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龙舟》大班教案

2024-01-19

《赛龙舟》大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学习与同伴商量,合作游戏,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能灵活和创造性地玩游戏。

  教学准备:

  平衡木一张,小椅子两张,皮球报纸若干,龙的头饰3"4个。

  教学过程:

  一、幼儿自由结伴尝试下列游戏:

  1、两人从两边同时走上独木桥,怎样才能走过小桥,且自己和对方不被挤到桥下。

  2、两人拿一张有洞的报纸,将身体套入报纸中,变成一个“连体人”一起向前跑,尽量不让报纸撕开。

  3、两人一起用身体任何一部位(除了手)拿住球向前行进,球不掉下来。

  二、幼儿和教师一起讨论:

  1、你们是怎样玩的?成功吗?怎样做能成功?

  2、师小结:玩这些游戏时最好事先商量好办法,玩时两人要密切配合,这样才能成功。

  三、游戏:赛龙舟中秋节快到了,这段时间,经常可以看到江南水乡进行龙舟比赛。今天,我们也来赛龙舟好吗?将幼儿分成四组,后面小朋友手搭在前面小朋友的肩上,听到口令后,大家一起蹲着向前走,龙舟不能断开,几个小组还可以比赛,哪组先拿到红旗哪组胜。游戏进行2"3遍。

  四、结束:腿部放松运动。

《赛龙舟》大班教案 篇2

  活动说明: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十分盛行的一个节日。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后来慢慢就有了端午“赛龙舟”的习俗;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

  而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为什么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节目文化的十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孩子们所熟知并热衷的却是“洋节日”“洋风俗”?很多人对于节日的概念已经淡化,尤其对身处激烈社会竞争中的年轻家长而言,对传统节目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重视我们的节日,抓住一切教育契机,来弘扬我们的文化!

  因此,设计了这节活动:《端午赛龙舟》,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端午的传说和庆祝意义,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探索拼搭组装龙舟木片。

  2、能运用各种造型、图案装饰龙舟。

  3、初步感知端午节的民俗文化。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请家长协助幼儿收集端午节的相关资料

  教具准备:

  大教具,端午视频,教师自制成品

  材料准备:

  龙舟木片套件,纸黏土,活动眼珠,酒精胶

  活动过程:

  一、欣赏端午视频,了解端午节的风俗

  二、引导幼儿欣赏龙舟,了解龙舟的由来,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组装

  1、欣赏龙舟,了解赛龙舟的由来

  2、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学习拼装龙舟

  三、讨论装饰龙舟的方法

  四、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交代操作要领

  2、幼儿动手操作

  五、幼儿展示作品,讲诉经验

  分析与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能通过欣赏,讨论,探索出龙舟的拼装方式,这个过程是对幼儿能力的一个提升;在装饰龙舟的过程中,让幼儿了解装饰龙舟方法的多样性,分工合作,体验合作的乐趣;在最后的讲述评价环节中,幼儿通过对同伴作品的欣赏和讨论,一方面满足了幼儿的自豪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幼儿汲取同伴的创作经验,丰富他们对已有技能的运用能力。

  陈鹤琴先生所倡导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幼儿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想的,应当让他们想”这一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活动中,凡是幼儿能做的事情我都让孩子自己做,如:让幼儿自主探索进行组装,让幼儿大胆装饰,大胆创作,体验了成功的乐趣,合作的乐趣,在积极投入,全身心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其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开展传统节目的教育活动,能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节日的民间风俗习惯及其象征意义,感受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感受本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不仅是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保持民族本色,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形式。

《赛龙舟》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初步了解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习俗的由来。

  2.能说出人们为什么喜欢屈原,用什么方法保护屈原的身体。

  3.对爱国主义屈原产生崇敬之情,萌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准备

  1.和家长一起搜集赛龙舟资料,了解赛龙舟的传说。

  2.教学课件

  活动建议

  1.播放赛龙舟图片,激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提问:这是哪个节日的习俗?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人们为什么在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

