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骗安全教案

2024-01-14

防骗安全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知道公鸡因贪吃、爱听恭维话导致上当的原因。

  2、学习用推理的方法推测并大胆表达公鸡屡次受骗的情节,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3、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4、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二、教学准备:

  利用多媒体制作:背景图;故事角色、与故事背景相对应的图示、字卡,配乐故事。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A段故事,理解角色特点。

  1、前几天,我们已听过《金鸡冠的公鸡》中的第一段,知道了公鸡第一次受骗的经过。狐狸是怎么引诱公鸡的?谁能来学着狐狸的样子对公鸡唱一唱呢?

  听了这首儿歌,你们感觉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

  2、从公鸡的受骗中你们感觉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公鸡?

  3、公鸡被狐狸抓住以后,它们一路上都经过了哪些地方呢?

  (二)根据角色特点,推理故事情节。

  1、根据猫与画眉鸟、狐狸的特点,推测情节的发展。

  (1)那如果你们是猫和画眉鸟临走的时候,会对公鸡说些什么呢?这次它们交代公鸡时的语气会是什么样的?

  (2)狐狸听说猫和画眉鸟不在家,它又会动什么坏脑筋呢?

  (3)当狐狸唱完这首赞美诗,公鸡的反应会是什么样的呢?

  2、感知并理解公鸡再次受骗的原因。

  (3)可公鸡始终不为所动,那如何才能骗到公鸡呢?就让我们一起听听这只狐狸是如何说的?

  (4)这次狐狸为什么说“母鸡把它们捡起来,就是不给公鸡”?

  3、从这儿,你们又发现了公鸡的哪些弱点?

  4、当狐狸带着公鸡跑回狐狸洞时,公鸡继续“喔喔”地喊救命,谁学着公鸡的口吻来喊一喊?

  (三)感知三次受骗的过程,归纳公鸡的特点。

  按理说,公鸡受狐狸骗过两次后,应该不会再上当了,可事情到底是如何的呢?请小朋友继续往下猜一猜。

  1、你们想,公鸡已经受骗两次了,猫和画眉鸟更加担心了,所以它们临走的时候又会如何对公鸡说呢?从猫和画眉鸟三次关照公鸡的语气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2、狐狸听说猫和画眉鸟不在家,又一次来到了窗子下面,它可能会故伎重演,于是把前两次唱的歌又对着公鸡摇头晃脑地唱起来。

  3、两首儿歌都唱完了,可是公鸡仍然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你们想,当小豆和麦子都骗不了公鸡,狐狸又可能会想出什么好吃的来欺骗公鸡呢?

  4、那狐狸第三次到底又是怎样唱的呢?

  5、你们想,当公鸡听到这里时会怎么样?

  (四)提升归纳公鸡的特点,感悟蕴涵的寓意和哲理。

  故事发展到这里,公鸡前后一共受骗了三次,你们明白公鸡一次次受骗的原因了吗?

  (五)完整倾听故事,整体感受原著。

  刚才我们一起创编了《金鸡冠的公鸡》这个故事。其实,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童话,是俄国的大文学家托尔斯泰老爷爷编写的。

  那么,最后猫和画眉鸟到底有没有救出公鸡呢?还是让我们一起完整地听一听这个故事吧!

  附故事:

  金鸡冠的公鸡

  从前有一只猫,一只画眉鸟,还有一只公鸡--一只金鸡冠的公鸡。他们住在树林子的一间小房子里。

  有一回,猫和画眉鸟要到树林子里去砍柴,他们临走的时候,叮嘱公鸡说:"我们走得很远,你在家里看门,一声也不要响。狐狸走来的时候,你千万别把头探到窗子外面。"

  狐狸听说猫和画眉鸟不在家,就跑到小房子前面来,坐在窗子下面唱歌。他唱道:"公鸡呀公鸡,金鸡冠的公鸡,你的脑袋油光光,你的`胡须丝一样,你把头探出窗口,我给你吃颗小豆。"

