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24-02-03

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公里)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正确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直接性”和“可视性”的体悟或者从感受经验比较抽离,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会在走路上学、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中接触到千米(公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考虑到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周围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教学关键:

  通过亲身体验充分感知1千米究竟有多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关于长度的单位,说一说,你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不能把它们从大到小排列一下?

  板书:米(m) 厘米(cm) 毫米(mm)

  请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板书: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下面的括号中填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课桌的长度约是100( )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 )

  学校运动会比赛跑200( ) 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是2( )

  (说明: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3、师:国庆节,老师从上海出发到南京,指示牌显示距离南京还有268(?),后面应该是哪个长度单位呢?

  4、揭示课题:用米、厘米都太短了。上海到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

  板书:千米的认识

  (说明:从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探究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图片。

  图1:路标。

  图2:限速。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小结:表示铁路、公路等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各位同学,请大家看运动场的跑到图,它的环形跑道一圈是200米,这样跑几圈刚好是1000米?(5圈)

  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练一练:

  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

  想:2千米就是2个1千米,即20__米

  5千米=( )米

  想:5千米就是5个1千米,即5000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学校周边地图:这是我们学校周围的地图,从校门口出发,你认为走到哪里是1

  千米呢?(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说明:以情激趣,使学生感到生边处处有数学,由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

  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三、练习巩固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些练习,看看同学们的掌握

  情况。

  1.填空

  8千米=( )米 4千米400米=( )米

  3千米25米=( )米 2750米=( )千米( )米

  让学生独立尝试,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2)交流反馈。

  2.选择题

  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身高约4( ),每小时能跑40( )

  A.厘米 B.米 C.千米

  海拔最高的大河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的雅鲁藏布江,平均高度约为海拔4( )

  A.厘米 B.米 C.千米

  四、联系生活,学会应用

  1、十一期间,小丁丁没有选择出门旅游,他在少年宫参加完活动准备去图书馆,请问,有几条路可以选择?

  620m

  620m

  小丁丁觉得路太远了,他决定打车,请你任选走法,计算一下长度,如果选择出租车,你的选择起步价够吗?

  五、课后实践: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估一估走一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说明:千米的实际长度的感知,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六、板书:

  千米的认识

  千米(公里)km 米(m) 厘米(cm) 毫米(mm)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00米=1千米

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各教具,准备实物及挂图;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运用现实物体引入新知。

  谈话:我们已学过求长方形的周长,下面,我们一起讨论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出示地砖一块)

  二、探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①出示情境:同学们又在教室的地板上铺上了许多鲜艳的泡沫地板,你们看,每块地板都是什么形状的呢?(正方形)

  ②出示数学信息:“每边的长都是60厘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③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计算每块正方形地板的周长?

  ④讨论交流:60+60+60+60=240(厘米)

  (60+60)×2=240(厘米)

  60×4=240(厘米)

  ⑤回答问题:每块地板的周长是240厘米。

  ⑥小结: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有时间的话,可以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三、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1、先测量,再计算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思考,找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必要条件,再准确测量,正确计算。)

  2、淘气将两块泡沫地板拼在了一起(如图),你能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60×2+60)×2=360(cm)

  60×3×2=360(cm)

  60×4×2―60×2=360(cm)

  60×6=360(cm)

  3、用16根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能摆出几种?写出它们的长和宽。(以小棒根数为单位)(四人一组,把各种形状的图形都摆出来)

  提问:这些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一样长)

  为什么?(都是用16根小棒摆成的)

  4、游戏:找朋友(周长相等的图形是朋友)

  老师依次出示(a)、(b)、(c)号图形,学生从(1)~(7)号图形中找到和老师出示的图形周长相等的图形,用手势表示图形的编号。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教科书51页实践活动:先估计,再测量黑板面、数学书封面、自己鞋底等周围学习生活用品各面的周长。

  3、课后分组测量并计算学校一个篮球场的周长。(可以使用目测、步测、工具测量等各种方法。)

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一学期第56-58页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分类(2)》是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图形概念教学内容,本内容的教学分为2个课时,教材第一课时呈现了小亚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的情境,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颜色的小棒来拼搭三角形框架,也就是不同长度的边来拼搭三角形,并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从而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体会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教材第二课时是通过“折一折”与“画一画”等具体操作活动来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并利用对称性了解等腰三角形两底脚相等,等边三角形三个角相等。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还知道了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也对三角形有了一些接触和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发现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

  3、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探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渗透分类思想和数学思考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

  能按边的长短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类三角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

  彩色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课题

  复习三角形知识

  谈话引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出示帆船。这艘帆船是由多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组成的。

  回忆:关于三角形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2、反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三个角,三个顶点。

  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板书:三角形)

  【策略说明:通过复习回顾已有的有关三角形知识并揭示课题。对于能够很好反馈出二年级所学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学生,老师应该予以肯定。】

  二、实践操作,探求新知

  1、拼搭三角形框架

  (1)观察学具盒:不同颜色的小棒长度不同,相同颜色的小棒长度相同

  操作要求:选好学具先在桌面围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的再进行拼搭。

  小组合作:用所提供的学具拼搭三角形框架,比一比哪组拼搭的不重复的三角形最多。

  合作要求:轻声讨论怎样搭不重复,再独立拼搭。

  (3)交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把拼搭的三角形框架展示在黑板上。

  【策略说明: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二年级已学过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生用小棒拼搭三角形框架的过程中,为了搭出更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会思考寻找一定的方法,从而提高了有序思维的能力,同时为三角形按边的特点进行分类奠定基础。并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合理分工,体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分类比较,探究特征

  (1)分类比较

  同学们真聪明,利用小组合作出了这么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谁搭的和他们不同呢?

