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标与要求
1.学习和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
2.理解文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
3,学习文中“蜜蜂”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o重点与难点
1.文章的思路脉络。
本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写一向不大喜欢蜜蜂。这一
部分的作用主要是欲扬先抑,使文章材料的组织有曲折。
第二部分(2一4):写看到了荔枝树,吃到了荔枝蜜。
第三部分(5-17):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写了蜜蜂酿蜜的情况,对蜜蜂的赞美。在这个部分,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四部分(l8):赞美农民的辛勤劳动。
第五部分(l9):以“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
蜂”结尾,表达了对蜜蜂的奉献精神的向往和
追求。
2.本文选材的特点。
课文由物及人,表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写到了不少内容,可是组织得却十分严密精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那就是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
作者开始写到不大喜欢蜜蜂的心理,源于儿时被蜇的经历,可后来因尝到鲜美的荔枝蜜而对蜜蜂产生好奇心,于是决定去看蜜蜂的生活。参观了养蜂场,了解了蜜蜂的生活及其无私的奉献精神,作者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对蜜蜂的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产生联想,想到了农民以及其他千千万万无私奉献的勤劳的人。于是歌颂这种精神,同时表达了对这种奉献精神的向往与追求。
这样,文章通过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把所忆、所见、所闻、所想等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借物抒情的表现方法。
课文赞美的对象是人,是一种精神,可是文章又不直接去写,而是绕了一个大弯子。先谈被蜜蜂蜇,后来再谈对蜜蜂精神的逐渐了解,进而歌颂它、赞美它,并通过联想来盛赞与之相似的人。表面写物,实际上写人和精神,迂回、委婉地来借蜜蜂歌颂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样的表现方法就是借物抒情。
o问题与方法
1.参观“养蜂大厦”,当者梁说到“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时,作者为什么“不禁一额”?
这里的“不禁一颤”说明了作者的内心对蜜蜂的看法有了根本的改变,由过去的“不喜欢”到内心有震动。吃荔枝蜜后去看看蜂场,听老梁初步介绍时,还只是觉得蜜蜂挺不错,酿出的蜜鲜美可口。可当作者得知蜜蜂的生命如此短暂,而且在这样短暂的一生中,蜜蜂却不停地劳动,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自己获得的很少很少时,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因此“不禁一颤”。
2.当看到农民正在插秧时,为什么联想到他们“实际也是在酿蜜”?
农民与蜜蜂有相似之处。蜜蜂酿蜜供给人
类,使人类的生活增添了甜美的色彩;农民如蜜蜂~样,一生辛勤地耕耘,创造幸福的生活,为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因此说,农民是在酿造生活的蜜,是在为生活更加甜美而像蜜蜂一样无私地奉献。
3.结尾处,说自己做了个“奇怪”的梦。这个梦奇怪吗?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
文章的结尾,作者经历了一番感情的变化,已经被蜜蜂以及农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打动,内心对此很自然地产生了热切的向往和追求,因此这天夜里,作者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个梦一点也不奇怪。
三、学与练设计
o识记与理解
1.根据拼音写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