  公鸡忍不住了,把头探出窗口。狐狸一把抓住他,就往狐狸洞跑。

  公鸡于是"喔喔"地叫救命:"狐狸把我抓住,走过黑幽幽的森林,跨过急腾腾的河流,翻过高耸耸的山头……猫啊、画眉鸟啊,来救救我吧!"猫和画眉鸟听见了,马上来追,从狐狸手里把公鸡救回来。

  过了些时候,猫和画眉鸟又要到树林子里去砍柴,临走的时候,他们严历地叮嘱公鸡说:"你待在家里,千万别把头探到窗子外面。我们这次走得更远,是听不见你的叫喊声的。"

  他们刚走,狐狸又来了。他坐在窗子下面唱道:"公鸡呀公鸡,金鸡冠的公鸡,你的脑袋油光光,你的胡须丝一样,你把头探出窗口,我给你吃颗小豆。"公鸡坐在那里一声不响。狐狸接下去又唱:"孩子们跑啊跑,麦子撒了一地,母鸡把它们捡起来,就是不给公鸡……"公鸡忍不住了,把头探出窗口:"喔喔喔!干吗不给?"狐狸一把抓住他,就往狐狸洞跑。

  公鸡于是"喔喔"地叫救命:"狐狸把我抓住,走过黑幽幽的森林,跨过急腾腾的河流,翻过高耸耸的山头……猫啊、画眉鸟啊,快来救救我吧!"

  猫和画眉鸟听见了,转身就来追赶。猫在地上跑,画眉鸟在天上飞。他们赶上了狐狸,猫用爪子抓,画眉鸟用嘴啄,把公鸡救回来了。

  过了些时候,猫和画眉鸟又要到树林子里去砍柴,临走的时候,非常严历地叮嘱公鸡说:"你千万别听狐狸的话,千万别把头探到窗子外面。我们这次走得更加远,是听不见你的叫喊声的。"

  猫和画眉鸟这回去砍柴,走得很远很远。狐狸又来了。他坐在窗子下面唱道:"公鸡呀公鸡,金鸡冠的公鸡,你的脑袋油光光,你的胡须丝一样,你把头探出窗口,我给你吃颗小豆。"公鸡坐在那里一声不响。狐狸接下去又唱:"孩子们跑啊跑,麦子撒了一地,母鸡把它们捡起来,就是不给公鸡……"公鸡还是一声不响。于是狐狸接下去唱:“人们跑呀跑,核桃撒了一地,母鸡把它们捡起来,就是不给公鸡……”公鸡忍不住了,把头探出窗口:"喔喔喔!干吗不给?"狐狸一把抓住他,带回自己的狐狸洞去。他走过黑幽幽的森林,跨过急腾腾的河流,翻过高耸耸的山头……

  尽管公鸡叫了又叫,喊了又喊,猫和画眉鸟都没听见。等到他们回家,公鸡没有了。

  猫和画眉鸟于是跟着狐狸的脚印走。猫在地上跑,画眉鸟在天上飞……跑啊跑啊,飞啊飞啊,他们来到了狐狸洞口。猫调好琴弦弹起来:“特令令,勃令令,金弦线的小提琴。狐狸在不在家中,在那热烘烘的狐狸洞?”

  狐 狸听了又听,心理想:是谁琴弹得那么好,歌唱得那么甜,让我去看看吧。他于是爬出洞口,猫和画眉鸟一把抓住他,猫用爪子抓,画眉鸟用嘴啄,又抓又啄,狐狸痛得逃走了。他们救出了公鸡,用树皮篮子捧回家去。从此以后,他们太太平平地过日子,狐狸再也骗不了公鸡啦!

