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课时教案范文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意境”的概念及鉴赏方法,了解“吟”这种歌行体特征
2、过程与方法:把握诗歌内容,欣赏丰富多变的意境,感受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讨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欣赏诗歌丰富多变的意境,理解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人看似消极的人生感慨里深藏的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
三、教学创意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自主赏析”部分的课文,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赏析,感受诗境,我选择了合作朗读、小组探究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领会文意并初步感受诗歌意境,指导学生分组学习,欣赏诗歌变幻多姿的意境。为让学生“缘景明情”,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将李白的梦游天姥和庄周梦蝶进行比较,从而引导学生在作品的比较和探究中理解李白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并结合李白的生平简历深入理解其志未酬而心不已的乐观积极的情怀,从而激励学生面对生活困厄依然保持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近几天出现了一种天文奇观,是什么?(出示图片:双星伴月)
太白金星、木星和一弯残月相约相伴,形成了“双星伴月”的奇观。
看到太白金星,我想到了一个人。(李白)
如果唐诗是文学天空的皎皎明月,那么李白就是这明月旁的太白金星,他和杜甫共同构筑了这一浩渺天空的星月神话。
面对这一奇景,我写了一幅对联:
【出示课件】金木双星伴明月 李杜两峰耀唐诗
如果李白面对这奇景,他一定会“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因为他是“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是“酒仙”;“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李白是“诗仙”。然而,这样一位谪仙才子,却等到42岁才奉诏入京,供奉翰林。虽有唐玄宗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但李白却不甘心成为供帝王消遣的一介词客,最终得罪权贵,不到三年就被赐金放还。回到东鲁的李白,准备南游吴越,于是,他告别东鲁的朋友,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
【出示课件】“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谪仙”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酒仙”
“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诗仙”
(二)初读会意
(引导)诗歌,是诗人用生命弹奏的歌谣,我们一起用朗读来传达诗人生命的节奏。两个要求,读好字音、停顿和起伏,并思考诗歌的三段与题目有什么联系?
1、学生朗读全诗
第一段,请一位学生读,全班齐读两个地方,一处是“裂缺霹雳,丘峦崩摧……仙之人兮列如麻”,一处是最后两句“安能”。剩下的句子我想请一位同学读。
2、老师纠正字音,商讨句读和学生朗读中需要调整的句子。
明确:
①梦游天姥吟/留别
“吟”是一种诗歌体裁,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古体诗,篇幅、句式和格律没有严格的限制,很适合抒发起伏跌宕的感情。
②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这是楚辞体,朗读要舒缓,要引导学生读好“兮”字,体会骚体诗的特色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读好情感,为后文理解作者深沉的情感做铺垫。
3、诗歌的三段内容与题目有什么联系?
明确:
①“梦游天姥”概括了第1、2段的内容,写梦中游历天姥山。第1段是梦游之因。第2段是梦游之旅。
②“留别”概括了第3段的内容,这是向东鲁的各位朋友道别的诗,也是作者抒发“梦游之感”。
(板书:梦游之因
梦游之旅
梦游之感)
(三)品读入境
(引导)诗歌,是诗人的生命酿造的美酒。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怎样去品出浪漫之酒的滋味呢?当代作家陈世旭曾这样说:“从世俗到灵魂,只隔着一层薄得看不见的门。李白在里面经营意境,偶尔取出一些,就惊呆了历代狷狂之士的眼睛。”
1、积累知识,习得方法
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其描写的客观物象融合而成的世界。
例如“双星伴月”就是一个美妙的意境:双星与月相依相伴,描绘了亲睦祥和的画面;人们给它取名“双星伴月”又融入了观众赞叹神往之情“意”,两者相融就构成神奇美妙的世界,这就是意境。
李白在他灵魂的世界里给我们经营了怎样的画面?不同的画面中又融入了什么情感?
