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

2024-01-13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 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 :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1]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1、文言常识。

  2、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学习难点:

  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

  教学方法:合作中探究,探究中竞赛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文学习跨越千古,纵横千里,这不,我们刚刚离开春秋的战场,很快就进入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不听曹刿论战争;我们要陪同邹忌一起去劝谏威王,学学他的劝人方法。

  二、我问你答——读通文字(多媒体展示)

  闯关一:必答-检查预习。

  1、赛读。(能反串得1分,每出现一处读错的地方扣1分)

  2、释词。(给对方组出5个你认为能难住对方的词语,1个1分)

  3、译句。(老师抽查)

  4、《战国策》常识知多少?(老师抽查)

  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编纂,后经西汉未年 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其体例为 ,全书共 策,着重记录了 。

  明确:刘向 国别体 12 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

  三、我们探究——读懂文意:(多媒体展示题目)

  闯关二: (抢答:言之有理就得分,有理有据 得2分)20

  1、解释文题: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课文在写法上是由多个“三”组合而成的,你能用“三”来概括本文的内容吗?(讨论板书)

  3、分析人物形象:

  (1)、说说“邹忌”:(多媒体出示:人物参考: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kūn)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多媒体出示)思考:邹忌为什么劝谏?怎样劝谏?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邹忌是个 人 ,我从 看出来。

  明确:供你参考:

  邹忌是个头脑冷静,善于思考的人,我从他“三问”后的“三思”看出来;

  邹忌是个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的人,我从他“三思”后的“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重点分析“三比”(并板书):

  问题①:文中的“三比”可以理解成哪几种“比”呢?

  讨论明确:可组成“对比”:家庭小事和国家大事形成对比,以小见大,小事中寓大道理。

  还可组成“类比”:邹忌、齐王都是人,两人身份地位都很高,两人都有受蒙蔽的事,形成同类比较,邹忌的.切身体验更容易让齐王接受。

  还可组成“暗比”:妻、妾、客喻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小家喻国家。形象具体,真切自然。

  还可组成“排比”:邹忌的话构成排比,使说理很有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问题②:“三比”中,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责任在谁?

  讨论明确: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责任在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受蒙蔽的根本原因在于齐王的权威。这样,就使齐王在得意于自己位高权重的同时,高高兴兴地接受了他的劝诫,劝得很委婉。

  (2)、谈谈“齐王”(多媒体出示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思考:齐王如何纳谏?纳谏结果如何?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我从 看出,齐王是个 人。

  讨论明确:(多媒体出示)齐王是个闻过则改,明智果断的人,我从他的“善”和“三策”(三赏)看出来;

  齐王是个 从谏如流,兴利除弊的人,我从他的“三赏”和“三变”看出来……

  四、我要练练——中考题型:

  (闯关三:风险题,答对加分,答错减1分)

  (一)、中考题型语言方面需注意:

  1、请用/标出停顿:4分

  ①.今 齐 地 方 千 里

  ②.我 孰 与 城 北 徐 公 美

  2、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暮寝而思之( )

  ②今齐地方千里( )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提示学生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

  3、翻译句子:4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王之蔽甚矣

  提示学生:倒装句和被动句的翻译方法

  (二)、中考题型内容方面举例:

  4、你认为邹 忌讽齐王纳谏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2分)

  5、你能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撷取一两件由于不善劝谏而不得善终的事例来佐证邹忌成功的秘诀? (2分)

  明确:善用类比、以小见大,设喻论证;把握对方心理,委婉含蓄,点到为止。

  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

  6、附加题:

  联系现实生活,你从本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呢?(可以从领导者、被领导者、普通人角度考虑)6分

  仅供参考:

  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

  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

  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总结齐读古人谏言。(多媒体展示)

  五、布置作业:(见学案)

  板书: 邹 忌 讽 齐 王 纳 谏

  (1节):三问、三思↓ (2节) 三比 ↑(3节):三赏、三变→(4节)