  公鸡小百科:公鸡,家禽,品种很多,翅膀短,不能高飞;啼能报晓。

防骗安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跟陌生人走。

  2、了解和掌握一些和陌生人相处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有关的片四张。

  2、请一位幼儿不认识的阿姨扮演陌生人,并设置表演情境。

  3、玩具、果冻、巧克力。

  活动过程

  一、故事《沙沙和陌生人》

  1、讲述故事《沙沙和陌生人》:变色龙沙沙独自在院子里玩,这时一个陌生人问他公园怎么走,沙沙有礼貌地告诉了他该怎样走,陌生人非常感谢沙沙。回到家里,沙沙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沙沙,你做得对!不过还有一些事情你要多加注意。”沙沙连忙问妈妈:“还有什么事情应该注意的呢?”

  2、集体讨论:

  (1)妈妈为什么说沙沙做得对?

  (2)我们来猜猜妈妈还对沙沙说了哪些应该注意的事情?

  3、出示片:

  一:陌生人要你跟他出去玩时,你不能跟他一起去。

  二:陌生人给你礼物或好吃的东西时,你不能要。

  三:陌生人要去你家时,你不能带路。

  四:陌生人硬拉你跟他走时,你要反抗,大声呼救。

  二、情境练习

  情境一:一个陌生的叔叔对一位小朋友说:“小朋友你真可爱.我请你吃果冻。”接着又拿出玩具给他玩。

  集体讨论:能不能接受陌生人的礼物,应该怎样对他说?

  情境二:一个陌生的阿姨敲门进入教室,对某幼儿说:“我是你妈妈的好朋友,她今天没有空来接你。让我送你回家,跟我走吧。”

  教师提醒:(1)你认识她吗?

  (2)如果你不认识她.能不能轻信她的话?

  (3)那你应该怎么对这位阿姨说?

  教师小结:对待陌生人要有礼貌,但不能轻易相信他们的话,尤其是不能跟陌生人走。

  三、结束活动

  提醒幼儿外出时不要离开集体和成人,遇到陌生人不能轻信。

防骗安全教案 篇3

  针对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认知差,自我防范意识弱的特点,设计此次活动。因为孩子的安全是第一位,平时要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使孩子从小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安全时时刻刻在心中。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不跟陌生人走,不相信陌生人的话。

  2、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1、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辨别陌生人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

  2、陌生阿姨。

  活动过程

  一、课件出示情境表演

  1、小林在路边等妈妈,突然有一位陌生人对小林说,他要带小林去找妈妈。

  2、小红自己在家玩,这时突然有人敲门,告诉小红说,她是妈妈单位里的阿姨。妈妈有事不能回来了,让小红去阿姨家玩。

  二、组织小朋友们讨论

  1、看了情境表演你都知道了什么?

  2、什么是陌生人?能和陌生人走么?

  3、能相信陌生人吗?为什么?

  小结:

  遇到陌生人时不能轻易相信陌生人,不能和陌生人走。

  三、情境练习

  1、放学了,这时一个陌生人对一个小朋友说,你妈妈有事让我来接你。

  看了这个表演让小朋友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意见,怎么说?怎么做?

  2、小朋友做游戏时,突然一位小朋友哭了,这时一位陌生人拿一块糖,对哭的小朋友说,我给你糖吃,不哭好么?

  通过第一个情境表演小朋友知道了不能和陌生人走,不能相信陌生人的话。所以第二个情境一表演完老师还没有提示,小朋友马上就说不能要陌生人的东西吃,陌生人能把人骗走。

  教学反思

  在此次活动中,我设置了两个与实际生活非常贴近的情境,激发儿童的兴趣。特别是有些小朋友,在我没有提示的情况下马上就能认识到不能和陌生人说话,不能要陌生人的东西吃等。

防骗安全教案 篇4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社会上、电视剧中经常有小孩被拐骗的事件,不法分子通常抓住孩子年龄小,缺少防范心理,容易听信别人的特点,利用引诱、强行等手段实施犯罪;教师、家长都应该把拐骗者的欺骗伎俩告诉孩子,并教育孩子如何避免被拐骗,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解脱,同学们也应该掌握防拐骗安全知识,提高警惕和分辨是非的能力,防止拐骗事件的发生。

