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桥的教案

2024-02-05

关于桥的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第十册第四组,本组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学生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具有高尚品质的优秀党员、干部已有过多次学习,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及品质已有过多次接触,因此,在本文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来体会他的品质应该不是难点。但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想老汉的内心想法却有难度,因为学生对洪水不熟悉。通过写景以渲染气氛,侧面烘托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有过接触,但并没有刻意强调,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相关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桥》。

  2、请同学们打开课文,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开始老师的叙述便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因为师从学过的课文入手,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投入到课文中去。】

  3、自学课文,要求:

  ⑴ 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⑵学生自由识记字形,并说说有哪些字容易写错,要注意什么?老师指导“肆、奠”字的书写。

  ⑶ 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党支部书记----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洪水 老汉 村民”等词。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只要求学生整体把握,为后面的细读、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二、细品词句,感受情势危急

  1、过渡:是的,一场可怕的灾难来临了,看到“洪水”这两个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播放洪水视频,感受洪水的可怕。)

  2、找出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⑴默读,找句子画线。

  ①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②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③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⑵朗读,体会。

  ⑶汇报交流感受。(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点拨,并引导感情朗读。)

  ①这些句子都写出了洪水凶猛,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②这些句子很多都采用了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一、两句为例,不用拟人或比喻与原句进行比较,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你也能用这种方法来描写洪水狂奔的场景吗?

  ⑷ 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①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②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③ 学生模仿说句子。

  3、过渡: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

  ⑴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⑵学生自由发言。

  ⑶找出文中描写人们惊慌失措的有关句段,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后请学生板书从文中找到的关键词。)

  课件出示:

  ①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②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③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用去。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想,这也是学习这组课文的阅读要求。因此,在这个环节,我主要让学生自读、自悟,谈感受。】

  5、小结: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在死神面前,人都有求生的欲望,唯有一个人是例外的,他是谁?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又作出了怎样的抉择呢?下节课再学。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播放洪水录象,再现危急情势。

  二、再读再悟,体会英雄人格

  1、过渡:是啊,灾难来了,洪水像恶魔般在路上舞蹈,露着狰狞的面目,人们惊慌失措,极度恐慌,唯有一个人是例外的,他是谁?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又作出了怎样的抉择呢?

  2、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老汉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认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体会到的?(同样请学生将描写老汉与村民不同表现的关键词板书出来。)

  老汉           村民

  站、不说话     惊慌、你拥我挤

  像一座山       疯了、乱哄哄、跌跌撞撞

  3、学生自由读文,体会关键词句。教师巡视,作适当的指导。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先说你认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然后说说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再大家共同评议。

  5、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体会老汉“先人后己、临危不惧、不循私情”的高尚品质。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1)结合山的画面,感受山的特征。(高大、雄伟、稳、有安全感……)

  (2)抓住“乱哄哄”一词,想象当时情景、

  (3)对比在山洪暴发时老汉与村民的表现,感受老汉的威严、冷静。体会“他像一座山”这个比喻的丰富内涵。体会老汉的临危不惧,在山洪暴发时老汉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起重要作用。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想想老汉为什么这么说?作为村支书他想到了什么?

  (2)急着逃生的人们有没有听从他的指挥?从文中找出依据。感受老汉的威严与冷静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老汉说的两句话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引导学生找出体现“老汉凶得像只豹子”的.词。(突然、冲、揪)

  (2)引导体会这时老汉为什么要揪出小伙子?如果不这么做,会是什么后果?体会老汉在危急时刻把小伙子党员揪出来,严格要求党员把生的希望让给村民们,把死的危险党员扛起来,避免再次陷入慌乱。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引导学生把这句话与上句话进行对比,发现老汉的“矛盾”之举,体会老汉的父爱如山。

  6、反复咏叹,感受亲情

  (1)引导学生把 “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章中去,再次深情地朗诵14-23自然段,进一步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

  (2)想象:如果时间就此定格,老汉会对儿子喊什么?

  7、评价: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我们的话来说说这位老汉,他做了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他是个               的人。(让学生自由说,如:他第一个来到桥边,却没有只顾自己逃生,他是个先人后己的人。)

  8、老师小结:是啊,初次读课文时,老汉与小伙子前后矛盾的行为曾让我费解,可当我们读到文章的最后,谜底揭开后,内心难以平静,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这位不徇私情的老支书让人肃然起敬。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过渡语巧妙地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老汉的身上,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对话,感受老汉的高大形象。通过反复的引读,让学生的心间溢满对老汉的敬仰之情,一个像山一样高大的、巍然屹立的老党支部书记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

  三、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1、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却与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齐读最后四自然段。

  2、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洪水退后……

  【设计意图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此环节是学生在感悟语言的同时,也要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五、回顾全文,领悟表达方法

  1、过渡:这篇文章感人至深,除了内容感人这方面的原因外,其实跟作者独具匠心的表达方法也有很大的关系。请大家再认真读课文,看看作者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看看谁的发现多。

  2、分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3、全班交流自己的新发现,老师总结归纳。

  ⑴ 巧妙的设置悬念。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

  ⑵ 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

  ⑶ 语言简练,语句简短。

  【设计意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表达方法上的特点,能较好地指导学生今后的写作。】

  六、再读课题,探究深意

  1、文中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老汉)为什么文章要以“桥”为题?

  2、学生自由发言。

  3、让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用上“桥”字,好吗?如:“老支书,您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啊!”“老支书,是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深化主题,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赞美老汉,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一个高大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将永远定格在学生的心中。】

  七、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写一篇读后感或写写你所知道的像老汉一样的人。

关于桥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的故事,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理解描写老汉在关键时刻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感受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认识本课6个生字,了解和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第二课时

  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指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大山。”

  ①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老汉真是“一座山”吗?为什么?

  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村书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比较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②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私情,舍己为人)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写下来。

  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

  ②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

  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但是,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说的太多太多……

  3、再读加深感受:再选择第七到二十三自然段中令你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二、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1、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却与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齐读最后四自然段。

  2、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我们永远纪念您!

