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

[课标点击]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读写,解释文中生字词。2.过程与方法:(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掌握文中说明的方法;(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难点剖析]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课文就是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议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实际上,第二篇短文也用另一个科学探究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了这一道理。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2.“如果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这一句话在文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它表明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领域。正是把恐龙化石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的思考,才使作者进一步追问:“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接着作者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明了“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这样又把本来的疑团推进了一步: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行文至此,才对本文所要阐明的中心议题正面作答。由此可见,思维方式和提问方式常常是解决问题的先导。这对我们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都应有所启迪。[发散训练]1.给加点的字注音。褶皱(      )      潮汐(      )      遗骸(      )      臀(      )劫难(      )      陨石(      )      追溯(      )      驮(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流逝:天衣无缝:劫难:追溯::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