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古诗《游子吟》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的含义、意境,喜欢有感情地朗诵。
2、对古诗中的字有所认识,能积极参与学习,理解并掌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寓意。
3、通过说说妈妈关心自己的事例,体会父母的关爱,联系古诗的情感教育,懂得回馈父母的爱。
4、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将古诗书写在黑板上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找找我认识的字,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请幼儿找黑板上古诗中认识的字:游子、手中线、寸草心等二、欣赏学习古诗。
1、完整朗读古诗,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意思。
将幼儿认识的字结合古诗连贯地朗诵,并讲解其中的含义,(可以将诗的意思编成小故事方便幼儿理解)着重讲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帮助幼儿理解意境。
2、学习朗诵古诗
(1)幼儿跟随老师有感情地朗诵;
(2)变换形式练习朗诵;
3、情感迁移练习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妈妈是怎么爱自己的,自己想对妈妈说写什么。
4、"小诗人朗诵会",让幼儿大胆到集体前朗诵古诗。
三、集体有感情地朗诵,进行情感教育:我们应该珍惜爸爸妈妈的疼爱,为父母做些事情分担家务,做个懂事的孩子,不给父母添麻烦游戏:比赛诗朗诵
这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比较成功,也很欣慰,并有所收获和思考:
1.课前准备全面、充分是上好课的必备环节。以前我的目标意识不强,上课时针对性也不强,加上教学方法平淡无奇,很难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所以备课时目标要具体明确,切合实际,采用幼儿感兴趣、易于接受方式方法,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2.这节课中幼儿最大的兴趣点是随着视频边唱边做韵律操,真是学得有模有样!是呀,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在唱唱跳跳中认识事物,这也是音乐能让人快乐、使人情感和气质得到熏陶的最大特点。
3.教师的语言很重要,既要富于童趣,又要具体、生动、活泼,低龄化,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起幼儿的求知欲。
4.课堂常规很重要,这是我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这次课中由于我采用听录音、学做韵律操等形式,吸引幼儿注意力,次序才不显太混乱。所以今后要加强课堂常规训练。
5.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我今后的目标是加强研读有关一线教师实践经验的书籍,加强提高普通话水平。
幼儿园古诗《游子吟》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母子情意,懂得感恩父母。
2、欣赏古诗,学习有感情、又起伏的吟诗。
3、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随音乐进行艺术表演。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图片、一体机课件、贴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带领幼儿唱儿歌《我爱好妈妈》。
2、向幼儿提出问题“你们爱你们的妈妈吗?”“你们为什么爱妈妈呢”?
老师总结:因我们的妈妈爱我们,所以我们也爱妈妈。
二、活动展开
1、结合图片,了解原文大意。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故事的主人公——孟郊 孟郊是一个非常喜欢旅游的人,所以人们都喜欢把他叫做游子。有一次,孟郊听说东北的长白山下雪了,于是他打算第二天就去东北旅游。孟郊的妈妈听说东北可冷了,于是她就拿起针线,开始给孟郊做起了衣服。孟郊看见妈妈把衣服缝得特别特别的密。便问妈妈“妈妈你为何把衣服缝得这么密呀?”妈妈说:“妈妈担心你在外面的时间太长,衣服坏的快。所以把衣服缝得密一些,衣服便会结实一些。这样你可以多穿一段时间。”孟郊听了妈妈的话,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他想:妈妈对我的爱就像春天的阳光一样伟大。而我就像是一颗小草。怎么做也报答不了妈妈对我的恩情。孟郊还把他和妈妈的故事写成了一首诗。他要让所有的小朋友知道,我们的妈妈永远都是最爱我们的。而我们也一定要好好地爱我们的妈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孟郊写的这首《游子吟》。
2.打开多媒体,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3.学读古诗。
(1)师:现在老师要把这首诗教给我们的小朋友。——打开原文图片,老师划指(教棍)教读古诗原文。(向幼儿强调原文情感,师:孟郊舍得离开自己的妈妈?当孟郊快要离开妈妈时,他的心情是很所以我们读古诗的时候要用悲伤的语气来读哦。)
(2)结合肢体动作,老师再次教读古诗二遍。(不要忘记标题和作者)
4.朗读游戏
师:通过诗歌我们都知道了,妈妈为了我们很辛苦。那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报答妈妈对我们的恩情呢?(引导幼儿回答:给妈妈锤锤背,揉揉肩)
游戏一:给妈妈捶捶背
玩法:全体幼儿先把椅子向后退。请小女生来当妈妈,小女生搬起椅子小脚丫上坐一排。小男生当孩子。站在小女生的后面给“妈妈捶背”。(大家一起边念原文,边游戏)
游戏二:给妈妈揉揉肩。
小女生和小男生互换,小女生当宝宝,给“妈妈揉揉肩”。
5.阅读
为幼儿发放古诗课本,幼儿用手指读。教师发放奖励贴纸。激励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三、总结,结束。
师:今天我们通过古诗《游子吟》的故事。体会到了妈妈对我们的爱。所以我们小朋友在家时,一定要听妈妈的话,体贴妈妈。做一个孝顺妈妈的好孩子。今天晚上回到家,大家不要忘记把这首《游子吟》念给我们的妈妈听。老师还要幼儿园古诗教案《游子吟》给大家布置一个家庭作业:晚上回家为妈妈洗一次脚。并对妈妈说:“妈妈辛苦了!妈妈我爱你!”
