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和凝华》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的一类现象,与前面已讲的四种现象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知识体系。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小学自然课本中也没有讲过;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四种现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的方法来探究碘的升华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何探究碘的升华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尝试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是本节的重点。
二、说教具
学生:每组一个碘升华器、一个酒精灯、一盒火柴,
教师:酒精灯,火柴,碘、细线、锥形烧瓶,铁架台,多媒体课件,新、旧白炽灯各一个
三、说学生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建让他们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环境和机会,以进一步培养他们在学习上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的能力。
四、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式
五、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2)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质。
六、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先播放《奇妙的大自然》剪辑录象,片中有云、雨、露、雾、霜、雪、雹,然后让学生说出其中自然现象的名称,最后请学生分析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对未知的现象引发学生提出问题。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自然地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
《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在二级主题——物质的形态和变化下有六个三级主题,其中第五个三级主题的第一点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物态的变化过程,这里强调的是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习物态变化过程,而且还应知道相应的物态变化过程。因此,具体教学过程可设计如下:
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在小黑板上,引导学生讨论,最终归结成核心问题:物质能够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或气态变成固态吗?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只注重结果,而忽视分析物质变化前后所处的状态,这样就难以形成核心问题,教师此时应适当引导;学生也可能会说出一些错误的想法,教师此时不要忙于纠错,鼓励学生猜想和假设,待以后再作点拨。
然后向学生介绍发到桌上的器材。让学生先思考讨论应该怎样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什么;再让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自主进行碘的升华探究实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安全;同时注意物质变化前后所处的状态,特别要看是否有液态碘出现。可以让学生实验过程中交流实验结果;为防止实验的偶然性,可以多做几次。
教师再演示人工造“雪”实验,让学生欣赏“雪”的自然美,领会物理方法的和谐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物理学的热爱;且与学生实验相验证。此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实验中加热时,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冷却时,碘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在成功探究碘的升华实验的基础上,轻松地介绍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并可引导分析吸、放热情况。
为加深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可进行两个有趣的活动:一是观看“两件衣服的对话”的动画(冬天,两件冰冻的衣服分别在太阳下、阴凉处),再次明确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并没有经过液态;二是竞说升华和凝华现象,谁说对一个,课件上就显示出来,并有鼓励性的评语。在制作升华和凝华现象课件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地将日常生活中的此类现象都列举出来。
最后播放“干冰的妙用”的短片、出示新旧白炽灯,让学生尝试解释其中的道理。引导学生应用结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3、小结
教师可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先让学生回忆本节学到的知识,且让这些知识同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再让学生从思维方法去总结,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成绩,指明学生努力的方向,体现成功教学的激励机制。
4、巩固练习
(1)灯泡中的钨丝用久了会变细,这是由于钨丝在高温下会产生_____现象,玻璃泡发黑则是由于钨蒸气遇冷时______的结果。
(2)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室内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出现在窗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b.出现在窗内侧,由水凝华而成
c.出现在窗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d.出现在窗外侧,由水凝华而成
(3)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____时要_______大量的热,使可燃物周围的温度降低,不能达到着火点,同时密度较大的二氧化碳又隔绝了空气,使可燃物不易燃烧。
(4)唐朝诗人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有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我们也常听到有人说“下霜了”,霜真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吗?请你注意观察“下霜”时霜是在树叶上表面还是在树叶下表面,还是不管哪一个表面都有呢?
5、布置作业
(1)阅读p43生活肺锢矸社会和p49—p50云、雨、露、雾、霜、雪、雹的形成
(2)书面完成p43“www”中2、3题
第一条作业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解决刚开始未解答的问题。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条作业是为了促进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七、说作业批改和辅导指导
阅读作业可通过下节课提问或独立作业来加强督促;书面作业中第一题可以正面结果评价反馈,第二题应以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对于“学困者”教师要及时指导,并注意个体内差异评价,有利于减轻“学困者”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增强自信心,强化学习动力;也可以通过学习小组来互相帮助。
《升华和凝华》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加热碘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从而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再联系实际分析一些自然现象,理解升华吸热、凝华放热,以及它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 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4、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5、通过小组活动、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学具: 收集的文字资料。
2、实验仪器:烧瓶、酒精灯、棉线、碘
教学重点、难点:
1、 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2、 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3、 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与学法:
教法:实验法、例举法。
学法: 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程序:
一、 复习引入 (3分钟)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 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2、 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3、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4、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直接转变呢?举例说明。
二、探究新知(30分钟)
<一>教师引导:
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1、 先装置好实验仪器
2、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4、棉线上析出的碘是怎么来的?
5、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活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
(1)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
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2)什么是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3)升华时我们必须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
吸热过程。
(4)什么叫凝华?它吸热还是放热?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它是一个放热过程。
<二>学生交流、讨论:
1.课前同学们收集的物态变化中,哪些是升华?哪些是凝华?
在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的内表面会有冰花。
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
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冰棍外表的“白粉”
烧黑的灯泡
自然界中霜的形成
2.生产、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1)播撒干冰人工降雨
(2)舞台制造白雾
(3)利用卫生球除虫
三、教学小结:(7分钟)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1、 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
2、归纳出物态变化的网络图或循环图。
五、作业布置:
炎热的夏天,小亮从冰箱里取出一根冰棒,发现包装纸上附有一些小冰晶,打开包装之后,看到冰棒在冒“白气”,一会儿冰棒便成了冰水,根据此情景请你提出一个关于物态变化的问题并回答。
《升华和凝华》教案 篇3
1、 开始学生能对日光灯管为什么发黑提出大量的疑问,但基本上学生都不能回答提出的问题,学生带着好奇,带着疑问,开始探索今天的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创新,并对具有独到之处的学生加以表扬。
2、 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出现不同的想法,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大部分学生都能按照要求组装实验仪器。开始实验后,学生看到碘升华的明显的现象,感到很激动,而且学生没有忘记把当时的现象做记录。并用自己的语言描写了当时的情景。从中不仅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还加强了学生的记录表达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培养。
3、 实验结束后,在讨论实验中最感兴趣的问题时,又一次把同学的胃口调动起来,学生争先恐后,不仅提出了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还有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同学之间你问我答,虽然学生回答的很粗糙,甚至理解错误,但体现了学生在积极思考。我也认为,平时上课时不仅要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也要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哪怕是错误的回答,也会给学生一种鼓励,也是学生一次锻炼的机会。但是最重要是老师能把握好,最后能给与学生正确的解释,让学生真正理解问题的所在。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回答,学会学习是教学的目的。
4、 在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时,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罕见,但不易被学生注意,常温下樟脑丸的升华,冬天冰的升华,冬夜水蒸气的凝华(霜),这些过程进行得较为缓慢,气体又看不见,而难于被直接观察到,因此本节教学注重观察和实验,还注意对学生进行分析、推断的训练。最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升华和凝华现象,生活中哪些现象我们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
5、 最后,看到变化无常的天气时,学生很想尝试用物态变化去解释很多的现象,让学生关注生活,也让学生每走一步都能体现科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