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质量

2022-12-30

第一册质量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从本章到第十四章讲述力学知识。跟前面几章简单的物理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继续注意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外,在讲述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分析物理事实,找出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概念和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本章而言,涉及到两个常用的物理量--质量和密度。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和用天平、量筒测物体的密度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其中两项基本技能。所以,本章是基础的一章。 就本节而言,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习使用学校实验室和工厂化验室常用的天平(本地区配置托盘天平),是为后续各节的学习所准备的。因此,本节是基础的一节。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2〉能力目标: ①会调节天平平衡; ②会使用游码; ③初步学习用天平称固体的质量; ④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3〉方法目标: ①继续学习"从现象出发,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②继续学习运用"关键词归纳法"归纳文段要点; ③初步学习"实验探索法"发现事物内部规律的学习方法。

  〈4〉德育目标: ①在质量初步概念的引出过程中渗透"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②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虽说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但教材对初中学生的要求较低,因此,它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天平作为一种常用测量质量工具,是后续章节有关实验的不可或缺的仪器;并且,它是质量测量中一种较为精密工具,对学生日后的生活、工作都会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让学习天平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质量":现象归纳法、练习法;

  "质量的测量":实验探索法、关键词归纳法。

  四、板书设计 :

  一、质量

  1、质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单位:

  (1)通用单位:千克--kg

  (2)常用单位:吨--1t=______kg

  克--1g=______kg

  毫克--1mg=___kg

  3、测量:

  (1)工具: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2)托盘天平的使用:

  ①方法: 天平平台放,游码零刻线;

  平衡螺母调,指针中线指;

  左物右码放,砝码游码和。

  ②注意事项:称量、镊子、干燥、清洁

第一册质量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从本章到第十四章讲述力学知识。跟前面几章简单的物理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继续注意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外,在讲述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分析物理事实,找出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概念和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本章而言,涉及到两个常用的物理量--质量和密度。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和用天平、量筒测物体的密度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其中两项基本技能。所以,本章是基础的一章。 就本节而言,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习使用学校实验室和工厂化验室常用的天平(本地区配置托盘天平),是为后续各节的学习所准备的。因此,本节是基础的一节。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2〉能力目标: ①会调节天平平衡; ②会使用游码; ③初步学习用天平称固体的质量; ④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3〉方法目标: ①继续学习"从现象出发,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②继续学习运用"关键词归纳法"归纳文段要点; ③初步学习"实验探索法"发现事物内部规律的学习方法。

  〈4〉德育目标: ①在质量初步概念的引出过程中渗透"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②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虽说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但教材对初中学生的要求较低,因此,它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天平作为一种常用测量质量工具,是后续章节有关实验的不可或缺的仪器;并且,它是质量测量中一种较为精密工具,对学生日后的生活、工作都会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让学习天平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质量":现象归纳法、练习法;

  "质量的测量":实验探索法、关键词归纳法。

  四、板书设计:

  一、质量

  1、质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单位:

  (1)通用单位:千克--kg

  (2)常用单位:吨--1t=______kg

  克--1g=______kg

  毫克--1mg=___kg

  3、测量:

  (1)工具: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2)托盘天平的使用:

  ①方法: 天平平台放,游码零刻线;

  平衡螺母调,指针中线指;

  左物右码放,砝码游码和。

  ②注意事项:称量、镊子、干燥、清洁

第一册质量 篇3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重点、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学具: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一天平、酒精灯。

  教学过程 :

  创设情境:

  复习提问: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

  投影:反应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氢气+氧气→水

  氢气+氧化铜→铜+水

  引言:这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指投影),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物质状态、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没发生变化;对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原子数目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与实施实验:

  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设计方案

  评价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1.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2.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3.演示实验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总结:

  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

  提问:哪位同学试着回答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略)

  讨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问题讨论: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投影: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投影:课堂练习

  1.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 的质量是_______g。

  A.44g      B.32g      C.22g      D.12g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金属镁的质量大,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3.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和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

  反思研究过程:

  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对于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

  板书设计 :

  第一节 质量守恒定律

第一册质量 篇4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生状况的分析

  学生经过前四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并且也具备了一些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同学们对该课题有着浓厚的兴趣,相信他们完全可以过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互动,也是由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决定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二、     教材分析

  1、    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学会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了

  质的改变的基础上而展开的。开始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方向过度,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定量的研究化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从量的方向来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学好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从而也完善了化学用语的教学。

  2、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守恒定律,能判断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

  A、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积极

  的探究活动。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不同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

  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应用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     教学策略

  教法:情景式教学、兴趣教学

  学法:实验探究法、体验式分析归纳法

  教学手段:通过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兴奋点

  蜡烛燃烧属于什么变化?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有什么变化?