  看来查找不方便,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寻找起来了更方便?(让学生思考方法,体现分类的需求)

  小组讨论:还有没有新的方法将这些三角形分类?

  预设: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可以按颜色来分,分成三根小棒颜色都相同的三角形、两根小棒颜色相同的三角形、三根小棒颜色都不相同的三角形。

  小结:三角形按颜色分,其实也就是按边的长短来分。

  汇报交流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黑板将自己拼搭的三角形按边分类,边分边介绍方法。(其他小组一起分类)

  特例分析

  思考:为什么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因为两根蓝色的小棒的长度和与一根红色小棒的长度相等,所以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策略说明:在寻找能拼搭的所有不重复三角形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考的逻辑性,不重复、不遗漏的有序思考思想。在查找分类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研究有特例“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能否拼搭三角形框架”,来完善学生的认知。】

  探究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1)认识三角形名称

  归纳:这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板书)

  (2)小结并补充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把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类。

  (3)巩固复习:请同学们轮流将自己搭的三角形框架放回学具篮,边放边说它是个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4)同桌互评:在整理学具的过程中,同桌已经知道按边来分这些三角形的名字的小朋友举手。

  【策略说明:通过整理学具巩固新知,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对新知掌握情况的及时评价。】

  归纳总结,完善分类

  (1)介绍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人们形象地将等腰三角形两条长度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条腰所夹的角叫顶角,一条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底角。

  观察:每个等腰三角形都有2条腰,1条底。有1个顶角和2个底角。

  找一找:等腰三角形框架中的腰

  (2)提问:你能在等边三角形里面找到腰吗?(等边三角形中有三组相等的边)

  反馈: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完善分类

  小结:由此看来,三角形按边的长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一类是等腰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练习巩固,内化知识

  判断下面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用手势表示。

  1、等腰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

  3、三边不相等的三角形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在书本p56-58,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边看边想,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还想知道什么?

  【策略说明:通过翻书阅读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自主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不断思考求知的学习欲望。】

  五、作业布置:练习册P73

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辨析和验证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难点:根据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媒体、图形等。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初步感知。

  1、女同学和男同学比眼力,老师分别给你们看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是什么?出示:相关图形的一半,

  女:蝴蝶、飞机、

  男:木梳、电筒、

  宣布比赛结果,激化矛盾

  男生觉得比赛内容不公平,女生猜的图形另一半与看到的一半一样,他们猜的图形两边不一样。

  女生猜的图形两边真的一样吗?(媒体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认识完全重合(板书)

  5、再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出示:半张电话图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B、能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电话图形两边完全重合吗?

  C、演示:“对折”、“完全重合”

  D、学生动手验证树的图形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说验证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

  6、认识对称轴

  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

  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双喜图在判断中进一步明确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直线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一方向的一双鞋对折后,图形两边没有完全重合,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C、两条相对的鱼

  D、叶子图

  2、用手式比划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字母:E T 汉字:中田)

  3、判断图中红线是对称轴吗?(小组讨论)

  只有沿红线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红线才是图形的对称轴。

  4、小结:我们怎样来判断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内化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挑出轴对称图形

  A、每组都有一张信封,信封内有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圆各种图形,学生动手验证出轴对称图形。

  B、学生动手找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C、小组汇报

  2、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拓展提升

  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现象,你能举例吗?

  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欣赏对称的美。

  3,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

  总结:你是怎么剪的?

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植树节马上就到了,你们有什么计划吗?请看明明班的同学在干什么呢?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引出:20×3=

  4、讨论算法——20+20+20=602×3=6,20×3=60

  三、尝试解决,拓展应用

  1、每箱草莓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学生独立解决,全

  班交流)

  2﹑70×830×6600×94×6020×73×80090×58×50700×4

  3、有三堆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

  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本节课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有3捆树苗,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20×3=60﹙棵﹚

  答:一共有小树60棵。

  需要多少钱

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年、月、日计时法。

  教学难点:

  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2小时=分60秒=分60分=小时

  二、新授。

  1、课题:认识年、月、日。

  提问引入: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时间单位,如小时、分、秒,谁知道还有哪些时间单位?

  引入年、月、日,并板书课题。

  问:谁知道一年有几个月?

  2、认识年历。

  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

  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并且指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问题:一年有几个月?

  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各有几天?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

  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3、认识平年和闰年。

  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

  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3页有关平年、闰年的那段文字,了解确定闰年的方法:教师讲解:经过科学家的测定,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55天6小时。用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是闰年。如1984、1988、1992年都是闰年。

  强调:通常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公历年份中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

  21

  4、学会记大月与小月的方法。

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7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展示课本内容。

  2、提出问题。

  3、根据学生提的问题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4、该怎样列式呢?

  5、多种方法尝试解决。

  6、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索

  1、由情境提出问题

  两只小猴拿到分到的24个桃子非常高兴,刚想坐下来美餐一顿,这时又跑来一只猴子,它想干什么呢?

  2、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几个?怎样列式呢?

  3、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4、学生汇报:

  (1)质疑

  生:我也会用竖式,但我不明白怎么把算式和分法联系起来;

  (2)释疑

  师:谁来解释一下呢?

  5、总结归纳计算方法

  6、共同归纳出:笔算除法时,应从被除数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三、巩固强化

  1、只小猴子拿着分到的桃子高高兴兴回家去,在路上碰到了智慧老人,智慧老人想考考它们,给它们带来了一组练习题,做对了就拿着桃子回家去,否则就留下桃子,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帮小猴子吗?(愿意)

  2、出示55页练一练第一题(小猴回家)先估计,再计算。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