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案汇编

2024-01-21

初中数学教案汇编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字母表示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2.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使学生能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3.通过对用字母表示数的讲解,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1. 知识结构:本小节先回顾了小学学过的字母表示的两种实例,一是运算律,二是公式,从中看出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进而引出代数式的概念。

  2.教学重点分析:教科书,介绍了小学用字母表示数的实例,一个是运算律,一个是常用公式,上述两种例子应用广泛,且能很好地体现用字母表示数所具有的简明、普遍的优越性,用字母表示是数学从算术到代数的一大进步,是代数的显著特点。运用算术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小学学生的思维方法 ,现在,从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渗透了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在认识上是一个质的飞跃。对代数式的概念课文没有直接给出,而是用实例形象地说明了代数式的概念。对代数式的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1)从具体的数到用字母表示数,是抽象思维的开始,体现了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用字母表示数具有简明、普遍的优越性.

  (2)代数式中并不要求数和表示数的字母同时出现,单独的一个数和字母也是代数式.如:2,m都是代数式.

  等都不是代数式.

  3.教学难点分析:能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的数量关系,即用语言表达代数式的意义,一定要理清代数式中含有的各种运算及其顺序。用语言表达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引起误会为出发点。

  如:说出代数式7(a-3)的意义。

  分析 7(a-3)读成7乘a减3,这样就产生歧义,究竟是7a-3呢?还是7(a-3)呢?有模棱两可之感。代数式7(a-3)的最后运算是积,应把a-3作为一个整体。所以,7(a-3)的意义是7与(a-3)的积。

  4.书写代数式的注意事项:

  (1)代数式中数字与字母或者字母与字母相乘时,通常把乘号简写作“·”或省略不写,同时要求数字应写在字母前面.

  如3×a ,应写作3.a 或写作3a ,a×b 应写作3.a 或写作ab .带分数与字母相乘,应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FormatImgID_0#

  .数字与数字相乘一般仍用“×”号.

  (2)代数式中有除法运算时,一般按照分数的写法来写.

  (3)含有加减运算的代数式需注明单位时,一定要把整个式子括起来.

  5.对本节例题的分析:

  例1是用代数式表示几个比较简单的数量关系,这些小学都学过.比较复杂一些的数量关系的代数式表示,课文安排在下一节中专门介绍.

  例2是说出一些比较简单的代数式的意义.因为代数式中用字母表示数,所以把字母也看成数,一种特殊的数,就可以像看待原来比较熟悉的数式一样,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只是另外还要考虑乘号可能省略等新规定而已.

  6.教法建议

  (1)因为这一章知识大部分在小学学习过,讲授新课之前要先复习小学学过的运算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上,提出新的问题。这样即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发挥本章承上启下的作用,搞好小学数学与初中代数的衔接,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要使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概念,首先要给学生多举例子(学生比较熟悉、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代数式,理清代数式中的运算和运算顺序,才能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从而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普遍性、简明性,也为列代数式做准备。

  (3)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老师可选用一些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老师在讲解第一节之前,一定要对全章内容和课时安排有一个了解,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只有这样,我们老师才能教给学生系统的而不是一些零散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自然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5)因为是新学期代数的第一节课,老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好印象,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那么,怎么才能给学生留下好印象呢?首先,你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比,英语口语好的老师,可以用英语做一个自我介绍,然后为学生说一段祝福语。第二,上课时尽量使用多种语言与学生交流,其中包括情感语言(眉目语言、手势语言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

  7.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难点: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及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在小学我们曾学过几种运算律?都是什么?如可用字母表示它们?

  (通过启发、归纳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用字母表示数的五种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 a+b=b+a;

  (2)乘法交换律 a·b=b·a;

  (3)加法结合律 (a+b)+c=a+(b+c);

  (4)乘法结合律 (ab)c=a(bc);

  (5)乘法分配律 a(b+c)=ab+ac

  指出:(1)“×”也可以写成“·”号或者省略不写,但数与数之间相乘,一般仍用“×”;

  (2)上面各种运算律中,所用到的字母a,b,c都是表示数的字母,它代表我们过去学过的一切数

  2(投影)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5千米,步行要3小时,骑车要1小时,乘汽车要0.25小时,试问步行、骑车、乘汽车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3若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ν表示速度,你能用s与t表示ν吗?