2、明确要求,学生品读
请同座合作,找出你们喜欢的几幅画面,从下面三个方面说说你们的品读收获。
【出示课件】运用了 ? 的手法(或词语)
描绘了 ? 的画面
融入了 ? 的情感
3、交流小结,点评提升
明确:
①第1段“越人语山”,通过“瀛洲”“烟霞”等衬托了天姥山的神奇、高大,通过“天”“五岳”“赤城”“天台山”等进行对比,用“信”“或”“连”“横”“拔”“掩”“倾”等词语和极度的夸张手法,描绘了天姥山的高大雄伟,激发人们的神往之情。
②第2段“月夜入山”通过镜湖、明月、剡溪渌水等意象描绘了清幽宁静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轻松惬意之情。可重点赏析“飞”“送”等词语。
③第2段“日游天姥”通过“海日”“天鸡”“奇花”“异石”等意象描绘了壮美而至迷离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情感。
④第2段“夜游天姥”描绘的画面变化多姿,由惊心动魄而神奇飘渺而雄伟壮观。
⑤第3段“洞天仙境”描绘了辉煌灿烂、融洽祥和的意境。
小结:这个浪漫的梦境变幻莫测,神奇万变,令人目不暇接,诗人想象丰富而瑰奇,夸张手法的运用大胆而出奇,流露的情感起伏跌宕,摇曳多姿,正彰显了作者的浪漫主义的风格。
(四)研读悟情
(一)比较探究
李白之梦让我想到了庄子之梦,从梦中意境与醒后感慨两个角度比较庄梦与李梦有何异同?
【出示课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俄然觉,……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明确:
1、梦中意境不同——同为浪漫之梦,但庄蝶互融,李白却处于梦之外②③
李梦意境更丰富多变,雄奇瑰丽;庄梦则轻快闲适、自由恬静。
庄梦庄子与梦中蝴蝶融为一体,蝶中有庄,庄中有蝶,物我相融,万物与我为一。
李梦中,李白不是仙人,仙人里没有李白,李白只是光辉灿烂、融洽和乐的仙境的旁观者。“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探究一:李白梦游仙境,却又不能栩栩然仙人也,是什么羁绊住了他?
现实,他遭到权贵排挤的愤懑难以排遣,所以只能在梦中憧憬。梦之所以憧憬得如此美丽,就是因为李白深怀着对现实的不满。不能改变现实,就只有飘入梦幻之所。梦成为他摆脱现实的避难所,成为他人生追求的理想国。梦越是美,就越能衬出现实之丑恶。
2、醒后感慨——梦醒之后,庄子依然恍然如梦,陶然于蝴蝶自由飞舞的意境;而李白梦醒时分,对朋友抒发了复杂的感慨。
①“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生无常的伤感
②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寻访名山,逃避现实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
李白有儒家的积极用世之心,也有道家放归自然之情。在现实的惆怅中,他终能找到精神的出口,他选择了骑鹿远游,娱情山水,以慰藉心中惆怅。
探究二:你觉得李白是真想骑鹿远游、别君去兮永不还吗?你怎么看出来的?