  2.利用教学课件,采用关键中断法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初步了解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习俗的由来。

  (1)故事第1段后提问:每年端午节这天人们会做哪些事情?引导幼儿说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2)讲述故事第2段提问:人们为什么喜欢屈原?谗臣为什么要把屈原赶走?他们是怎么做的?楚王又是怎么做的?楚国最后怎么了?引导幼儿理解屈原的伟大成就和精忠报国之心以及楚王听信谗言导致亡国之痛。丰富词汇:谗臣、吞并。

  (3)讲述故事第3段提问:屈原为什么伤心?他为什么要投江?引导幼儿理解屈原因报国无门,不愿受丧国之辱而投江。并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感受祖国的强大和生活的幸福。

  (4)讲述故事第4段提问:屈原投江后,他的仆人是怎样做的?附近百姓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引导幼儿理解人们对屈原的敬爱之情和急于寻找屈原的焦急。

  (5)讲述故事第4段提问:人们找不到屈原的身体,他们做了什么?为什么?引导幼儿理解人们对屈原的敬爱之情。

  3.完整欣赏故事,引导幼儿理解屈原的悲壮经历,激发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

  讨论: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们为什都很敬爱他?如果楚王信任他,采纳他的建议出国会怎样?

  4.播放人民代表大会视频,激发幼儿学好本领张大为祖国做贡献的愿望。

  提问:这是在召开什么会议?为什么要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才能像屈原一样为国家提出好建议?

  小结: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各地人民代表将人们的好建议通过大会反映给国家领导人,然后共同商量出好办法,大家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学好各种本领,长大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附:故事

  端午节赛龙舟

  每年的五月初五,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不仅会吃好吃的粽子,而且会在江上举办好看的龙舟比赛。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战国时期,其中有一个叫楚国的国家,有一位大臣,他的名字叫做屈原。屈原不仅聪明能干,而且十分热爱自己的祖国,

  楚国的人民都很喜欢他。屈原一心想使自己的国家更加强大,经常向国君提出好的建议,可是,一些谗臣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联合起来要把屈原赶走,他们还经常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别听屈原的,他说的不对。”楚王信以为真,居然将屈原流放到了遥远而荒凉的地方,由于不采纳屈原的建议,没过多久,楚国就被敌国吞并了。

  听说自己的.祖国灭亡了,屈原非常地伤心。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抱着一块大石头,来到了汨罗江边,他跳入了滚滚流淌的江水中,再也没有上来。

  屈原的仆人听说他跳江了,赶紧沿着江边寻找他的尸体。可是,他找啊找,找啊找,一直走到了洞庭湖,都没有看到屈原的尸体。“呜呜呜……”仆人着急得大哭起来,附近的百姓们听到声音,赶紧划着船儿围了过来,“你为什么哭啊?”仆人说:“我家先生跳江自杀了,我一个人,力量微小,连他的尸体也捞不上来。”百姓们听说敬爱的屈原先生跳江了,既悲痛,又着急,“没关系,我们帮你一起找。”于是百姓们纷纷划起自己的小船,向洞庭湖驶去,可是,他们找了好久好久,都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有位渔夫提议说:“屈原先生是个好人哪,咱们不能让他饿着。”于是,他将随身携带的饭团扔进了江中,饭团丢到水里,很快就被鱼虾吃掉了。“这该怎么办呢?屈原先生根本吃不到啊,咱们以后用苇叶把饭团包起来,然后再丢到水里,这样鱼虾就吃不了。”大家都觉得这个建议好,从此以后,他们就用苇叶包着饭团,再用彩线缠上,渐渐的就演变成了粽子。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屈原先生,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以赛龙舟、吃粽子等形式来祭奠他,于是就有了端午节赛龙舟。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活动就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端午节。

《赛龙舟》大班教案 篇4

  间:

  教学目标:

  1.读课文,体会赛龙舟的热闹场面,感受竞争、向上的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认识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读书指导。

