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合

2024-02-05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合 篇1

  活动目标:

  1、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爱心和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让幼儿懂得砍伐树木对人类、动物造成的危害。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画有小鲤鱼的两副不同的'图。

  2、画有小鸟的两副不同的图。

  3、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1、师幼一起听音乐做律动以激起幼儿的兴趣。

  2、出示画有小鱼的第一副图(小鲤鱼在水里高兴的游玩),问幼儿:这副图上都有一些什么?小鲤鱼高兴不高兴?

  3、出示第二副画有小鲤鱼的图(水污染),问幼儿:这副图和上面那副图有什么不同?

  4、通过比较引出以前学过的故事《伤心的鲤鱼》

  5、幼儿讨论:(1)鲤鱼为什么伤心?

  (2)怎样才能不让鲤鱼伤心?

  (3)怎样爱护水资源?

  6、出示画有小鸟的第一副图(小鸟快乐),问幼儿:小鸟高心吗?师总结:小鸟在树林里又是唱歌又是跳舞非常快乐,可是过了一个月树林变成了这个样:出示画有小鸟的第二副图(树林被砍伐),问幼儿:小鸟在干什么?(哭、小鸟很伤心)

  7、组织幼儿给这两副画有小鸟的图起个好听的名字,幼儿自由发言(小鸟哭了、伤心的小鸟------)最后老师以《伤心的小鸟》为名。

  8、组织幼儿为小鸟想办法,怎样才能使小鸟高兴?对表现好的幼儿奖励“森林小卫士”帽子。

  9、教师总结。

  10、组织幼儿在展版上为小鸟画家,结束本课。

  活动反思:

  在这两次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的积极投入、享受探究的过程,并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结果。整个活动实现了“玩中学、”“做中学”以幼儿自由发现、自主探索为活动核心,基本做到孩子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手眼协调性。

  活动准备:鸡蛋、水杯、糖、盐、味精、水、抹布、水槽。

  活动过程:

  1、师:小朋友们你们的小手在哪里?

  幼:这里!

  师:那么跟老师一起做:

  合拢张开、合拢张开;

  小手拍一拍。

  合拢张开、合拢张开,

  小手拍一拍。

  爬呀、爬呀,

  爬到小脸上,

  这是眼睛,

  这是鼻子,

  这是小嘴巴!

  小朋友做的非常棒,给自己鼓励鼓励吧!

  幼:棒、棒、我最棒!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那些东西会沉下去?

  幼:泡沫、木头......(会浮起来)石头、硬币......(会沉下去)

  师:小朋友说的都对,那么请小朋友想想,鸡蛋放在水里会怎么样?

  幼:会沉下去(会浮起来)

  师:老师也不知道它会沉下去还是会浮起来。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老师这里有一盆水,

  我们把鸡蛋放在里面,小朋友要仔细观察哦!看看鸡蛋是沉下去了还是浮起来了。(让每个幼

  儿都看清实验的'结果,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幼:我看到了鸡蛋在清水里沉下去了!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鸡蛋在清水里灰尘下去。

  我们在做一个实验,接下来老师要在清水了家一点盐,小朋友想会怎样?

  幼:还是会沉下去。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这次在清水中加入盐,轻轻搅拌,让盐充分溶解,在放入鸡蛋。让每个幼儿仔细观察这次实验的结果,提问:

  这次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幼:这次我看到了鸡蛋在盐水中浮起来了。

  师:通过第二次实验我们知道了,盐可以始水的浮力,让原本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 让幼儿自己做实验,体验成功的快乐。

  师:下面那,请小朋友们自己做次实验,老师这里还有妈妈平时炒菜用的糖、和味精,小朋友们可以放在清水里,看看可不可以让鸡蛋浮起来。

  将幼儿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每组获得四个鸡蛋、四个水槽、盐、糖、味精、一个搅棒。教师指导幼儿实验。

  让幼儿总结实验结果。

  师:你们的鸡蛋发生了什么变化?