  对比 ↓

  类比 皆朝于齐

  暗比

  排比

  (委婉)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句子与成语中加线字,读音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朝令夕改 A、朝服衣冠 间不容发 B、时时而间进

  一言蔽之 C、王之蔽甚矣 罄竹难书 D、上书谏寡人者

  2、省略的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与之坐谈,问之 B、又弗如远甚

  C、暮寝而思之 D、于是入朝见威王

  3、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4、选出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句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的“讽”字,正确的理解应是

  A、从反面讽刺批评 B、从正面说服教育

  C、用含蓄的话嘲讽 D、用委婉的话劝告

  6、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7、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朝服衣冠

  C、登泰山而小天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与“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有”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孙权据有江东 B、蜀之鄙有二僧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9、为下列句中的“莫”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没有谁 ②不要 ③不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朝廷大臣莫不畏王

  D、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

  E、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10、对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城北徐公的衬托,邹忌的妻、妾、客的赞美,极力渲染,突

  出邹忌“形貌昳丽”。

  B、写邹忌在听到妻、妾、客赞美后领悟到的道理。

  C、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从中悟出道

  理。

  D、反复说明邹忌之美,并揭示出邹忌美的原因。

  11、下面几句话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今齐地/方千里

  C、今齐地方/千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14、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

  D、吾与徐公孰美? 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15、按设喻的内在关系连接相关的项:

  ①妻A、宫妇左右

  ②妾B、四境之内

  ③客C、朝廷之臣

  16、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史书。全书篇,着重记载了。该书是由时期的编订而成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7、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答案

  18、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能谤讥于市朝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③期年之后,……

  ④王曰:“善。”乃下令

  19、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请按

  下列要求填空

  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等级:。

  ②纳谏后的三大变化:;;。

  20、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译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 篇4

  【导入新课】

  齐读课文。

  【新课探究】

  一、分析阅读第三段:

  1、本段中三个"下"字,各应怎样理解?

  答:第一个是发布的意思,第二个是下等的意思,第三个也是发布的意思。"下"的用法还有:①向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下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③落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④拍(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⑤下车(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⑥攻下(皆下之)。

  2、本段中两个"上"的意思应怎样理解?

  答:"受上赏"的"上"是上等的意思;"上书"的"上"是奉上呈上的意思。此外,上的用法还有:①上面(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②皇上(上以无隐,益重之)③天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3、"时时而间进"中"间"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答:"问"的意思是间或、断断续续地;它的用法还有:①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②参与(肉食者谋之,汝何间焉)③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居有间)④时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4、本段中包含一个成语,请找出来,然后用它造一个句子。

  答:"门庭若市",造句略。主要抓住形容进谏的人多这个意思。

  5、邹忌劝谏齐王成功了吗?

  答:成功了。

  6、齐王是否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他是怎样做的?

  答:齐王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积极鼓励大臣和百姓进谏,实行了开明政治。

  7、诵读指导:"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渭"后要略作停顿。

  8、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这一字力有千钧,鲜明地表明了齐威王的态度,集中地表达了"讽"的效果。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板书:小大

  家事国事

  9、第三段小结:本段写齐王纳谏,表现了齐王宽厚的胸怀。反过来,也说明了邹忌的讽谏很有效。

  二、阅读最后一段:

  1、"皆朝于齐"的"朝"是什么意思?前文中的三个"朝"字又如何讲解?

  答:这个"朝"是朝见的意思。"朝服衣冠"的"朝"是早上的意思,读zhāo;"于是入朝见威王"的"朝"和"能谤讥于市朝"的"朝"都是朝廷的意思。

  2、齐威王纳谏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答: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效果。

  3、最后一段小结:这一段写齐国的兴盛,显示了邹忌讽谏齐王的巨大作用。

  4、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

  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

  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三变:"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

  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总之,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其实,这些也正是邹忌"讽"的间接效果。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课文的结构艺术,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安排学习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的方式让学生自行疏通文意,老师只讲解较难的字词和句式。