  拐骗者常用的诱骗手法

  1.“权威诱惑法”

  这类拐骗者之前做过一些“功课”,他们甚至能叫出孩子的名字,取得他们的初步信任。拐骗者大致会这样说:“我是受你爸爸、妈妈委托,带你回家。”

  2.“物资利诱法”

  这种诱骗方式主要利用了孩子的好奇心。比如:“小朋友,我有一样礼物要送给你,你跟我一起去看看吧。”

  3.“带路引路法”

  诱骗者利用孩子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引诱孩子。就像:“小朋友,你知道去某某商场的路怎么走吗?能不能带我去啊?”

  遇到这类情况,我们千万不能跟他(她)走,因为我们不认识他们,也不了解他们的情况。学生如何避免被人拐骗、绑架?

  1、放学时如果不是自己的亲人来学校接,要及时地告知老师,由老师联系家长,在不能确认的情况下不能跟别人走。

  2、外出游玩时要征得家长同意并将行程告知父母或其他家人,说明大概的返家时间。

  3、养成进出家门随手关门的`习惯,一个人在家时遇到陌生人来敲门,千万不要开门。

  4、上下学、外出游玩、购物时,最好与同学、朋友、家长等结伴同行,节假日人流比较多,和家长上街或外出游玩一定要牵手、紧随家长。

  5、不搭陌生人的便车,不接受陌生人的钱财、玩具、礼物或食物,坚决拒绝他们的诱惑。

  6、驾车的陌生人问路,要与其保持一定距离,不可贴近车身。

  7、不独自通过狭窄街巷、昏暗地下道,不独自去偏远的公园、无人管理的公厕。

  8、不要把家中的钥匙挂在胸前。不要在外人或朋友面前炫耀父母的地位或财富。

  9、遇事先和家长老师商量,不能认为自己什么都会解决,擅自做主往往会导致危险发生。

  遇到有陌生人佯称你家中有紧急事情,需带你离开或带你去找父母时,不可轻信他的话,可立即报告老师、并与父母取得联系,以确认是否属实。

  10、同学们应当熟记自己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以及家长姓名、工作单位名称、地址、电话号码等,以便在急需联系时取得联系。

  如果发现自己被拐卖,你该怎么办?

  警方提示:

  若在公共场所发现受骗或受到威胁,应立即向人多的地方靠近或跑进旁边的机关单位,并大声呼救,寻求帮助;

  如已被控制人身自由,应保持镇静,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设法了解自己所处的地址(省、市、县、乡镇、村、组)及犯罪嫌疑人人数、口音等基本情况;

  向人贩子、买主及相关人员宣讲国家法律,告知严重后果,伺机外出求援或逃走;

  采取传小纸条等方式向周围人暗示你的处境,请求帮助,设法与外界取得联系;

  不要放弃,想方设法,寻找机会向公安机关报案(拨打110电话求助),拨打电话、发送短信或通过网络等一切可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尽快报警,说明你所在的地方、买主(雇主)姓名或联系电话。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幸福源泉,一旦遇到孩子被拐卖的悲剧,孩子的父母、亲人就会痛不欲生。

防骗安全教案 篇5

  引言:

  这个世界变得饿黑暗了,坏人越来越多,也伪装的越来 越好,小朋友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说话哦!通过本次小班教案,从小让幼儿养成独立的性格,让幼儿有能分清善恶的思想,引导不要让幼儿随便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危险找警察叔叔。

  教学目标:

  让幼儿知道不能轻信陌生的话,不能跟陌生人走,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培养幼儿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安全意识,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不去危险的地方玩耍。

  教学准备:

  饼干、巧克力、玩具等,请两位幼儿不认识的阿姨扮演陌生人,并设置好情境。

  教学过程:

  1.讲故事《小华和陌生人》。

  2.组织幼儿讨论:

  (1)他怎么会跟陌生人走的呢?

