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离骚》教案

2024-01-15

有关《离骚》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困境;

  2、体味诗语中蕴含的复杂情绪;

  3、重构屈原形象;

  4、了解楚辞的特点学会诵读。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一、二、三。

  2、难点:目标二、三。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鉴赏法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他“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起用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目光。但他的这些主张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浊的人间世中处处碰壁,他的诗人气质也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君王的疏远和群臣的嫉恨这是必然之事,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两次流放事件。第一次是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带。两次放逐使屈原从权力的中心被挤迫到了边缘,他陷入了现实和心灵的双重困境。举世皆浊之中,他孤立无援;而在独醒时刻,他又不得不面对灵魂的拷问。当强秦攻破故国的时候,他只好怀着忠诚和绝望自沉汨罗江。

  当陷入这样一种孤独的人生困境之时,一切似乎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驱遣,只有文字可以成为他形影相吊的忠实伴侣,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这发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灵魂暂得栖居和慰藉。

  屈原的一生以“好修”为务,以“美政”为鹄的,他在乱世中上下求索,虽然他的忠诚不曾挽救故国的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千百年来,他是天下百姓深切怀念的一个对象,也是知识分子价值天平上的一个重要的心灵砝码,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二、了解《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楚辞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余字,分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第一部分从开关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平,并回顾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第二部分从“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由此引发向重华陈辞的情节。这是现实社会现幻想世界的'一个过渡。然后是巡行天上。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第三部分从“索夐茅以筳篿兮”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之令人悲怆!末尾一小节为礼辞。“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表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禽鸟寄托情意。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三、了解楚辞

  1、教材第七页注解一有关内容

  2、补充:五、六、七言不等,长短不一,句式灵活,内容更丰富,有“兮”字,相当于“啊”。

  四、指导诵读

  1、逐节轮流朗读,指导正音。

  2、同桌互读,纠音。

  3、听读,听清节奏。

  4、分组试读,读出节奏。

  5、教师范读。

  6、学生齐读。

  五、理清诗脉

  默读全诗,找出体现诗脉的句子(或关键词)

  明确:内美—修能-抚壮-弃秽(改度)-中情

  六、细读鉴赏

  诗歌语言最妙之处不在说了什么,而在于没说什么,这没说出来的部分留我们以无限的审美空间,请细读全诗品味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意蕴,说说自己最有体会的地方。

  明确:主要体味如下词句的意味,先作形象还原充分感受。

  关于内美:帝 皇 贞于 降 初度 正则 灵均

  关于修能:扈 纫 朝搴 夕揽 木兰 宿莽

  关于抚壮:草木 美人

  关于弃秽:道夫先路 三后 得路 窘步 踵武 荃不察 中情 謇謇 忍而不能舍 灵修 改路

  七、归纳形象

  从诗歌中我们读到了一个屈原的形象,他是怎样的?请结合相关诗句说说。

  明确:高贵 高洁 忧国 忧民 孤独 唯美 理想 执着

  八、延伸讨论

  屈原的忠诚未能挽救故国于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永恒的尊敬。在民间,人们以端午节的仪式来表达自己的哀思;在知识分子人,更是在屈原精神感召下开始自己的上下求索。

  1、据你所知,这些人都是谁?

  明确:学生发言讨论。

  2、教师举例:鲁迅《自题小像》和海子《亚洲铜》

  3、今天,假如要继承和发扬屈原精神,你要做鲁迅还是海子,抑或第三种人?

  明确:学生讨论。无论要做什么,最重要的是做你自己,屈原最重要的是在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时候,清醒地做了一回自己。

  九、课外作业

  1、阅读《阅读屈原》一文。

  2、以“阅读屈原”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3、背诵前六节。

有关《离骚》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译文

  原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苣?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译文:

  炎帝啊,我是你的远代子孙,伯庸──是我先祖的光辉大名。岁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从天上翩然降临。尊敬的先祖啊,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辰和啼声,通过占卜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的大名叫正则啊,给我取的别号叫灵均。

  上天既赋予我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我注意修养自己的品性。我披着喷吐幽香的江离和白芷啊;又联缀起秋兰作为自己的佩巾。光阴似箭,我惟恐抓不住这飞逝的时光,让岁月来塑造我美好的心灵。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拔取坡上的木兰,傍晚,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来润德润身。太阳与月亮互相交迭,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相互交替,永无止境。想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为什么,为什么你不任用风华正茂的贤者,废弃污七八糟的小人?为什么,为什么你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驾着龙马,飞快地向前猛奔!来!我给你充当向导。沿着康庄大道走向幸福与光明。