  幼:我在水里加了盐,我的鸡蛋浮起来了。(我在水里加了糖(味精),我的鸡蛋没有浮起来)

  师:对,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始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3、教师在一次做实验,增加对本次实验的认识 。

  4、 小朋友们,我们也可拿别的东西来做这个实验,我们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做这个实验。

  然后,下次上课的时候把你们的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和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实验结果。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合 篇3

  设计意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丰富多彩的塑料制品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用途广泛。学习这一课题让幼儿明白,塑料制品它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时也造成了“白色污染”的危害。幼儿在生活中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各种塑料制品的实物,因此,这一课题幼儿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这一课题中的教具,具体、直观、丰富多样,大量生动的实物教具易于刺激幼儿感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迫不急待的探索欲望。有关“白色污染”对幼儿来说总有些抽象,针对这一问题,我在课前组织幼儿清理园内的塑料垃圾,一边清理,一边让幼儿说出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我就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塑料制品,了解其特性,知道塑料制品用途广泛。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进一步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3、教育幼儿不要乱丢塑料制品,防止环境污染。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对具体实物的观察比较,让幼儿在探索中认识各种塑料制品,知道它的特性。

  活动难点:

  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建立了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幼儿自带塑料制品一两件。

  2、水、袋子、玻璃球、塑料球、金属勺子、塑料勺子等。

  3、在活动区域投放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

  活动过程:

  1、认识塑料制品,了解其用途

  师:小朋友,这里有许多的东西,谁来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幼1:杯子。

  师:它是用什么做的?

  幼2:是用塑料制成的。

  师:把话说完整。

  幼1:我看到了一只杯子,可以用来喝水,是用塑料制成的。

  幼2:我看到了一个牛奶瓶,是用塑料制成的。

  幼3:我看到了一个花盆,是用塑料制成的。

  幼4:我看到了一把梳子,也是用塑料制成的。

  师:那所有这些用塑料制成的东西,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塑料制品。

  (评析:这个环节是让幼儿自由发言,说说自已看到了哪些塑料制品,知道塑料制品的名称)。

  师:除了这些,你还看见过哪些塑料呀?

  幼1:积木,是用塑料做的。

  幼2:放橡皮泥的桶是用塑料做的。

  幼3:洗发水的瓶子也是用塑料做的。

  幼4:汽球是用塑料做的。

  幼5 :透明胶也是用塑料做的。

  (评析:这个环节主要让幼儿了解塑料制品的用途,由于幼儿自带了很多的塑料制品,活动区里又投放了很多,因此,幼儿你一句、我一语的讨论着各种塑料制品,且讨论的话题非常强烈,激烈的讨论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拓展了幼儿的知识面)。

  2、探索了解塑料制品的特性

  师:小朋友想不想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些塑料制品呢?

  在你们的桌子上还有许许多多塑料制成的东西,请你用你的小手去摸一摸它有什么感觉,你能发现什么秘密?也可以跟好朋友交流、商量一下,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听。

  师:谁来说说你在玩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感觉?

  幼1:塑料的汽球摸上去很软,可以吹大。

  幼2:塑料的杯子摸上去很光滑,有点硬。

  幼3:塑料的瓶子也很坚硬。

  幼4:塑料的筷子摸上去也很光滑。

  师:塑料制品,它的形状不同,颜色鲜艳、有的.薄、有的厚、有的摸上去很软、有的摸上去很硬、塑料制品除了颜色鲜艳之外,看上去也很美观、很轻巧、使用起来很方便,而且不容易摔坏。它不怕水、不渗水,塑料制品很受大家的喜欢。

  (评析:这一环节是让幼儿在认识塑料制品的同时,进行探索,了解塑料的特性,让每个幼儿去摸摸、玩玩有什么感觉,观察塑料制品的不同点,激发幼儿探索事物特征的兴趣。引导幼儿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3、操作,进一步探索其它特性

  (1)提出操作要求,让幼儿参加每组的活动

  (2)出示玻璃球、塑料球、金属勺子、塑料勺子、各种食品的袋子,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

  (3)请幼儿把材料放到水里,再去玩一玩,看看还能发现什么秘密?有没有不同的地方。

  师:刚才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也发现了玻璃球、玻璃杯都是玻璃制成的,容易摔坏,放在水里会沉下去,而塑料杯、塑料球不容易摔坏,而且拿在手里感觉很轻、马夹袋也不容易漏水。我们小朋友在以后的活动中还可以继续去探索一下。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玻璃杯、玻璃球、塑料杯、塑料球、马夹袋,让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进一步探索。让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受活动的乐趣)。

  4、教育幼儿不乱丢塑料制品,爱护环境

  (1)塑料制品虽然有许多的优点,但也有缺点,你们知道它的缺点是什么吗?

  幼1:不容易腐烂。

  幼2:烧了有易味。

  幼3:污染环境。

  幼4:有的塑料有毒。

  (2)那我们怎样来减少塑料制品的危害呢?

