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组 | 初一语文 | 班级 层次 | 第 1 课时 | 课型 | 新授课 | 主备人 | 孙清华 | |||
课题:木兰诗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与能力 | 适当介绍诗词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 加强朗读教学,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与艺术魅力 | ||||||||
情感与态度 | 学习木兰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 |||||||||
重点 与 难点 | 体会词的意境 | |||||||||
教学工具 | 多媒体 | |||||||||
教学 环节 | 教 师 活 动 、 方 式 | 学生活动、方式 | ||||||||
情景 导入 |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它常用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诗歌的艺术魅力吧!首先我们来学。 | |||||||||
教 学 内 容 | 一:介绍木兰诗产生的背景 请同学讲卡通电影花木兰的故事后,教师讲述:这首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从历史和地理的条件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诗产生在民间,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二:教学课文 1:鼓励学生个别朗读,听的同学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3:双边互动,讨论诗歌内容: 从诗歌开头四句,我们想象出那是怎样的一个场面? 通过问答的形式,第二段点明了什么情节? 承接上节的“愿为市鞍马”,第三段写了哪几句?是否一定要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去买这些东西? 第三段接下来的几句,写出了什么内容?用什么修辞手法 第四段主要写什么?试逐句分析后再概括内容 第五段写木兰回朝,天子对她怎样?她的要求是什么? | |||||||||
贯彻课改精神,提高课堂质量
楚州区第四中学备课纸
教学 环节 | 教 师 活 动、方 式 | 学生活动、方式 |
教 学 内 容 | 第六段写木兰回乡写了哪些内容?高潮在哪里? 第七段是附文,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词,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四:互动后明确上述问题 五:分散朗读,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六:理解人物: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人物形象?怎样评价这一人物? 1:分组讨论后再交流 2:明确:全诗塑造的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全诗赞扬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与爱国精神。作为一个女子能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不被同伴识破,足见其才干非凡。 七:分析诗歌写法上的特点 1:详略得当 再读全诗,思考这首诗是怎样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2:全诗恰当的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举例说明 对偶: 排比: 互文: 附板书: 木兰诗 1:代父从军,征途思亲 2:艰苦征战,十年凯旋 3:辞官回乡,亲人团聚 4:吟唱附文,隐喻赞颂 | |
小结 与 作业 | 这是南北朝时的一首北方民歌,叙述的上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
感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