  (2)结果怎样了?

  (3)小朋友能不能相信陌生人的话?

  (4)小华跟谁走了?

  (5)什么是陌生人呢?

  (6)为什么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

  小结:陌生人可能有坏人,坏人会用好吃的食物、有趣的玩具,或者说好听的话骗小孩,把小孩拐走,使小孩再也不能回自己的家,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陌生人的话,更不能跟陌生人走。

  3.情境练习。学习一些对付陌生人的方法,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情境(一):一个陌生阿姨敲门进教室,对某幼儿说:"我是你妈妈的朋友,她今天没空,让我来接你回家,你跟我走吧……"

  教师提示:

  (1)你认不认识她?

  (2)如果你不认识她,能不能相信她的话?

  (3)小朋友都来想一想,应该对这位陌生人说什么?(让幼儿练习)这样,陌生人见骗不了小朋友,只好走了。

  情境(二):小朋友们正在草地上游戏,一位陌生的阿姨进来,对一位小朋友说:"小朋友真可爱,阿姨给你吃巧克力。"教师提示:陌生人给你的东西能不能吃?为什么不能吃?幼儿在教师的提示下,对陌生人说:"阿姨,我不吃巧克力。"陌生人又拿出玩具给小朋友玩,教师提示:"能不能接受陌生人的礼物?为什么不能?陌生人遭小朋友拒绝后,边走边说:"真拿这些小孩没办法!"

  教学反思:

  一个社会要切实减少犯罪,不仅需要个体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更需要人际之间的信任和友善。“不和陌生人说话”是一种把他人看成地狱的教育,也是一种不健康的教育。

  的确,家长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教育。但我们应该明白,自我保护作为一种生存本领,是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的。孩子们要养成自我保护的良好习惯,并不是“不和陌生人说话”,而是大胆和他人包括陌生人交往,并学会辨别好人与坏人,懂得友善、勇敢和机智。

防骗安全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能跟陌生人走,防止上当受骗。

  2、提高幼儿对陌生人的辨别能力,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1、进行装扮用的头巾,手提包,安全帽、巧克力、玩具等。

  2、请两位幼儿不认识的家长扮演陌生人,并设置好情境。

  教学过程:

  一、观看情景表演“陌生人来了”。

  情景(一)

  请一位家长装扮成陌生人,主动与妈妈不在身边的明明说话,告诉明明:“我是你妈妈的朋友,你妈妈在那边排队买东西,叫我过来带你去找她。”

  情景(二)

  请另一位家长装扮成外婆模样:“小朋友,还认得我吗?我是你们家的邻居,你妈妈突然有急事,让我把你带回家,晚上来我家接你回去。”

  二、交流讨论,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

  1、明明遇到谁了?

  2、什么是陌生人呢?陌生人对他说了什么?

  3、明明应该和陌生人去吗?

  4、如果明明跟陌生人去会发生什么事情?

  5、小朋友能不能相信陌生人的话?

  6、为什么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

  教师小结:遇到陌生人时,不能轻易相信陌生人,不能跟陌生人走。

  三、情景练习,能辨别陌生人

  一个陌生阿姨敲门进教室,对某幼儿说:“我是你妈妈的朋友,她今天没空,让我来接你回家,你跟我走吧……”

  1、你认不认识她?

  2、如果你不认识她,能不能相信她的话?

  3、小朋友都来想一想,应该对这位陌生人说什么?(让幼儿练习)

  接着表演:“你跟阿姨回家吧,阿姨给你吃巧克力”

  4、陌生人给你的东西能不能吃?为什么不能吃?

  幼儿在教师的提示下,对陌生人说:“阿姨,我不吃巧克力。”

  教师小结:陌生人可能有坏人,坏人会用好吃的食物、有趣的玩具,或者说好听的话骗小孩,把小孩骗走,使小孩再也不能回自己的家,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陌生人的话,更不能跟陌生人走。

  四、教学延伸

  如果小朋友一个人在家遇到有人敲门又应该怎么办?