  幼1:不把塑料放在嘴里。

  幼2:不乱扔塑料制品。

  师:因为有的塑料有毒,对人、动物和植物有害,塑料不容易腐烂,容易污染环境。所以说不要随便乱扔塑料制品,吃下来的暑片袋子等一定要扔到垃圾桶里。这样环境就不会受到污染,生活会变得更美好。

  (评析:此环节中,主要是为了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设计的,通过课前的“垃圾清理”,引导幼儿说出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们的危害,教育幼儿不随便乱扔塑料制品,尽量少使用塑料制品,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幼儿了解塑料制品的优缺点,培养了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延伸:

  创造环境,在活动区多投放各种塑料制品,让幼儿在活动中自然巩固对塑料制品的认识。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选材、设计都从幼儿的生活出发,每一个环节给幼儿提供了表达和探索的机会。通过看看、玩玩、摸摸,了解了塑料制品的特性和用途,以及塑料在人们生活中的运用广泛,幼儿对塑料制品是非常的熟悉,但是他们对塑料制品的了解又是零散的,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梳理原有的经验,让他们辨证地认识塑料制品的优势与危害,从而萌发初步的环保意识。在活动中我让幼儿比较了解塑料的特性、说说用途、了解塑料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等环节。通过与玻璃制品比较,让幼儿知道塑料具有轻巧、不容易碎、颜色漂亮等特点,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讲述生活中的塑料制品。了解塑料的危害性,从小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的信念,从而萌发幼儿的环保意识。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动物过冬的几种方式,提高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初步理解不同动物采用不同的过冬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集体教育活动

  1、带领幼儿外出寻找冬天,了解小动物们怎样过冬的,引起幼儿探索奥秘的兴趣。

  2、通过游戏形式向幼儿介绍动物过冬的四种方式。

  (1)把活动室布置成一个冬天的`场景,用卡纸做成几棵大树,树杆上挖几个能够开关的洞,用白色泡沫屑把大地装扮得一片雪白,雪地上用积木搭几间小房子,从旧画报上剪一些动物的图片或找一些小动物玩具,把它们分别按期过冬的方式安置在地下或树洞里、雪地上,另外由一老师扮演小兔在雪地上锻炼。

  (2)老师带领幼儿到“雪地”散步,遇到了正在迎风锻炼的小兔,老师向小兔提问:“小兔,你怎么不怕冷啊。”兔:“冬天我们换上了厚厚的毛,就像小朋友穿上了棉衣一样就不怕冷了。瞧,我的伙伴可多了。”小兔带着老师和小朋友们去看换了厚厚的毛在雪地里游玩的伙伴们,有羊、猫、狗、马、牛、鸡、鸭等。

  (3)告别小兔,请小朋友再找找,还有的小动物上哪里了(幼儿自由寻找),找到后向全体师生报告,找到了什么动物,在哪里找到的?为什么会在那里找到它?它在干什么?然后老师小结:蛇、蛙、蝙蝠、刺猬、熊等,冬天不吃不动——冬眠;蚂蚁、田鼠、松鼠等备粮过冬。

  (4)教师提问:“咦,你们找到了小燕子吗?”(没有)“我们一起去问小兔子好吗。”师生一起找到小兔,小兔向大家介绍:小燕子每年冬天都要飞到南方去过冬,等春天来了再飞回北方,它和大雁、丹顶鹤、天鹅等都是这样过冬的,我们叫它候鸟。

  (5)师生一起小结出动物过冬的四种方式。换毛,冬眠,备粮,飞回南方。

  二、日常生活中的教育

  1、老师和幼儿一起把教室墙壁布置成一幅冬天的画,把许多小动物的图片分给小朋友,让他们自由地玩“找动物”、“藏动物”的游戏(壁画上的树,里面有若干可以开关的洞,壁画布置得矮一些,便于幼儿游戏,壁画保留一个冬季)。

  2、游戏“找朋友”,幼儿戴上各种动物头饰,说说各种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让用相同方式过冬的小动物站在一起做朋友。

  3、组织幼儿看各种动物过冬的录像。

  4、学习儿歌:冬季里,刮北风,小动物,忙过冬,小兔、小羊毛儿密,不怕寒风冻,燕子飞到南方去,青蛙睡在泥洞中,水底暖烘烘,鲫鱼来过冬,松鼠备松果,一头钻进大树洞。

  5、幼儿作画:“动物过冬”。

  活动延伸:

  要求幼儿从书本上找或向周围人们了解还有许多动物是怎样过冬的,不断丰富壁画内容。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重点在于幼儿的探索过程,可以提供一些故事录音、图片、书籍等丰富的相关知识材料,在开始时我设置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能让幼儿自己探索获得知识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自然地习得知识,接下来的讨论过程会激烈,相关经验也会更加丰富,同时也增强了幼儿讲述时的自信心。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合 篇5

  目标:

  1、能仔细观察蝌蚪,初步了解蝌蚪的基本形态及生长过程。

  2、乐于探索,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准备:

  青蛙生长过程资料,蝌蚪若干。

  过程:

  1、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1)今天杨老师带来了一种春天里的动物朋友,你猜一猜它会是谁呀?(幼儿自由讲述)

  (2)我们来请它出来好吗?(出示多媒体课件“小蝌蚪”)

  (2)你在哪儿也见到过小蝌蚪呢?它长得什么样?

  2、观察、认识蝌蚪。

  (1)你们喜欢小蝌蚪吗?愿意和它做好朋友呀?老师在每组上都放了一盆小蝌蚪,一会儿请你可以轻轻的走过去,先仔细观察一下小蝌蚪的样子,看看小蝌蚪在水里是怎么动的?(鼓励幼儿专注地观察,学一学小蝌蚪不同的动态。)

  (2)组织幼儿充分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可配合身体动作表演一下。

  (3)小结:小蝌蚪长着圆圆的、黑黑的大脑袋,后面拖着一条细细、长长的尾巴,在水里一扭一扭的,游到东来游到西,真快活呀!

  3、设置疑问,了解生长过程。

  (1)你们知道小蝌蚪长大了变成什么吗?(有的`变成了青蛙,有的变成了蛤蟆)

  (2)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这里让幼儿大胆设想,创造性地表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3)播放青蛙生长过程资料。看完后让幼儿再来说说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提问:小蝌蚪在变成青蛙前,它的腿是怎么变的?尾巴又有什么变化呢?

  (4)小结: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尾巴慢慢变短消失,最后就变成了一只青蛙。(边小结变播放多媒体课件)

  4、游戏:小蝌蚪变青蛙。

  (1)放背景音乐,教师说:“春天来了,青蛙妈妈在池塘里产下了一个又一个蛙卵。”

  (2)师说:“天气缓和了,蛙卵动起来了,变成了小蝌蚪。小蝌蚪游地好开心啊!”(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双手环胸学小蝌蚪游泳的样子)。

  (3)师说:“小蝌蚪长出了后腿。(教师和幼儿两腿向后踢)长出后腿的小蝌蚪游地更开心了。”(教师带领幼儿学长出后腿的小蝌蚪游)

  (4)师说:“小蝌蚪长出了前腿。”(教师和幼儿伸双臂)四个腿都长齐了的小蝌蚪常常到陆地上去找食物吃。”(学小青蛙抓虫子吃)

  (5)师说:“尾巴慢慢变短了(用手假装尾巴越来越短)终于变成了一只小青蛙,呱呱呱,呱呱呱。”(教师带领幼儿学蛙跳)

  5、提升经验,保护青蛙

  (1)小青蛙有一个很大的本领,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捉田里的害虫)

  (2)小青蛙能把田里的害虫都捉掉,保护庄稼,那如果我们小朋友看到有人在捉青蛙,你会怎么做呢?怎样来保护青蛙呢?

  (3)小朋友说了这么多的办法,真了不起,请你回去后把你的好办法告诉更多的朋友,好吗?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合 篇6

  活动目标:

  1.探索彩色墨水扩散的科学现象。

  2.尝试用方糖画画,有良好的操作习惯。

  3.感受方糖化的色彩美,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方糖、水、各种彩色墨水。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发孩子探索的兴趣。

  1.出示彩色墨水。

  "这是什么?"

  2.猜测把彩色墨水滴到水里发生的变化。

  "如果把彩色墨水滴到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二、幼儿第一次实验,观察彩色墨水在水中发生的扩散现象。

  1.幼儿分组实验。

  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幼儿操作。

  2.小结。

  彩色墨水滴到水中,墨水会四处蔓延,这种现象叫扩散。

  三、幼儿第二次实验,观察方糖与颜料一起放入水中发生的扩散现象。

  1.出示方糖。

  "把方糖放在水中发生什么变化?"(方糖会溶解在水的底部)

  2.幼儿实验,观察方糖加彩色墨水后在的水中发生的'扩散现象。

  "如果把涂上彩色墨水的方糖放在水中,会发生什么?"