  洪水退后……

  四、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领悟,随机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

  (1)巧妙的设置悬念。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

  (2)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

  (3)语言简练,语句简短。

  ……

  五、作业

  1、摘录课文中有特色的句子。

  2、排演课本剧

关于桥的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

  意境的营造。

  【教学方法】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道具】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前几课里,我们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节课我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其意境之美。

  二、阅读资料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康桥:

  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三、诵读欣赏,整体感知

  1、诵读欣赏,范读正音:

  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箫。

  2、《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朗读课文,并结合《我所知道的康桥》(《语文读本》P118)和刚才介绍的相关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口头作文:《徐志摩在康桥》。

  提示:《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四、分析鉴赏

  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做别姿态。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第2节至第6节,通过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抒发了自己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

  第二~四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彩虹似的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

  《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意境,全是为情驱使。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初到伦敦,康桥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他发现“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这在徐志摩《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在这首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金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诗经小雅》。

  第五~六节“寻梦,撑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烂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第5、6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用欲放即敛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颖漂亮的比喻或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但这种复踏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踏,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五、整合小结

  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下面我们就随便举几个例子,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大家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例1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明确:离别的对象特别。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例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送李端》卢纶)

  明确:营造的气氛轻松。“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例3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结合你们自己的经验,设身处地地为徐志摩设想一下。

  明确:意象的选择新颖。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六、总结:从思想内容上来说,这首诗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但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讲,这首诗却地位崇高,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1)意境悠婉怡人。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生命、灵性,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也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许多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恋人情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

  (2)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全诗淡化了离别诗对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并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米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朴实自然,如一个圆润发亮的的珍珠,给你的不是零星的闪光和魅力,而是一种人与自然、情与美的和谐统一的完整。

  (3)形式结构,四句一行,错落有致,回环呼应。

  (4)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同时,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带来了音乐美与造型美统一的品格。

  七、迁移应用

  1、音乐朗诵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关于桥的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了解各种各样的桥,知道桥的特征及用途。感受桥的设计美。

  2、尝试用不同方式,设计、绘画、具有不同风格的桥。

  3、鼓励大胆创新,体验动手创意的乐趣。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1)幼儿有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过建筑工人建桥的过程。

  (2)提前通知家长,带孩子参观各式各样的桥,了解桥的造型、用途及名称。

  (3)幼儿有用过水粉颜料作画的经验。

  2、材料准备

  (1)教师使用材料

  各种桥的范例图片、视频;背景音乐。

  (2)幼儿使用材料

  绘画使用的纸张、水彩笔、水粉颜料、调色盘、抹布,人手各一份。

  布置创意空间一角,放置足够量的纸盒、木块、积木、插塑等,供幼儿动手操作、设计、创意使用。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对桥产生浓厚的兴趣。

  师:驼背公公,力大无穷;汽车走过,一动不动。(引导幼儿说出谜底—桥)

  二、欣赏观察

  1、欣赏图片

  出示样式各异的桥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引起幼儿对桥的关注和兴趣。

  师:图片中你喜欢哪种桥?为什么喜欢?你看到的桥是什么样的?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桥?你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吗?你能说出他的样子来吗?

  (1)重点欣赏幼儿易熟悉的几种桥,讲解跨河桥、跨谷桥、路线桥、立交桥的特征和用途。

  (2)讨论,你能说出这些桥的名称、特点(即样子)、及用途吗?(幼儿可分组讨论)

  结:桥的设计样式、材质、名称,用途虽然不同,但它的构造是一样的,有桥墩、桥梁和桥面组成,整体形象是架空的,它不仅设计美观,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

  2、观看视频

  让幼儿感知更多样式的桥,如,铁索桥、竹桥、吊桥、空架桥、观赏性的彩虹桥等,来开阔幼儿的视野,激发创意设计的欲望。

  (1)师:你又看到了哪些桥?你最喜欢哪一种?你知道它的名字吗?他有什么用途吗?你能把它的样子画下来吗?

  (2)讨论,说说自己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桥。(重点引导幼儿设计别具一格的桥,具有个性的桥)

  小结:各式各样的桥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造型美观,还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鼓励、激发幼儿创意

  师:今天你们作为一名小小设计师,也来设计一座和别人不一样的桥吧!我相信,你设计的桥,不仅美观而且有很大的用途。

  四、幼儿作画

  1、鼓励幼儿大胆创作构想。(如果你是设计师,打算怎样来设计?可以和小伙伴结伴完成,也可独立来完成。)

  2、幼儿自由选择绘画材料工具。(介绍水粉颜料的用法、摆放、及简单操作)

  3、幼儿开始作画。

  五、相互欣赏作品,感受成功体验。(背景音乐声音稍微低些)

  1、将画好的作品布置在“创意空间”的合适位置,体验创意快乐。

  2、师幼共同欣赏作品,相互分享,提升经验。

  六、活动延伸巩固加深对桥的印象

  师:你们的桥设计的真不错,赶快到创意空间去动手搭建吧!