  忆往昔,我三代先王的德行是那么完美精纯,一丛丛芳草鲜花簇拥着他们。那时节啊,花椒与桂树层层相间,哪里只是蕙草与白芷散发芳芬?哦!唐尧和虞舜是多么正大光明,他们遵循着正道,向着光明迈进。夏桀和商纣是多么狂乱啊,只想走捷径,抄小路,结果使自己走向困境。那些党人是这样苟且偷安,他们一步步走向死胡同而不思反省。难道我担心自己会遭受灾祸?不,我担心的是楚国的车轮将要覆倾!

  《离骚》教学反思

  我固执地认为:体会诗歌作品的美,是必须借助朗读的,所以,我将诵读作为一个重点。楚辞在语言上的特点可以通过诵读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在读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感情,应该给学生示范。由于这篇《离骚》中的文字是最古老的意义,所以读来较生涩难懂,但通过诵读也能体会到那种不一样的美。我的反思如下:

  一、教师素质方面

  这是我第一次教授这篇课文,在授课经验上难免不足。但在课前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能够联系现在与过去,联想到古诗词句,在适当的时候“出口成章”。另外,我还能注重诵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当然,疏通诗句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楚辞的语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对这些无需关注太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对于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我认为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归纳积累。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包括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我考虑可以暂且放过,留待以后解决。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语序即可。作为高一的学生我觉得此时讲太多不太合适,且本课是诗歌,重点不应放在此。疏通诗句是为了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诗的情感比较复杂,提示学生找关键句,然后总结,我觉得学生比较好理解。诗歌是节选的,只有三段诗,我觉得没有必要将屈原“美政理想”的内容加进来,在这两部分诗中,能把握住主要的感情即可。

  二、诵读的基本要求与方式

  每次诵读都会确定目标,让学生的阅读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任务。诵读有多样的形式,比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默读等。诵读也有不同的层次:从通顺到流利到有感情;从初读感知到细读探究;从一般了解到深化理解;从有所感触到情感升华。

  三、学生素质方面

  由于学生是属于层次比较低的一个班,基础相对薄弱一些。但也能积极配合,认真思考且善于思考,敢于回答问题。例如:在解答“离骚”二字的含义时,学生就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在学到通假字“锡—赐”时,学生也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答出“赐”的意思。在组织诵读时,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得有声有色。

  四、存在问题

  在《离骚》一课的教学中,我虽然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顺利地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但也存在几点不足:

  首先,课前准备过于充分,虽然也有不少的闪光点,但整节课有点像在表演,还不够深刻,让旁人觉得有卖弄自己才华的嫌疑。

  其次,教师范读过多,应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立刻进行模仿,读出真情实感。

  最后,学生无论在齐读还是个人读时,教师应多倾听学生读得是否到位,然后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评。

  总之,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基本完成了预想的任务,诵读的效果还不错,如果能注意以上几点存在问题,如果能再放得开些,在感情上再投入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有关《离骚》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3、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

  1、语文讲义上预习内容(29页)。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屈原)

  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在楚国都城被秦攻破时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罹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三、诵读课文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字词梳理

  1.实词

  苗裔:后代子孙

  考:特指死去的父亲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状

  与:等待

  搴:攀、折

  骐骥:骏马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3.通假字

  锡:同“赐”。

  辟:同“僻”。

  道:同“导”。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状语(介词结构)后置

  五、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参考:

  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号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寅年正当寅月,庚寅的那一天,我降生人间|先父观察测度我初生的时节,一开始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替我取下的大名叫着正则,替我取下的别号叫着灵均|我既有众多的内在美质,又加上美好的才能|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身上,把秋兰联成饰物挂在身边|我自念光阴如流水逝去,忧心岁月不会等待我|早起拔取阰山上的木兰,晚入洲泽采摘宿莽|时光飞逝不停留,春天和秋天递相替代|想到草和木都时刻地在凋零,怕的是理想的君主也要早衰|为什么不把握年岁壮盛的时机,丢弃秽恶的行径,为什么不改变这不善的法度|我驾着骏马正要打算去奔驰,你随我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语文讲义30页6-13题。

  第二课时

  一、抽生翻译课文

  二、 文本研习:

  1.概括1--2句诗的大意。

  明确:写屈原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

  2.诗人为什么要表白自己的出身高贵呢?

