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
1. 理清文章论证的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重点明确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3. 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勾联学习和生活实际,培养怀疑精神和创造意识。
[预习导引]
1. 目标点击
(1)理清文章论证的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2)勾联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培养怀疑的精神,要敢于怀疑,善于研究。
(3)理解文章在“怀疑”观点上的独创性,结合课外的文史知识,弄清“怀疑”与“学问”、“创造”之间的关系。
2. 学法指导
(1)揣摩本文理论论据、事例论据的代表性和说服力。
事例作为论据出现时,应具备两项要求:第一,事例本身要有代表性和说服力。比如,本文所举的“三皇五帝”,说法很多,除非亲自考证,很难轻信某种说法,故而用于文中非常恰当。再如文中所举戴震之例也很有代表性:其一,他是公认的大学问家;其二,他善于动脑,敢于怀疑前人的说法;其三,他请问塾师的几句话都很在理。因此,这个例子能恰当地证明观点。第二,叙述事例的语言要力求简洁、生动。戴震之例正是如此,整个例子突出了大学问家幼年治学过程中的一个“疑”字。假如把它讲成一个故事,那生动的情节也许就淹没了文章的观点。
(2)注意领会文章论证的层次和语言的严密性。
学习本文时,要在把握文章论证结构的基础上,认真体味一些重点段落的论证层次,理解前后的逻辑关系与语言的严密性。比如文章最后一段共有10句话,①句是论点,②③④句是用道理去论证:②③为一个小层次,以反面说理,④是另一个小层次,从正面说理。与这四句相辅的是⑤⑥⑦三句是用事例去论证①,其中⑤是一个小层,⑥⑦是另一个小层。⑧⑨⑩三句仍然是论证①,它们带有总结的性质。⑧⑨为一个小层次,正面总结,⑩为另一个小层,从反面补述。这段文字层次清楚,说理井然有序。
最后一句是假设推理,用语极为严密。仔细体味,定会有大的收益。
(3)认真思考,培养分析能力。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员和院士。解放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
2. 背景资料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端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3. 题目解说
“怀疑与学问”是这篇文章的论题,全文就是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议论,阐明了“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
4.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如《想和做》,《谈骨气》等。驳论,就是通过反驳错误或反动观点,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论点。反驳的方法主要有:驳对方的论点,驳对方的论据,驳对方的论证。如《“友邦惊诧”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