  1、幼儿到布置好的创意空间自由选择材料,(小盒子、小木块、积木、插塑等)进行创意搭建。

  2、重点引导幼儿综合利用,架空、拼接、延伸等技能搭建桥梁。

  活动反思:

  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家乡的桥》是一篇抒发作者阔别家乡多年后思乡感情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在教学中,蒋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师生始终处于小桥流水、美丽水乡的意境之中。如:在理解“缀”时,通过出示单拱桥的石阶图片,让学生有了感官的认识,对“缀”的意思也能充分理解;指导学生朗读“夜里,你撑条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这句话时,出示单拱桥美丽夜景的图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因此,学生读得自然读得投入;在学习桥名字体时,教师出示了各种字体的桥名,引导学生边读句子边欣赏篆、隶、楷、草四种不同的字体。整堂课通过想象、感受、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体验,共同去感受美、表达美。可见老师制作及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较强。

  二、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这堂课在实施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的策略方面,应该是较为成功的。教师首先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交流“家乡的桥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内容”;接着要求默读第三小节,教师运用个别读、齐读、引读等方法学习重点内容——家乡的桥造型千姿百态以及桥的名称非常有趣,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意境之美。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当学生朗读完以后,教师能够及时地给予评价,给予鼓励,给予适当的点拨。教学机智得以体现。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也是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使整堂课较为连贯。但在教授时未打破逐段串讲的模式,教学过程还不够紧凑,以致教学任务没有按预期完成。

  三、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蒋老师始终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如讲到小桥名称时,她给学生讲震龙桥的传说,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学生听得入迷;设计说话训练,试图交换句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文本再组织,再理解的能力,只是训练的要求还不够明确,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选择了让学生充分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再来体会“长想忆,最忆家乡的桥”这句话所表达情感。但我认为如果引入课题后,就出示这句话,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最忆家乡的桥?”,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最后,当上完整篇课文,当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再出示这句话,让学生读一读,这样,也许会唤起学生与作者的强烈共鸣,情感得以升华,获得的效果会更好些。

关于桥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幼儿大胆想象自己想要桥,体验想象画的乐趣。

  2、知道桥的多样性以及桥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能按照自己想的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自己所想的桥。

  教学准备:

  白纸、水彩笔;各种桥的图片、背景音乐;幼儿有关于桥有关的经验,幼儿作品范画。

  教学过程:

  一、各种各样的桥

  1、引导幼儿经验分享。小朋友向伙伴讲述自己见过的、知道的桥,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向伙伴表述桥的样子。

  2、幼儿讲述你捡见到的桥是在什么地方的,是通向哪里的。

  二、欣赏图片

  1、出示图片,幼儿欣赏。

  2、引导有讲述这些桥是怎么那样的,是通向哪里的。

  3、引导幼儿讲述如果没有字样的桥会怎么样,体验到桥的重要性。

  4、教师小节:桥的多样性,桥的作用。

  三、我想要一座桥

  1、教师引导幼儿想想如果你也有一座桥,你希望她是怎么样的,希望它通向哪里?

  2、幼儿讲述自己所想,并说说为什么你要一座这样的桥。

  四、想像画

  1、小朋友说的都很好,如果能看见你们想到桥就更好了,可以怎么办呢?

  2、幼儿欣赏小朋友的作品,及其幼儿作画的兴趣。

  3、幼儿作画,将自己所想的绘画下来,教师巡视。

  五、作品展示

  1、幼儿将自己的画展示给伙伴欣赏,同时看看别人的桥。

  2、教师请个别幼儿向伙伴介绍自己的桥。

关于桥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飘逸潇洒、刚劲雄健”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字体的词语。

  2、读课文,了解作者家乡小桥的特点。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这句话含义,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课文第四小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的家乡上海地处江南,在我们周围有许多极富特色的水乡小镇,老师先带你们去看一看。(观看水乡美景,配上优美的古筝曲。)

  一座座小桥架在河的两岸,蜿蜒曲回的小河水在淙淙流淌着,河中一叶叶扁舟穿行在清清绿水中,河两宅屋临水而建,盈盈清水,悠悠木船,古朴建筑,构成了江南独有的神韵。 有一位作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阔别家乡几十年后,家乡的一切仍难以忘怀。看,作者是这样写的:我的故乡在江南。故乡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

  指导朗读

  理解:网布:―布,分布;网布,像网一样纵横交织地分布

  重点词语:血脉 母亲 (热爱家乡的情感)

  是呀,小河长,自然桥就多,板书:桥,因此桥是作者家乡――江南的一大特色。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家乡的桥有些什么特点?请你从文中找出简练的话来概括。

  2、交流,师板书:桥多、造型千姿百态、名称美、孩子们的乐园。

  三、细读品味

  (一)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单: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桥的特点,读一读相关小节,再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出小桥的这一特点的,划出有关词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桥多(学习第1、2节)

  1、家乡的桥又多又美,指板书――多到什么程度呢?

  引读:我的故乡在江南,江南的桥多是因为小河多。故乡的小河――(像一条条……的身上。)小河长,小桥多。桥不但连接着――(一个……村庄),还连接着――(一户……人家),

  举个例子,人们步行从桥上过,如果――(提个……才怪哩!)小船从桥下过;再打个比方,记得有一年清明节,我跟外婆坐船扫墓去――(每过……故事)。几十里水路――百座桥,相当于绕学校操场一周就有一座桥。怪不得外婆的故事――(足足……船)

  2、家乡的桥这么多,怪不得作者要――(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桥美

  过渡:家乡的桥不但多,而且还很美呢!

  1、作者写桥的造型美,用哪一个词语概括?――千姿百态。

  2、课文中一详一略介绍了两种桥,分别是――(过户桥和单拱桥)。对!过户桥简单到什么程度――(一块……连起来)。这就是简约美!

  3、作者详写的是――(最漂亮……石柱上

  读出这句句子的气派美。(两人读,男生读)注意:读出“雄赳赳”“缀”。

  晚上的单拱桥又是一番滋味。女生读(夜里……家呢!)

  4、只介绍了两种桥,为什么却说千姿百态?

  5、老师最喜欢的就是桥洞及其倒影了!看看,像什么?(指媒体)――(一轮圆月)

  桥洞和它的倒影像一轮圆月,桥负上弦月,水怀下弦月。天上一月,水中一月,一半是江南的桥,一半是江南的水。

  6、引读第三节

  7、师:桥身是静的,桥上的石狮也是静的;而桥的倒影却在水波中荡漾,加上穿梭的小船,这一静一动,便使凝固的桥有了灵气,有了生命……我们都陶醉了,难怪作者说――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名称美

  1、家乡的小桥,不但造型美,名称也美极了!出示千岁桥、如意桥、震龙桥、元宝桥、娘娘桥、骆驼桥、永宁桥……

  2、桥的名称多,名称的来源也各不相同。

  (1)形状不同

  (2)民间传说

  (3)诗句:出事王维古诗读一读。

  (4)字体: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各不相同的桥名字体吧!