  (2)以改编、表演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方式,拉动学生对原文的认识、理解、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包括课文本身体现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邹忌通过一件日常小事(比美)联想到国家大事,以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巧妙地劝谏齐威王,结果是齐威王纳谏除弊,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在重章叠唱似的简短对话中,人物却形神毕肖。故事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至于文意,学生结合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就完全可以自己疏通。教师只要给予引导、检查、督促。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录古代帝王纳谏的故事。在古代,虽然帝王也设谏官,但是敢于批评的大臣却往往冒着很大的风险,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比如比干被挖心,司马迁蒙受腐刑之辱。但是也有善谏的大臣和英明的君主,今天我们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这样一对君臣。

  首先我们要理解文意。对预习的情况做一个知识竞赛。

  二、检测学生对基本文意的理解及重点词语的把握

  教师把学生出的题目投影到屏幕之上,进行简单测试。教师要补充强调以下内容:词类活用的重点词,通假字,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一词多义。

  三、分角色表演比赛

  1、课前准备

  (1)由语文课代表担任比赛主持人。

  (2)全班分四个小组准备课堂表演比赛。

  (3)各组推选一两个人担任编剧,对课文进行改编。

  (注:表演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编剧对课文的处理,而编剧对课文的处理也代表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剧本编写完成,由全组选出演员参加表演。其他组员则负责准备道具,观摩表演并提出改进意见。

  (注:如此则全组无闲人,全班皆参与;既分工,又合作,自主去探究。)

  2、课堂表演。

  (1)由主持人(语文课代表)协调各组表演及评比事宜。

  (2)各组轮流表演。

  (3)表演完毕,主持人组织全班同学分别给四个小组打分,并评出最佳演员。优者掌声表扬,余者掌声鼓励。

  四、师生共同学习

  (说明:此部分学习由教师主持,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此时是一个主持者、引导者,一切均因学生之学情而导之。最后,教师要将课文学习引导到“文章的结构艺术”和“邹忌的讽谏艺术”这个学习目标上来。)

  1、刚才四个小组都表演了自己改编的课本剧,表演得都很好,也得到了同学们的充分肯定。下面请各组编剧谈谈自己的改编理由。

  (说明:此环节意在弄清各个编剧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以及探寻其在改编过程的思维活动,对原故事的处理手法。由于认识理解不同,处理的手法也就不同,体现在各组的表演上也就有差别。)

  2、请主要演员谈谈自己表演的得失。

  (说明:此环节意在了解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与把握,演员与编剧的观点的异同,以及相互合作情况。此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即演员可能与编剧有不同看法,在导和演的过程中逐渐磨合(协作)成最后的课堂表演形式。

  同时,要于此引导学生赏析邹忌妻、妾、客三答的不同语气、心理。)

  3、请全班其他同学谈谈,刚才为何选某组为优胜组,为何选某同学为最佳演员。

  (说明: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既要让学生谈对各组、各位演员表演优点的理解,也要允许不同意见,即对表演中的不足谈看法。只要合情合理都应当鼓励。)

  有预计才能有准备,有准备才能巧引导。以上活动,学生会谈到的内容预计有以下种、种:

  1、编剧在谈改编时,也许会涉及———

  (1)两个场景:邹忌家中、朝堂上。也许还设有众人进谏、各国朝见齐威王的场景,也是合理的。但场景设计应有所侧重。

  (2)五个人物:邹忌、妻、妾、客、威王。也许还有进谏者、来朝拜的使者。人物表演应注意处理台词、神态、动作、心理。

  2、演员在谈自己的表演时,也许涉及———

  (1)如何处理照镜子的动作、问话的语气、进谏的语气,如何处理回答的动作、语气、神态,如何处理纳谏的语气、神态等。

  (2)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如邹忌善于推己及人,善于进谏;齐威王勇于纳谏等。

  3、其他同学在评价时,也许会对剧本改编或演员表演提出各种看法。或赞成,或反对,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肯定。对言之无理者要妥加引导,最好是让别的同学来反驳(也可由编剧、演员自己反驳)。这样,方能在课堂上形成辩论的热烈气氛。教师千万不要对此横加干涉,妄加否定。

