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8课《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2024-02-05

六年级下册第8课《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培养学生的总结性、概括性、对比性思维的习惯;

  培养学生研究性、合作性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的总结性、概括性、对比性思维的习惯。

  学法指导:

  自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教具准备:

  教师制作好的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采用俗语导入法,揭示课题:

  1、同学们,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国的民族风情、民族艺术等在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具特色。谁能说一说在我们白云湖地区住宅方面的特色。

  2、指名学生回答,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准备补充,同时锻炼学生倾听、思维的习惯。

  3、板书课题:

  8*各具特色的民居

  二、教师分发表格,了解表格内容,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1、提示动脑思维、动手标注、动眼观察、动心考虑,四步同步,以备填写表格。

  2、学生高声读课文。

  3、学生自己填注表格。

  三、教师提出要求,小组合作研讨。

  要求:

  1、学习小组长总管有关事宜;

  2、其余几位同学按顺序分头发言,剩下的认真倾听;

  3、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错误的加以改正。

  4、准备班内发言人员。

  四、提问、纠正,补充,教师给与指导,完善表格。

  五、拓展:

  课外搜集一种我国其余地区的民居特色,包括图片等资料。

  附板书设计:

六年级下册第8课《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骚扰、偏僻、魅力、清风徐来、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宏伟壮观、别致美观、蜂拥而至、安然无恙、崇山峻岭”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提示: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自主阅读,可采用找中心句、重点句和列提纲的方法,理清说明顺序。

  文章首先概括介绍客家民居特点、所在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其样式是“圆形围屋或土楼”,“点缀”说明地处偏僻的山区,“世界民居奇葩”是用比喻和比较来说明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然后,课文详细介绍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点:营垒式的住宅及这样建造的原因和作用。作者用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等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营垒式住宅的建材、外观和整体布局等特点。紧接着写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征意义。最后写圆形围屋内部构造特点及体现出的民俗文化特征。

  二、再读课文,画画批批,体会民居特点。

  提示: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认真与文本对话,梳理民居特色,体会文化内涵。也可根据选学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重点语句理解:

  ①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和比较的方法,概括地说明了客家圆形围屋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与“世界民居”比较,是一朵特殊的、罕见的花。“点缀”一词用得很妙,说明客家居住地在人烟稀少的边远山区,为下文介绍营垒式的住宅埋下伏笔。

  ②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特点。难怪外国友人远远望见圆形围屋,禁不住发出惊叹──“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

  八卦布局图③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的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体现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三、研读课文,领悟说明方法。

  提示:再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抓住民居特点,边读边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民居特点介绍清楚的?让学生把运用的说明方法找出来,读读议议,体会表达的效果。

  四通过学习课文,你发现了客家人有哪些特点了吗?

  提示:抓住课文的相关内容,尤其是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以分析。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客家民居》,了解了客家民居的一些特点、文化内涵和一些写作方法。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与顺序来学习《傣家竹楼》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提示: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自主阅读,可采用找中心句、重点句和列提纲的方法,理清说明顺序。

  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绍傣族竹楼的建筑环境:一幢幢竹楼掩映在凤尾竹和油棕林的浓绿中。第二段写傣族人家“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传统习俗及缘由:傣族地处亚热带,竹楼具有防酷热和湿气的功能。第三段讲傣族村寨及竹楼的外观特点。第四段说竹楼内部结构简单、宽敞、别致等特点。第五段写傣家建造竹楼时的传统习俗及文化内涵。一家盖房,全村帮忙的习俗,体现了傣家人团结和睦、乐于助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二、再读课文,画画批批,体会民居特点。

  提示: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认真与文本对话,梳理民居特色,体会文化内涵。也可根据选学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重点语句理解:

  ④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这是因为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水多,空气湿度大,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所以,傣家竹楼是傣族祖先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一直保持至今。傍:靠近,临近。“多起竹楼,傍水而居”可以理解成因为傍水而居,所以以住竹楼为主。

  ⑤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

  傣族竹楼原本就“藏在浓绿的竹林中”,傣家人还喜欢在竹楼周围,家家户户的竹篱内栽种凤尾竹、槟榔、芒果、香蕉,使村寨更充满诗情画意,真正可以说是“树满寨,花满园”。三、研读课文,领悟说明方法。

  提示:再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抓住民居特点,边读边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民居特点介绍清楚的?让学生把运用的说明方法找出来,读读议议,体会表达的效果。

  四、通过学习课文,你发现傣族人有哪些特点了吗?