  4(投影)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厘米,则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用I厘米表示周长,则I=4a厘米;用S平方厘米表示面积,则S=a2平方厘米)

  此时,教师应指出:(1)用字母表示数可以把数或数的关系,简明的表示出来;(2)在公式与中,用字母表示数也会给运算带来方便;(3)像上面出现的a,5,15÷3,4a,a+b,s/t 以及a2等等都叫代数式.那么究竟什么叫代数式呢?代数式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正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三、讲授新课

  1代数式

  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单独的一个字母以及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学习代数,首先要学习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明确代数上的意义

  2举例说明

  例1 填空:

  (1)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__________册;

  (2)温度由t℃下降到2℃后是_________℃;

  (3)棱长是a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__立方厘米;

  (4)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_______千克

  (此例题用投影给出,学生口答完成)

  解:(1)12n; (2)(t-2); (3)a3; (4)(1+10%)m

  例2 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

  解:(1)2a+3的意义是2a与3的和;(2)2(a+3)的意义是2与(a+3)的积;

  (5)a2+b2的意义是a,b的平方的和;(6)(a+b)2的意义是a与b的和的平方

  说明:(1)本题应由教师示范来完成;

  (2)对于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致引起误会为出发点如第(1)小题也可以说成“a的2倍加上3”或“a的2倍与3的和”等等

  例3 用代数式表示:

  (1)m与n的和除以10的商;

  (2)m与5n的差的平方;

  (3)x的2倍与y的和;

  (4)ν的立方与t的3倍的积

  分析:用代数式表示用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要注意:①弄清代数式中括号的使用;②字母与数字做乘积时,习惯上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四、课堂练习

  1填空:(投影)

  (1)n箱苹果重p千克,每箱重_____千克;

  (2)甲身高a厘米,乙比甲矮b厘米,那么乙的身高为_____厘米;

  (3)底为a,高为h的三角形面积是______;

  (4)全校学生人数是x,其中女生占48%?则女生人数是____,男生人数是____

  2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投影)

  3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x与y的和; (2)x的平方与y的立方的差;

  (3)a的60%与b的2倍的和; (4)a除以2的商与b除3的商的和

  五、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提出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什么?

  3什么叫代数式?

  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①代数式实际上就是算式,字母像数字一样也可以进行运算;②在代数式和运算结果中,如有单位时,要正确地使用括号

  六、作业

  1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分别的a,b,c,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2张强比王华大3岁,当张强a岁时,王华的年龄是多少?

  3飞机的速度是汽车的40倍,自行车的速度是汽车的1/3 ,若汽车的速度是ν千米/时,那么,飞机与自行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4a千克大米的售价是6元,1千克大米售多少元?

  5圆的半径是R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6用代数式表示:

  (1)长为a,宽为b米的长方形的周长;

  (2)宽为b米,长是宽的2倍的长方形的周长;

  (3)长是a米,宽是长的1/3 的长方形的周长;

  (4)宽为b米,长比宽多2米的长方形的周长

初中数学教案汇编 篇2

  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难点:将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学习方法:归纳、概括、总结

  三、合作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在前两学时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学时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

  1·请看乘法公式

  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就是

  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大家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

  a2—b2=(a+b)(a—b)

  2·公式讲解

  如x2—16

  =(x)2—42

  =(x+4)(x—4)·

  9 m 2—4n2

  =(3 m)2—(2n)2

  =(3 m +2n)(3 m —2n)

  四、精讲精练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16x2;(2)9a2— b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9(m+n)2—(m—n)2;(2)2x3—8x·