  学生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增加、有减少、还有说不变的。

  猜想与假设

  究竟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呢?

  学生思考

  制定计划

  教师指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确定四个实验方案一、白磷燃烧、

  二、铁与硫酸铜的反应

  三、蜡烛燃烧

  四、镁带燃烧

  发扬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学生参与并完成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以三个人为一组进行实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一人操作、一人记录、一人准备汇报、互相合作,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观察思考

  收集证据

  教师指导

  学生观察、记录、或用图表的形式表述等

  解释与结论

  教师指导

  学生分析得出初步结论

  表达与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

  反思与评价

  教师参与

  学生四个小组互评、师生互评,通过交流和四组实验的比较得出结论

  思维拓展

  一则“点石成金”的虚假广告

  学生讨论

  挖掘质量守恒定律实质: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以解释

  多媒体展示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新、求知的欲望

  总结

  教师指导

  学生谈体会

  板书设计 

  见课件             

  课后反思

第一册质量 篇5

  课题:   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 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新课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 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是否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学会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做课堂练习一P70页1大题

  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后,小结:

  板书:2、几点说明:

  (1)是指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分析、氧化汞分解示意图及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后。指导学生看书70页,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观察图示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三个不变)

  课堂练习2

  1、在反应A+B==C+D中,已知A、B两种物质各9.8克,A、B充分反应后生成16.1克C,0.2克D,B完全反应,则A、B反应时质量比为________。若已知C的式量为M,则B的式量为________

  2、在化学反应A+B==C+D中,a克A与B反应生成m克C和n克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

  A、(m+n) 克 B、(m+n+a) 克 C、(m+n-a) 克 D、(m+n)/a

  3、在反应2A+B==C+D中,已知25克A与1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克C。当反应有6克D生成时,参加反应的A是 ( )

  A、10克 B、5克 C、2.5克 D、以上都不正确

  小结:矫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 :

第一册质量 篇6

  教学目标 :

  识记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法(设问——实验——归纳——总结——练习)

  教学用具:

  [实验4—1][实验4—2]中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及多功能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请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文字表达式;

  3.       表现氢气的还原性的文字表达式。

  实物投影:学生写出的三个文字表达式。

  思考:从三个文字表达式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定性说明化学反应)

  引入:10g氯酸钾分解后可生成多少g氧气?若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学习了本章的内容,这样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投影:第四章    化学方程式

  讲述:为了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投影:演示[实验4—1]  白磷的燃烧

  观察:实验现象          比较:反应前后系统质量的变化

  实验操作:称量反应前系统的质量;点燃白磷;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

  实物投影:天平指针在反应前后保持一致。

  投影:实验分析:磷(P)+氧气(O2)  点燃      五氧化二磷(P2O5)

  讲述:由于锥形瓶及仪器质量不变,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投影:M(P)+M(O2)=M(P2O5)

  学生[实验4—2]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

  投影:实验步骤:1.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分别装入烧杯和小试管中;

  2.称量反应前系统的总质量;

  3.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4.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并比较质量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投影:实验分析:

  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铜(Cu(OH)2)+硫酸钠(Na2SO4)

  蓝色溶液       无色透明溶液                  蓝色沉淀          无色透明溶液

  学生思考:从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M(CuSO4)+M(NaOH)=M(Cu(OH)2)+(Na2SO4)

  二、讲授新课:

  思考: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投影:第一节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ΣM(反应物)=ΣM(生成物)

  过度:仅仅以两个实验是否可以说明这个定律呢?

  思考: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问题1:2g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为什么不等于2g?

  问题2:10g氯酸钾加热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什么小于10g?

  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1和问题2。

  投影:二、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范围: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

  三、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投影:思考并讨论:只守恒定律为什么可以成立?

  提示: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和化学变化前后各种微粒的种类及数目的变化方面考虑。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综合讨论结果。

  讲述:以P+O2   点燃     P2O5为例。

  反应前后:改变——分子种类

  不变——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个数

  投影:                  改变          分子种类

  元素种类

  化学变化前后       不变          原子种类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原子个数

  三、课堂小结: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       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3.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学生练习:《整合集训》P41   1、2

  作业 :课本P70    1、2

第一册质量 篇7

  第一节     质量守恒定律

  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述了质量守恒定律并运用原子的观点讲述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本节教学目的:    

  1、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说明一些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   

  2、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正确观察分析有关的实验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关键。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要注意定律中的关键词语"参加化学反应的"、"生成的"、"质量总和"、一方面要注意到未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不能算在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中,未参加反应的或反应剩余的物质质量不能算在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总和中。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到参加反应的全部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全部物质的质量总和。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求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驳斥伪科学的错误论点、推断物质的组成元素及化学式.