  1.揭题。

  如果有赛龙舟的影像,可以播放。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场面,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

  2.初读。

  在初读课文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几项要求:

  (1)把课文读通、读顺。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标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或问题。

  学生反馈进,教师引导学生弄懂课文就是描写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3.再读。

  让学生围绕是从哪几方面描写这热闹场面的问题,先独立阅读,圈画答案;再在小组中交流彼此的看法,接下来进行汇报。这样就发挥出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汇报中,师生共同总结,课文是从龙舟的样子、船手、比赛情况、围观者几个方面,多角度地再现了当时的热闹场面。

  4.精读。

  这篇课文的语言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例如描写龙舟“那昂起的龙头威武无比,那翘起的龙尾直插蓝天”;描写船手“他们穿着一式的运动衣,划着一式的短浆”;描写比赛情景“最前面的几条龙舟,你追我赶,忽尔这条在前,忽尔那条在前”。注意指导学生读这样的句子时,用语气、声调、语速的变化,读出当时那种热闹、紧张的气氛。文中的比喻句也用得形象、贴切,如描写龙舟划过来,“它们就像一条条出海的蛟龙”。让学生看插图,体会当时壮观的场面,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贴切。

  在这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如果有不懂的词,教师可采用灵活的方式予以解决,如自己查字典(例如理解“咬得可紧了”中的“咬”)、请教别人、换词(例如理解“忽尔”,换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结合画面造句等。

  5.悟情。

  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说一说这赛龙舟除了热闹以外,还留给我们些什么呢,让学生通过读文,体会出那种积极竞争向上、振奋人心的精神。

  二、积累内化。

  1.文中语言生动,用词准确,可以让学生摘抄或背诵精彩句段。

  2. 独立完成课后的自选词语。

  三、识字写字。

  1.在预习中,要让学生读准生字字音,初步认识字形。

  2.在第2课时中再巩固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3.指导书写生字。

  4.练习。

  (1)让学生汇报搜集的有关端午节的其他资料。

  (2)对端午节的其他习俗,可以让学生选取一种来进行仿写、练写。如踏青、包(吃)粽子等。

《赛龙舟》大班教案 篇5

  《赛龙舟》一文短小精悍,作者用凝练的文字描写了龙舟竞赛热烈壮阔的场面。这是学生是第一次学习场面描写的文章,而且北方的孩子对赛龙舟这一活动没有任何感性认识,教学时如果不能引着学生在文字中走几个来回,学生也就表面热热闹闹而已,怎样才能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走进语言文字的深处,让那生动的竞赛场面立体、直观呢?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教学预设时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对文本进行了补白和再创造,最后呈现出一份精神盛宴与学生共享,学生身在其中,身受感染。

  能使教学达到这样的效果,我想还得益于这样几点:

  1、优美实用的教学语言

  我认为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精彩巧妙的设计,而教学语言恰是这精彩之中的重要元素。本节课中,我力求每处语言都能简而精,同时又富有启发性。

  2、创设情景,以读代讲

  小孩子学习喜欢生动形象,把枯燥的语言文字变成会跳动的音符,就需要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热情,创设情景的办法非常有效。本节课,我多出处巧妙不留痕迹的创设了情景。如在谈话导入部分中我简要介绍了端午节,调动了学生对端午节的喜爱,把赛龙舟这一活动置于这样一个有着厚重的历史渊源的节日背景之中,为后边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着民族精神的教育作了铺垫。在学生满腔热情时,老师就像赛场上的发令员一样,干脆利落的把学生带入了情境。“对,就是龙舟比赛!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亲临比赛现场,观看激动人心的龙舟比赛。”

  又如品读第一段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在沿江路河堤上,你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非常简单的一句话,却把学生当成小观众了。当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了这一段后,我又这样评价:你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观看比赛的现场。你听你听,隐隐听到了远处一片锣鼓声,龙舟——龙舟——!小观众们,你们此时的心情如何,你们兴奋得在做什么?