“且”,暂且远游,并不想放弃自己的壮志。实际是含蓄透露了对现实的不满,不愿侍奉权贵,表达了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成为全诗的诗眼,照亮了全诗,让所有的意象熠熠生辉。它喊出了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个性的愿望,成为全诗的最强音,甚至在《唐之韵》这样来评价李白:正是这个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超级巨人,把盛唐精神上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
(二)知人论世
我们来看看这个超级巨人的人生经历:
【出示课件】李白生平,帮助学生理解李白思想
14岁 立志“安社稷”“济苍生”
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 病逝当涂
这就是李白,有着儒家兼济天下的壮志,即使在遭遇了排挤和流放,也矢志不渝,梦是他壮志难酬时的安魂曲,是他怀才不遇时的精神家园,他的骑鹿远游里深藏的是对现实的不满,对权贵的不屑,对自由的追求。
(五)小结励志
李白在失望之中希望,在失落之中追求,在困厄之中超越。“太白的诗写在天上,飞翔的生命挂在悬崖。”既然现实是灰暗的,就在心灵的天空飞翔。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块圣地,安放自己的灵魂;我们需要时刻对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因为,这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五、教学反思
一堂语文课,也应有意境。语文课的意境应该是教学细节与师生情感互动共同融合形成的世界。我着意从以下几方面来打造本节课的意境之美:
1、诗意之境。本课的诗意,在于导语的优美、朗读的抑扬。在导语设计上,我切合生活实际,就3月27日在本地出现的罕见的“双星伴月”的天文奇观引入李白,显得活泼而富有趣味;对李白的才华及文章写作背景简介,我引用李白诗句、运用整句,使得语言精炼而富有感染力,给课堂营造了优美的氛围。
2、文化之境。我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入诗文导入,并讲古代诗文和当代散文等经典名句名段融入课堂,增添了课堂的厚重感,使得李白诗歌的魅力得到拓展,得到延伸,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起了良好的熏陶作用。
3、思想之境。课堂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此时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进行恰当地点评,在点评中引导、挖掘、补充、纠正。这是课堂生成的环节,最需要老师的教学智慧。在合作交流的环节里,课堂里冒出了思想的火花,就第2段的意境到底是“激越”还是“飘渺”进行了探讨,我力争在点评上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成为课堂的亮点。
当然,课堂在“品读入境”这一部分还显得不够充分,使得课堂留下了空白,不过这正好可以激发学生去反复地领悟诗歌,感受诗歌之妙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课时教案范文 篇2
【设计意图】
这首诗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李白专题的第一首诗,最能体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因此,教师教学时一方面要让学生理解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对李白的诗仙形象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据此,本节课确定了“理解本诗的情感脉络并赏析艺术特色”“探究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两个目标。关于这首诗的主旨历来都有争议,课堂上教者提供了相应的背景材料,让学生通过辩论,探究诗歌的丰富内涵。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情感脉络并赏析艺术特色。
2.结合本诗探究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由“梦”导入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峰,而他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则是他诗歌的高峰,是他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走进李白“梦”的世界。(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提问:我们欣赏一首诗的时候,往往应该从题目入手,题目是理解诗歌的一扇窗户,是打开诗歌的一把钥匙。这首诗的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二、整体感知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自由读,概括思路。
相机板书:梦由——梦境——梦感
三、赏析“梦由(前)”部分
指名读写天姥山的六句话,赏析诗句。
明确:写天姥山就是突出其神奇、高大的特点,表达自己的向往之情;主要运用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
四、赏析“梦中”部分,品味梦境
情景导入:现在我们就进入时间隧道,让时光倒流,重温诗仙李白的一个流传千古的奇梦。
1.先把这段描写切分为几部分。
学生思考:梦中的景色与情感经过了怎样的变化?(相机板书:美丽险怪辉煌;愉悦惊恐复杂)
2.赏析“我欲因之梦吴越……迷花倚石忽已暝”一段,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品一首诗就犹如品一杯美酒,品出滋味,品出情感,首先品一品诗人的炼字。
品味“飞”“送”二字的妙用。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3.赏析“熊咆龙吟殷岩泉……訇然中开”一段,
理解“殷”“惊”“欲雨”等词语的意思。
问:“列缺霹雳”,有人说“列缺”不能简单翻译成闪电,为什么?
明确:“列”可以理解成通假字。“列缺”为什么不能简单理解为闪电,主要原因是“列缺”描摹出了电光从云霓中决裂而出的样子,“列缺”实际上是将云层整个撕开(教师用动作表现)的感觉。“列缺”一词描摹出闪电在一刹那间的形状,然后紧接着才是霹雳,就是雷声,山峰崩塌开裂,乱石横走,地陷天塌。这就是和缓处则按辔徐行,紧急时又短兵相接。
朗读一下这几个短句,读出效果。
师:有没有发现,上下文句子的字数长短不一,跟前几天学的古诗不一样,为什么?
相机介绍“吟”这种古诗体。(投影出示)
①字数不定,有四言、五言、七言、九言,随诗人情感起伏而变化。
②压韵自由,可以换韵。
③对仗无严格要求。
4.赏析“青冥浩荡不见底……仙之人兮列如麻。”
师:将“青冥浩荡不见底”一句中“青冥”换成“天空”行不行?