幼儿园古诗《游子吟》教案 篇3
教养目标:
1、理解诗意,能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2、能感情朗诵,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育目标:
1、感受诗人的情感,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2、感受诗人对伟母爱的歌颂,陶冶纯洁高尚的情感。
发展目标:
1、通过学习,提高学习古诗的能力,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想象能力和听说的能力。
重点:学习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通过读懂诗句,体会作者对母爱的颂扬,并结合生活实际谈母爱。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情导入
1、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以它的意境深远、含义深刻、琅琅上口的独特艺术魅力迎得了人们喜爱。无数才情横溢的文人诗客更是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无名篇,更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句。谁能背背你喜欢的诗篇呢?
2、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诗篇或片段。
二、回顾学法
1、学习古诗前,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学习的方法。
2、出示学法:
(1)一拆:把诗句拆成一个个独立的词。
(2)二释:采用换词、扩词的方法来解拆出的词语
(3)三理:有些诗句因压韵、平仄等需要,采用了倒装句式,因此翻译时要适当调换词序、句序。
(4)补连:由于古诗语言有凝练和跳跃性大的特点,翻译时在诗句的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适当增加一些成分,使诗句的意思连贯起来。
3、小结:我们欣赏诗的语言美、意境深刻,就必须学会运用这四种自学方法来读通、读懂古诗。
三、新授
1、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根据预习的情况对古诗质疑。
介绍时代背景: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3)范读诗文。
(4)学生练读,粗知大意。
2、解字词,悟诗意。
(1)回忆学习方法。(拆、释、理、补连)
(2)自学一~四行诗句。
A学生用“拆、释、理、补连”的方法进行自学。
B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C质疑。
(3)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并在读的过程中在脑海里想象画面。
(4)感情诵读,小组读、赛读、评读。
(5)迁移学法,自学五、六行诗句。
A小组交流自学。
B学生汇报。
理解两行诗句的含义,再说说抓住哪些关键词来理解?
C此时,你的脑海中会呈现出母亲关爱你们的一幕幕吗?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品读五、六行诗句。(赛读、评度、小组读)
3、连句意、明诗意。
(1)边诵读,边把诗句意思串联起来。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意。
4、想诗境、悟诗情。
反复吟诵,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
5、诵诗文、入意境。
6、感情背诵。
三、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服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板书:
游子吟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幼儿园古诗《游子吟》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随诗句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3、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观察。
出示挂图:学生观察,讨论:说说你从图中看懂了什么?