  核心知识   

  1.质量守恒定律涵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例如:参加反应P和O2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P2O5的质量.   

  2.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个数没有增减,原子质量也没有改变,因此质量守恒.   

  3.实质: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分子被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排列组合成新的分子过程.

  典型例题   

  例1  若有a克KClO3与 b克 MnO2的混合物,加热到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得到剩余固体c克,则反应生成O2的质量是        克,同时会生成氯化钾        克.    

  分析  KClO3在 MnO2催化作用下生成KCl和O2,而MnO2在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剩余固体是KCl和MnO2的混合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MO2=MKClO3-MKCl    

  解答  (a+b-c)克  (c一b)克   

  例2  将一定质量的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完全燃烧后,生成MgO的质量与镁条相比,是不变,增大还是减小?为什么?   

  分析  Mg在空气中与O2化合生成M,遵循质量守恒定律.Mg+O2  MgO   

  解答  增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MgO的质量,必定等于镁条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之和,所以MgO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增大了.   

  例3  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的数目  ②分子的数目  ③元素的种类  ④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⑤物质的种类  ⑥原子的种类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⑤⑥   

  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是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分子被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排列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故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各物质质量总和、元素的种类不变.   

  解答  选C.     

  例4  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关于该物质的组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B.一定含有C、H元素,不含O元素C.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D.可能含有C、H、O元素   

  分析  从燃烧产物水和CO2的组成来看,共含有三种元素,即碳、氢、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会改变,可知反应物中必定也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由于可燃物是在氧气中燃烧的,即氧气中肯定含有氧元素,而且也只含氧元素,所以可燃物中就一定含有碳、氢元素,而是否含氧元素就不能确定了.

  解答  应选(C)

  第一节   质量守恒定律

第一册质量 篇8

  课题:   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 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新课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 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是否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学会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做课堂练习一P70页1大题

  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后,小结:

  板书:2、几点说明:

  (1)是指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分析、氧化汞分解示意图及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后。指导学生看书70页,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观察图示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三个不变)

  课堂练习2

  1、在反应A+B==C+D中,已知A、B两种物质各9.8克,A、B充分反应后生成16.1克C,0.2克D,B完全反应,则A、B反应时质量比为________。若已知C的式量为M,则B的式量为________。

  2、在化学反应A+B==C+D中,a克A与B反应生成m克C和n克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

  A、(m+n) 克 B、(m+n+a) 克 C、(m+n-a) 克 D、(m+n)/a克

  3、在反应2A+B==C+D中,已知25克A与1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克C。当反应有6克D生成时,参加反应的A是 ( )

  A、10克 B、5克 C、2.5克 D、以上都不正确

  小结:矫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 :

  [1]

  

第一册质量 篇9

  课题:   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 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新课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 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是否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学会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做课堂练习一P70页1大题

  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后,小结:

  板书:2、几点说明:

  (1)是指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分析、氧化汞分解示意图及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后。指导学生看书70页,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观察图示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三个不变)

  课堂练习2

  1、在反应A+B==C+D中,已知A、B两种物质各9.8克,A、B充分反应后生成16.1克C,0.2克D,B完全反应,则A、B反应时质量比为________。若已知C的式量为M,则B的式量为________。

  2、在化学反应A+B==C+D中,a克A与B反应生成m克C和n克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

  A、(m+n) 克 B、(m+n+a) 克 C、(m+n-a) 克 D、(m+n)/a克

  3、在反应2A+B==C+D中,已知25克A与1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克C。当反应有6克D生成时,参加反应的A是 ( )

  A、10克 B、5克 C、2.5克 D、以上都不正确

  小结:矫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 :

  [1]

  

第一册质量 篇10

  (一)教学目的

  1. 掌握密度的概念。

  2. 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二)教具

  演示实验用具:1分米3的木块1个,小黑板1块(画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4厘米×3厘米×1厘米)各1个,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松木块(4厘米×3厘米×2厘米)各1个,托盘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码1套,刻度尺1只。

  学生实验用具:每2人1个1厘米3的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学学过的体积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体积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答:米3、分米3、厘米3。

  教师出示1分米3的实物并让每位学生观察课桌上1厘米3的实物。指出1分米3=1升,1厘米3=1毫升。

  提问:谁能记得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板书:体积的单位:米3、分米3(升)、厘米3(毫升),1米3=103分米3=106厘米3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用的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告诉学生它们的体积都是12厘米3。提问:这三个物体哪个质量最大?哪个质量最小?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由此可见,不同的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不相等。这是什么原因?

  教师接着出示体积分别为12厘米3和24厘米3的铁。提问:由生活经验知道哪个质量大?