  这样的导语、评价、引读,这样的谈话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他已不再是局外人,师生都在龙舟赛场上,像这样的设计还有多处。回顾本课,正因为成功的创设了情景,巧妙的引读,适当的点拨讲解,才使学生和文本浑然相融。

  3、精心预设,精彩生成

  预设是课堂成功的保障,有好的预设才能有好的生成,才能使课堂教学灵动。

  本节课中有几处生成把握的`较好。一处是学习第一段时,我创设情景:你们在沿江路堤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一学生回答:”我在沿江路上看到了那些人山人海,非常热闹。”我当时很惊讶,他如此快的进入了情境,于是就及时鼓励他是个聪明的孩子,这么快进入了情境,来到了赛场。

  还有在学习结尾段时,体会龙舟竞赛的意义时,一个在班级学习很困难的学生举手了,我马上让他来回答。虽然他说得并不完整,但我却摸着他的头给予了肯定:在你身上就有龙舟竞赛奋勇向前、力争上游的精神。我想这个孩子一定得到了鼓励。

  还有在发现板书写错了一个字时,我没有悄悄地把字放过去,而是等同学们把课文都读完了对同学说,老师在黑板上写错了一个字,谁发现了?一个同学举手,表扬他细心的同时鼓励他大胆发言,当回老师,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环节,却表现出教师的以生为本的理念。

  还有师生畅谈自己当观众加油助威的经历时,也闪烁着生成的光彩。

  当然一节课40分钟,老师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可以说是紧张的脑力劳动,也会有许多的遗憾。如学生说龙舟过来时,会高兴的往江面上扔鞭炮时,我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鼓励,只是轻描淡写、无关痛痒的说:你把课文预习得很充分。现在想来,这个孩子的领悟能力多强,他把这篇文章融会贯通了。还有在学习完二、三段时,作者从四个方面描写了龙舟竞赛热闹壮阔的场面,我让学生完整的读一读这两段,用动情地朗读再现当时的情景。学生很有热情,读完后纷纷举手要读课文,而我当时考虑二、三段作为重点段,笔墨已很重了,于是急着往下走,忽视了学生们的感受。这也正是我与大师之间的差距,心中装得只是小目标,还没做到真正尊重学生。

  总之在名师工程活动搭建的平台上,上课并与本组的专家、研究型、骨干型教师们评课、研讨,收获真的很大!

《赛龙舟》大班教案 篇6

  教学设计:黑龙江省饶河县第一小学        江彩霞

  点评:黑龙江省饶河县教师进修学校     王海波

  教学目标:

  1.读课文,体会赛龙舟的热闹场面,感受竞争、向上的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说说我国的传统节日,谈谈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从而引出赛龙舟这一主题,带学生感受那壮观热闹的场面。

  (谈话紧扣单元主题传统节日,由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激发学习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参与热情,拉近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2、同桌合作读课文,你一段他一段,标出自然段,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

  (初读课文时,既提出明确的要求,又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同桌合作时标出自然段,互相纠正字音,自读与合作读相结合,初读比较充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精读感悟、体会写法

  1、默读课文,用心体会,你觉得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龙舟比赛?默读时可以把让你有所感悟的句子画下来。然后按照这样的句式和同学说一说:

  我觉得这是一场__________的龙舟比赛,我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中体会到的。

  生按照学习提示合作学习。

  2、集体反馈:

  a、这是一场有民族特色(好看)的龙舟比赛。

  看书上插图,指生读一读写龙舟样子的句子。龙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文中还有哪句描写了龙舟样子?

  指导朗读描写龙舟威武的样子。

  b、这是一场壮观的龙舟比赛。

  (播放短片:龙舟比赛场面)

  从短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欣赏几幅桨手的图片,从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精神?