二、初读古诗。
1、读读古诗,找出你不认识的字,借助生字表中的音节,把它们读准。
2、把生字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三、再读古诗,大致了解诗意。
1、把生字带到课文中读,把诗句读顺。
2、讨论:说说你懂了什么?(结合图)
3、全班交流。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
教师诵读古诗。
2、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诵读古诗。
3、指导背诵。
4、全班齐背。
五、作业设计。
把今天学的古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逢,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幼儿园古诗《游子吟》教案 篇5
教学理念本课是略读课文,预案的设计努力倡导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懂文本,通过说话、朗读等方式,感悟出故事包含着的深刻的人文内涵,使学生润物细无声地受到语言的训练、情感的熏染。
教学目标
在反复诵读文本、对比两份账单中进行说话、朗读训练,并感悟到亲情的无私、无价,让学生懂得亲人之间的爱是弥足珍贵而不求回报的。教学准备《游子吟》课件和相关图片。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渲染亲情。
(一)轻放歌曲,进入氛围。
(二)欣赏图片,感受亲情。看着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二、解读古诗,引入教学。
(一)看图片,猜诗名。这幅图画的是哪首古诗?
(二)读古诗,解大意。慈祥的母亲在孩子即将远行的时候,忍着内心的悲伤一针一线为儿子缝制衣服,把对儿子的叮咛和希望也密密实实地缝在了里面。一方面生怕他受冻着凉,一方面又担心他不知何时才能回来。母亲的这份慈爱和关怀,真不是我们微小的心意所能报答的。
(三)围绕报字引入新课。诗中的报是什么意思?还有一个和报有关的词(板书报酬),什么意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关于报酬的故事。
三、初读课文,初知账单。
自由读课文,想想文中讲到了几份账单?分别是谁写的?账单中分别写了什么?围绕账单,质疑解惑。
(一)细读账单,大胆质疑。
1.彼得为什么要写这份账单?妈妈呢?
2.两份账单有什么不同?
3.妈妈读了彼得的账单后为什么什么话也没有说?
4.彼得读了妈妈的账单后会想到些什么?
5.从这两份账单中我们明白了什么?(根据学情生成板书)
(二)自主解惑,交流探讨。
(引导学生理解两份账单的不同:内容不同、时间不同、报酬不同。)
(以上这两个环节根据学情当堂生成)。
(随机穿插:小彼得读着读着,想起了,感到羞愧万分。)
四、诵读品析,感悟羞愧。
(一)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彼得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万分?品读最后一段。
(二)看课文插图,配画外音读第七段。
五、拓展题意,升华内涵。
我们相信,这一份充满宽容、怜惜、关怀、挚爱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亲情,会像缓缓流淌的小溪,永不停息地、默默无语地陪伴着小彼得一天天长大。(如果时间能在这时定格,将是一种伟大的永恒。)所以说这还是一份的账单。(板书:一份账单万分羞愧无价亲情)
彼得把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他也一定会把这个关于报酬的故事永远珍藏在心里,我们也一样。用这个故事来告诉自己:亲情是无私无价的、不求回报的。
六、小结升华。
同学们,因为有了父母爱的滋养,我们的生命之树才会如此亭亭如盖、充满生机;因为有了我们情的温暖,父母的生命之树才会更加枝繁叶茂、永葆青春。那么,就让我们和父母一起永远手牵着手,肩并着肩,在清澈如水、纯洁如雪、博大如海的亲情的养护下互相温暖着、扶持着,健康快乐地走在有阳光普照、也有风雨侵袭的漫漫人生路上。
七、课堂延伸。
(一)共栽亲情树。
1.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生命比作一棵树,为了这棵生命之树的茁壮成长,我们的父母倾尽了心血、付尽了辛劳。在你的成长中也一定留下了父母对你爱的痕迹。(交流照片、贺卡、信件、及其他物品。)
2.如果把父母的生命也比作一棵树,虽然现在这棵树正当壮年,枝繁叶茂,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会渐渐枯萎、老去。它同样需要你们的关心、爱护,在你和父母相处的十年中,有没有留下你对父母爱的痕迹呢?(交流。)
3.看着这两棵装盛着不同份量的爱的树,你想到了什么?
(二)推荐阅读相关文章。比如冰心的《荷叶母亲》
幼儿园古诗《游子吟》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初步理解古诗的主要含义,学习按照古诗的韵律、节奏朗诵。
★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母子情意,学会体贴、孝敬母亲,激发心中热爱母亲的情感。
活动准备
★《游子吟》视频,《游子吟》背景图,歌曲《游子吟》。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游子吟》,渗透古诗意境。
1.听故事引题
从前唐朝有个诗人叫孟郊,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他的母亲忙着给他缝制着衣裳,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逢着,她想,儿子这次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孟郊无摸着身上的衣裳,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就象春天里太阳的光辉,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母亲的爱孟郊永远铭记在心理,就在他五十岁那年写成一首的古诗叫《游子吟》。
2.提问理解古诗意境
提问:故事里有谁?他们都干了什么事情?
