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的教案

2024-01-04

两小儿辩日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

  (1)引导学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

  (2)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点评:古今汉字的字意有近似之处。就从课文的标题来看,古今含义就大致相同。因此,假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温故知新,学生就可以悟出题旨,并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

  (2)根据各自己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3.检查学习效果。

  (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2)复述故事。

  (3)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4)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5)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6)借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动口、动脑,感受诵读古文的乐趣。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又能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1)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2)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点评: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

  1.解开辩日之谜。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2)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点评:教学中为体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精心组织如何看待孔子不能决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热烈的讨论之中悟出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1.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1)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2)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2.漫谈体会。进行高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点评:引导学生回味本节课的学习历程,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体验,并用最简洁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它始于辩日,但期盼孩子们能超越辩日水平。)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评:背诵、复述和聆听,融语文课程中积累和实践等多种目标于一体,将有限的课堂教学加以拓展,而学生也必将在拓展中再次受益。)

  附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照注释,一字一句地通过自己努力,和小组合作,把课文读通读懂。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认识自然,探索客观事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今天学习第30课《两小儿辩日》(齐读课题)

  2、学生汇报预习收获。

  3、根据学生汇报,补充有关知识。

  二、展示目标

  我们已经学过文言文《对弈》,你能结合学习文言文的体会和本课要求,说说这篇课文我们该完成些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初读课文。

  2、学生谈课文大意。(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将学生意见分歧较大的词句写在黑板上)

  3、质疑:在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小组交流

  1、重点理解分歧较大的词句以及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质疑、释疑。

  (三)汇报讨论,交流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用或联系旧知识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

  (1)住关键词理解句意。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以”、“去”各是什么意思?你能把它们的解释放在句中说这名话的意思吗?

  (2)联系旧知识理解词意。

  (3)古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理解词意。

  如“孰为汝多知”中“为”在这两课的注释中有“说”、“是”等意思,它们用在这儿恰当吗?想想现在“为”一般可组哪些词,它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

  同样的,“知”可以变成什么词?

  (此外,“问其故”可补充主语孔子;“车盖、盘盂”不必照注释说,可直接说名称┅┅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只要解释清楚、通顺,可创造地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同桌互说。

  4、指名说。

  5、集体评说。

  6、想一想: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7、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8、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引发学生争辩,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9、刚才你们已经深入理解了内容,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吗?(学生运动自由组合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指导学生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表演出来。)

  10、大家再读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给读出来,齐读课文。

  (五)自方法,背诵课文

  1、理解课文结构,即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自己背诵课文,比比谁背得快,背得巧。

  3、指名背诵,说方法。

  4、集体背诵。

  5、总结全文。

  重点总结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所用方法,充分肯定学生见解,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书设计:

  日初 盘盂

  日初远 日中 车盖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日初 沧沧凉凉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3,文言文两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两小儿辩日的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利用课后注释和的方式疏通文意,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的能力和比较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学法引导:

  读熟课文,看注释理解句意,不懂得意思教师点拨,体会课文内容,两儿争辩的是什么内容,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结合资料,用科学知识回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做学问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教学教法:

  乐读趣学自主感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引题、释题。

  1.两个辛字中间加上什么分别可构成一个怎样的字?

  2.区分分辩和分辨的意思,引出课题,生读课题,释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课前预习课文。能说一说读古文的感觉吗?

  2.想听老师读读吗?师范读,提出倾听要求(课件出示原文)

  3.听懂些什么吗?(从读法上)

  4.教师领读,(课件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

  5.学生自由练读,选择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全班大声齐读课文。

  6.读通顺后,解决刚才学生读古文时困难中难读这一点,学生提出解决办法老师并相机板书

  三、质疑,指导学法。

  1.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会怎样?而通过刚才咱们那么几遍的读,你知道他们在辩论太阳的什么呢?你是怎么读懂的?

  2.让学生区分文言文和白话文不同之处,从而总结出学习本课的学习目标,

  3.让学生总结出完成学习目标所要采用的方法,更进一步指明如何学习文言文。

  四、精读课文,解疑全文。

  1.学习第一段,由学生说出整句话的含义,重点让学生理解游字。

  2.让学生区分两小儿,由此引出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学习第二小节。

  ①从也字入手,指导学生朗读。

  ②学生释意,老师随机板书。

  3.小结,让学生明白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就是太阳的远和近。

  4.合作学习三、四小节。

  (1)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划出两小儿辩论太阳远近各自的理由。

  (2)小组间练习朗读,采用你读他译,他读你译的方式(师生进行评价)

  (3)重点学习探汤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古今两义,课件出示孟和盖的图片,并指导孟的书写,理解句意后指导朗读。

  (4)课件出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句话。让学生找出两句类同之处,(从句式上,内容上)指导学生读出反问,自信的语气,并小结出两小儿各自的理由(远小近大,近热远凉)师板书让学生达成背诵的效果。

  5.学习最后一小节。

  ①这时候两小孩子问孔子,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古文怎么说

  ②解释熟为汝多知乎?孰是什么?为是什么?汝是什么?多知又是什么?连起来就是?

  ③学生试背这两句话,并提出两小儿说这句话时态度怎么样?

  五、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1.让学生重点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

  (1)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明白太阳离我们远近的有关科学知识,并让学生当堂概括。

  (2)学生提供孔子的资料,老师对孔子进行评价。

  (3)师生互动后课件出示孔子说过的话,让学生懂得孔子回答不出其实就体现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

  (4)让学生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笑,是在笑什么?并指导朗读。

  2.拓展延伸,让学生书写感想,学习孔子实事求是和两小儿善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六、交流学法,诵读全文。

  1.同学们我们初读古文收获就如此之大,从这篇古文中,让我们认识到学古文其实要做到的就是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过论交流明道理(课件出示)

  2.生读课件内容。

  3.师小结后,全班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全文,结束课文。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一儿

  近(大)

  远(小)

  一儿

  远(凉)

  近(热)

  孔子不能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