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教案范文

2024-01-05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的:

  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难点:文中出现的文言的一些客套话。

  教学设想:

  1、先疏通文字,然后采用课堂研讨学习的方式来了解王安石变法所受的反对与阻挠。

  2、从了解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进而掌握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一些规律。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及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三、背景简介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四、题解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五、听课文录音

  先听录音然后学生默读

  六、文字疏通

  重点的字词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略:简略。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视遇:对待。

  厚:优厚。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固:本来。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恤:考虑。

  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非特:不只是。特,只是。

  度(dù):计划,主张。度(duó):考虑。

  膏泽:给以好处。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由:机缘,机会。

  不任:不胜。区区:情意诚挚。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七、课文的结构(段落层次)

  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讨论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

  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4、第2段作何理解?

  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5、第3段作何理解?

  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6、第4段作何理解?

  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7、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点拨: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

  8、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二、练习巩固

  (一)段落层次

  1、第1段:写信的。

  2、第2段:针对信中指责自己的,逐一加以驳斥。

  3、第3段:分析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并表示对士大夫、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4、第4段:书信常规的语,使全文结构。

  参考答案:

  1、缘由2、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3、反对派原因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4、结束严谨

  (二)字词过关

  1、解释加点字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③、而天下之理得矣④、辟邪说[来源:学,科,网]

  ⑤、故略上报⑥、故今具道所以

  ⑦、举先王之政⑧、不恤国事

  2、用现代汉语译下列句子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③、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参考答案:

  1、①持②优厚③明白④排除,驳斥⑤简略⑥详细⑦推行⑧考虑

  2、①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②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

  ③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

  三、写作特点

  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自己的信心。

  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说明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四、译文参考

  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事情每每意见不合,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会得到谅解,所以想约略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原谅我。

  大凡读书人要争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现在您所拿来指教我的,认为是侵犯职权、生事扰民、搜刮钱财、拒绝进谏,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是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兴利除弊,算不上是滋生事端;替国家理财,算不上是搜刮钱财;驳斥谬论,批驳奸佞,不是什么拒绝进谏。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知道会这样。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皇上想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对抗他们,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当年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盘庚不因为人们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如果你责备我在职的时间很久,不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和您)见面,(我对您)不由得从内心仰慕到了极点。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范文 篇2

  本文选自《王临川集》,作者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第二项文体知识。

  本文是书信体驳论文。全文主要驳斥以司马谏议为代表的保守派对新法的指责,所以属驳论文。王安石的说理文见识高超、论辩犀利。

  第三项主旨。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马司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第四项层次段落。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即开头一句和第一自然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即第二个自然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即第三个自然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段即第四个自然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现在再就第二段驳斥的几个重点进行分析。

  关于侵官,依据名实相符的原则,王安石阐明制定和贯彻变法的规章制度,有皇帝的命令,有朝廷官员大臣讨论确定,有具体官吏执行,步步有据可查,不是侵官。

  关于生事,新法实行,影响一些大地主和大官的利益,引起他们不满,司马光把这说成扰民生事,王安石阐明变法是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可造福于人民大众,加强国家的统治,不是生事。

  关于征利,司马光等保守派攻击王安石变法是与民征利,王安石驳斥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目的在于理通财政,有利整个国家,表现出政治家的宏伟的韬略。

  关于拒谏,司马光等人认为王安石不理会保守派意见就是拒谏,王安石义正辞严,指出自己抨击不正之理,驳斥不怀好意的人,证实自己光明磊落,坚持自己变法应有的态度。

  所谓天下怨诽的问题,王安石举出历史事实,并分析说明保守派这些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乃是他们因循守旧的腐败作风。王安石坚持不能改变自己的态度,而且委婉地表示对司马光的说法则非某之所敢知。

  第五项写作特点。  

  第一个特点,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为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它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第二个特点,论证方法多样。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个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新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第三个特点,是气势磅礴,寓刚于柔。全文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二,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第三,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怡,铿锵有力,虽则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如比如说详细的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您或许能原谅我,结尾又说您批评未能帮皇上大有作为,那我知罪了,但让我什么也不要做,墨守常规就行,那我是不敢领教的。这样做一方面照顾多年交往的友谊,一方面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全力维护变法的正义立场。

  第六项疑难词句。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窃,犹“私”自的意见,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每,是往往经常,术:方法,此处指政治主张。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重念:又考虑的意思。视遇,是看待,反复,指书信往来,具道:详细的说出,冀是希望的意思。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辟是批驳,抨击,难是责难,壬人是小人,是*泞之人。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胥通与,相与之意,又“皆”义。非特:不仅仅。

  第七项古文今译。

  安石启:

  昨日承蒙赐教,我私下以为跟君实您相处,彼此相好的时间已经很长了,而议论问题常常看法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彼此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即使我强做解释,最终也一定不会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略的给您回封信,不再一一加以辩解了。可是又想到您以厚遇待我,在书信往来时不宜草率失礼,所以今天我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原谅我。

  大凡读书人所争论的,最主要的是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的问题。如果名和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可以认识清楚了。现在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说侵夺官利职权,无端惹事生非,与民争夺财利,拒绝旁人劝告,因而招致天下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接受皇帝的命令,议定法律制度而在朝廷上讨论修正,再交给有关部门去执行,不能算是侵夺官吏的职权;实行先王的政治主张,用以兴利除弊,不能算是惹事生非;替国家整理财政,不能算是与民争夺财利;清除荒谬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小人,不能算是拒绝进谏。至于埋怨和指责的人很多,那是我本来就预料到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生活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们多已不关心国家大事,附合流俗,讨众人的欢心为好,皇上却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没有考虑敌人之众多,想出力帮助皇上跟他们相对抗,那他们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怨恨反对的是百姓,不仅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怨恨就改变他的计划,这是由于他考虑这样做适宜,然后采取行动,认定做的对,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缘故。

  假如您责备我在位的时间长了,却未能帮助皇上大有作为,以造福于百姓,那么我知罪了;假如要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做,只要默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见面,内心不胜仰慕,仰慕您到了极点。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范文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情感与价值目标:

  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3、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2、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二、文题解说: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

  三、诵读感受

  (1)教师范读课文。

  朗读时语速稍慢,注意突出句子内部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能对照修正自己预习时揣测不当的停顿。

  (2)认读下音。

  怨谤(bàng)难壬人(nán)胥怨(xù)盘庚(gēng)会晤(wù)

  (3)同座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要求:能认真、大声、准确、清晰地诵读;能指出对方诵读中的失误和不足。)

  (4)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点。

  (可从声音是否响亮、读音是否准确、停顿是否合理、语调是否恰当等方面入手。)

  (5)识记词语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

  特,只是。

  度(dù):计划,主张。度(duó):考虑。

  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于领教。

  知,领教,接受。

  由:机缘,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情意诚挚。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6)集体诵读,把握文脉,体味文情。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四、诵读回味

  五、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巩固课上文言字词的积累。

  2、用正楷或行楷字书面翻译第1-2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