  抓住课文的相关内容,尤其是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以分析。

  作业:

  1、搜集一下我国各地民居的相关资料。

  2、写一篇习作,介绍一下自己家乡的民居。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看了国培上的课例分析和教学视频后,对新课程教学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结合这次培训我讲授了《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回顾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很多问题:

  一、忽视了对朗读内容的设置和指导。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在教学前,我只是对本课的大纲进行了认真地研读,看到教学目标中没有朗读指导的要求,而本课又是一篇阅读性的说明文,因此我让学生读得不够充分。因此在备课中,在我指导学习完客家民居后,我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尝试自学傣家竹楼一部分,并进行课外拓展——请学生当导游解说资料袋中四种民居的特点。虽然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拓展,但语文课的味道淡了,更像是一节综合实践课。如果让我对教案的内容进行改进,我一定会在指导学习客家民居一部分时加入朗读指导,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相信学生会对客家民居的坚固和历史悠久有着更为深刻的印象。

  二、对教材研究不深入。

  本课的说明方法很多,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本课的第二部分——傣家竹楼,我是让采用自学的方式进行,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有生说,“全寨子的人蜂拥而至,喜气洋洋,像过节一般热闹。”这句话采用了打比方的方式,由于课前对此进行预设,紧张之余就说成是把全寨子的人喜气洋洋的样子比作成过节的热闹气氛,给学生造成了误导,其实能体现打比方是“蜂拥而至”四个字。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质,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二、再读课文,画画批批,体会民居特点。

  提示: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认真与文本对话,梳理民居特色,体会文化内涵。也可根据选学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重点语句理解:

  ①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和比较的方法,概括地说明了客家圆形围屋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与“世界民居”比较,是一朵特殊的、罕见的花。“点缀”一词用得很妙,说明客家居住地在人烟稀少的边远山区,为下文介绍营垒式的住宅埋下伏笔。

  ②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特点。难怪外国友人远远望见圆形围屋,禁不住发出惊叹──“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

  八卦布局图③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的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体现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三、研读课文,领悟说明方法。

  提示:再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抓住民居特点,边读边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民居特点介绍清楚的?让学生把运用的说明方法找出来,读读议议,体会表达的效果。

  四通过学习课文,你发现了客家人有哪些特点了吗?

  提示:抓住课文的相关内容,尤其是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以分析。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客家民居》,了解了客家民居的一些特点、文化内涵和一些写作方法。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与顺序来学习《傣家竹楼》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提示: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自主阅读,可采用找中心句、重点句和列提纲的方法,理清说明顺序。

  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绍傣族竹楼的建筑环境:一幢幢竹楼掩映在凤尾竹和油棕林的浓绿中。第二段写傣族人家“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传统习俗及缘由:傣族地处亚热带,竹楼具有防酷热和湿气的功能。第三段讲傣族村寨及竹楼的外观特点。第四段说竹楼内部结构简单、宽敞、别致等特点。第五段写傣家建造竹楼时的传统习俗及文化内涵。一家盖房,全村帮忙的习俗,体现了傣家人团结和睦、乐于助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二、再读课文,画画批批,体会民居特点。

  提示: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认真与文本对话,梳理民居特色,体会文化内涵。也可根据选学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重点语句理解:

  ④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这是因为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水多,空气湿度大,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所以,傣家竹楼是傣族祖先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一直保持至今。傍:靠近,临近。“多起竹楼,傍水而居”可以理解成因为傍水而居,所以以住竹楼为主。

  ⑤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

  傣族竹楼原本就“藏在浓绿的竹林中”,傣家人还喜欢在竹楼周围,家家户户的竹篱内栽种凤尾竹、槟榔、芒果、香蕉,使村寨更充满诗情画意,真正可以说是“树满寨,花满园”。三、研读课文,领悟说明方法。

  提示:再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抓住民居特点,边读边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民居特点介绍清楚的?让学生把运用的说明方法找出来,读读议议,体会表达的效果。

  四、通过学习课文,你发现傣族人有哪些特点了吗?

