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音与噪音教案

2024-01-21

乐音与噪音教案 篇1

  3.2   乐音与噪音  教案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

  2、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3、能使学生进行简单的专项社区调查,使学生具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振兴中华使命的责任感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决定乐音特性的三个因素。

  难点:了解决定乐音特性的三个因素。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钢尺、橡皮筋、发声齿轮、硬塑料片、自制“水瓶琴”、音*、啤酒瓶等。

  部分学生备用的乐器:口琴、小提琴两把、手风琴、长笛、鼓、锣等。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新课

  复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出示一些装有不同水量的啤酒瓶,敲击它们让其发声。用录音机放一段乐音与噪声。

  举手回答

  引起兴趣,知道乐音及噪声。知道声音有不同的性质特点。

  创设情境,让学生对声音的不同特性产生研究的兴趣。

  进行新课

  一、响度

  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力击鼓,也可用其它乐器发声。

  让其观察同一个物体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时,发生体的振动情况验证自己的猜想。

  鼓励学生交流探究实验结果。

  演示实验:先后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响同一音*,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情况下音*发声的响度和泡沫塑料球被弹开的距离。归纳探究结果。判断探究结果是否证实了先前的猜想。

  师生共同归纳出影响响度的因素。

  二、音调

  让学生利用桌面上提供的一些器材设计实验,使物体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仔细观察物体发声时的振动情况有什么不同,验证自己的猜想。

  鼓励学生交流探究实验方案以及结果,引导全班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估。

  演示实验:教材p39图3-20,引导学生仔细辨别声音的高低,找出影响因素。

  三、音色

  组织学生做游戏。请几位同学分别用不同的乐器都演奏c调的“1”和“3”,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只用耳朵听,看能否辨别出是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

  提出问题:你是怎样辨别不同的发生体的。

  教师归纳。

  鼓励学生列举自己熟知的*音色辨别不同发生体的事例。

  四、噪声的防治

  1、  以中音播放一段音乐,然后突然以很大的声音播放。

  先播放一曲乐音,再播放一段噪声。

  2、  让学生阅读课本p41,找出生活中噪声的来源。教师进行归纳。

  让学生了解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3、  噪声的防治

  让学生阅读p42。找出日常生活中减小噪声的事例及方法。教师要进行总结。

  回忆所听到的声音,可猜想声音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明确实验目的,几个人一组进行探究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举手回答,其他学生讨论、验证、评估。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几个人一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作出判断。

  观察实验过程,总结结论,积极举手回答。

  积极参与做游戏,判断每次发声的乐器是什么乐器,集体回答。

  举手回答。

  体验中去比较、思考、讨论,了解什么是噪声。

  阅读p41回答。

  阅读p42一名学生阅读。

  阅读p42。找出减少噪声影响的方法。并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培养交流合作和初步的评估能力。

  培养学生从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

  尝试设计科学探究的方法,选择所需的器材。

  教师强调做实验时一定要让同一物体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

  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发现身边的物理现象。

  培养学生自学阅读能力。

  使学生初步建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五、测试与小结

  1、  课堂小测验。

  2、  测试反馈,师生共同评讲矫正。

  3、  请学生小结本节所学内容。

  5分钟测试。

  讨论归纳本节内容。

  通过练习,检测学习效果。

  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清晰、概念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教材p43中的2题。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乐音与噪声

  一、乐音的三个特征

  含义

  决定因素

  相关问题

  响度

  声音的大小

  发声体振动的幅度

  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音调

  声音的高低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音色

  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发声体本身的材料和结构

  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二、噪声的防治

  1、  在声源处减弱。

  2、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乐音与噪音教案 篇2

  活动目的:

  1、感受乐音与噪音,理解乐音、噪音两词的意义,能正确运用。

  2、通过、听、说、玩、看使幼儿了解乐音的作用与噪音的危害。

  3、通过感受乐音与噪音,培养幼儿的听觉感受能力和比较能力,正确区分乐音和噪音。

  4、养成不发出噪音的习惯。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6、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重难点:

  区别噪音和乐音,知道噪音的危害。

  培养幼儿的听觉感受能力和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录有乐音和噪音的磁带、打击乐器、图片等。

  活动流程:

  (感受乐音和噪音)→(区别乐音和噪音)→(敲敲打打)→感知噪音的危害→操作活动

  活动过程:

  一、感受乐音和噪音,引起兴趣。

  1、和幼儿一起玩手指游戏,引导:加点声音伴奏怎样?

  2、说说在音乐伴奏下的感受,优美的音乐让我们感到舒服,想不想再听一听?

  3、继续播放音乐。突然音乐停,录音机里发出难听的拖拉桌子的声音。提问:听得好好的,你们为什么把耳朵捂起来?你们觉得哪一种声音好听,为什么?

  4、小结:原来有的声音让人听了觉得舒服,也有的声音让人听了很难受。

  二、区别噪音和乐音(播放音乐片段)并能用乐音和噪音来表达。

  1、老师这里还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咱们一起来听听吧。

  2、听到了哪些声音?

  3、喜欢哪些声音,不喜欢哪些声音?为什么?

  4、小结:刚才大家都说的特别好,我发现小朋友听到动听、悦耳的声音时,都是笑眯眯的,这些让我们觉得很舒服的声音我们把它叫做乐音,乐音通常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还有一些不好听的声音小朋友听到时都皱起了眉头,这些声音我们把它叫做噪音。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教师拿出乐音和噪音字卡片)

  5、认读“噪音”、“乐音”两个词,理解它们的意义,请幼儿来说说。

  三、敲敲打打,感受声音给我们的不同感受。

  1、老师这里有许多打击乐器,你们觉得打击乐器会发出乐音还是噪音?

  2、请幼儿自己试一试,并把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录下来,放给幼儿听,区别是乐音还是噪音?你们快来听一听,刚才你们的小乐器到底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

  3、怎样才能让打击乐器发出乐音?(幼儿一起演奏《春天我把小树栽》)听后提问:现在你们觉得是乐音还是噪音?为什么?

  4、小结:原来同样是打击乐器,大家乱敲乱摇就会发出噪音,大家一起有节奏有规律的演奏就会发出乐音。

  四、回忆、探讨和交流。

  1、在生活中你听到过哪些噪音和乐音?

  你们发出过噪音吗?(举例孩子爱大声说话,和拖椅子发出的声音,抢着回答问题,让人听不清,别人在回答问题时总说话等等)

  2、噪音这么难听,我们都不喜欢噪音,现在请大家想想,哪些地方特别需要安静?为什么?

  3、如果我们在这些地方应该怎么做?

  小结:我们要养成不发出噪音的习惯。

  五、噪音有什么危害呢?

  噪音除了让我们觉得难听、不喜欢,它还有很多的危害呢,你们知道噪音都有哪些危害吗?欣赏故事《噪音国》。

  1、提问:为什么叫噪音国?后来变成什么了?噪音对我们有哪些危害?

  2、与幼儿小结:远离噪音,不制造噪音。

  六、活动延伸。

  出示评比表,引导幼儿从日常生活的每件事做起,不做噪音的制造者,养成“说话轻轻,做事轻轻”的习惯。

  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有点紧张,语速有些偏快了。前面的三个环节处理的比较好,在第四个探讨交流的环节中,没能结合幼儿的表现,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充分表达,当孩子说到身边的某些噪音时,没有抓住契机进行随机教育,如有部分孩子乐器没放下,还总发出声音。同时对于孩子平时制造出的噪音没有一一例举,错过引导教育的机会。自己感觉整个活动比较顺畅,目标达到,但是细节处理还不够,随即教育能力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