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

第三节

一 导入  新课.《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一联:(晓秋选编)  
长歌当哭  控诉卑劣之徒  
热血为证  鼓舞奋勇之士  
二《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特色 
1.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  
    (以第四大部分即第七部分第二段为例具体讲析) 
2.语言警辟、深刻,发人深思。  
    哲理和诗情的和谐统一(如“真的猛士……”“沉……亡”) 
    抽象事理形象化(“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 
    重复含深意(始终微笑着/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说不出话/有要说的话
三、重点理解关键文句的旨意。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直面中的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为哀痛的人和……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明确:中国人泛指中国人。向来不惮最坏等词语,表明作者对自己的观点的执着和自信。

3.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里鲁迅是谦虚吗?
  讨论、点拨:结合语境来看,对刘和珍这位杰出女性在请愿中的表现,鲁迅满含赞美,钦佩和尊敬,同时在与她的比较中,作者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和难企及于她的地方,因而此处说谦虚并不是很恰当,更重要的是表现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一面。
4“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缘由指什么?末一句有何意?
  讨论、点拨:缘由指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凶残地镇压、屠杀人民,而且还进行严酷的思想箝制。末一句指出了当时摆在中国面前的两条道路:一种是默无声息地忍受,走向灭亡;另一种是沉默到极点便会爆发,人民会起来反抗。实际上此处是作者号召爆发,号召反抗。
5“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如何理解“伟大”一词?
   讨论、点拨:“伟大”一词有 “赞颂”说与 “反语”说。持“赞颂”说的认为这一部分的中心是赞颂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沉勇友爱、临危不惧的精神,另外在此句中“当     的时候”这一介宾短语使用并不恰当,用了这个介宾短语使句子成了无主句,如删去 ,就不难理解“这”指代前一句,侧重点是“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惊心动魄的伟大” 是赞颂主和珍等人的勇敢行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持“反语”说的认为这是讽刺执政府对爱国青年的攒射,这样也就能与下文的伟绩、武功等反语相谐调一致。(解说:此处历来有争论,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争论,廓开思路,培养多向思维和阐述论辩能力,教师不一定要非此即彼,只要能言之成理,就应予以肯定。)
6.试阐述文中关于煤的比喻。
  讨论、点拨:人类历史和大量的木材只能生成一小块煤一样,也是要付出大量的流血牺牲才能前进一小步,但请愿时的流血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 作者虽然不同意徒手请愿的做法,但他认为,烈士的鲜血是不会白流的,作者引陶潜的诗,说明倘若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能永远纪念死者,记住这惨案的教训,那么,烈士的鲜血就并不白流。
7
怎样理解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沉默,就是默无声息 这里说的是两种沉默: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痛的沉默于无声处听惊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两种沉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爆发革命,摧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就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作者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话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8
、鲁迅先生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衰亡民族默无声息一样吗?

      
不一样。一是愤激之词,一是因为惨象流言使他们害怕而不敢说,表明了他们的麻木与落后。其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的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9“有限的几个生命……不算什么的含义
一是说在反动派眼里算不了什么;一是说少数人的请愿对黑暗的中国起不了作用;一是说唤不醒庸人们的觉悟。——此句渗透着惋惜、哀伤和激愤的感情。

四、总结。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板书:感情线索:悲、愤、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