  出示媒体不同字体,师:这是草书写的――这是隶书写的――这是篆书写的――这是楷书写的―

  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呢?(在交流中理解“飘逸潇洒、刚劲雄健”,并积累词语,龙飞凤舞 行云流水 秀丽端庄 苍劲有力)

  问:你觉得这样的字体配这样的桥名吗?随机出示:相称相映 平添情趣

  读媒体江南的桥与中国书法文化相衬相印,于是――桥不仅是沟通彼此的交通,骨子里似乎更传承了江南的文化。

  (5)怪不得作者发出感叹――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孩子们的乐园

  1 、作者对家乡的桥长相忆,不仅忆它的造型美,名称美,而且家乡的桥盛满了作者童年的回忆。

  2、引读:整个炎热的夏天,我们在桥头――我们把桥――我们在桥边――碰得巧――

  3、课文中用了一个感叹号表示兴奋的心情,其实,我们还可以用省略号来体现乐趣无穷。 出示:……

  想象一下,我们在桥这个乐园里还可以玩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出示: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我们_____________,我们_____________,我们_____________。

  4、交流

  5、瞧,玩得多开心啊!再来读读这段话,读出快乐的感觉。

  四、总结拓展

  1、配乐完成小诗:

  我的故乡在江南,

  一说起家乡的桥,

  就想起――

  小桥的数量真多,

  桥连着千家万户,

  就想起――

  小桥的造型千姿百态,

  最简单的是过户桥,

  最气派的是单拱桥,

  就想起――

  小桥的名称美极了,

  桥名来历各不相同,

  桥名字体各有特色,

  桥名故事数不胜数,

  就想起――

  小桥是乐趣可真多,

  桥头、桥边、桥上欢笑声声,

  桥下荡舟进洞悠哉悠哉……

  千言万语只化做一句――

  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2、总结:作者离开家乡二十年,那么长的时间还难以忘怀,因为他爱自己的家乡――江南,对于家乡的桥的一切特点,他更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那时因为他爱――家乡的桥!

  3、 我们的 家乡上海也有许多著名的 桥,如

  作业:选择家乡的一座桥做具体的 介绍,从桥的位置、造型、来历等方面做介绍。

关于桥的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把握主要内容,学习灯塔坚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人类服务的品质。

  能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生活,学习灯塔坚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人类服务的品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灯塔吗?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灯塔在大海中为人们指引方向。)

  2.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与灯塔有关的文章。

  (二)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讲了灯塔不畏狂风暴雨的侵袭,依然坚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人类服务。)

  3.再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哪几种事物?

  (文中写了船只、海鸥、暗礁、灯塔、海浪。)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事物的。

  5.由这几种事物,你又联想到了什么?

  (联想到了有些人为了维护正义,不畏艰险,努力去与恶势力抗争,最终取得胜利。)!

  6.分角色朗读课文。

关于桥的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

  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再别康桥

  一、导入新课:

  1、大家有没有看过《人间四月天》?能不能介绍一下。(它有哪些内容,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在中国,有钱往往意味着为所欲为,意味着挥霍无度,所以中国多的是有钱人但缺少的是贵族。真正贵族出身的人举止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更有教养,更亲近艺术而远离金钱。所以中国的社会风气要想好转,要想变成受人尊敬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贵族群落,在西方,贵族影响着整个社会风尚。东欧巨变之后,俄罗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但在和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小城,人们看到的却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礼,(与中国的抢购风对照)照样进歌剧院,照样看书,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话:温饱足而知礼仪。马斯洛有一个需要层次论,满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码的追求,在温饱与安全感得到满足后,人还有归属的需要,还有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称之为“猪栏的理想”,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有时候,在庸俗与高尚之间,在堕落与追求之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

  该竭力培养自己的贵族气质。这种贵族气质不是傲慢,而是谦逊,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荡不羁,而是遵守规则。流氓大亨黄金荣大热天把衣服从小到下扣得紧紧的,为什么?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绅士。泰坦尼克号上的那些绅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严,把生机留给老人与妇女,而乐队也照样在庄严地演奏,这就是绅士。比如我希望陈文思同学以后是以自身的魅力,内在的修养去吸引别人眼球,而不是靠大声说话引人注意。

  老师补充介绍徐志摩。这个新诗坛的美男子,竟成了北平少女界的“大众情人”。

  二、讲授新课

  (一)朗读指导

  1、 现在大家先听一首歌曲。然后自己在下面读一遍。呆会儿哪个同学给大家读一遍。

  指导朗诵:徐志摩是属于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张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要读出音乐美,断句就很重要。自自己读,然后体会三美。

  一个同学读,另一个同学评。如此反复。

  2、第一节应该怎么来断句?应该怎样来读?

  3、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是“我轻轻地走了”,后者更符合语法规范啊。他后面连用了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

  说明:前面讲过调整语序的作用,一个是强调,一个是音韵的需要。这里主要是强调,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康河给诗人留下的最美的印象,就是她的宁静与和谐,诗人不忍心惊动她的宁静,打破她这种美。(竹林里:某某某到此一游)

  4、诗一共分了七节,是不是每一节语调的处理都一样?一般高潮的时候我们会读得重一些饱满一些,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一节是高潮?为什么?

  第一段是说我要走了,向你告别。第二至第四节是回忆康桥的美景。因为回忆美景,作者禁

  不住激动起来,要撑一支长篙去寻梦,并且满载一船星辉,在星夜放声高歌!但是马上又回到了现实,我不能放歌,我要走了。主体部分作者的感情经历了几次变化?分别是什么样的变化?