  抓住课文的相关内容,尤其是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以分析。

  作业:

  1、搜集一下我国各地民居的相关资料。

  2、写一篇习作,介绍一下自己家乡的民居。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看了国培上的课例分析和教学视频后,对新课程教学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结合这次培训我讲授了《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回顾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很多问题:

  一、忽视了对朗读内容的设置和指导。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在教学前,我只是对本课的大纲进行了认真地研读,看到教学目标中没有朗读指导的要求,而本课又是一篇阅读性的说明文,因此我让学生读得不够充分。因此在备课中,在我指导学习完客家民居后,我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尝试自学傣家竹楼一部分,并进行课外拓展——请学生当导游解说资料袋中四种民居的特点。虽然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拓展,但语文课的味道淡了,更像是一节综合实践课。如果让我对教案的内容进行改进,我一定会在指导学习客家民居一部分时加入朗读指导,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相信学生会对客家民居的坚固和历史悠久有着更为深刻的印象。

  二、对教材研究不深入。

  本课的说明方法很多,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本课的第二部分——傣家竹楼,我是让采用自学的方式进行,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有生说,“全寨子的人蜂拥而至,喜气洋洋,像过节一般热闹。”这句话采用了打比方的方式,由于课前对此进行预设,紧张之余就说成是把全寨子的人喜气洋洋的样子比作成过节的热闹气氛,给学生造成了误导,其实能体现打比方是“蜂拥而至”四个字。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质,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六年级下册第8课《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篇3

  教材分析: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这是课文两篇短文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均较强。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及民风民俗,激起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二是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教学重难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教学策略: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图表说明学习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2.出示词语认读:闽西南粤东北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树满寨,花满园三、了解民居特点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客家民居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3.评议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板书设计:各具特色的民居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世界民居奇葩课内练习:字词荟萃】

  1、给下列汉字加上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     )              (      )              (     )

  辟                     扁                       感

  (     )              (      )              (     )

  2、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横线。

  数以千计(shù  shǔ)    处事(chǔ  chù) 空地(kōnɡ  kònɡ)

  3、把词语补充完整。

  (   )拥而至     喜(   )洋洋     遮天(   )地     整齐(   )一

  【句段集锦】

  读句子,回答问题。

  (1)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奇葩”的意思是                                        ,在这个句子中,“奇葩”指的是                    。从“数以千计”这个词语可以看出                         。

  (2)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可以理解成                             。 傣族人至今还保持着这个习惯,是因为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在《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里为我们介绍了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并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教学中我先是放手让孩子自学课文,讨论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然后说说你学到了哪些说明方法。结果我发发现,孩子们对民居和竹楼的特点可谓是小菜一碟,瞬间就讨论完毕了,而且有哪些说明方法,也是容易之至。短短的几分钟就完成了我布置的自学任务了。

六年级下册第8课《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篇4

  我的预习目标:

  我的疑问及解决方法结果:

  课堂导学:

  方法提示

  学习内容

  一浏览:

  理层次

  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                 和                   。

  二品读:

  抓特点

  1、抓特点(用词语概括):                   

  (1)客家民居

  所在的位置和环境:                                    

  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                             

  突出的特点:                                                                                                 

  (2)傣家竹楼

  建筑环境:                                            

  竹楼特点:                                            

  2、找根据:

  你认为哪些词、句最能体现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在课本中标记出来,并且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默读

  悟写法

  这篇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

  1、       举例说明:                                   

  2、       举例说明:                                   

  3、       举例说明:                                   

  4、       举例说明:                                   

  四朗读:

  巧积累

  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画出相关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五拓展:

  开视野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课外书籍,了解一下“北京四合院”“蒙古包”“土家族吊角楼”这些民居的特点。

  相关资料:

  1、关于客家人

  客家人是指原籍为黄河流域地区的汉人,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500万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内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广东的客家人有20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近30%。