  明确:是说明自己与楚王是同宗,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3.3-4句写了什么?

  明确:介绍自己美好的名字。

  4.5-8句写了什么?

  明确:介绍自己美好的名字。

  5.为什么要写这些?

  明确:表现出诗人高度的庄重与自爱。

  小结: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这都是上天与先人赐予,而具有美好的品格和才能则是因为自己注重修养。

  6.看5-6句写了什么?

  明确:写自己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

  7.从介绍出身的高贵到宣扬自己的“内美”和“修能”体现了什么?

  明确:体现了诗人对人格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8.7-10句写了什么?

  明确:写了诗人的焦虑。

  9.有哪些焦虑?

  明确:对一心报国的屈原而言,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逝去,而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德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诗人担心虽怀有一腔热忱,无nai“美人”不识。

  10.看最后4句写了什么?

  明确:写诗人善意的劝告和昂扬的呼喊。他劝告“弃秽兮”、“改此度”,他呼喊“道夫先路”。

  11.诗人写这些表明了什么?

  明确:前两句表明身处逆境仍心存祖国,有拯救国家的赤子之心。|后两句表明他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顶天立地的人。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意味着人的觉醒。

  小结:在漫长的专制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

  三、课堂小结:从节选的这部分诗中,我们即可以看出屈原时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虽然当时的世界黑暗笼罩,诗人却总是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即使遭遇厄运,诗人也总是坚持真理,崇尚高洁,高擎爱国主义之纛,甘做时代的引领人。从这种意义上讲,诗人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光辉榜样。

  四、拓展延伸:

  《史记》中有一段文字对屈原的精妙描绘,古往今来,备注推崇,现选取一段,阅读后,完成后面题目。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作者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

  (2)解释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

  A.人穷而反本 B.谗人间之 C.靡不毕见 D.其文约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作者认为,屈原不被世人容纳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大王偏听偏信,小人谗言离间,因而忧愁幽思。

  (2)处境困顿 离间 显现 简洁

  (3)他所运用的语言小但是它们的意义深远广大;推及这种品志,即使与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4)屈原志洁行廉,与世俗格格不入,故遭受排挤流放。

  五、布置背诵全诗,做讲义有关习题。

有关《离骚》教案 篇4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六、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业: 

  背诵课文。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六、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业: 

  背诵课文。  

有关《离骚》教案 篇5

  【教学目标】理解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共同探讨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步骤】

  一、导引:

  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个人物有关?

  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屈原)

  二、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任楚国三闾大夫,位尊贵显。在矛盾的旋涡中,屈原如果要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只要不说话或是少说话就行了。他在遭受楚怀王猜忌的情况下,仍然忠心耿耿,他是爱国者,他的眼睛中只有“国”之命运,不一定有“君”的权威;他实在是因为看到了楚国人民的苦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并不在意楚王爱不爱他。这些是“民为贵,社稷次,君为轻”的思想在他行为原则中的体现。以楚王为代表的“国”不爱他,并不妨碍他的爱民和爱国……

  三、《离骚》简介: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多字。《离骚》用第一人称和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神话式的艺术形象“吾”――“灵均”。《离骚》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写照……对“离骚”二字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说:“离骚者,犹离忧也。”东汉班固的《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愁也。”东汉王逸的《离骚经序》说:“离,别也;骚,愁也。”教科书节选的是第一部分。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民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四、布置学生结合文下注释将原诗译成现代文。

  参考:

  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号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寅年正当寅月,庚寅的那一天,我降生人间|先父观察测度我初生的时节,一开始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替我取下的大名叫着正则,替我取下的别号叫着灵均|我既有众多的内在美质,又加上美好的才能|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身上,把秋兰联成饰物挂在身边|我自念光阴如流水逝去,忧心岁月不会等待我|早起拔取阰山上的木兰,晚入洲泽采摘宿莽|时光飞逝不停留,春天和秋天递相替代|想到草和木都时刻地在凋零,怕的是理想的君主也要早衰|为什么不把握年岁壮盛的时机,丢弃秽恶的行径,为什么不改变这不善的法度|我驾着骏马正要打算去奔驰,你随我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

  五、问题探讨:

  1、概括1--4句诗的大意。

  写屈原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

  2、诗人为什么要表白自己的出身高贵呢?

