读2,3两段,其他同学用简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所举的事例。 
明确:a,曾是西方文明摇篮的地中海沿岸两三千年来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了。(西方文明摇篮——荒漠)b,曾是天然草原区的我国陕西榆林地区由于风沙侵入,关外三十公里变成沙漠。(由天然草原区——沙漠)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