古诗的题目叫什么?是谁写的?
二、借助视频、古诗新唱,初步欣赏、理解古诗。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把握古诗的韵律、节奏,请幼儿欣赏。
提问:你在古诗里听到了什么?(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用完整的诗句回应)
2.借助视频再次欣赏古诗,熟悉理解古诗。
帮助幼儿理解“游子、寸草、三春晖”等词语的含义,幼儿尝试跟念古诗。
3.欣赏古诗新唱《游子吟》,帮助记忆古诗内容。
三、通过朗诵古诗《游子吟》,进一步理解古诗。
1.根据图片,引导幼儿完整朗诵古诗。
2.请个别、分组、集体等朗诵形式进行朗诵表演。
3.根据图片,教师给幼儿解释古诗《游子吟》的意思。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孟郊写的,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四、联系生活,情感迁移。
1.情感迁移,师幼互动,幼儿说说母亲关心自己的事情以及自己帮母亲做什么。
2.结束语:晚上,小朋友可以把古诗作为礼物朗诵给妈妈听,并向妈妈说:“妈妈您辛苦了,谢谢妈妈”等话语表达对妈妈的爱。
附: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幼儿园古诗《游子吟》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
2、教学创新点:低声吟诵《游子吟》,想像一位慈母在孩子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孩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
教学理念:品味情感升华体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前播放歌曲《母亲》引出课题
师:知道这首歌表达的是什么内容吗?是啊,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古往今来,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赞美母亲,在作家肖复兴的眼中,母爱是那一颗颗玲珑剔透的荔枝,在史铁生的笔下,母爱是那一句简短而深沉的叮咛:“要好好儿活!”那么,在唐代诗人孟郊的心中,母爱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孟郊的《游子吟》。(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同学们知道“游子”是什么意思呢?在本文是指谁?“吟”又是指什么?
(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我们还学过相关题材的诗,如《暮江吟》、《石灰吟》等)
二、初读诗歌,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1、初读全诗:这首诗广为流传,耳熟能详,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都会读,请一个同学来读读,好吗?(抽生读)
2、课件出示诗歌,听课文范读录音。齐读
3、交流感受:读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4、那你知道孟郊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吗?
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然后师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师介绍: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谋到江苏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做官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他接母亲来溧阳,安享晚年。此时,孟郊眼前浮现出母亲关爱自己的一幕又一幕,于是写下了这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歌。
三、细读品味,体会意境
1、那么,在这首诗中,孟郊选取了一个怎样的生活场景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并观察插图,发挥想象,把这一场景描绘出来。
(课件出示画面,放轻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读、看、写。)
2、学生交流自己所体会到的意境,并说说从哪句诗体会到的。朗读与想象相结合。预设:抓住“密密缝”,体会浓浓爱。
(1)作者进京赶考前的晚上,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给儿子缝织衣服。你的感悟能力很强,请问你是从哪里得到这种感受的?插图是文字的再现,书上的插图再现了哪句诗?(“临行密密缝”)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使衣服结实耐穿,怕儿子迟迟不归。)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意恐迟迟归”)你很会读书,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的确,在古代,有这样一个习俗,儿子出远门前,母亲都要为儿缝织衣服,缝得越密,儿子就回来得越早,缝得越稀,儿子就回来得越迟。所以母亲“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
么?由此可想,母亲在“游子衣”里,除了缝进了密密的针线,还缝进了什么?请把母亲的担忧、祝福、牵挂和所有的爱,都缝进游子衣里,一起读读前四行诗。
(2)可以说,一件游子衣,一片慈母心。你说,这样的深恩能够报答吗?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重点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晖”字有什么特点?这一句是什么意思?作者仅仅是写小草与阳光的关系吗?(作者表面上是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实际上是说“谁言游子心,报得慈母恩”!)
(2)作者把母爱比作春晖,把游子比作寸草,那么同学们认为还可以怎样比喻?