  教师小结:如果在家里不能随便开门让门外的人进来。

  教学反思:

  由于小班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辨别能力也比较缺乏。因此,我们开展了健康教学《不跟陌生人走》我把目标定为:

  1、通过情境教学,让幼儿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

  2、教育幼儿学会保护自己。

  3、初步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根据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的,所以我在教学开始时设计了情景表演,幼儿通过观看情景表演,对陌生人有了较深刻的了解,知道了不认识的人就是“陌生人”。并知道了不能跟陌生人走。

  第二环节是让幼儿解拒绝陌生人的方法。幼儿观看幼儿用书,这三幅图片我是通过三种不同形式来进行教学的。第一幅我让幼儿看后个别回答,并通过师生共同表演对话来巩固丽丽拒绝陌生人的话。第二幅我让幼儿看后讨论:如果你碰到这种事情,你会请谁来帮忙?第三幅我让幼儿来判断奇奇做得对不对?进一步巩固了拒绝陌生人的方法。

  第三环节是教师总结,结束教学。最后一个环节后来我觉得收得有点快,感觉整堂课的环节太少,

  本节教学下来小朋友都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但是真的遇到这种情况的话,我相信小朋友都不会、不知道怎么应对,我还问了小朋友有关家里的情况,比如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没几个小朋友能回答的出来。如果能有一次真的表演,那样更能让幼儿印象深刻,也达到了本节课的要求。

防骗安全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跟陌生人走。

  2、了解陌生人所具有的危险性,树立初步的防范意识。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教学。

  教学准备:

  课件、陌生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播放音乐《我不上你的当》,带幼儿进入教学室。

  二、观看视频《不跟陌生人走》,提问启发。

  1、观看课件,提问:什么是陌生人?皮皮能跟陌生人走吗?

  2、学说:我不认识你,我不跟你走。

  3、如果陌生人强行抱走,又要怎么办呢?如果真的被带走的话会有什么后果?

  三、了解跟陌生人走的危险性及怎样防范陌生人。

  1、了解跟陌生人走的严重后果。

  2、组织幼儿讨论怎样防范陌生人。

  3、教师小结。

  四、角色体验。

  1、教师借故离开,由其他人员扮演陌生人进入教学室。让幼儿体验如何应对陌生人。

  2、教师小结。

  五、念儿歌《不跟陌生人走》出教学室,教学结束。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继续探讨和努力,将安全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不断增强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每位幼儿撑起一把安全的保护伞!

防骗安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能跟陌生人走。

  2、学会保护自己,初步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布置两个场景,分别为“幼儿园”“花园小区”。

  【活动过程】

  一、营造情景,故事导入。

  在“幼儿园”场景中,XX幼儿园的小朋友没有人来接,这时来了个陌生人,这名小朋友跟陌生人走吗?(引出课题)

  二、互动表演。

  请幼儿参与,教师扮“陌生人”与幼儿对话,自称是幼儿的亲戚,引诱幼儿跟随“陌生人”走。

  1、教师在“花园小区”场景中,再次讲述故事:小朋友搬了新家,在楼下玩完后,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这时又来了一个陌生人,陌生人带走小朋友了吗?

  2、幼儿与假扮的.陌生人对话,陌生人拿出好吃的东西或好玩的礼物哄骗幼儿,观察幼儿的反应。

  三、经验分析,提问:

  1、什么是陌生人?

  2、能不能跟陌生人走?为什么?

  3、陌生人要带你们走,你们应该怎么办?

  四、小结

  小朋友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吃陌生人给的食物,不受陌生人给的礼物,不能跟陌生人走。

  五、学习儿歌。

  幼儿园,门儿开.爸爸妈妈都接来。

  毛毛妈妈没有来.急得毛毛哭起来。

  陌生人,走过来,干万不要去理睬。

  别乱跑,慢等待.爸爸妈妈一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