  彩梦――――寻梦――――梦醒

  关于轻轻的与悄悄的:有一种看法,认为悄悄,可以理解为他不愿意把来寻旧梦的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同时,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片感情领地是属于自己的,一个感情纯真的诗人只能选择这种告别方式。轻轻则突出宁静,主要是在一开始营造一种气氛,而当作者内心经历了一番狂澜之后,他的心其实是更加寂寞的。

  放朗诵带,同学们体会。

  (二)内容研讨

  问: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离别往往会使许多东西变得非常美好。那么,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代表康桥?

  意象分析:

  1、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 青荇。刚才讲到了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3、 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其他可能出现的问题:

  第六节:为什么诗人不能放歌?因为他马上就要离开康桥了,一想起离别,诗人的心情马上变得万分沉痛。所以诗人说“我不能放歌”。离别时候的沉重压得人发不出任何声响。

  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痛苦的笙箫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这是多么沉重的痛苦啊。(别离的笙箫是悄悄的,看似矛盾,实际上在这里达成了统一,悄悄有孤寂的意思,离别的笙声更加剧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寂静区别,无声音称为寂,如万籁俱寂,而静则有和谐的意思在里面,还有一种生机。又如贫穷,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第二课时:主题分析及徐志摩其他的诗欣赏

  问:徐志摩为什么对康桥如此依恋?(有没有同学能够试着说一下?《人间四月天》)

  参考:

  1、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里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1920年,由于狄更生先生的劝说与推荐,诗人以特别生的资格在剑桥大学读书,度过了一年多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桥是他经常去读书、散步,划船的地方,就是在这一段时间内,诗人“慢慢地‘发见’了康桥”,对他充满了感情,“我不曾知道过更大的愉快。”正因为如此,诗人第三次欧游时,一个人悄悄地来到了康桥。然而“会难别易”,短短的停留后,诗人不得不依依不舍地告别康桥。“黯然而销魂者,唯别而己!”<江淹《别赋》)几个月后诗人追忆这一次离别时,字里行间依然充满了浓浓的眷恋之情。同学们将来也可以写一个再别盐外。

  在诗人笔下,康桥是有灵魂、有感情的,或者说充满灵性的。诗的开始用了三个“轻轻的”,仿佛母亲怕惊醒熟睡的婴孩一样,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怜惜,那份依恋跃然纸上。因为眷恋,所以当诗人即将离去时, 寻常的景物在诗人充满感情的目光中也变得不寻常起来。康桥水光潋滟,美丽中浸看一层凄迷;油油的水草是康河伸出的—只只小手,像在欢迎,又像在挽留;榆树下的清潭,沉淀着往昔的康桥生活,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陈年老窖,发出阵阵醇香??诗人几乎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撑一只长篙,划向康河深处放歌。然而梦毕竟是梦,诗人不得不面对现实,把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压在心底,悄悄地离开,不惊醒这里的一花一草,整个康桥世界都在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全诗快乐与惆怅交织,柔美与伤感并存,优美的景物描写中寄寓了很深的情意,表现出了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眷恋。

  2、 如果仅仅是对剑桥大学的美好回忆,那为什么不说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剑桥图书馆?康桥的风光是十分优美的,诗人称康桥为“全世界最美丽的一条水”。在诗人对康桥的眷恋里,饱含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这种热爱与向往不是—般人的游山玩水,而是诗人性情与大自然深深的契合。诗人说过:“我是一个生命的信仰者,我信生活决不是我们大多数人仅仅从自身经验推得的那样暗惨。我们的病根是‘忘本’。人是自然的产儿,就比枝头的花与鸟是自然的产儿;但我们不幸是文明人, 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远似一天。离开了泥土的花草,离开了水的鱼,能快活吗?能生存吗?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应分取得我们继续的资养。”

  可见,这里的康桥世界,已成为大自然的象征。康桥世界的自然风光滋润着诗人的心灵,一次次地给诗人带来欣喜和快乐;同时也一次次地抚平诗人心头的创伤,荡涤去了诗人的“苦痛,烦闷,拘索,枯燥”。(我去秦岭中一游)所以诗人对康桥的描写并不是完全写实的,而是撷取了最具典型意义的几样景物,(不是标志性建筑)遗其貌而取其神,精心构筑了几幅色彩斑斓,对比柔和的画面;夕照河柳,碎影披金;柔波漾漾,水草摇摇:潭映彩虹,浮藻如梦:星落清泉,斑斓多姿??这里看不到车水马龙,听不到嘈杂的市声,完全是一片幽美迷离的自然世界,是大自然最美的几个片断。就连诗人也仿佛踮着脚尖走路,来去无声,但对大自然的一片痴心却早就融入到这优美的景色之中了。诗人把大自然看成人类的母亲,“我们是永远不能独立的。有幸福是永远不离母亲抚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远接近自然的人们。”难怪诗人在别离之际要感到惆怅了。诗人以至美至纯的诗句,表现出了自己对未被世俗沾染的自然之境的向往与守护。

  3、徐志摩何以如此迷恋康桥?仅仅是因为在这里读过书吗?显然不是。是因为康河的风光秀美吗?不完全是,须知诗人是南方人,好山好水是见过不少的。翻一翻诗人的散文与书信,或许会找到答案。诗人曾说过;“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独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能忘记那初春的睥睨吗?曾经有多少个清晨我独自冒着冷薄霜铺地的林子里闲步??为听鸟语,为盼朝阳,为寻泥土里渐次苏醒的花草,为体会最微细最神妙的春信。阿,那是新来的画眉在那边凋不尽的青枝上试它的新声!阿,这是第一朵小雪球花挣出了半冻的地面!阿,这不是新来的潮润沾上了寂寞的柳条?”(着

关于桥的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说明文及与记叙文的区别;

  2、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认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是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二、简介作者: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有。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本文最早以表于是1962年3月4日《人民日报》,文笔通俗易懂,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三、介绍有关说明文的知识。

  四、朗读全文并思考:

  1、石拱桥有什莫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2、中国石拱桥有什莫特点?不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3、文中例举了我国哪几座有代表性的桥?旅人桥赵州桥卢沟桥

  4、为什么课文中单举赵州桥,卢沟桥这两个例子呢?因为赵州桥、卢沟桥体现出中国石拱桥具有的共性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5、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具体分析,看看赵州桥、卢沟桥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些特征。

  赵州桥:卢沟桥:

  形式优美:“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卢沟晓月两旁石柱上不同姿态的狮子

  结构坚固:一千三百多年,还保持原来的雄姿两岸河堤被冲毁,卢沟桥从未出事

  历史悠久: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

  6、作者在说明中国石拱桥这些特点的时候,举一个例子不是更简练吗?为什么要举两个例子呢?