  是说明自己与楚王是同宗,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3、为什么要写降生时刻的不平凡?

  意在标明降生在这一时刻,“生的伟大”,像是负有上苍的使命来到人世,天降大任于斯人。

  4、5-8句写了什么?

  介绍自己美好的名字。

  5、为什么要写这些?

  表现出诗人高度的庄重与自爱。

  *小结: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这都是上天与先人赐予,而具有美好的品格和才能则是因为自己注重修养。

  6、看9-12句写了什么?

  写自己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

  7、从介绍出身的高贵到宣扬自己的“内美”和“修能”体现了什么?

  体现了诗人对人格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8、13-20句写了什么?

  写了诗人的焦虑。

  9、有哪些焦虑?

  :对一心报国的屈原而言,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逝去,而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德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诗人担心虽怀有一腔热忱,无奈“美人”不识。

  10、看最后4句写了什么?

  写诗人善意的劝告和昂扬的呼喊。他劝告“弃秽兮”、“改此度”,他呼喊“道夫先路”。

  11、诗人写这些表明了什么?

  前两句表明身处逆境仍心存祖国,有拯救国家的赤子之心。|后两句表明他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顶天立地的人。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意味着人的觉醒。

  * 小结:在漫长的专制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

  *大结:从节选的这部分诗中,我们即可以看出屈原时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虽然当时的世界黑暗笼罩,诗人却总是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即使遭遇厄运,诗人也总是坚持真理,崇尚高洁,高擎爱国主义之纛,甘做时代的引领人。从这种意义上讲,诗人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光辉榜样。

  六、拓展讨论:

  以屈原的显赫出身和他的才干,他在那样的压迫和围攻下可以另有所图,就如现代社会常说的“人才流动”,况且在他的时代,苏秦、张仪、吴起、韩非等等,都是在离开故土之后有所作为的,成为“名人”的,屈原为什么那样的执着?请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注意:积极发动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

  七、补充背诵的名句。

  1、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八、布置背诵全诗,做《导学练》有关习题。

  *教学后记

有关《离骚》教案 篇6

  [教材解读]

  《离骚》是屈原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楚辞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余字,分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第一部分从开关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平,并回顾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第二部分从“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由此引发向重华陈辞的情节。这是现实社会现幻想世界的一个过渡。然后是巡行天上。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第三部分从“索夐茅以筳篿兮”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之令人悲怆!末尾一小节为礼辞。“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表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禽鸟寄托情意。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离骚》是“发愤”之作,司马迁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因此理解屈原的人生困境就显得特别重要。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他“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起用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目光。但他的这些主张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浊的人间世中处处碰壁,他的诗人气质也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君王的疏远和群臣的嫉恨这是必然之事,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两次流放事件。第一次是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带。两次放逐使屈原从权力的中心被挤迫到了边缘,他陷入了现实和心灵的双重困境。举世皆浊之中,他孤立无援;而在独醒时刻,他又不得不面对灵魂的拷问。当强秦攻破故国的时候,他只好怀着忠诚和绝望自沉汨罗江。

  当陷入这样一种孤独的人生困境之时,一切似乎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驱遣,只有文字可以成为他形影相吊的忠实伴侣,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这发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灵魂暂得栖居和慰藉。

  屈原的一生以“好修”为务,以“美政”为鹄的,他在乱世中上下求索,虽然他的忠诚不曾挽救故国的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千百年来,他是天下百姓深切怀念的一个对象,也是知识分子价值天平上的一个重要的心灵砝码,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读屈原作品,我们可以读到屈原的心路历程。《离骚》更是如此,因这是自传性作品。虽然教材只是节选其中一小部分,但亦窥一斑而知全豹。解读这些文字时宜结合屈原的人生困境来捕捉潜藏在字里行间的复杂况味,做到人文互解。当然也不能放弃对艺术风格的`欣赏。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困境;

  2、体味诗语中蕴含的复杂情绪;

  3、重构屈原形象;

  4、了解楚辞的特点学会诵读。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一、二、三。

  2、难点:目标二、三。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鉴赏法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他“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起用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目光。但他的这些主张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浊的人间世中处处碰壁,他的诗人气质也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君王的疏远和群臣的嫉恨这是必然之事,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两次流放事件。第一次是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带。两次放逐使屈原从权力的中心被挤迫到了边缘,他陷入了现实和心灵的双重困境。举世皆浊之中,他孤立无援;而在独醒时刻,他又不得不面对灵魂的拷问。当强秦攻破故国的时候,他只好怀着忠诚和绝望自沉汨罗江。