  2、关于傣族

  傣族,古代濮人的后裔,属于百越的一支,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自治州。“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傣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有自己的历法、语言文字,并以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著称于世。傣族人能歌善舞,傣族妇女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妖美,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万方,素有“金孔雀”之称。傣族重要节日有开门节、关门节和送龙节,最隆重的是泼水节。

六年级下册第8课《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篇5

  【说教材】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继《北京的春节》《藏戏》之后又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文章分两部分,有各自的标题,独立成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向人们描述了独具特色的民居。

  【说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附: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为教学重难点。)

  【说方法】

  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比较学习、表格学习的方法,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设计合理的表格,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表格。

  【说过程】

  (一)、民居展示,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根据前面课文的学习,自己完成表格后半部分。

  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七)板书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说反思】本课的学习我以“客家民居和傣族民居的特点”为主线,其中把客家民居的学习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把傣家竹楼的学习作为学生运用方法,自主学习的过程。从学到用,循序渐进,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在学生实践中解决问题,找到学习的方法,增长自己的能力。这一点比较成功。但是在说明方法的讲解上,还是过多的使用了术语,让学生听得有些乏味,应当再多多动脑筋,讲得深入浅出一些。

六年级下册第8课《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②研读方法: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拓展阅读

  内蒙民居──蒙古包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园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园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园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东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马架房。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见邮票下方, 以及左图)。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是为久远的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为正房,北面为偏房,两侧为厢房,阳光充足,四间房由一个院子紧紧地联接在一起,俗称“四合院”。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上海民居──上海“石库门”房子。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楼外,以里弄“石库门”房子最具代表性。因为上海繁华,人口稠密,住宅大都成排组成,相互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2-3层,青瓦坡屋顶,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楼上楼下,小巧玲珑,青瓦覆盖,阁楼晒台,绿树掩映,十分幽雅。

  陕北民居──窑洞。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带的民居。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温温度比较稳定,可谓冬暖夏凉。窑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窑洞三种。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

  中国台湾民居──中国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顶前后坡落水。农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广场可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则多用四合院,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秘密性较高。

  浙江民居──浙江民居-黄岩天长街住宅。该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临街设店面,内部兼作起居室,后部临水的房作厨房。全宅的中间部分分三层,第二层空间仅有2.2米高。以顶阁楼三面凸出,窗台做得较低,三面都开窗,阁楼窗子开得合宜,住在顶层并不觉得压抑。整个住宅造型有虚有实,有遍有低,轮廓线不单调。

  3.布置作业: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七、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六年级下册第8课《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

  3.分析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

  学习并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介绍课外的民居。

  (三)情感目标

  感受民居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收集其他民居资料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介绍皖南民居、北京四合院

  一、导入: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第八课《各具特色的民居》去感受民居的魅力。(板书标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客家民居》

  1.首先,我们来学习《客家民居》。出示图片,这就是客家民居,它位于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

  2.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客家民居的特色的。

  建筑特色,布局排列、文化特征。(出示幻灯片)

  3.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以完成表格的方式整理课文内容。

  说要求:

  课前。老师已经把表格发给了大家,请大家跟我一起看表格。

  你们认为表格的第一列应该填什么?(建筑特色、布局排列、文化特征)表格的第二列老师已经给了表头,要求填写客家民居的特色,我在这里再做一些明确的要求: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到能反映客家民居特色的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话把它概括的填到表格里。表格的最后一列请大家思考,本文都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把它填到表格内。默读课文,开始填表。

  学生汇报交流

  注:生词教学渗透在学生的汇报之中。

  4.小结。客家民居如此有特色,因而,它不愧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学生齐说)解词:奇葩

  三、学习《傣家竹楼》

  1.刚刚我们学完了《客家民居》,回忆一下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了解客家民居的?(列表格)再回忆一下,表格一共有几列?(三列)第一列填课文从几方面来介绍客家民居的;第二列概括地写相应的客家民居的特色;还有一列写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

  2.现在就请同学默读课文,试着用类似于我们完成的《客家民居》的表格来整理课文内容。

  学生汇报交流。

  3.小结兼过渡。通过学习,我们又了解了傣家竹楼的特色。不论是客家民居还是傣家竹楼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板书),中国的民居就这样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板书)。

