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山市”这种奇怪现象;积累一些文言词语。2、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山市”发生时的现象,并能筛选搜集到的信息对这一现象作出科学解释;在反复诵读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能迁移运用积累的文言词语。    3、情感目标:感受“山市”的神奇、壮丽。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山市”发生时的现象;在反复诵读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能迁移运用积累的文言词语。三、教法介绍1、诵读法。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2、以字词疏通和内容理解为重点,之后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3、大处着手,在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结构层次的基础上,再落实具体字词的意思,最后探究科学原理。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准备录音磁带;搜集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相关资料;搜集有关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布置预习。2、课时安排共1课时3、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对策准备活动 准备课文的录音磁带;准备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预习课文 1、 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大致了解课文内容;2、 利用网络或图书馆了解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了解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目标提示 能通过自主学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利用网络等手段搜集资料的习惯。激疑导入 同学们去过著名的“海天佛国”普陀山吗?老师曾经听人说,如果你是个虔诚信佛的人,你就可以在“观音洞”里看到神奇的“佛光”。大家相信这个说法吗?追问:可是,老师有一次去那里,还真的亲眼看到了“佛光”!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今天,我们要和蒲松龄一起去听别人讲一个“山市”的故事……进入情境 针对老师的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议论纷纷,也有个别同学想到这是一种“海市蜃楼”的现象。 目标提示 从佛教圣地普陀山的神奇“佛光” 激疑导入,激起学习兴趣。 听读感知 听课文录音,思考问题:1、“山市”景象是谁看到的?2、“山市”刚开始是怎样的?后来又有什么变化?最后怎样了?(前两问回答后再追问第三问)3、这些现象是依次出现的吗?何以见得?圈画、交流 边听老师读课文边在书上圈画。交流归纳:1、孙禹年与同人。2、孤塔——宫殿——城郭——危楼——消失3、是的。从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看出来。方法提示 抓关键语句回答重点研读 1、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描写“山市”的主要部分,找出描写孤塔、宫殿、城郭、危楼的句子,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小组内互相交流,然后以孙禹年的身份向“蒲松龄”(全班同学)讲述所看到的“山市”的全过程。自由表达 自由朗读。自主学习,疏通重点句子。小组内交流补充后推选一位同学讲。  班内同学互评,可以补充方法提示 利用课文下面的注释和词语手册等工具书,用自己的话来说。 故事内容可以有所扩充,不必拘泥于原文,但也不能违背原文大意。深入探究 为什么写完了“山市”最后还要写“鬼市”?你能不能用所学到的或看到过的科学知识解释一下这种现象?整理汇报 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向大家作出科学解释。方法提示 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 注意信息的筛选。写作特点 1、引导学生总结本文在写作中的突出特点。2、了解作者蒲松龄和作品。归纳总结 齐读、感受,归纳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 问题提示 可从结构、语言等角度入手去分析。作业布置(选做一题)  1、给蒲松龄解释“山市”的成因。2、告诉蒲松龄一个希奇古怪的故事,写一则《聊斋新编。》  方法提示  用现代人的语言说,注意表达的准确性和形象性。 五、设计要旨    课文用精练而又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神秘的“山市”从形成到消失的全过程。这个内容是学生很感兴趣的,所以虽然有些难懂的古代词语,但是只要能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读懂课文内容是不会有问题的。从全文结构看,“山市”的整个过程条理清晰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意,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  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景色。
3、  探究“山市”形成的原理,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重点:
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
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
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往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象,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
(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注释)
投影补充: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写特记、随笔寓言等等,主要写狐鬼怪异的故事,也收录了一些奇特的事。

三、指导朗读:
1、  小声自读,画出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流解决。
2、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投影)
奂山 青冥 飞甍 高垣 睥睨 连亘 霄汉 逾时 倏忽
3、  齐读课文一遍。

四、理解课文:
1、  指名学生朗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不能解决的句子。
2、  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
(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  思考:
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画出表时间的词语)
明确:三个阶段:(投影明确)
1)  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2)  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  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4、  请学生依照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描写的方式展示你脑海中“山市”的景象。
(选取几个,实物投影)
5、  再次朗读全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1、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吗?
(学生发言)
(投影补充关于“海市蜃楼”的小知识)
2、你能根据这个知识来推测“山市”形成的原因吗?
(四人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探究出的原因
4、  齐读课文一遍。

六、布置作业
1、  课后朗读课文
2、  课外查阅资料,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有关资料:
海市蜃楼是如何形成的?
  在沙漠中,迷路的人缺水缺粮,忽然看见了绿洲,但走近了却发现原来只是海市蜃楼的幻像,空欢喜一场,这就是海市蜃楼,是大自然跟我们玩的魔法。它的成因是光线在空气中被折射,再加上全内反射的结果。 
  如果要明白海市蜃楼的成因,首先要明白为甚么光线在空气中会被折射。原来,不同温度的空气有不同的折射率,就好像许多不同的介质一样。*近地面的空气较热,折射率较低。我们可以把空气想像为许多层的介质,而每一层的折射率都不同,越接近地面,折射率越低。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知道甚么是全内反射。如果光线微微倾斜地从玻璃射进空气,一部分的光线会被反射回去,另一部分就会被折射,从玻璃中走出来。由于玻璃的折射率较空气高,所以折射角总是大于入射角 。当入射角越来越大,被折射的光线便会越来贴近空气与玻璃的界面,直至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度,光线便只会被反射,而不会折射出去。这个现像叫做全内反射 。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