  4、除了注释有的词语句子之外,会涉及到的字词句可能有———

  字词:孰与自信诚地方左右莫

  句子:邹忌三问的语气不同,妻、妾、客三答的语气不同,邹忌进谏的语言技巧,威王简短有力的回答。这些句子要作品味,教师可作引导、指导。

  (教师应在整个发言和讨论过程中相机而动、巧加引导,使学生的活动朝着“学习课文的结构艺术”、“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这个教学目标进行,最终完成课文的学习。教师也要及时板书,把课堂学习思路展示给同学们。)

  5、课后作业。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分析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培养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合作探究,体味本文写作技巧之妙,分析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2)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3)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4)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引发兴趣

  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比干,被商纣王剁成肉酱;“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屈原,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被唐太宗李世民当做自己一面镜子的魏征,因直言进谏而险被杀头;“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韩愈,因进谏反对供奉佛骨,触怒唐宪宗而被贬。历史上此类事件屡见不鲜。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一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有的进谏成功,有的失败,而进谏能否奏效,不仅要看君王是否贤明,还要看谏者是否注意进谏的策略,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的齐威王就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领略它的语言艺术。

  第二环节把握字词,整体感知

  1、《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一部国别史,杂记东西周及齐、楚、燕、韩、赵、魏、秦、卫、中山诸国之事。由汉代刘向整理加工而成,以国别体例记录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的韬略之书,共33篇。《战国策》长于叙事,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掌握字音词义:

  形貌丽(yì)时时而间进(jiàn)

  朝服衣冠(zhāo)期年之后(jī)

  群臣进谏(jiàn)皆朝于齐(cháo)

  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谏: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朝服衣冠(穿戴)旦日客从外来(明天)

  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私我者(偏爱)

  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指齐王身边的近臣)

  王之蔽甚矣(受蒙蔽)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议论)时时而间进(不时;间或、偶然)

  (字词:学生自读后,老师进行点拨,将本文应重点掌握的字音、词语一一点明)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全文共四段。

  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教师总结:本文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最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4、翻译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忌不自信

  翻译: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翻译: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更美)

  ③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翻译: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第三环节探究拓展,激思启智

  问题一:讨论课文的结构层次采用什么手法?

  (巧用“三叠式”结构手法,体现了课文结构的对称美,排比、递进的层次美)

  教师说:学生可以从文章中找到,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这些内容。但是文章中还有一些与三有关的内容,那就是:时间上的“三”:“朝”、“旦日”、“明日”;邹忌思想转变的“三”:“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全部事态发展的“三”:邹忌现身说法讽谏、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

  问题二:课文除了在“三”字上很有意味,在“比”字上也下足了工夫。请同学们说说文章中的“比”。

  答:①类比、喻比 (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详比、略比 (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 (如:“三问三答”侧面比;“三思”正面比)

  ④明比、暗比 (如:“邹忌比美”是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目的:采用“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串起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这里,抓住了“三”、“比”两个字,从写法入手,促内容理解:通过“三”字的切入,必能拎起全文的内容理解;通过“比”字的深化,从而引出课文的写法探究。课中“关键字”的使用,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问题三: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缘事及理;忠于职守,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问题四:说出邹忌的讽谏艺术是什么?

  (善用类比、对比、以小见大,设喻论证;把握对方心理,委婉含蓄,点到为止)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1、联系自身和社会现实,说说本故事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生可从普通人对待他人意见的态度方面谈;从说话、交际的艺术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2、发挥想象力,以邹忌或齐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这个故事。

  这样设计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有限的范围内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齐威王群臣他国

  讽谏→纳谏→进谏→朝见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常识;②掌握重点文言实词

  2.过程和方法①引导学生归纳重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

  ②学习类比推理和以小见大、设喻说理的语言艺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体会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处世态度;②领悟齐王纳谏除弊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①引导学生归纳重点文言实词词义、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

  ①学习类比推理和以小见大、设喻说理的语言艺术

  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表演课本剧头脑风暴师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

  1、结合课本注解试翻译全文,并标出疑难字、词、句;

  2、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忠言”就一定是“逆耳”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看看邹忌的一番“忠言”是“逆耳之言”还是“顺耳之言”?