  四、运用拓展

  课下我们请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民居的资料,老师这里也有一些零散的材料。我们一起来看看。(看幻灯片)

  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运用本文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整理手头的资料,任选一处课外民居,把它介绍出来。(这个民居可以是幻灯片出示的民居,也可以是你们自己收集到的其他民居)

  五、课堂小结。

  我想这节课同学们都有不少的收获吧,那我请同学做一个小结,说说你的收获。

  板书:

  8.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特色鲜明魅力无穷

六年级下册第8课《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

  1、读读记记“骚扰、偏僻、魅力、清风徐来、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宏伟壮观、别致美观、蜂拥而至、安然无恙、崇山峻岭”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整体设计意图: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本单元的略读课文。主要介绍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文章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的描述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教学本课采用“明确目的,提出问题,默读、探究,交流汇报,仿写练笔”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用所学的阅读知识独立阅读、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的

  1、藏戏虽然简朴,却有着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和多姿多彩的戏剧一样,许多地方的民居也是特色鲜明。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各具特色的民居》。(板书课题)

  2、阅读文前的“连接语”,看看给我们提出了什么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默读课文,说说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课文用了哪些方法开说明这些特点的。)

  【设计意图】

  有目的地学习,使学生学习有了方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环节中主动地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探索,更容易让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闽西南 粤东北 树满寨,花满园 布局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设计意图】

  学习生字、新词,唯读通顺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客家民居:圆形围屋或土楼,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

  傣家竹楼:呈正方形,防热、防潮,简单、别致,是绿色的世界。)

  【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整体把握内容的能力。

  四、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②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设计意图】

  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认真思考,充分表达自己阅读的感受、认真聆听同伴的见解,使学生全面、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理解能力。

  五、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3.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

  六、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设计意图】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七、作业布置

  模仿本文的写法,介绍一处你熟悉的地方民居。

  【设计意图】

  这是一种学习实践活动。运用所学表达方法、积累的词语模仿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民居名称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蒙古包 …

  建造环境 崇山峻岭中 竹林中 ————

  建筑成因 防范盗匪骚扰 防热、防湿 ————

  形状结构 圆形围屋或土楼 呈正方形 ————

  建筑材料 石灰 糯米饭 竹篾 茅草 木板 ————

  鸡蛋清 竹片 木条

  文化内涵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吉祥 平安 家道兴旺————

六年级下册第8课《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篇9

  a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 南粤 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 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教研室韩中凌)

  b案

  课前准备

  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

  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 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②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3.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我国从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开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总共发行四套民居邮票,即普二十三、普二十五、普二十六、普二十七,共发行二十一枚,从一分的内蒙古民居邮票开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邮票,四套邮票全部为影写版,由北京邮票厂印制,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这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你想了解更多地了解这些邮票上的民居故事吗?

  2.发放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拓展阅读。

  内蒙民居──蒙古包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园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园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园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东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马架房。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见邮票下方, 以及左图)。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是为久远的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为正房,北面为偏房,两侧为厢房,阳光充足,四间房由一个院子紧紧地联接在一起,俗称“四合院”。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上海民居──上海“石库门”房子。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楼外,以里弄“石库门”房子最具代表性。因为上海繁华,人口稠密,住宅大都成排组成,相互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2-3层,青瓦坡屋顶,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楼上楼下,小巧玲珑,青瓦覆盖,阁楼晒台,绿树掩映,十分幽雅。

  陕北民居──窑洞。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带的民居。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温温度比较稳定,可谓冬暖夏凉。窑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窑洞三种。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

  中国台湾民居──中国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顶前后坡落水。农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广场可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则多用四合院,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秘密性较高。

  浙江民居──浙江民居-黄岩天长街住宅。该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临街设店面,内部兼作起居室,后部临水的房作厨房。全宅的中间部分分三层,第二层空间仅有2.2米高。以顶阁楼三面凸出,窗台做得较低,三面都开窗,阁楼窗子开得合宜,住在顶层并不觉得压抑。整个住宅造型有虚有实,有遍有低,轮廓线不单调。