四、延伸意境,升华情感
1、的确,母爱就像春天的阳光无私地奉献给了小草,“临行密密缝”仅是母爱的缩影。你知道儿子远行后,母亲又是怎样忍受思念的煎熬?现在我们走进孟郊另一首《游子诗》。
2、学习《游子诗》。屏示并齐读:
游子诗
孟郊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同学们,你们知道萱草是什么吗?在古代,不少游子远行前都会在母亲的房前种植萱草,希望母亲在春暖花开时节看到萱草盛开,就像看到了游子,以慰藉母亲的思念之情。从这首诗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母亲焦虑不安、望眼欲穿、满眼泪花地盼望儿归。)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请带着你体会到的意境,再读《游子诗》。你们说,母亲对儿子这种强烈的思念之情能够报答吗?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同学们,当“临行密密缝”和“慈母依堂门”这两副画面交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在母亲的心里;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都走不出母亲的视线。因为,临行前,引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远行后,引读“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同学们,当我们再次吟诵同一作者写的两首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时,你的心里涌动了什么情感?并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出来。(对母亲的赞美、热爱、思念之情等;或母爱的无私与伟大等;或想报答母亲的强烈愿望等。鼓励学生自由、个性的表达与诵读。)
5、是的,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温暖的,细腻的。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所以,作者不断地问自己:(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大声的问所有的人:(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时,让我们轻声的问问自己:(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五、激活表达,提炼感受
1、刚才,你们都轻声地问了自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你们能报答自己的母亲吗?此时,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吗?用你资料袋中的诗句、名言或是你自己的一两句话来表达吧!(学生交流)
2、孩子们的字字句句都包含了对母亲的深情。但仅仅用一两句话远远不能表达对母亲的深情,此时,让我们把心中对母亲无尽的爱融化在这首诗里,送给自己心爱的妈妈吧。
六、总结延伸,丰富内涵
1、感受名句的影响:孩子们,在孟郊的诗行里,没有深切的呼唤,没有高声的赞美,然而一分浓浓的真情却从这简单的30个字里自然流露,轻轻触摸着我们的心灵。直到现在,这首诗里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还广为流传,并且还化为了一个成语:寸草春晖。
2、交流名句的运用:今天,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请同学们想想在哪些情况下也可用上这句话?(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引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人们在表达自己报答母亲,报答母校,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的感情时,都会用上这一千古佳句。
也许在下一个母亲节,你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也许在你明年毕业,离开母校的时候,你也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也许在你为国争光的时候,你还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在伟大的母爱面前,一切语言都是苍白的。记得有位名人曾说过:“人的嘴唇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让我们将内心的感激与赞美之情都化作这甜美的字眼,这最深情的呼唤(生:母亲!妈妈!)
让我们向在座的母亲们,向全天下的母亲们一起深情地呼唤(生:母亲!妈妈!)
5、在《游子吟》音乐声结课:最后,让我们在低回、婉转的音乐声中,把所有的感动融进这首诗里,再次吟诵《游子吟》。
七、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献给妈妈。
2、收集赞颂母亲的诗歌,在班级开展一次以“伟大的母爱”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幼儿园古诗《游子吟》教案 篇8
设计理念
这首诗以一个极为平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细节,揭示了伟大的母爱。这一平常而又有骨肉亲情的生活场景,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经历。在识字、朗读、理解等各个教学环节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利用古诗精练的语言,让学生美美地朗读、背诵,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实际感受伟大的母爱。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交流识字方法。
2、从诗中受到启发,学习感受母亲的爱,并学习关心自己的母亲,在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3、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喜欢读古诗。
教学准备
学生:观察母亲的言行,感受母亲对儿女的爱。
教师:生字卡片,朗读录音,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好妈妈》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词,朗读并背诵古诗,感受母亲对儿女的关爱,能关爱自己的父母。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引出课题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大家非常熟悉的歌,你们想不想听呢?放《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是的,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的确,这份爱让我们刻骨铭心,不尽感激。