  二、《战国策》有关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汇编,同时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等,作者已不可考证。后经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定名《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bǎihé)(纵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尔虞我诈的故事。《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增强散文的表达效果。因此,此书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它在记述历史事件时,往往美化统治者,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三、解题

  如何理解本文标题的结构?(兼语短语)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与现代汉语“讽刺”不同。纳:接受

  谏:规劝的话(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邹忌用委婉的话劝齐王接受臣子的规劝。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主谓宾/主(兼语)谓宾

  四、朗读欣赏

  要求:

  1、认准字音、字形;

  2、注意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语调。

  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昳丽yì窥镜kuī间进jiàn期年jī....

  谤讥服衣冠zhāo皆朝于齐cháo..bàngjī朝..

  五、课文重点文言知识讲析

  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提出质疑。在预习基础上接龙式逐句翻译,学生评判补充,教师把关。

  第1自然段

  (1)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这里指身高;尺:战国时一尺约合现在的23.1厘米;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朝]服衣冠

  朝:(zhāo,名词作状语,早晨)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戴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与:用于选择问句中,“与相比,谁更”;孰:疑问代词,谁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美丽:古代可用于男子

  (5)忌不自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6)客从外来,(忌)与(之)坐谈省略句(省略主语和宾语)

  (7)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明天)

  (8)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同“熟”,仔细

  (9)(忌)[暮]寝而思之(省略句)暮:名词作状语;而:表修饰

  (1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判断句)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丽”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11)欲有求于我也于:介词,对、向

  第2自然段

  (1)入朝见威王朝:cháo,朝廷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确实、的确

  (3)皆以美于徐公(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

  以:以为、认为于: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

  (4)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处所)

  (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义:君主身边的大臣今义:①左右方位;②表约数;③动词,“控制”

  (6)客从外来,(忌)与(之)坐谈省略句(省略主语和宾语)

  (7)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被动用法)

  第3、4自然段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定语后置句)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面刺:当面指责

  (2)能谤讥于市朝于:介词,在

  “谤讥”,古义:批评议论缺点(不含贬义);今义:诽谤与讥讽(含贬义)

  (3)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4)时时而间进间:间或,断断续续地

  “时时”,古义:隔一段时间,不时今义:经常、常常,表频率

  (5)期年之后期(jī)年:满一年

  (6)虽欲言,无可进者虽:即使

  (7)皆朝于齐(介宾后置句)朝:cháo,朝见于:介词,到

  (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句)

  此所谓:固定句式,表判断于:介词,引出处所,在

  六、课堂小结

  1、解题“讽”“纳”“谏”(兼语短语)

  2、《战国策》战国时期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编订纵横捭阖

  3、朗读欣赏

  1、认准字音、字形:昳丽窥镜间进期年谤讥朝服衣冠皆朝于齐

  2、注意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语调。

  4、课文重点文言知识讲析

  1、重点实词;

  2、重点虚词;

  3、通假字(古今字);

  4、一词多义;

  5、古今异义;

  6、词类或用;

  7、特殊句式

  七、布置作业

  1、就重难点问题,归纳整理笔记,完成课后练习二;

  2、熟读课文,分组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一)检查学生笔记整理情况

  (二)归纳复习重点文言知识

  1、一词多义

  (1)朝

  朝服衣冠(zhāo,早晨)

  入朝见威王(cháo,朝廷)

  皆朝于齐(cháo,朝见)

  (2)于

  欲有求于我也(介词,对、向)

  皆以美于徐公(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

  皆朝于齐(介词,到)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介词,引出处所,在)