  3.布置作业:

  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教育局教研室李智)

六年级下册第8课《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篇10

  最近在学校进行的优质课选拔中,我讲授了《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回顾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很多问题:

  一、忽视了对朗读内容的设置和指导。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在教学前,我只是对本课的大纲进行了认真地研读,看到教学目标中没有朗读指导的要求,而本课又是一篇阅读性的说明文,要求一课时学完。因此在备课中,在我指导学习完客家民居后,我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傣家竹楼一部分,并进行课外拓展——请学生当导游解说资料袋中四种民居的特点。虽然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拓展,但语文课的味道淡了,更像是一节综合实践课。如果让我对教案的内容进行改进,我一定会在指导学习客家民居一部分时加入朗读指导,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相信学生会对客家民居的坚固和历史悠久有着更为深刻的印象。

  二、对教材研究不深入。

  本课的说明方法很多,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本课的第二部分——傣家竹楼,我是让采用自学的方式进行,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有生说,“全寨子的人蜂拥而至,喜气洋洋,像过节一般热闹。”这句话采用了打比方的方式,由于课前对此进行预设,紧张之余就说成是把全寨子的人喜气洋洋的样子比作成过节的热闹气氛,给学生造成了误导,其实能体现打比方是“蜂拥而至”四个字。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质,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六年级下册第8课《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篇11

  一、给画横线的字注音。

  (    ) (   ) (   )   (   ) (    ) (    )点 缀    偏 僻    夯 筑    八 卦    贮 仓    傣 族(    ) (    )(    ) (    ) (    ) (    )一 幢    竹 篾    覆 盖    卧 室    傍 晚    秩 序二、看拼音,写词语。qí pā    dào fěi    jū bàn    jīng shòu    ān rán wú yàng(   )   (     )   (     )   (       )    (           )kù rè    bié zhì    yán sù    xí sú      qīng fēng xú lái(   )    (     )   (     )   (    )      (            )三、根据表格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词句,填写下表。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位置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四、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山(  )岭    ( )伟(  )观    (  )齐(  )一和(  )(  )处   (  )俭持(  )  (  )天(  )地一(  )一(  )  (  )(  )而至   (  )(  )洋洋五、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⒈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⒉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六、修改病句。⒈这次考试中,他取得了优异的成就。⒉林老师光荣地被评为“优秀辅导员”的称号。⒊他基本上把老师的作业全部做完了。七、辨字组词。糯(    )   誉(    )   蚀(    )   徐(    )懦(    )   誊(    )   浊(    )   除(    )

六年级下册第8课《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篇12

  1. 多音字:(进行正确读音的选择)

  万象更(gēng gèng)新 间(jiān jiàn)断 铺(pū pù)户

  天气转(zhuàn zhuǎn)暖 分(fēn fèn)外热闹

  2.下列三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月(zhēng ) 摇曳(yì) b 妩媚(fǔ) 馕(náng)坑

  c 引吭高歌(háng) 江水吞噬(shì)

  3.下面三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祟山峻岭 截然不同 野马脱缰 b 青面獠牙 随心所浴 载歌载舞

  c 和睦相处 豁达乐观 勤俭持家

  4.根据下列词语的构词特点,仿写词语。

  张灯结彩 、 零七八碎 、

  各形各色 、 走马灯、逛庙会 、

  5.请给下列的词语排序,并说说为什么。

  小年 春节 正月初一 除夕 元宵 腊月

  6.根据下面句子的表述写出四字词语。

  ①一听说有戏看,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了过来。(   )

  ②东一块,西一块,非常杂乱。(   )

  ③该得到的都得到了,再也没有其它的奢望(   )

六年级下册第8课《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篇13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骚扰、偏僻、魅力、清风徐来、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宏伟壮观、别致美观、蜂拥而至、安然无恙、崇山峻岭”等词语。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自学导航

  学法领航:    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进行自学,默读、批注、填表、合作探究,领悟文章写法。