  3.师幼共同小结。

  彩色墨水滴在方糖上就和方糖紧紧地抱在一起,当方糖在水中溶解时,把彩色墨水也紧紧地拉在了水的底部,不再四处扩散。

  四、制作方糖画。

  1.学习方糖画画的基本方法。

  先把方糖涂上彩色墨水,再把它放入水中。根据画面,在不同的位置摆放方糖,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幼儿分组尝试用方糖作画,教师指导。

  五、分享交流方糖画。

  幼儿为"方糖画"命名,并将创意讲给同伴听,分享创作的快乐。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合 篇7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发现转动并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转动产生兴趣。

  2、在试试、玩玩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体验操作探索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

  3、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方便。

  二、活动准备:

  1、人体图一张、录音机、磁带、记号圆点。

  2、“转转转”展览会:筷子、线圈、伞、风车、牙签、钟表、卷笔刀、盖子、转动玩具、筐子等等。

  3、摄像机、电视机等。

  三、活动过程:

  (一)、探索身体部位的转动。

  1、老师做转手腕动作,幼儿初步了解转动现象。

  2、试一试、找一找,发现身体不同部位的转动。

  3、听音乐做各种不同的转动动作,激发幼儿兴趣。

  (二)、第一次探索、操作,鼓励

  幼儿想办法转动物体。

  1、用“转转转”展览会吸引幼儿注意,引导幼儿操作、探索:用什么方法能够把物体转动起来?

  2、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3、交流操作探索的`结果。

  (三)、第二次操作、探索,引导幼儿发现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1、在玩的过程中,共同探讨和发现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2、互相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四)、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运用了转动?它们的转动能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五)、幼儿观看VCD,进一步感知生活中转动的运用。

  (六)、延伸活动:是谁把转动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合 篇8

  活动目标

  1.了解蜜蜂、蜻蜓、蝴蝶等昆虫基本特征和习性。

  2.了解昆虫和人们的关系。

  3.知道爱护益虫,消灭害虫。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正确说出昆虫的名字

  2.趣味练习:制作夏季昆虫

  趣味练习

  活动过程

  一、趣味练习导入课题

  1.教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昆虫呢?请你说一说。

  2.教师:你们看看图片上这些昆虫,你们想知道这些昆虫更多的秘密吗?

  二、观看昆虫图片,了解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1.图上这些昆虫它们叫什么名字?

  2.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头上有什么?数一数有几队翅膀?有几对脚?)

  3.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

  4.它们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它们共同的`名称叫什么?

  5.还知道哪些昆虫?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画面上的这些虫子有一个共同名字叫昆虫。

  昆虫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嘴和眼睛;胸部长着三对脚,背上一般长着两队翅膀;

  腹部一节一节的两侧有气孔,是呼吸用的。有些昆虫(如七星瓢虫)

  有一对翅膀变硬了,还有些昆虫只有一对翅膀(如蚊子。)

  三、分辨益虫、害虫

  1.你喜欢哪些昆虫?不喜欢哪些昆虫?为什么?

  2.有哪些昆虫是益虫?哪些是害虫?为什么?

  3.蝴蝶是益虫还是害虫?为什么?

  教师:蝴蝶在幼虫时有吃嫩菜叶等害处,变成蝴蝶后有传播花粉、可观赏等益处。

  四、讨论怎样对待昆虫

  1.我们该怎样对待昆虫?

  2.小结:我们应该保护益虫,不随意捕捉和杀死益虫。要注意环境卫生,

  不乱倒垃圾,随地大小便,不让脏水积聚使害虫无法生存等。

  五、趣味练习

  制作夏季昆虫手册,说说昆虫的秘密。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合 篇9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布和塑料不同的透水性能。

  2.了解布衣和雨衣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用途。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备布衣、雨衣、一块棉布。一块塑料布、塑料桶。

  2.用于试水的'各种材料,如毛巾、布袋、塑料袋、伞、纸袋等。

  3.音乐磁带和cd。

  活动过程:

  一、小实验。

  1.教师:准备好两个塑料桶,将一块塑料布和一块棉布分别固定在桶的上方,请幼儿猜一猜。

  --教师:我把水浇在塑料布和棉布上面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呢?(引导幼儿猜想)

  2.请两名幼儿分别将水倒在塑料布和棉布上,幼儿验证猜测。

  --教师:桶里的水漏下去了,哪个桶里没有水漏下去?为什么?