  (3)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疑问代词,谁)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2、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君主身边的大臣今义:①左右方位;②表约数;③动词,“控制”

  3、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戴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面刺:当面指责

  (3)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丽”

  4、文言句式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①“此所谓”固定句式,判断句②介宾后置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式,“受蒙蔽”

  (3)忌不自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5、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结构图示

  1、邹忌比美(三问三答)(三思)受蔽: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

  2(三比)面刺→上赏门庭若市

  3(三令三赏)上书→中赏(三变)时时而间进

  谤讥→下赏虽欲言,无可进者

  五、课堂小结

  1、归纳复习

  5、文章思路

  2、朗读欣赏与思考第一段:邹忌比美

  3、课本剧表演及人物形象分析第二段:邹忌讽谏

  4、讽谏艺术:设喻说理,类比推理第三段:威王除弊

  第四段:除弊结果

  六、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并完成课后练习一。

  2、联系现实生活,你从本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呢?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1]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邹忌的说话艺术,体会讽喻说理的妙处。

  3、领悟以事喻理的委婉劝说方式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领悟以事喻理的委婉劝说方式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难道一定是这样吗?战国时期的一位谋臣告诉我们“忠言”不一定“逆耳”,一“逆耳”的忠言更乐于让人接受,取到更好的效果。请看《邹忌讽齐王纳谏》。

  作者作品: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惊弓之鸟”“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解题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2、分角色朗读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④闻寡人之耳者闻:使……闻。

  ⑤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委婉劝说

  ⑧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公开指责。

  ⑨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②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王之蔽甚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四)参照课下注释,通译课文。

  学生合作讨论后再对照注释翻译。

  小组内再翻译全文。

  (五)课堂练习

  1、辨析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的差异。

  ①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b、孰视之

  ②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③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b、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④a、朝服衣冠,窥镜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忌不自信。

  ③王之蔽甚矣。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六)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有知慧、善劝谏的邹忌和胸怀广、能纳谏的齐王。他们君臣一心,使齐国革除积弊,政治清明,最终“战胜于朝廷”。使周边的国家臣服于自己。希望大家能以史为鉴,取其精华,成就自己精彩的人生。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二、三段。

  2、掌握重点的注释和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分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讽喻手法达到讽谏的目的的。

  3.课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什么详写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事情?

  教学难点:

  1.“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妻、妾、客三个人的答话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句话语法结构的特点?

  3.疑难词句辨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赤壁之战》,都是叙史作品,这一篇说的也是史实,但跟前两篇在体裁上显然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先不忙作答。到学完本文后再请大家回答。

  二、齐读课文,正音,指出特殊句式。

  1.学生齐读全文(学生齐读时,教师将以下各组语句依次写在黑板上。)

  2.读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读错了的同学在书上标出它们的拼音。

  朝服衣冠谤讥于市朝皆朝于齐

  3.下面各组中的两句话内容是否相同?为什么句式不相同?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内容相同。说明句子构造的灵活性。)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妻私我,故美我

  (内容相同。前者强调原因,后者强调结果。)

  三、自读课文:

  学生逐段自读课文,每读完一段,自行概括大意,用铅笔写在书上。速度不要求一致。最先读完的学生可将自己概括出来的段意写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参考。

  下述段意也仅供参考:

  第1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

  第2段: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讽喻齐王。

  第3段:齐王纳谏除蔽,内政修明。

  第4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

  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全班,给学生解答问题,主要是解释词句,内容和写法上的问题可以只给提示,促其再思。

  说明:这一步是学生自读的主要环节,可用12至15分钟。学生读课文不是一次完结的,至少应当看一遍朗读一遍,务求能大体上疏通文义。

  四、讨论文章内容:

  1.教师问: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蒙蔽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是答案要点,下同。)

  可据此继续追问:“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说明什么?(国君权势大。)

  2.权势大易受蒙蔽,但并非人人如此,历史上有不少贤明的国君就不受蒙蔽,可见邹忌以“私”“畏”“有求”来证明“王之蔽甚”,理由显得不够充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邹忌已知威王受蒙蔽,却不直接说出受蒙蔽的真相,这正是他的高明处。)

  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威王确实受了蒙蔽?