  当陷入这样一种孤独的人生困境之时,一切似乎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驱遣,只有文字可以成为他形影相吊的忠实伴侣,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这发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灵魂暂得栖居和慰藉。

  屈原的一生以“好修”为务,以“美政”为鹄的,他在乱世中上下求索,虽然他的忠诚不曾挽救故国的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千百年来,他是天下百姓深切怀念的一个对象,也是知识分子价值天平上的一个重要的心灵砝码,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二、了解《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楚辞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余字,分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第一部分从开关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平,并回顾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第二部分从“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由此引发向重华陈辞的情节。这是现实社会现幻想世界的一个过渡。然后是巡行天上。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第三部分从“索夐茅以筳篿兮”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之令人悲怆!末尾一小节为礼辞。“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表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禽鸟寄托情意。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三、了解楚辞

  1、教材第七页注解一有关内容

  2、补充:五、六、七言不等,长短不一,句式灵活,内容更丰富,有“兮”字,相当于“啊”。

  四、指导诵读

  1、逐节轮流朗读,指导正音。

  2、同桌互读,纠音。

  3、听读,听清节奏。

  4、分组试读,读出节奏。

  5、教师范读。

  6、学生齐读。

  五、理清诗脉

  默读全诗,找出体现诗脉的句子(或关键词)

  明确:内美—修能-抚壮-弃秽(改度)-中情

  六、细读鉴赏

  诗歌语言最妙之处不在说了什么,而在于没说什么,这没说出来的部分留我们以无限的审美空间,请细读全诗品味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意蕴,说说自己最有体会的地方。

  明确:主要体味如下词句的意味,先作形象还原充分感受。

  关于内美:帝 皇 贞于 降 初度 正则 灵均

  关于修能:扈 纫 朝搴 夕揽 木兰 宿莽

  关于抚壮:草木 美人

  关于弃秽:道夫先路 三后 得路 窘步 踵武 荃不察 中情 謇謇 忍而不能舍 灵修 改路

  七、归纳形象

  从诗歌中我们读到了一个屈原的形象,他是怎样的?请结合相关诗句说说。

  明确:高贵 高洁 忧国 忧民 孤独 唯美 理想 执着

  八、延伸讨论

  屈原的忠诚未能挽救故国于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永恒的尊敬。在民间,人们以端午节的仪式来表达自己的哀思;在知识分子人,更是在屈原精神感召下开始自己的上下求索。

  1、据你所知,这些人都是谁?

  明确:学生发言讨论。

  2、教师举例:鲁迅《自题小像》和海子《亚洲铜》

  3、今天,假如要继承和发扬屈原精神,你要做鲁迅还是海子,抑或第三种人?

  明确:学生讨论。无论要做什么,最重要的是做你自己,屈原最重要的是在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时候,清醒地做了一回自己。

  九、课外作业

  1、阅读《阅读屈原》一文。

  2、以“阅读屈原”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3、背诵前六节。

有关《离骚》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预习案

  【预习指导】

  1、走进新课: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离骚》作者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纪念对联)

  2、阅读新课。反复朗读课文,对照注解弄清句意。诵读注意以下几点: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3、课前思考

  (1)屈原的作品大多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离骚》常运用哪些表现手法?

有关《离骚》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品质,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

  学习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学习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二)自主 合作 探究

  1、关于作者及《离骚》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

  (3)质疑释疑

  ①、重要词语,注音并解释

  苗裔( ): 孟陬( ): 揆( ): 扈( ) : 辟芷( ): 汨( ): 搴( ): 阰( ):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来吾道夫先路也: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

  字余田灵均。 名词用作动词

  ④特殊句式

  1、恐年岁之不吾与:

  2、肇锡余以嘉名

  ⑤翻译全文:

  (4)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

  第一节:叙述自己的家世出身和名字美好的意义。

  第二节: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

  第三节: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王采纳的痛苦心情。

  (5)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

  第 二 课 时

  一、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 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

  (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3)分析特色:

  1、象征手法的运用

  芳草香木:象征高尚的品德

  佩带香草:表明屈原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洁

  美人:比喻君王

  2、灵活的诗歌体式

  “骚体诗”:将“兮”放在单句的末尾,两句一韵。

  三、探究阅读

  (1)《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明确

  (2)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

  可以理解:

  (3)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

  四、随堂练习

  1、注音并解释该词语:

  ⑴ 苗裔

  ⑵ 孟陬

  ⑶ 揆

  ⑷ 肇

  ⑸ 重

  ⑹ 扈

  ⑺ 辟芷

  ⑻ 汩

  ⑼ 搴

  ⑽ 阰

  2.填空:

  屈原,字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战国时期___________国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开创了一种新诗体___________,又因以屈原作品《___________》为代表,所以,后世也称此诗体为___________。

  《离骚》,是《楚辞》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者,犹___________也,意为屈原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五、背诵默写全文

  【总结】最新一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也会为您收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二语文教案:离骚学案”能给您带来帮助!下面请看更多频道:

  更多频道:

  高中频道 高中英语学习

有关《离骚》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了解“楚辞”及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疏通生字、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代楚国人。初辅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到守旧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所作《离骚》《九章》《九歌》等篇反复陈述其政治主张,揭露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2.楚辞及《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3.《离骚》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二、自学质疑

  1、自读课文,掌握重要词句。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肇锡余以嘉名

  扈江离与辟芷兮

  来吾道夫先路

  (2)、指出词类活用并解释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纫秋兰以为佩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不抚壮而弃秽兮

  (3)、指出特殊句式并还原

  恐年岁之不吾与

  肇锡余以嘉名

  2、熟读并理解文意,将有疑问的字词句整理在下面方框内。

  3、熟读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曾意。

  三、检测反馈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2.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3.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4.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5.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6.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7.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8.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诗比喻和移情手法的运用

  2、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一、互动研讨

  1、作者从远古帝颛顼写起,这样介绍自己的家世有什么作用?

  2、诗中的“香草”“美人”比喻什么?

  3、诗人用“扈江离与辟芷”和“纫秋兰以为佩”比喻什么?

  4、“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又比喻什么?

  5、“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6、节选部分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本诗在写作上有什么艺术特点?

  总结反思:

  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检测反馈

  1、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颛顼(zhuānfán)孟陬(zōu)

  揆余初度(kuí)肇事(zhào)

  B.扈江离(hù)纫秋兰(rèn)

  重之以修能(chónɡ)搴阰(qiānpí)宿莽(sù)污秽(huì)

  C.道夫先路(dǎo)骐骥(qíjì)

  纯粹(cuì)申椒(jiāo)

  D.窘步(jiǒnɡ)险隘(ài)

  踵武(zhǒnɡ)荃不察(quán)

  2、下列各项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皇考(大)嘉名(美、善)

  扈江离(被、披)搴阰(攀折)

  B.修能(长、美好)抚壮(持,凭借)

  纯粹(美德)耿介(大)

  C.踵武(脚步)惮灾(怕)

  中情(内心)灵修(远)

  D.羌中道(楚辞中特有的语气词)

  齌怒(疾速)捷径(邪出)皇舆(喻国家)

  3、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有关《离骚》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离骚教案。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习1—7节。

有关《离骚》教案 篇11

  一、课文悟读

  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英名和诗作千古流芳、万代传诵。其人、其文同在中国和世界人格和文学的境地树立起令人敬仰的巍峨丰碑。其抒发情怀、叙写心境的长诗《离骚》当是其中最有影响、最具说服力的明证。

  高阳苗裔、伯庸后人,孟陬庚寅,从天而降;皇赐之名正则,授之字灵均。像屈原这样集天地灵秀于一身的天才人物,世上可谓稀而又少。然而,即便是一颗璀璨无比的星斗,落入污秽遍地的肮脏环境中,也难彰其美。一个爱国爱民的王室重臣,却因“哀民生之多艰”进谏昏庸无能的楚怀王,落了个“朝谇而夕替”的可悲结局。令人痛惜!

  正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由此可见其行文的背景及感情的基调。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是《离骚》的主体,也是它的精华。从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或忧郁悲哀或仰天长啸或低头苦吟的诗人形象;仿佛可以想像到阴霾蔽日、黑云压城的险恶环境,仿佛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环境里苦吟诗人热血的冲涌、脉搏的跳动;仿佛可以谛听到使人悲郁感怀、哀国哀民的无奈叹息;仿佛……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他热爱祖国、关注民生、关心民众的真实写照;“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他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铮铮誓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是他恪守清白、保全节操的有力呐喊;“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是他坚守志向、忠贞不移的坚定信念……凡此种种,都足以使我们对这位千古诗圣赞叹不已,敬仰有加。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中或许只能遭遇不幸,这是诗人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但诗人却能在那样的悲哀中坚守着“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的信念。令人叹服!