  通过刚才的理解,感受一定又不同了,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这部分内容,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

  c、这是一场激烈的龙舟比赛。

  投影:最前面的……咬得可紧了。

  你能把“忽尔……忽尔”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吗?如果把“咬”字换掉,你打算用上哪个字?作者单用一个咬字就写出了赛龙舟的激烈场面,用词是多么准确啊,同学们朗读的时候也要抓住关键词,读出感情,读出滋味,自己试试吧。

  自由练读,指名读,

  指导场面描写:抓住典型的事物写具体,这样才能吸引读者。

  d、这是一场热烈(热闹的)龙舟比赛

  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观众的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烘托出赛龙舟的的精彩及热闹场面)像这种写法我们称为“侧面描写”。

  欣赏诗: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这两句诗从从龙舟的迅疾;从观众的喝彩写出了赛龙舟场面的激烈和热闹,在写法上和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将课后思考题: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赛龙舟的场面的?这一问题巧妙地设计转化为一道开放题:我觉得这是一场——的龙舟比赛,我是从——————————这句话中感受到的。以此引导学生展开个性阅读,个性理解,并进一步指导学生掌握“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开放题的设计既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又不拘一格地随着学生的读书反馈,使预设与生成浑然一体,同时,注重朗读,逐步引导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体会了作者的用词准确、场面描写的精彩,以及侧面描写的运用等写作特点。恰当地引入一首古诗,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力,又使课堂富于变化,充满人文气息。)

  四:引发思考 揭示意义

  赛龙舟这项活动为什么能从古代流传至今?它仅仅是一种竞赛吗?赛龙舟这一端午民俗除了热闹,留给人们更多的是公平竞争、积极向上的精神。带着激动、自豪的情感齐读最后一段。

  (教材即资源,启发学生思考,带着激动与自豪的情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赛龙舟的意义,学生也在朗读过程中理解了课文的主题思想。)

  五、回顾总结 写法指导

  这篇文章,作者从龙舟的样子,船手,比赛情况和现场的观众四方面写出了比赛的热闹场面。使我们如临其境。布置小练笔,仿照课文写法,从几个方面描写一个场面。

  (学以致用,回到整体,简练地总结课文,布置仿写练笔,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六、拓展延伸 引向课外

  通过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端午节为他们的文化遗产一事,引出要求学生课下收集我国其他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的资料,与同学们交流,以此来弘扬传统节俗。

  (拓展话题发人深思,再次紧扣单元主题,激发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一堂好课,结尾是仍耐人寻味,引人思考的。)

《赛龙舟》大班教案 篇7

  《赛龙舟》一课写的就是在端午节这天,某地赛龙舟的热烈场面和赛龙舟体现的公平竞争、积极向上和力争上游的精神。对北方的学生来说,很少经历或见过这样的活动,更不容易理解龙舟赛的意义。但为了探索我校的导学教学模式,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及具有丰厚习作资源的课文,如何让孩子既学得懂,又学得有趣呢?根据班上孩子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

  1、由故事入手激发学习动因

  讲故事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形式。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搜集有关赛龙舟来历的故事,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课上让学生通过讲预习中搜集的故事来引发学习,并对讲的精彩的学生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激发起继续学习的动力。

  2、以读为主经历读中感悟

  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代教学实践也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受到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地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有字、词入手逐层深入,用情感朗读表达自己的理解。

  3、从一个问题引发全篇学习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解决问题。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默读课文,用心体会,你觉得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龙舟比赛?默读时可以把让你有所感悟的句子画下来。然后按照这样的句式和同学说一说:

  我觉得这是一场__________的龙舟比赛,我是从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中体会到的。

  4、用文本写法指导习作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语文课本只是个例子,要从中教给孩子写作的方法,有效的指导孩子写作。在授课时,我结合本课从多个角度来描写一件事物的特点,指导孩子进行小练笔:从多个角度来来写一项比赛。由于课上的渗透得当,学生的仿写也很有效。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读得还不到位,还学要教师更为细致地设计与指导。大多数生上课不发言不够积极,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把问题解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