  (从纳谏令下之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以看出。)

  继续追问:“数月之后……无可进者”

  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来自网!http://

  这几句说明了什么?(因为纳谏除蔽,国内政治修明。)

  4.教师补充史实:齐威王在齐国历史上算得一位有作为的国君,但在他即位之初好为长夜之饮,以致诸侯并伐,国事不治。第九年,他从受蒙蔽中醒悟过来,指出即墨大夫“不事吾左右以求誉”,却把地方上的事情治理得很好,因而赏了他,“封之万家”;阿大夫“以厚币吾左右以求誉”,而把政事弄得很糟,于是烹了他及左右曾称赞过他的人。接着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详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这是前370年的事。由此可见,威王有振兴齐国的决心。邹忌见齐威王,三月后即拜相,是前358年的事。他讽齐威王纳谏,不会早于这一年,比赏即墨大夫、诛阿大夫一事至少晚12年。可见这是他又一次受蒙蔽了。

  5.练习背诵第2~3段。

  用分段练习背诵方式。估计第2段读两遍即可背诵下来。第3段难一点,可以用提问方式进行启发,帮助记忆。

  ①威王说的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批评者勇气的大小。)威王为此颁赏意味着什么?(有改正的勇气,有振兴齐国的决心。)

  ②文中依次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说明了什么?(政治日益修明。)

  6.小结:邹忌谏王,切中时弊。齐王纳谏,国家振兴。

  五、讨论邹忌的讽谏方法:

  1.教师指出:历史臣子向君主进谏有两种基本方式:直谏和讽谏(兵谏和尸谏属于特殊方式,不要提及)。请同学们说说这两种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中最后一段话。)

  然后指出:讽谏的要害是用设喻的方法启发君主,让他自己决定该怎么办。直谏,就是把自己主张直接陈述出来。(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让同学联系初中学过的《出师表》,指出“臣宜开张圣听……以塞忠谏之路也”这段话就是直谏,其内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大体相同。)

  2.邹忌的设喻,跟简单的比喻辞格相比较有怎样的特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指出这个故事就是它的“喻体”。)还有哪些特点?(包含的道理比较复杂:“私”“畏”“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指这就是它的“喻点”。)它可以给人怎样启发?(要想不受蒙蔽,须“不自信”,须“窥镜”即反躬自省,而后“思之”即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

  3.提示学生将“自读提示”的最后一句话划出来。

  4.大家再想想:邹忌的进谏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这说明对国君进谏应当注意什么?(要善揣摩国君的心理。)

  六、总结全课:

  现在请大家回答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本文跟《廉蔺列传》和《赤壁之战》在体裁上的区别。

  学生讨论。

  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第1段,划出:“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句话——此即区别之所在。指出《战国策》这本书的命名也与此有关。

  最后归纳策士言论的特点:①有明确的针对性;②善于揣摩对方心理;③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 篇11

  【设计简说】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它生动地记叙了邹忌婉辞劝说齐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叙事完整,曲折动人,说理充分而富有鼓动性。这是九年级学生继上学期学了《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后,再次接触出自《战国策》的故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借助语境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字词、语句的意义(重点)。

  2、体会文章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借鉴文章语言朴实而生动的特点(难点)。

  3、认识纳谏除弊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4、熟读、背诵课文。课前布置学生借助注释读课文,了解《战国策》。

  考虑到本文语言浅显,内容并无特别费解之处。因此,教学的基本方式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构、互融。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讲:“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忠言有时未必逆耳,那是要看人们如何看待别人的劝谏。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将会领略到以雄辩著称的邹忌的讽谏之法,相信一定会给同学们带来启示。

  二、解题并简介邹忌和齐王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劝说齐王,齐王采纳意见。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作记号,包括生字的读音、某些句子的节奏。

  2、朗读指导:

  ⑴请学生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邹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妾弗谤讥期年时时而间进

  ⑵注意节奏如“今齐地/方五千里”

  ⑶朗读语气:

  朗读时,要把握好语气,如第一段邹忌问自己与徐公谁美时,他的妻、妾、客因为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妻由衷的偏爱之情,妾是卑怯顺从的口气,客人则是阿谀奉承之情。

  3、学生朗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讲述故事内容

  五、细读课文,探究问题

  1、课文结尾写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此”指代什么?