3、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孟郊写的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游子吟》。(板书:游子吟)
游子:古人把离家在外的人叫“游子”。“吟”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二、合作学习,初读古诗
师:请孩子们自由地读古诗。
1、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初读古诗。
2、学习小组长拿卡片,让其他同学读。同学间相互纠正字音的落实情况。
3、抽生读古诗。师相机范读。
三、再读古诗,读出韵味
1、学生自读古诗。师:在读中,大家一定明白了不少问题,愿意互相说一说吗?(可以同桌讲,也可以小组说,谁认为自己说得好还可以站起来说。)
2、自己在哪些地方不懂,提出来。体会“寸草心”“三春晖”。
四、观察图景,感悟古诗
1、学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多媒体课件展示:夜深了,油灯下,母亲还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1)师:你看到了什么?(母亲灯下缝衣服)
(2)母亲此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表达,从多方面感知母亲对儿子的爱)
(3)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2、学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多媒体课件展示。
静景:阳光下,路边生机勃勃的小草。
动景:第二天清早,太阳出来了,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
师:第二天清早,太阳出来了,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此时,母亲会说些什么呢?孟郊的感受是什么呢?(学生自由说)师: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板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在这里,作者把母亲对自己的恩情和太阳对春草的恩情相比,表达了作者对母爱难以回报的感叹,让我们把对父母的愧疚,对父母的热爱融入自己的朗读中。
五、读议释疑,体会古诗
1、学生齐读古诗。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看谁读得最好。(找伙伴读、找老师读、自己读、男女生对读、表演读。)
3、老师有一位朋友,他非常喜欢这首诗,还配了音乐,你们想听听吗?再次投映图景,播放课文配乐的朗读录音,让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真正体会慈母对儿女的深情,激发孩子们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4、老师从你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了你们就是孟郊,谁来吟咏这首诗?(指名吟诗)你觉得他吟得怎么样?
5、看着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读完后给我评评。
六、自学古诗,再现创新
师:孩子们,你们真棒!这首诗用简洁直白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慈母不辞辛苦,为临行的孩儿飞针走线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子的无限关心和爱护。这样的母亲怎不值得我们深情赞颂?你的妈妈关心你吗?怎样关心的呢?(学生自由说)
师:既然你的妈妈那么关心你,那么爱你,你该怎样对待你妈妈呢?(学生自由说)
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好妈妈》,再现图景(雨天接“我”回家,深夜送“我”上医院;妈妈下班累了,“我”端上热茶,给妈妈揉肩。)
七、指导书写
1、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一遍生字(提示:注意笔画笔顺)。
2、师:“归”、“临”分别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呢?(感知左右结构的字)
3、师:“密”、“游”由哪些部分组成?(感知上中下、左中右结构的字)“迟”呢?(半包围结构的字)
4、口头扩词练习。
八、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幼儿园古诗《游子吟》教案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游子吟》是六年级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导读课文。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了母亲对游子的爱。
2、本节课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体会母亲对游子的爱和母亲的无私的爱。由于学生对母亲有一定的认识,所以理解、体会母亲的爱应为本文的重点。
3、本节课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重点掌握理解诗意及诗的写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知识目标的确认与理解,让学生清楚如何报答母爱,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写现代诗。
(3)情感目标:通过能力目标的学习,培养学生发挥想象的能力。
二、说程序
1)导入
同学们都体会过母爱。也许听过这样一句话:一提到母亲我的笔总是跪着行走。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有所感悟。
2)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以“苦吟”著称。
3)诗的分析:
首先贯串诗意,重点理解最后一句诗意。
问题设计:
(1)作者是如何写母爱的?
(2)母亲是如何爱子女的?
(3)你是如何看待母爱的?
4)小结,布置作业
三、说教法
古语云:教学相长。学生的学需要老师的教,这就需要老师选用恰当的方法。我在授本文时主要用以下方法:
(1)提问法:由于本诗是导读课文,所以提问法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问题设计:作者是如何写母爱的?
(2)母亲是如何爱子女的?
(3)你是如何看待母爱的?