  二、进一步实验。

  1.教师将棉布浸入水中,再拎上来,让幼儿仔细观察水是怎样渗透棉布,再往下流的。

  --教师:怎样才能把布里的水弄干呢?(拧、挂起来晒。烘干、吹风等)

  --教师:怎样把塑料上水弄干?(抹一抹就干了。当场让幼儿试一试)

  三、观察、比较雨衣和布衣。

  1.观察雨衣讨论。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件衣服什么是料做的?穿在身上什么感觉?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它有什么用呢?

  2.比一比雨衣和布衣,讨论。

  --教师:这里还有一件布衣服我们来感觉下,它和雨衣有什么不一样?下雨天可以把它穿在外面出门吗?为什么?你喜欢怎样穿它?

  四、猜猜那些东西能装水。

  1.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各种材料,如毛巾、布袋、塑料袋、尼龙雨伞、纸袋等,让幼儿猜猜这些东西能不能装水。

  2.请幼儿装水试一试。

  活动延伸:

  听歌曲,《雨,雨,走开吧》,并学唱。

  活动提示:

  1.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热情,不要直接告诉幼儿布和塑料的区别在哪里,引导幼儿再摸摸、看看、比比、做做中感知布和塑料的不同。

  2.在实验过程中要用水,建议教师提醒幼儿戴围群和护袖,避免幼儿因为国语专注而把衣服弄湿。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合 篇10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游戏是每个幼儿都感兴趣的活动。我采用了游戏法来吸引幼儿的兴趣。正如杜威所说的:游戏就象是一个“糖衣”,让幼儿在“糖衣”的诱惑下,把本来难以下咽的“苦药”吞咽下去。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主动积极、自愿地去探索和发现,以自己的方式获得经验。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的主体地位。整节课以游戏活动贯穿,进一步让幼儿掌握确定空间方位的方法。我还采用观察操作法、赏识激励法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本活动达到科学性、趣味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活动目标:

  感知上、中、下的空间方位,会用完整语言表述,并会用1-10的数字对应计数。

  活动重点:

  感知上、中、下的空间方位,会用完整语言表述。

  活动难点:

  会用1-10的数字对应计数。

  活动准备:

  玩具柜,各种玩具,数字卡,九宫格,数物匹配数字及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熊的玩具店马上要开张了,可是店里乱七八糟的,好几个玩具柜没有收拾,希望小朋友帮忙收拾一下!

  二、创设情景,复习上、下

  1、这几个就是小熊的玩具柜,先看看这个小柜子(有上、下两层的柜子)

  提问:这个柜子放了些什么?(毛绒玩具)

  那放在柜子的那里?(幼儿完整表述)

  放在柜子的上面,下面

  与幼儿一边复习上下,一边整理毛绒玩具。

  2、认识上、中、下

  再看看这个柜子(有上、中、下三层的柜子)

  提问:放在柜子的那里?(引导幼儿说中间这个词)

  小结:这是柜子的上面,这是柜子的下面,这是柜子的中间(师指着柜子说,让幼儿区分上、中、下)

  师提问:放在那里?让幼儿完整讲述。

  把放在柜子的上面、下面、中间,让幼儿操作放玩具,整理玩具。

  3、认识上、中、下,并按数字对应计数

  小熊的最后一个柜子空空的,需要小朋友帮忙给上面放玩具,这是柜子的上面、下面、中间。(师边指柜子边说)

  提问:柜子的上面、中间、下面放什么玩具(引导幼儿看标志放玩具)

  按上中下的方位是放积木,插片,交通工具的!那放多少呢?放在那里?让幼儿观察,自己动手摆放玩具,师最后总结,并让幼儿完整讲述。

  三、游戏

  小熊的玩具柜整理好了,它非常高兴,想和小朋友玩一个九宫格的游戏,这个格子也分上、中、下三层,小朋友听清楚游戏规则,找自己喜欢的格子站好,看看格子里有什么?再找出相对应的数字,回到格子里,蹲好。

  幼儿游戏,个别提问,让其完整讲述。

  活动反思:

  游戏以小熊的玩具店引入,让幼儿帮忙整理玩具柜,从简到难,从上、下再到上、中、下,再加入新的元素,数字对应计数。幼儿很感兴趣,参与性极高!可以完整的用语言表述,很棒!但到了对应计数的环节,师有点着急,没有完整的说清楚要求,导致幼儿也是稀里糊涂的完成目标,下次需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