  补充例题:判断下列分解因式是否正确·

  (1)(a+b)2—c2=a2+2ab+b2—c2·

  (2)a4—1=(a2)2—1=(a2+1)?(a2—1)·

  五、课堂练习教科书练习

  六、作业1、教科书习题

  2、分解因式:x4—16 x3—4x 4x2—(y—z)2

  3、若x2—y2=30,x—y=—5求x+y

初中数学教案汇编 篇3

  一、学习目标: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探索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运算法则的过程

  三、合作学习:

  (一)回顾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二)学生动手,探究新课

  1·计算下列各式:

  (1)(am+bm)÷m(2)(a2+ab)÷a(3)(4x2y+2xy2)÷2xy·

  2·提问:①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②还有什么发现吗?

  (三)总结法则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___________,再把所得的商______

  2·本质: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______________

  四、精讲精练

  例:(1)(12a3—6a2+3a)÷3a;(2)(21x4y3—35x3y2+7x2y2)÷(—7x2y);

  (3)[(x+y)2—y(2x+y)—8x]÷2x(4)(—6a3b3+ 8a2b4+10a2b3+2ab2)÷(—2ab2)

  随堂练习:教科书练习

  五、小结

  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2、应用单项式除法法则应注意:

  A、系数先相除,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商的系数,运算过程中注意单项式的系数饱含它前面的符号

  B、把同底数幂相除,所得结果作为商的因式,由于目前只研究整除的情况,所以被除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数不小于除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

  C、被除式单独有的字母及其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不要遗漏;

  D、要注意运算顺序,有乘方要先做乘方,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E、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第三十四学时:14·2·1平方差公式

  一、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三、合作学习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1)20xx×1999(2)998×1002

  导入新课: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1)(x+1)(x—1)(2)(m+2)(m—2)

  (3)(2x+1)(2x—1)(4)(x+5y)(x—5y)

  结论: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即:(a+b)(a—b)=a2—b2

  四、精讲精练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2)(3x—2)(2)(b+2a)(2a—b)(3)(—x+2y)(—x—2y)

  例2:计算:

  (1)102×98(2)(y+2)(y—2)—(y—1)(y+5)

  随堂练习

  计算:

  (1)(a+b)(—b+a)(2)(—a—b)(a—b)(3)(3a+2b)(3a—2b)

  (4)(a5—b2)(a5+b2)(5)(a+2b+2c)(a+2b—2c)(6)(a—b)(a+b)(a2+b2)

  五、小结:(a+b)(a—b)=a2—b2

初中数学教案汇编 篇4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2·使学生学习多步骤,多方法的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掌握多步骤、多方法分解因式方法

  难点:让学生学会观察多项式特点,恰当安排步骤,恰当地选用不同方法分解因式

  三、合作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讲授新课

  1·推导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公式以及公式的特点·

  将完全平方公式倒写:

  a2+2ab+b2=(a+b)2;

  a2—2ab+b2=(a—b)2·

  凡具备这些特点的三项式,就是一个二项式的完全平方,将它写成平方形式,便实现了因式分解

  用语言叙述为: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

  形如a2+2ab+b2或a2—2ab+b2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

  由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可以看出,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那么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练一练·下列各式是不是完全平方式?

  (1)a2—4a+4;(2)x2+4x+4y2;

  (3)4a2+2ab+ b2;(4)a2—ab+b2;

  四、精讲精练

  例1、把下列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

  (1)x2+14x+49;(2)(m+n)2—6(m +n)+9·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3ax2+6axy+3ay2;(2)—x2—4y2+4xy·

  课堂练习:教科书练习

  补充练习: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x+y)2+6(x+y)+9;(2)4(2a+b)2—12(2a+b)+9;

  五、小结: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

  形如a2+2ab+b2或a2—2ab+b2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

  六、作业:1、

  2、分解因式:

  X2—4x+4 2x2—4x+2(x2+y2)2—8(x2+y2)+16(x2+y2)2—4x2y2

  45ab2—20a —a+a3 a—ab2 a4—1(a2+1)2—4(a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