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歌四首》《草原散章》《高原,我的中国色》《悟沙》 教案及练习
二. 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羌笛 qiānɡ 侯骑jì 燕然yān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风掣红旗 chè 捉襟见肘jīn 恣情zì 肆无忌惮jìdàn 叨扰dāo 引吭高歌hánɡ 长髯rán 褶皱zhě zhòu 喑哑yīn yǎ 妖冶yě 膂力lǚ 甲胄zhòu 飒然sà 烽燧suì 所向披靡mǐ 魅力mèi 影影绰绰chuòchuò 荒冢zhǒnɡ 2.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3. 词语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谐音)之意。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见。”语义双关又埋怨杨柳尚未返青。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问边:视察边疆,慰问边士。 征蓬:被风卷起远飞的蓬草,自喻。 长河:指黄河。 角弓:以牛角装饰的弓。不得控,拉不开。 阑干:纵横貌。 辕门:军营门。 掣:扯动。 捉襟见肘: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风和日丽: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恣情:无所顾忌地放纵情欲。肆无忌惮:肆:放肆;忌:顾忌;惮:害怕。非常放肆,一点没有顾忌。引吭高歌:引:拉长;吭:嗓子,喉咙。放开嗓子大声歌唱。长髯:长胡须。 商旅:①往来各地买卖货物的商人:商旅云集。②商人和旅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喑哑:1.哑巴,口不能言。 2.谓沉默不语。 3.嘶哑。妖冶:艳丽:皓齿明眸,异常妖冶。也指艳而不正派。 销魂:形容心态﹑神态失常。 膂力:体力。 飒然:①形容风雨声。 ②迅疾﹑倏忽貌。 ③萧索冷落貌。 ④衰颓貌。 ⑤众多貌。烽燧:古时遇敌人来犯,边防人员点烟火报警,夜里点的火叫烽,白天放的烟叫燧。 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天,责怪别人。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魅力:极能吸引人的力量。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呼号:形容为办成某事而到处宣传,以争取同情和支持。牵强:勉强;生拉硬扯。文人墨客:泛指文人、文士。 4. 作者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名动一时。《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王昌龄自岭南北归,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亳州郡时,为刺史所杀。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的确抓住了王维的艺术特色,可算是不易之论。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其诗风格雄浑,意想新奇,色彩瑰丽,尤以边塞诗名世,与高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有《岑嘉州集》,《全唐诗》存诗四卷。乔良,当代作家。著有中篇小说《雷,在峡谷中回响》、《远天的风》、《大冰河》等。合编有《超限战》、《中国空军攻防兼备要论》、《军官素质论》、《世界军事强博览》、《全球军力排行榜》等书。刘元举,现为辽宁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专业作家。主要作品:中篇小说《黑马·白马》,中短篇小说集《人 情》;长篇纪实小说《手相梦》;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钢琴梦》等。《悟沙》选自96年第6期《散文选刊、海外版》。 (二)阅读能力目标1. 品味文章中描绘边塞的写法。2. 感悟古代诗歌中的优美的意境。 (三)写作能力目标学习运用绘景抒情的写法。 (四)思想教育感受西部壮美的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 课文讲解《边塞诗歌四首》(一)文章主旨王之涣的《凉州词》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从军行(其四)》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使至塞上》虽是纪行,但或抒感慨,或叙异域风光,一路写来,自然天成。“长河”,“落日”一联极其出色,历来被传诵为写景的名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二)重点语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析:“怨杨柳”不是怨那些杨柳,应理解为用杨柳曲的调子表怨。在“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凉州,响起苍凉哀怨的笛声,吹的是思乡的杨柳曲。厌烦,生自高度的怨恨。怨到什么程度?怨到要说“何须怨”的程度:根据长期以来的经验,无论怎样怨都无济于事,绝望了!现在作出个判断:玉门关外的凉州没有春风。你吹什么折杨柳?这里连春风都来不到,哪里有杨柳让你去折啊?但更要紧的是:没有春风的关外,一切生命都只好在摧残中挣扎。人,也一样!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解析: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解析: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另外,落日本来给人的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解析: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三)写作特点王之涣的《凉州词》时间和空间都有大跨度,掌握这跨度就不难体会作品的情思。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从军行(其四)》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使至塞上》中“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里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