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背诵古诗,
2、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3、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守边战士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誓言。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设计过程:
一、以诗会友,导入新课。
1、 同学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们来以诗会友。好吗?准备好了吗?白日依山尽,谁知盘中餐,“泉眼无声惜细流,( )。小荷才露尖尖角,( )。”
2、看来大家对所学古诗已熟记于心了。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从军行》。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4、板书课题,读题,析题: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齐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行”属于乐府诗。)
二、引领学诗,理解诗意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师:《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这节课,我们一同去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师:读准字音是读好诗的基础。来看看这几个难读的字:
(1) 出示字词:长云 雪山 孤城 遥望 穿 破 金甲 楼兰,指名认读
(2) 小老师带读
(3) 扫除了字音障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流畅了。(指名两生读)齐读。
2、师范读。
师:听到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老师也忍不住想试一试了,行吗?
3、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师:是的,读古诗不仅要字正腔圆,而且要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味道来。大家学着老师的样再读读。
4、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现。”老师想了解一下我们班理解诗意的方法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理解古诗就用哪种,然后把你读懂的词句说给同桌同学听。(你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
三、品读古诗,体会意境
过渡:理解了诗意我们不防来细细品味,看看边赛风光,感受将士们的生活。
1、轻声读古诗,边读边想画面,你从中看到了哪些景物?(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很长很长、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师板画)
2、CAI课件(出示雪山图):知道这雪山在哪儿吗?这觉得这雪山怎么样?(出示雪山图)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读读古诗看能从哪儿找到答案?(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
3、师: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战士们的心情也随之暗淡了。该怎么读诗的前两行呢?(你不仅走进了边塞,也走进了战士们的心啊!)
4除了心情暗淡,你还能从中感受到怎样的心情?(孤独)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师:一个个背井离乡的战士来到硝烟弥漫的边塞,心情是暗淡、孤独的,大家一同走进战士们的心田,一起去感受感受。齐读诗的前两二行。
5、过渡语: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6、齐读后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1)师:“穿”是“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金属制作的盔甲会磨破!不可思议呀!你认为可能吗?
边塞将士是怎样把金甲磨破的?(磨破的金甲让我们体会到了征战时间的漫长,战争十分激烈频繁)。但磨不破的是什么呢?(战士们坚强的斗志)
师:战士们有什么样的决心?既然是决心该怎么读?(铿锵有力)
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2)指导感情朗读:金甲易损,生命可抛,边疆战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磨灭,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______。
刀光剑影、生死拼搏,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的豪情是____。
7、感悟诗情
师:“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就不思念家乡的亲人,真的不想回家吗?
师: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你能替将士们告诉他们的亲人为什么誓死不回家吗?板书:精忠报国)
8、练习背诵
(1)过渡: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边疆将士的豪迈情怀,谁又能像战士们那样不记住古诗善不罢休呢。
(2)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师: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2、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其四,还有另外几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豪放。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教学重点:
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教学难点:
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朋友离别总是让人伤感的,离别也可以是美丽的。
二、评讲: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三、课堂小结:
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四、布置作业: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五、板书设计:
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 篇3
一、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从军行》会读并能背诵。
2、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意思。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学习目标,并给一分钟时间背诵。
二、预习检测
1、运用四声法读古诗。
2、填空
《从军行》是 代诗人 字 这是一首 诗。
3、请背诵一首你学习过的边塞诗。
4、解释词语
青海 暗 雪山 穿 金甲
5、通过昨天的预习你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翻译古诗
请运用我们学习过的翻译五字法翻译古诗
1、小组合作翻译,组员汇报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请交流合作讨论“暗”和“孤”有什么作用?
3、小组合作翻译,组员汇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战地记者连线
师生表演,战地记者采访边关战士。体会边关战士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
5、翻译完整首古诗,你能体会到作者是什么样的情怀么?
指生回答。
四、积累训练
1、观看《唐之韵》短片,让学生了解王昌龄及边塞诗特点,并且出师《从军行》七首组诗。
2、习题巩固
《从军行》共有几首
A.5首
B.6首
C.7首
D.8首
王昌龄被世人称为
A.天家诗子王江宁
B.诗仙
C.七绝圣手
D.诗圣
整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悲观厌世害怕战争
B.不畏艰险建功立业
C.抱怨艰苦不愿出力
D.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五、小练笔
出示关于战争的图片,同学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你想对边关战士所些什么,动手写一写。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1、结合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悟诗情这四点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2、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同学们学习生字,理解诗意。
3、通过反复地诵读、让同学们体会品悟诗情,并背诵古诗。
一、教学的目标:
1、学会本首诗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二、教学的重点:
理解全文诗句的含义,准确全诗解释字义,合理想象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是本节课的重点。
三、教学的难点:
感受边塞战场环境的苍凉荒芜,体会守边将士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的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的过程:
(一)、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几幅画,大家想看看吗?大家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图画。
2、看了这些画,同学们想知道画中讲了什么吗?好,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从军行》(板书课题),这首古诗讲的就是有关这几幅图的故事。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就是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说说你对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有多少了解?
王昌龄,唐代诗人。中过进士,做过官。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名。诗多描写边塞征战,既表现了将士弃家出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又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辛、征人的悲惨遭遇。有些诗还生动地描绘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斗场面。
这类诗写得气魄雄伟,声调铿锵,语言精确,用心理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他的诗气魄宏大,特别能鼓舞斗志。
(三)整体通读,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美。(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诗句)
3、找出诗中的两个生字,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同学们学习两个生字。
①记住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
②理解字义,并组词。
4、合作交流,理解重点字词(青海、雪山、玉门关、穿、金甲、楼兰)。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四)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1、理解体会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描绘图景,观察图上景物,这一句描写了几个景物:(青海长云雪山,师板书)师说诗意,生读诗句。
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板书:环境恶劣)。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品读此句,读出沉重压抑之感。
2、理解体会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二句描绘图景,观察图上景物,(孤城 遥望)师说诗要意,生读诗句。
这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板书:思念家乡)。读出孤寂、忧伤的语气。
3、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烘托边塞战场环境的苍凉荒芜)带上感情读一读。(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4、过渡语: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5、出示第三句图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短短的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品读第三句,读出低深、忧抑的语气。
6、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将士们豪壮的誓言。齐读末句,读出激昂、坚定的语气。
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是——
为了让我们的子孙不再遭受战争伤痛,我们发誓——
为了我们祖国的威严,我们发誓——
(五)、体会意境,品悟诗情
1、出示全景图,让同学们看图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起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
音乐起,老师诵读古诗。记住了吗?
3、背诵古诗。齐背,指名背诵。
4、同学们,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吧。让我们随着《精忠报国》的音乐,再次大声地朗读这首古诗吧!
(六)、揭示主旨:这首古诗描绘了守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戍边的胸怀,全诗格调悲壮,洋溢着将士们的英雄主义气概。
六、教学结束:
齐读古诗结束这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