  愿我们都能从诗人的经历与文字中学会正直,学会坚韧,学会宁死不屈,学会无怨无悔。

  二、亮点探究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此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境界?

  探究学习:一个爱国诗人,关心国运,关心民生是他心之所系。但在那个时代里,人民的生活艰难悲惨,不能不使诗人哀叹不已,伤感有加。作为一个几遭贬抑的封建士大夫,却只能仰天长叹,掩面哭泣。

  2、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一位“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俊杰,当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却为何“朝谇而夕替”?

  探究学习:德才兼备,一心为国,直言进谏,据理力争,却几遭谗陷,多次流放。可见当时王室的黑暗,国君的昏庸。

  3、如何理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的思想内涵?在后文中,哪些地方还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思想?

  探究学习:坚守正直,恪守高洁,一心向善,九死未悔,这是屈原人格的写照,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这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文中有最好的注脚,“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便是最好的明证。

  在后文中,体现作者这种思想的句子还有:“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之信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余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

  4、诗中的“鸷鸟”“方圜”各指代什么,这种写法有何好处?除此之外,本诗还有没有用到这种写法的句子?试找出来,加以分析。

  探究学习:“鸷”是雄鹰,“鸟”是凡鸟,它们分别比喻君子和小人;“方”是方枘,“圜”是圆凿,比喻根本不相同的两种人。这样写,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学色彩,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给读者以较深刻的印象。这种写法,在本诗乃至屈原的所有诗中都有不同程度地运用。诸如本诗中的“蕙”“蛾眉”“兰皋”“椒丘”“芰荷”“芙蓉”“芳”繁饰等均比喻高尚的节操、美好的品行、崇高的理想;而“众女”“泽”等则比喻小人,肮脏污秽的东西。这种写法,形象鲜明,情感意识强烈,使诗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选题设计

  1、屈原人格之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屈原,不能不涉及屈原的人格,即其思想、人品、情操和情感的综合。要全面研究屈原的人格,应从古今文献资料的记叙中,尤其是他的文章作品中寻踪访幽、探情究事。要全面地了解屈原、有独创性地认知屈原,不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要从众多的文献资料中探求人所未见、人所未识的东西,当然,这不能凭空设想,一定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

  参读书目:

  ⑴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⑵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⑶ 《楚辞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

  2、从屈原的作品看“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

  研究方法:

  对该问题的研究中,应立足“楚辞”本身,将研究的领域拓展扩大到后世乃至今日的文学作品中,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并掌握其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

  参读书目:(同前一题)

有关《离骚》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1、预习正音见文下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一、导入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楚辞的特征,“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诵读课文

  1、录音机或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任务:

  1、初步感知,

  2、疏通字词,

  3、把握主旨

  教学流程:

  一、翻译课文(抽查)

  二、字词小结

  1、实词

  苗裔:后代子孙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状 搴:攀、折 骐骥:骏马 申椒:申地产的椒 昌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 惮:害怕 捷径: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脚后跟 荃: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忠贞的样子 羌: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纯粹:美德,完美

  代替序言的文章1、不搀杂别的成分2、副词,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近路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关于军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道:通“导”,向导正:通“证”,作证,为证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三、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离骚》内容及写作特色

  一、想像练习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和风度?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句)身披香草,具有美丽的华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句)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句)

  嫉恶如仇,鄙视小人(唯句)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句)

  二、问题探讨

  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三、揣摩探究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用众芳,椒、桂、蕙、 比喻群贤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试举例。

  对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

  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四、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

  (1)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加之以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2)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婉转动人。

  2、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屈原精神品质的句子,并摘抄。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对偶句式的运用。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五、研究性学习

  面对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教学后记:

有关《离骚》教案 篇13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锁定重难点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 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 合作 探究

  1关于作者及《离骚》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

  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yì):后代子孙 孟陬(zōu):正月 揆(kuí)揣度 扈(hù)被、披 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 汨(y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岭上 骐骥(qíjì)骏马 申椒(jiāo) 申地产的椒 蕙茝(chǎi)香草名

  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 惮(dān):害怕 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zhǒng):脚后跟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

  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 通“证”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 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4)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