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案 5-7

教学要点

1、   利用录音手段,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2、   诵读、释词、译句相结合,初步学习利用关键词语分析课文结构、辅助背诵的方法。

3、   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介绍骈体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1、  板书:吴均的《山中杂诗》,注明“选自初二语文课本”。   内容:《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  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  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  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读解课文

 一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欣赏: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导引:了解学生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二读: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三读: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