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模板

2024-01-06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模板 篇1

  教学内容:

  圆环的面积计算,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以圆环,掌握圆环的特征,掌握计算圆环面积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能根据各种图形的特征和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计算圆环面积的方法。

  2、掌握求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方法:

  例证法、类比法、迁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计算圆的面积

  r=5厘米d=6米C=15.7分米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实物,认识圆环

  出示光盘。提问:谁能用语言描述这个光盘?

  2、实践操作,感知圆环

  (1)刚才我们简单认识了圆环,现在你们能用手上的工具剪出一个圆环吗?

  学生用一张白纸剪一个圆环。

  (2)学生操作,动手剪环形。(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

  (3)说出剪圆环的过程。

  让学生介绍剪出圆环的过程,体验大圆中剪掉一个小圆的过程,感受圆环的大小就是大圆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

  3、探究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圆环的面积?

  (2)反馈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时,边说边演示从一个大圆里去掉一个同心小圆变成环形的动态过程:先求出外圆和内圆的面积,再求出环形的面积。

  思考:要计算环形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

  通过师生交流后,明确要计算环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外圆(大圆)的半径或直径和内圆(小圆)的半径或直径。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出示例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厘米,外圆半径是6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尝试解答。

  (5)反馈解答情况。

  方法1:大圆的面积—小圆的面积。

  方法2:大圆半径的平方与小圆半径的平方差乘以3.14。

  观察比较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

  师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通过乘法分配律,这两种方法可以相互转化,其实它们是一致的。

  小结: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大圆的面积—小圆的面积=圆环的面积。

  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求圆环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巩固练习。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模板 篇2

  一、教学内容

  信息的误导

  二、教学目标

  1.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三、具体编排

  1.例1。

  例1说明从信息表达比较模糊的统计图中无法得到准确客观的结论。

  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图中“其他”部分的具体含义,使学生明确:“其他”占彩电市场份额的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准确地反映信息;在分析统计图时,不要被数据模糊的.统计图误导。

  2.例2。

  例2说明利用统计图进行统计分析时,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在表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的统计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教学时,可先呈现这两幅统计图,让学生说说:“A、B两人绘制的是同一个公司员工的月薪统计图,为什么看起来不一样呢?”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认识到:在运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一定要注意统一标准,才不致发生误判。

  四、教学建议

  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应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对统计结果做出正确解释,并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预测。

  2.把握好教学要求。

  本单元教学时应注意向学生阐明以下两点:

  (1)统计图在表述统计结果时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故统计活动中常用统计图来描述统计信息,展示统计结果。(2)不要被统计图表面的信息迷惑、误导,要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实际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谈谈直观感受和看法,再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表达和包含的数据信息,得出正确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