  学生答:体积较大的铁块质量大。

  讲述并引入课题: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增大,它的质量也增大;它的质量跟体积又有什么关系呢?学了“密度”后我们就能知道这些问题。

  (板书:第三节 密度)

  二、密度的概念

  1. 演示实验:研究同一种物质的物体,它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用天平称小铁块的质量,将右盘所用每个砝码的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告诉学生,请学生算出小铁块的质量,填入小黑板的表格内。

  (2)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尺量出该铁块的长、宽、厚分别为4.00厘米、3.00厘米和1.00厘米,请学生算出它的体积,填入表格中。

  (3)用天平称大铁块的质量。重复步骤(1)。

  (4)测大铁块的体积,与步骤(2)相同。

  2. 师生分析实验表格,引出密度的概念

  引导学生看表格,得到下面的结论。

  (1)铁块的体积增大2倍,它的质量也增大2倍,可见铁块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铁块1与铁块2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同理可得:松木块的质量跟它的体积也成正比;松木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也是一定的。

  (3)松木块质量跟体积的值与铁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不同。

  讲解: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板书: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教师指出:理解密度的概念时,要注意:(1)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2)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将铁块锉成铁屑,铁的密度都不变。

  提问:课本练习2。

  三、密度的公式

  提问:知道物体的质量和总体积,如何求出这种物质的密度?

  学生答:由密度定义知道,算出这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就是它的密度。即密度等于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讲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板书:2. 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ρ=mV)

  教师指出:要注意:(1)ρ的写法、读法。(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提问:课本练习3。

  引导学生看课本[例题],讲解:解题思路与格式。

  四、密度的单位

  (1)单位的组成

  提问:由例题看出:密度的单位由哪些单位组成?

  答: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

  讲解:如质量单位用千克,体积单位必须用米3,密度单位就是千克/米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如质量单位用克,体积单位必须用厘米3,密度单位就是克/厘米3。

  提问:(1)克/厘米3读作什么?(2)克/厘米3与千克/米3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3.单位:千克/米3,克/厘米3。1千克/米3=1×103克/ 106厘米3=10-3克/厘米3,1克/厘米3=1×10-3千克/10-6米3=103千克/米3)

  提问:课本例题中铁的密度是多少克/厘米3?

  指出:同一种物质的密度用不同的单位,数字不一样,可见,写物质密度时一定要写出具体的单位。

  请二位学生上黑板完成课本练习1,其余人在笔记本上完成。

  四、复习小结,巩固新课

  (四)说明

  设计思想

  本节课刚开始让学生复习小学学过的体积单位及换算,认识1厘米3和1分米3物体的大小,有利于分化密度的计算及密度的单位教学中的难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密度的概念。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密度的兴趣,要做好实验研究“同一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它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有什么规律?”该实验在知识顺序上承接了前面学过的质量和天平的使用,为后面学习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应用打下了基础。该实验最好让学生自己做,条件不具备的学生可由教师演示、学生读实验数据的方法完成该实验。

  教法建议

  一、密度的概念

  1.实验:研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如让学生完成该实验,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铁块1与铁块2、松木块1与松木块2的体积,学生只要用天平测出这些物体的质量,就可以较快地完成实验。

  如本实验所用小铁块的体积与上节课小铁块的体积相同,可以直接将上节课测出的小铁块质量的数据填入本实验的表格中。

  2.密度概念要注意的问题

  给出密度概念后,要让学生注意下面的二个问题:

  (1)单位体积的意义。

  (2)每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跟所取的质量大小、体积大小没有关系,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二、密度的公式

  得到密度的公式后,要引导学生注意下面三点:

  (1)密度符号ρ的写法和读法,指出ρ和英词字母P写法不同。

  (2)由于同一种物质质量跟体积成正比,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它们的比值不变,所以,密度大小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

  对基础好的学生可让其推导得到:①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大的密度也大。②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大的密度较小。

  三、密度的计算

  密度单位是个组合单位,教学中要讲清以计算密度引出单位的过程;突出复合单位的意义;可通过复习速度单位的读法,让学生学会密度单位的读法、写法;通过板书使学生明确“克/厘米3”与“千克/米3”之间的关系,知道克/厘米3是较大的单位,从而懂得同一种物质的密度用不同的单位时数值不同。

第一册质量 篇11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          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标:

  1、          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

  一、     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     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     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          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          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          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四、     发现规律

  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

  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衡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     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学生:讨论、归纳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              原子的数目不变

  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质量不变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衡定律是否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六、     反思与评价

  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铝箔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          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          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          如果在燃着的铝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衡定律。

  七、     迁移与应用

  迁移:提供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衡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八、     课后作业 :书:P94 习题1-3

  九、     课后记:本节课以实验为引导,效果较好,学生接受难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