针对学生对“青冥”一词理解可能有的错误,教师提醒:我们可以驰纵想象,语文有很大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并不是无限的,我们去想去创造,并不是随便去想,并不是没有正误之分。有的想象不合常理,没有办法同整个诗句融为一体。所以一定要调整自己的思维,一定要校正你的思维,要让它和全诗融为一体。这里青冥要比天空显得深远些,它强调的是一种空灵的感觉,有开阔之势,感觉到有点昏暗,又不是完全的暗,有一点点微弱的光。
5.“诗人的‘梦,是美梦,还是噩梦?请结合诗句及背景资料,表达你的看法,看看谁才是李白的隔代知音。
投影出示背景资料,列举古人和今人的争议。如:
李白是一个爱做梦,并对梦有着奇特体验的人,他在许多诗里直言不讳地说过,供奉翰林是一场梦。如“一官即梦寐”;“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鲁中送二从第赴举之西京》);“长安如梦里”;“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登高丘而望远海》)等。
北大教授葛晓音《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一文片段:“这首诗的奇特在于梦境的不确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着他对长安三年一梦的嗟叹。正因如此,这诗才在给人奇谲多变、缤纷多彩的丰富印象的同时,又启发了多方面的联想。”
学生展开辩论。
师相机点拨:
①梦中的景物、人物、动物或其他东西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影子吗?
②请注意教材中文章后面的注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注释。
小结:梦境是宫廷生活、官场道路的折射。“一夜飞度镜湖月”的轻松愉快其实就是他被召入宫时的心情。“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出入官场的那种短暂的成功体验。而当他想逐渐融入时,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就是对官场的迷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象征着官场让人心惊胆战;“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象征着官场的变幻莫测。“云之君、仙之人”其实就是那些达官贵人。“日月照耀金银台”就是皇亲国戚们居住的宫殿;“虎鼓瑟兮鸾回车”就是达官贵人们出门时候的锣鼓开道。可见,梦游过程其实就是现实的曲折反映,梦中的仙界其实就是现实的官场,梦境中的奇特景象正象征着官场的险恶和变幻莫测。
五、赏析“梦后”
提问:这不是送别诗么?怎么没有那种杨柳依依的送别之情呢?没有那种“执手相看泪眼”的苦楚呢?
师:李白的诗常常不按套路出牌,打破常规,天马行空,自由驰骋。
重点赏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明确:李白一生经历坎坷,这句话道出了他对腐朽现实的憎恨与鄙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诗人也绝不低眉顺眼奉事权贵,宁可放浪山水之间,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傲岸与高洁。
提问:通过梦后所感,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请用一个词概括,请一小组同学依次回答。
学生交流:傲岸不屈、豪放不羁、追求自由、消极避世、寄情山水、无奈、愤激……
六、结合本诗探究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
1.师:李白有一个美誉,大家也一定十分熟悉。这个美誉是哪两个字?
明确:“诗仙”。
2.学生结合这首诗讨论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
①诗的风格豪放飘逸,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投影出示资料:明代王思任《天姥》节选:
“天姥(比之于天台),仅当儿孙内一魁父,焉能‘势拔五岳掩赤城耶?”
师:这段话的大意是:“天姥山和天台山相比很矮,只能算是儿孙辈,充其量身材比较魁伟罢了,怎么可能‘势拔五岳掩赤城呢?”王思任似乎怀疑李白在“开玩笑”!其实源于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他塑造的梦境就是从他头脑中想象出来的,这就是浪漫主义诗作的两大标志:瑰丽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相机板书: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手法)
②文中的意象
结合诗句分析“瀛洲”“天姥”“白鹿”等仙界的意象。这是游仙诗的重要特征。
③李白的行为
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捞月而死。“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名山大川中的道士仙人,曾学道多年,跟很多道士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也为之写了不少诗文。(结合学生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④别人的评价
李白因一曲《乌栖曲》得到了“四明狂客”贺知章“谪仙人”的评价。同时代诗人元稹评李白“以奇文取”。白居易也说李白“才矣奇矣”,现代著名诗人余光中曾热烈地赞颂李白:“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⑤李白书法
用大屏幕展示李白唯一存世的书法作品《上阳台帖》,让学生揣摩飘逸豪放的道骨仙风。教师模仿落款“太白”二字,在黑板上已写的“诗仙”二字旁写下太白。
七、总结全文,理清思路,指导背诵
一代诗仙已经作古,但浪漫主义的大旗却永远飘扬在人间。同学们要从李白的浪漫中找到激情,找到力量,找到美。让我们用李白的大浪漫去追求人生的大境界,高境界,开辟人生的新天地,将我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宽,更远!