  这两座桥是我国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又具备石拱桥的共同特点,而且又各有各的特色。所以以这两座桥为例很有代表性。前者是独拱,后者是联拱,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选择两者可以互相对照,互相补充,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特点。

  作者在介绍两座桥时,既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又注意到了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请同学们找出来。(共同点是都介绍了地点,修建年代,及它们的结构特点。不同点是在介绍赵州桥时顺便说明了桥的设计者,介绍卢沟桥时作马可波罗的话来赞扬其高度的技术成就和艺术价值,还介绍了卢沟桥的的特殊历史价值。

  独拱石桥:一、只有一个弓型大拱(最长、无坡)

  (赵州桥)二、拱肩上各有两小拱(省料、防洪、美观)

  三、28道拱圈拼成大拱(独立承重)

  四、结构匀称环境和谐古朴美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思考:赵州桥的四个特点各说明了什么?顺序能否调换?

  第一个特点说明大拱的长度以及形状;第二个特点说明拱上加拱的创造性的设计;第三个特点说明大拱的拱圈的作用;第四个特点说明全桥的结构匀称和四周的景色配合。四个特点按从主到次的顺序安排,不能互换。

  联拱石桥:1.十一个拱联成整体,坚固。

  (卢沟桥)2.桥面用石板铺砌成,平坦。

  3.石栏上雕刻有狮子,美观。

  7、学习9、10自然段:

  第9段:(1)概括这段内容: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2)归纳原因有几个,是什么?

  原因有三:首先,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赵州桥、卢沟桥正是杰出代表);再其次,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重要的,因为人民的勤劳智慧,才可能利用丰富的石料,才可能发扬优良的传统。

  第10段:概括了中国石拱桥现代的发展。

  提问: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呢?

  归纳:长虹大桥,世界最长的独供石桥,拱长一百一十二点五米,是赵州桥的三倍。双曲拱桥,世界上仅有,全国造了总长20余万米,最长一孔一百五十米。这种钢筋混凝土拱桥继承发展了石拱桥的传统。

  这种新发展,新成就,是因为一条新原因: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

  五、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加粗的词“石拱桥”“桥”“拱桥”能否替换?为什么?)

  不能互换。因为课文是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所以第一句紧扣题目,使用“石拱桥”的概念。远古时候,人们只能以神话的形式认识世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这里只能用“桥”,才能跟“神话”相照应。至于“把拱桥比作虹”则紧扣“拱桥”桥洞呈弧形的特点。

  2.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3.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不但”“而且”能否删去?“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能否调整顺序?)

  “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4.《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加粗的词能否去掉?)

  “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5.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去掉行吗?)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6.(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带点字能否删去?

  “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7.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②卢沟桥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总结: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从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

  六、体会本文的说明方法:

  (1)打比方。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用“虹”“弓”作比,突出了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富有形象性。

  (2)举例子。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代表,且两座桥都世界闻名,例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令人信服。

  (3)分类别。如赵州桥:“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分类说明,条理清楚,使读者对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有了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4)引用。如引用《水经注》里的“旅人桥”,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引用唐朝张NFEAF5脑抻铩俺踉鲁鲈疲长虹饮涧”,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等等。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列数字。有概数、确数之分,给人以准确鲜明的印象。

  (6)摹状貌。如“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用摹状和排比的手法,描绘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说明了卢沟桥的优美装饰,突出了桥的形式美。

  (7)作比较。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以卢沟桥与两岸河堤相比较,充分说明了卢沟桥十分坚固。

  七、研讨本文的说明顺序。

  (1)指名读1、2段,讨论:本文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开头两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开头第1段,一连几处以虹喻桥,写石拱桥的形式优美,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激发阅读兴趣。第2段写石拱桥的结构坚固,这是石拱桥的又一特点。这两个特点是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为下面写中国石拱桥作了铺垫,自然过渡到写特殊的石拱桥。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2)默读4、5段,列出层次表,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赵州桥的?

  第4段写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及解放后的修整。第5段首先介绍赵州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以及古人的赞誉。接着从四个方面(结构巧妙;造型优美,用料节省;结构坚固;结构匀称,与四周景色和谐配合)来说明其特点。从这个层次可以看出作者在说明赵州桥时,是运用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

  (3)指名读第6段,教师强调“桥长……十一个半圆形的石拱……;每个石拱……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等语句,提问:这一部分写卢沟桥是按什么顺序?