  2、为什么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3、待学生找到依据后,教师予以充分肯定,并归纳:从“令初下”到“期年之后”,出现了由“门庭若市”直至“无可进者”的可喜形势,可见进谏情况出现了“三变”。这是什么原因呢?

  4、学生找到原因后,请学生翻译该句子,并明确这是齐威王“三赏”的结果,然后齐读最后一段。提醒学生其中有成语“门庭若市”,并注意排比句的效果。

  5、齐威王能作出如上决定,是受邹忌的讽谏,那邹忌是如何劝说的?

  6、学生合作探究,明确邹忌的“三比”后,应该体会到邹忌设喻说理的方法,他由己及君,由家事说到国事,这是类比说理。提醒学生回忆上一单元的《公输》和《鱼我所欲也》同样出现过类似方法。

  7、学生齐读第2段,解决词句理解上的疑难

  如私臣:偏爱齐之地方:土地方圆王之蔽甚矣:受蒙蔽而不明

  8、那邹忌因什么而有上述思考呢?

  学生会说到邹忌的“三问”,其妻、妾、客的不同语气的回答以及邹忌的“三思”,要求学生认真读好三句答句以及邹忌的'“三思”,并翻译,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明日徐公来”:第二天“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这是一个提宾句)

  然后学生齐读第1段,并提醒体会作者以朴实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语言魔力。

  9、由此可见,邹忌和齐王是怎样的人?

  10、归结课文:

  本文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邹忌因小见大,由己及君,形成了三问──三思──三比──三赏──三变──战胜于朝廷的行文思路。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

  六、朗读课文

  七、明确纳谏除弊在当时的作用和借鉴意义(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八、总结并延伸

  《邹忌讽齐王纳谏》让我们看到了邹忌这一贤臣和齐威王这一明君,相信邹忌这一善于讽谏的谋臣形象已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上学期我们学过《唐雎不辱使命》,唐雎那善于辞令,不畏强暴,积极维护国家尊严的品质,我们应该记忆犹新。《战国策》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不少,请大家课后去阅读。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出自《国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请比较厉王和齐威王对待臣子的讽谏的不同态度和结果。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亡于彘。

  九、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写一段文字,要求用类比说理的方法阐明一个道理。

  3、课外阅读《战国策》中的短小故事。

  【附板书】

  三问“吾与城北徐公孰美”(起因)

  妻──私臣

  三思妾──畏臣──明己之弊

  客──求臣

  宫妇左右──私王

  三比朝廷之臣──畏王──推王之弊

  四境之内──求王

  邹忌讽谏

  齐王纳谏

  面刺──受上赏

  三赏上书──受中赏──措施得力

  谤讥──受下赏

  令初下──门庭若市

  三变数月后──时时而间进──效果彰显

  期年后──无可进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结果)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1.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了解讽谏(讽喻)的方法;

  3.学习对话技巧和详略安排;

  4.掌握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自学定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自读查疑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三、讨论释疑:

  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好。

  2.段一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了人物间的什么关系)?

  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板书:妻→私:偏爱赞扬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延伸迁移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提示:由于《占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河南省实验中学柴红森)

  教案点评: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语言较浅显,可使学生读读、议议、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课前教师曾让几个学生粗读课文,通过了解,学生对本文意思能够基本了解,只有个别字词难以确定其意义和用法,而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均未及考虑。据此,自学指导的重点可定为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的引导上,兼及重点字句的疏通。

  同时,本文篇幅不长而语美理严,可通过多次朗读,体会本文设喻的说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