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课时教案范文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能力目标 背诵全诗;
情感目标 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难点:
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尤其说起“话别诗”,我们很容易会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送别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今天我们来学习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感知
(一)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1:内容:梦游天姥
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比较灵活,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如《游子吟》)
3:内容:别东鲁诸公
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理想的诗——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 品味语言、感知内涵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全诗
纠正字音,并结合注释强调读音及意义
2、学生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 雄浑有力)
思考:
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
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
③体会夸张、对照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连---横 拔---掩 倒----倾
③神往 充满神秘色彩、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
3、集体朗读第2段(感情充沛 语调适合)
思考:
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第二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
②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
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①代第一段内容。
②梦前、梦中、梦后
③飞 丰富的想象 大胆夸张。理想之梦: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
B:神奇:天马行空、日月同辉、霓为衣、风为马、虎鼓瑟、鸾回车、仙如麻——理想。 梦后 ---失落。)
4、集体朗读第三段
点拨:“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梦后的诗人有何感叹?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
思考:
①你们是如何理解反映诗歌主旨的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看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长安是帝王之都,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感觉官场生活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浪漫与率直,还要寻找“安社稷、济苍生”理想。(有儒家风范道家风骨)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体现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三、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艺术探究(详见板书)
1、诗风浪漫 想像丰富 夸张大胆
2、借景抒情 梦由、梦境为结尾抒情张本
3、虚实相生 梦境的虚 现实的实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思考练习四
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课时教案范文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也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
教学难点:鉴赏梦游的意境。
主要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关键句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用具:朗诵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李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诗句。
二、整体把握
1、学生试读,看注解,懂得字面意思;
①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
②以时间顺序概括全诗的每节大意,把握总体脉络。
三、品味鉴赏
1、赏析第1节:
①问题背景设计:梦游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哪一处的关键词语暗示了第1节是梦游的原因?
②写五岳、天台的作用是什么?(板书)
③最后四句,作者为了突现天姥山的高峻挺拔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④析或,云霞明灭或可睹给在梦境中才能游览的天姥山蒙上了一层什么样的色彩?
2、赏析第2节:
①导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天姥山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呢,让我们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②学生齐读。思考:请找出本节中写仙境的部分。
③第三层:
A、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B、学生随朗诵带齐读,把握节奏,感受意境,
C、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D、检查预习情况:以抒情散文的笔调译写仙境;
(投影)要求:
a.不能直译原文;
b.文笔要流畅优美;
c、要能体现意境的特征。
E、交流点拨;
F、其实,诗人在登上天姥山后至梦见仙境之前,也看到了许多奇异景象,虽不是仙境,但所渲染的意境似乎已接近仙境了,这与仙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G、体会浪漫主义创作特色:
a.再次出示李白的有关诗句,学生归纳;
b.在读过的1、2两节中,其浪漫主义创作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析留别(带讲背景),这首诗是为留给东鲁的朋友而作的,那么诗人要告诉东鲁朋友的真意是什么?(板书)
②找依据;
③但诗人梦醒之后的感受是什么?(找依据)
A、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B、哪几句诗体现了诗人对此采取的做法?