  由整体到局部

  (4)要求学生在课文中依次找出所写的桥名及建成时间。

  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

  赵州桥:建于公元六O五年左右;

  卢沟桥:建于公元一一八九到一一九二年间;

  长虹大桥:建于一九六一年。

  提问:这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明的。

  八、小结: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须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其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既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又学到写作说明文的技巧。

关于桥的教案 篇10

  我设计的桥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苏教版第十一册美术教案(新) 第四课:我设计的桥

  本课教材是前一课《桥》的知识延伸,在学生考察了解家乡风貌,体验家乡人文景观的基础上,用美术表现的方法,为家乡规划、设计未来的桥梁。以家乡小主人的身份,来表现家乡未来的风貌;以桥梁设计师的身份,通过多种材料的运用来设计制作未来的桥梁。

  苏教版第十一册美术教案(新) 第四课:我设计的桥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桥梁设计家以更大的想象空间。桥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体,本课教学中,要提供学生活动的情趣性,以及给予学生表现活动的自主性,让学生大胆设计,巧用材料合作制作。以多元的教学形式,多样性的评价方法,激励学生勇于想象,勇于实践的情感。

  仿生学已成为人们日益重视的科学研究领域。六年级学生对于动物世界已有较深入的认识。教学中,可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或辩论的方式进行探究性教学。教学可采用丰富有趣的资料,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目标

  本课教材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在学生对桥梁有基本认识的基础上,以美术课程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创造性和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启发他们畅想未来,让他们想一想,未来的桥会是怎样的呢?本课培养学生勇于创造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培养科技发展和艺术创造不可或缺的想象力。以多种美术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学生对桥的独特想象,制作和绘画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苏教版第十一册美术教案(新) 第四课:我设计的桥

  教具:录像带(反映大都市的现代桥梁)。

  学具:各种废旧材料、沙盘、绘画和创作工具等。

  课时:1课时。

  (二)设计方案

  ● 教学导入:

  (1)教师展示前一节《桥》的优秀学生作业。

  (2)评价学生作业,并提出如何为未来的家乡进行规划,使家乡更美丽。学生分小组讨论。

  (3)交流各小组的规划和畅想。

  ●教学新授:

  (1)教师播放现代大都市的桥梁录象,请学生欣赏。

  (2)教师提出我们能不能一起根据我们的规划和畅想,为家乡设计未来的桥梁。

  (3)各小组讨论,画出桥梁设计稿。通工具等问题,并把问题写在问题板上。

  (4)交流各小组的设计稿。

  ●布置作业:

  (1)教师要求各小组根据设计稿和所带材料,分别创作桥梁模型。

  (2)各小组学生合作按设计稿巧用材料,制作桥梁模型。

  制作一:

  利用废可乐罐、纸板、丝线、筷子等制作斜拉式桥梁。

  制作二:

  利用废纸盒进行切割组合制作廊桥、公路铁路二用桥等。

  制作三:

  利用废泡沫、筷子等切割组合,制作多种艺术造型的桥梁。

  ●作业展示评价:

  (1)各小组为自己制作的桥题名。

  (2)各小组分头参观交流。

  (3)投票选举“创意奖”、“技术奖”。

  (4)授予“荣誉设计师”称号。

  ●结束教学。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有独创性的设计构想;

  ●是否积极参与合作;

  ●是否能够较清楚地说明自己的创意;

  ●是否能够巧用材料,完成制作;

  ●是否能热情地表达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师教学随笔:

关于桥的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专心听故事,乐于讨论、交流。

  2.喜欢儿歌,感受的韵律美,体验表演儿歌的乐趣。

  3.培养自信、勇敢、不怕困难的品质。

  活动准备

  1.准备《小熊过桥》的课件、小竹桥的图片、小熊木偶一个。

  2.准备熊妈妈、熊奶奶头饰各一个,小熊的头饰若干,篮子一个。

  3.在室外布置小熊过桥的场景,如平衡木、铁索桥或吊桥等不同的桥。

  活动过程

  一、故事激趣

  1.出示小熊木偶,讲述故事开头,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

  有一只小熊对妈妈说:“妈妈,我好些日子没看见姥姥了,我想去看看姥姥。” 熊妈妈说:“好啊,你去的时候,把咱们那束鲜花给姥姥带去,把那一包点心也给姥姥带去!”小熊抱起点心盒子,拿起那束鲜花,说:“妈妈,我走了!”妈妈说,“妈,早去早回来,替我问姥姥好!”小熊说:“哎,妈妈再见!”说着就走了。小熊走着走着,来到一条小河边上。河上只有一座小竹桥。……

  2.看图猜测:出示小竹桥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桥的制作材料,鼓励幼儿大胆猜

  测小熊过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二、学习儿歌

  1.教师边演示教具边朗诵儿歌,提醒幼儿注意观看,认真倾听。

  引导讨论:儿歌里有谁?小熊过桥时心里感觉怎么样?他为什么害怕?最后小熊是怎样勇敢地过桥的?

  2.幼儿跟着朗读儿歌。

  3.幼儿看演示的教具朗诵儿歌。

  4.鼓励幼儿自由扮演角色,边念儿歌边进行表演。

  三、结束活动

  师鼓励幼儿要自信,勇敢,遇到困难不要害怕,要敢于尝试。

  活动延伸

  1.在语言区,表演区投放《小熊过桥》的相应操作图片,道具,指导幼儿进行儿歌讲述。

  2.教幼儿学唱歌曲《小熊过桥》。

  3.户外游戏:组织幼儿到户外玩《小熊过桥》的体育游戏,鼓励幼儿向勇敢的小熊学习,

  一个跟着一个过“小桥”。

关于桥的教案 篇12

  【活动设计】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是一首上海的童谣,歌词亲切,质朴,旋律优美、宁静、抒情,整首歌如同一股涓涓细流,又如同一支含苞待放的花蕾,散发着童谣的魅力与芬芳。让我们在轻轻吟唱中也不知不觉回到了童年那段美好的时光。

  选择这个内容来开展活动是因为他与孩子的生活密切相关,妈妈哄宝宝睡觉许多孩子都有类似的经验,只是每个妈妈哄宝宝睡觉的方式各异而已。在这个活动中,我尝试以音乐、歌曲欣赏、情景律动为载体,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美的同时,乐意用语言和肢体动作表达表现。

  【活动目标】

  1、在摇摆布娃娃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韵律,学习歌曲。

  2、通过游戏活动感受左右、高低的不同空间方位。

  3、愿意与人一起合作游戏,享受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布娃娃,摇篮人手1个。

  2、电子白板。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这是谁呀?(小宝宝)宝宝要睡觉了,我们把宝宝放在摇篮里摇宝宝睡觉吧。

  师:摇宝宝睡觉的时候,妈妈还唱起了好听的摇篮曲呢。一起来听一听妈妈唱了什么?