  一、自主学习1、熟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2、自学生字词,理解难懂的词语。我会做下列题目:a、形近字我会组词缀(      )    避(      )   崇(      )   篾(      )辍(      )    僻(      )   祟(      )   蔑(      )b、我知道下列词语的意思。点缀:奇葩:崇尚:酷热:和睦相处:安然无恙:3、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4、阅读课文,比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填写下面的表格。  

  客 家 民 居 傣 家 竹 楼 形状     材料     用途     层高     文化特征    

  二、互动交流1、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小组讨论并汇报。   2、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两种民居的特点?请举例说明,并说说有何表达效果。   3、朗读文中精彩的语句。我的收获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你家乡的居民有哪些特点?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也可以画一画。

六年级下册第8课《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图表说明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各地民居图文并茂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请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

  师:播放课件: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

  师: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  南粤  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交流,共同完成。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学生说一说。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学生交流、汇报。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介绍傣家竹楼。

  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六年级下册第8课《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骚扰、偏僻、魅力、清风徐来、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宏伟壮

  观、别致美观、蜂拥而至、安然无恙、崇山峻岭”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扫清读书障碍。将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有困难的地方要反复地读。

  本课你所认识的新字是:

  2、再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词典理解词义。

  (1)你认识的生字和词语:

  (2)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三读课文,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4、默读课文,标出你喜欢或者是触动你的地方,并在旁边写出你的理由或感受和体会,有疑惑的地

  方用问号标明。

  5、背诵积累。你积累的好词语和句子是:

  6、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

  你搜集到的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

  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

  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

  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树满寨,花满园

  2、检查读课文情况。(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要读的段落。)

  3、与同桌交流自己弄懂的词句。

  4、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

  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②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六年级下册第8课《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篇16

  课前准备

  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

  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②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3.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我国从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开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总共发行四套民居邮票,即普二十三、普二十五、普二十六、普二十七,共发行二十一枚,从一分的内蒙古民居邮票开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邮票,四套邮票全部为影写版,由北京邮票厂印制,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这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你想了解更多地了解这些邮票上的民居故事吗?

  2.发放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拓展阅读。

  内蒙民居──蒙古包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园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园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园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东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马架房。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是为久远的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为正房,北面为偏房,两侧为厢房,阳光充足,四间房由一个院子紧紧地联接在一起,俗称“四合院”。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上海民居──上海“石库门”房子。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楼外,以里弄“石库门”房子代表性。因为上海繁华,人口稠密,住宅大都成排组成,相互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2-3层,青瓦坡屋顶,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楼上楼下,小巧玲珑,青瓦覆盖,阁楼晒台,绿树掩映,十分幽雅。

  陕北民居──窑洞。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带的民居。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温温度比较稳定,可谓冬暖夏凉。窑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窑洞三种。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

  中国台湾民居──中国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顶前后坡落水。农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广场可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则多用四合院,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秘密性较高。

  浙江民居──浙江民居-黄岩天长街住宅。该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临街设店面,内部兼作起居室,后部临水的房作厨房。全宅的中间部分分三层,第二层空间仅有2.2米高。以顶阁楼三面凸出,窗台做得较低,三面都开窗,阁楼窗子开得合宜,住在顶层并不觉得压抑。整个住宅造型有虚有实,有遍有低,轮廓线不单调。

  3.布置作业:

  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六年级下册第8课《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篇17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

  1、我推荐的生字词有:

  2、课文介绍的民居有:

  二、小组研讨:

  1、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客家民居相关特点。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特征

  2、小组设计一张表格,向全班介绍傣家竹楼。

  三、展示交流:

  四、课堂检测:

  a、给带点子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1.世界民居奇葩〔bā pā 〕

  2.用鸡蛋请做黏(nián zhān)合剂

  3.二层当贮(chú zhù)仓

  4.在土中掺(cān chān)石灰

  5.一幢幢(chàng zhuàng)竹楼

  b、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选择合适的答案,填序号。

  ⑴举例说明 ⑵数字说明 ⑶比较说明 ⑷打比方说明

  1.竹楼由20至24根柱子支撑。 ( )

  2.一百之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

  3.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黏合剂,以竹片、木条做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楼。 ( )

  c、为客家民居或傣家竹楼设计一句广告词。

  d、我还能给大家介绍的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