C、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板书)
四、教师小结,学生背诵仙境部分。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练习册。
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课时教案范文 篇5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把握欣赏诗歌运用对比烘托、借景抒情、拟人夸张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自主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全诗,讨论交流,结合背景与意象气氛,欣赏艺术特色*与作者情感,学会独立鉴赏、概括、表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渲染烘托神秘气氛,突出赞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气势非凡,表达向往之情。
【教学方法】
品味欣赏、归纳实践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全诗,感受意象气氛与情感
二、琢磨词句
信语或 拔(出类拔萃) 因 殷 惊列缺雨烟鼓且须
三、简述分析,能力养成
1、首段背诵赏析
表现手法:对比烘托、借景抒情、拟人夸张
作用与感情:渲染烘托神秘气氛,突出赞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气势非凡,表达向往之情。
2、二段背诵鉴赏
时间线索推进梦境描写:夜渡、到达、登山、半壁海日、空中天鸡、
空间转换写景抒情:岩路、花石、熊咆龙吟、岩泉、深林、层巅——太姥山胜景
青云、水烟、霹雳、洞天、日月、霓衣风马(云之君)、虎鸾(仙之人)——仙境降临
过渡句及感情:梦境美好终归短暂,现实残酷无可回避,唯有坦然面对
3、末段背诵欣赏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是否消极?】
所有快乐的事情总是稍纵即逝的,自古以来,功名利禄总如流水般不可长留。
表面上看是对人生的悲观厌世,实际上这是李白对世事的看破与对现实的不满的愤懑之语,也有自我宽慰的意思。
【且放白鹿青崖间】
“且”字有姑且之意,应是作者对慰留的友人的回答,也是自己心声的真实流露。作者不愿阿谀侍奉权贵以换取功名,所以只能暂时游历山水以派遣怀才不遇愁绪,姑且以此等待时机。
【全诗主旨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放浪不羁、蔑视权贵、淡泊功名、追求自一由
四、迁移拓展
1、李白面对逆境的态度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李白为什么要梦游天姥山仙境,又很快醒来,转而游历山水?写一篇短文,表达你的欣赏与理解。
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课时教案范文 篇6
设计意图
李白为什么“梦游”?为什么“留别”?运用诵读、点拨、讨论等方法弄清这两个问题,体会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操守,认识封建社会埋没正直之士、压制贤能之才的落后本质。
设计提要
本设计紧扣诗题的“梦游”和“留别”,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诗人为什么钟情于“天姥”?
2.诗人如何“梦游”?3.如何理解“留别”?
设计实施
提问:步入中年的作者为什么写“梦游”呢?他是如何“梦游天姥”的?天下名山那么多,他为什么钟情于“天姥”?(范读“我欲因之梦吴越,……仙之人兮列如麻”)
点拨:从“梦游”中可以看出,历史上谁游过“天姥”?“谢公”是谁?作者与“谢公”有哪些相似之处?这是否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一?
明确:作者是如何“梦游”的?从静谧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万转千折的山径到令人战栗的层巅,从山景幻入仙境。
提问:“梦游天姥”使人目眩神迷,抛于梦境,“天姥”在诗人眼里是什么样子呢?“天姥”真的很高很大吗?(范读“海客谈瀛州,……对此欲倒东南倾”)
点拨:天姥山,在今浙江省新昌东,是一座并不巍峨的山,可作者极言其巍峨,也许这山名激起了作者的情思,这是否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二?
提问:李白写“眼中”的“天姥”及“梦中”的“天姥”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组成了一幅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天姥图”。
提问:以上我们简析了“梦游天姥”,那么“吟留别”是什么意思呢?(范读“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
点拨:刚才朗读的这段诗写梦境破灭,慨叹述志,归到“留别”题面。“留别”难道仅仅是以此诗留赠给分别的人吗?
明确:这首诗写于公元745年,往前追三年,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但不到两年,即被“赐金放还”,又开始了漫游生活。本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怀才不遇的痛苦和对开明、自由的渴求,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留别”一词既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这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三。
(跟着录音齐读全诗)
讨论归纳:作者为什么钟情于“天姥”?
(1)借古喻今(“谢公宿处……清猿啼”);
(2)以“天姥”自喻(“天姥连天……东南倾”);
(3)借“梦游”抒情(“我欲因之……开心颜”)。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眼中 梦中
天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