  二、学习歌曲。

  1、教师示范。

  师:妈妈唱了什么呀?我们再来听一听,怎么唱的啊?

  看课件,了解歌词。

  2、幼儿学唱。

  师:妈妈唱歌的时候,是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唱摇篮曲的啊?轻轻的,柔柔的,我们也来跟着一起唱一唱吧!

  师:你们唱的真好听,但宝宝要睡觉了,我们唱的时候要轻轻的,柔柔的,别把宝宝吵醒了,我们再来一次吧。

  3、幼儿边做动作边唱。

  师:妈妈在哄宝宝睡觉的时候还做了什么动作呀?

  师:那我们也用小手来做摇篮吧,看看哪个小朋友的摇篮又大又舒服。让我们跟着音乐的节奏来摇一摇吧。前奏的时候点点头,摇篮不动哦。

  师: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没有跟着节奏摇哦,看,老师请来了圆舞板朋友来帮忙,听一听,圆舞板发出了什么声音?哒哒哒圆舞板朋友提出了一个要求,圆舞板响一下,我们要换个方向摇一下,响一下,换个方向摇一下,123123。那我们跟着音乐来试试看吧。

  师:我发现这个小朋友能跟着音乐的节奏来摇呢,真不错!我们请他带着我们再来有节奏的摇宝宝睡觉吧。

  师:我还发现这个小朋友也能跟着音乐的节奏来摇呢,真不错!我们也请他带着我们再来有节奏的摇宝宝睡觉吧。

  师:现在有很多动物宝宝想睡觉了,你们愿意摇他们睡觉吗?请你把大摇篮里的宝宝轻轻的抱出来,跟着音乐有节奏的摇宝宝睡觉吧。

  师:这次圆舞板朋友不来帮忙了,看看哪个小朋友也会跟着音乐的节奏来摇的。

  师:宝宝睡着了,我们把宝宝轻轻的放在大摇篮里吧,要记得给他盖好被子哦,小心宝宝着凉了。

  三、游戏活动。

  1、教师示范游戏。

  师:刚才我们是一个人摇宝宝睡觉的,那两个人能不能摇宝宝睡觉呢?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师:客人老师好,请你和我一起摇宝宝睡觉好吗?

  师:紧紧的抓住摇篮的四个角,一个小朋友抓住两个角,要紧紧的抓牢哦,不然宝宝会怎么样啊?

  师:那要怎么样摇呀?快快的摇?还是慢慢的摇?

  师:哦,慢慢的,轻轻的跟着音乐的节奏摇,快了宝宝会不舒服的。

  师:刚才老师邀请客人老师摇摇篮的时候说了什么话啊?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师:老师唱到什么地方的时候把小手举起来的啊?一只馒头的时候举高,一块糕的时候放下,我们也来试试看吧。

  2、与客人老师一起游戏。

  师:小朋友向后看,这里来了这么多的客人老师,请你用刚才学的好听的话去邀请一位客人老师吧。邀请到了后,请她站到中间来,拿出你们的摇篮和客人老师一起摇宝宝睡觉。

  师:准备好了吗?后面的客人老师请你也来帮我们唱摇篮曲,哄宝宝睡觉吧。宝宝马上就要睡着了,让我们再来跟着音乐有节奏的摇宝宝睡觉吧。

  师:谢谢客人老师。宝宝睡着了,让我们轻轻的端着摇篮把他们送到午睡室去吧,让他安安静静的睡个好觉吧。

  【活动延伸】

  家园活动:在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摇啊摇》。

关于桥的教案 篇13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的编写意图是进一步把学生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并强调学生进行一定的社会调查活动与美术学习相关联。注重人文教育的内涵。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桥梁建筑知识,是学生在观察和表现家乡桥梁的时候,能够联系家乡风貌较完整地说出和表现桥的造型特征及时代特点。

  人类有悠久的造桥历史,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桥梁,充分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今天我们能看到许多造型奇特新颖的桥梁,是一道道融于大自然中的彩虹。六年级学生对桥梁建筑已有一定的审美意识。本课图例,展示了人类从古到今利用各种材料建造的桥梁,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解读,说说这些桥与地域风貌的联系,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二)教学目标

  ①情感领域:通过欣赏家乡的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美好事物的情感。

  ②认知领域:认识和观察桥的几种基本结构造型,了解各种桥的设计和环境的关系。

  ③操作领域: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和写生,运用多种绘画形式,大胆表现桥的丰姿,提高表现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具:录像带、照片等有关桥的美术作品。有关古今中外桥梁的图片资料。

  学具:学生喜欢用的绘画工具。

  课时:1课时。

  (二)设计

  ●教学导入:

  (1)教师检查学生是否按老师要求先走访调查了家乡的桥,并是否已写好字左右的调查记录,和以线描的形式画出的桥。

  (2)展示学生的记忆画作品。并请这些同学读一下自己的调查记录(人文、建筑等多方面的内容)。请学生发表意见。

  ●教学新授:

  (1)教师介绍桥梁知识。著名桥梁欣赏。

  (2)展示有关桥梁的美术作品,请学生欣赏。

  ●布置作业:

  (1)请学生对线描作业进行补充和修改,并以自己喜欢表现的手法进行涂色完成作业。

  ●作业展示:

  (1)请学生把调查记录和作业连起来装裱展示。

  (2)评出“小记者奖”,授予走访调查和作业表现突出的学生。

  ●教学延伸:

  (1)播放录像片,介绍家乡风貌(有关桥梁介绍)。

  (2)结束教学。

  三、学习建议:

  ●是否积极认真地做好调查记录。

  ●是否表现家乡的桥梁风貌。

  ●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

  ●通过学习,绘画技能是否有提高。

  四、教师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