朗读法: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本文是诗读课文,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理解。所以用此法。问题设计:
四、说学法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一堂课是否成功,除了看教师的教,重点看学生如何学,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重视课前预习,通过布置预习,设置预习题进行预习。(提前收集材料)
2、课堂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通过对个别句子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思考能力。
3、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总之,本课通过巧妙设疑,多种教法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想象力,实现了教学目标。
幼儿园古诗《游子吟》教案 篇10
设计意图:
《游子吟》选自大班下册教材主题一《爱心对对碰》。《纲要》指出:教学既要适合幼儿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让所选的内容适应时代需求,适合幼儿身心发展,适应幼儿最近发展区。
古诗的内容包罗万象,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寄情山水,充满了诗情画意……然而,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幼儿生活的年代相差很远,幼儿不能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表达的情感。
古诗教学,是我班班本课程中的一部分,在近三年的古诗教学中,我逐步总结出了几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1、讲述故事法
2、图示、图文结合法
3、动作表演法
4、欣赏吟唱法
5、预知学习法
6、复习巩固法
古诗内容分析:
《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这种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考虑到既要把这种醇美的感情传达给孩子,又能符合幼儿的理解水平,我设计了三个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的含义,了解母亲的辛苦和对孩子的慈爱之情。
2、能够按照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3、增进浓厚的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
《游子吟》课件《游子吟》歌曲
古筝轻音乐歌曲《感恩的心》
提前让孩子在母亲指导下练习缝衣服,体会母亲缝衣的辛苦。
活动过程:
1、歌曲导入:让孩子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听由古诗内容改编的感人故事,让幼儿从故事中理解古诗的内容,了解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
2、老师第一遍感情朗诵古诗《游子吟》,使幼儿简单理解古诗的题目及作者,初步了解古诗内容,也为幼儿后面的朗读做了示范。
3、老师教幼儿朗诵古诗。
4、让幼儿边欣赏三幅插图边听老师朗诵第二遍古诗,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重点引导幼儿理解“临行”、“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体会母亲的辛苦和对孩子的慈爱之情,以及游子对母亲炽烈的感激之情。接下来带着这种令人感动的心情朗读古诗。
5、指导朗诵古诗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要求逐步提高。
首先,请幼儿尝试朗诵,读出感情。
接着,配乐朗读,读出重音、停顿和节奏美,感受古诗特有的韵律和节奏感。
最后,表演朗诵。
6、感恩教育:
联系自己,说说自己的妈妈是怎样爱自己的?你想对妈妈说些什麽?做些什麽?教育孩子从小替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少让妈妈操心,做个孝顺的好孩子。记住天下所有母亲的节日——母亲节。以饱含深情的演唱歌曲《游子吟》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古诗不仅可以朗诵、歌唱,还可以配画,这也是我国特有的古诗文化。希望孩子们多诵读一些古诗,从而更好的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幼儿园古诗《游子吟》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圆润、优美的声音饱含深情地演唱歌曲《游子吟》。
2、听赏歌曲《小背篓》,感受歌曲富于山野乐趣的童年生活,在甜美的歌声中感受温暖的母爱。
教学重点:
让学生用深情、柔美的歌声表现母子情。
教学步骤:
1、诗歌解读。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古诗,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说一说,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古诗。
看一看,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古诗的内容。
吟一吟,学生朗读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诗句,师生共同探讨出诗词大意。
演一演,分角色将诗歌内容进行情境表演。
以上诗歌教学环节均要融合歌曲旋律,用歌曲作为背景音乐烘托意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母子之情,为演唱歌曲再次做情感铺垫。
2、歌曲教学
歌谱教学采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即听录音或者听教师范唱后,学生随琴跟唱全曲。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并表现“母子情”,我引导学生展开充分想象,如妈妈送“我”上学,带“我”看病等都体现了母子情
歌曲处理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表现。一、二乐句唱的亲切、温柔和深情,以表达深厚、无私的慈母之爱,三、四乐句唱的激动、情绪饱满,表达儿女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心情,结束句唱的情深意长,进一步体现游子对妈妈的真挚情感。
幼儿园古诗《游子吟》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母亲伟大的爱。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比喻义,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昨天晚上当母亲得知我今天来这时,早已默默地为我准备好了洗换的衣服,今早,她早早地做好了饭,默默地送我远行,此时此刻,当我站在这讲台前,我仍能感受到我的母亲对我深深的爱。今天,我想与同学们一起去学习一首关于母亲的诗——《游子吟》、(教师板书课题)。
二、理解诗句意思
1.指导学生朗读,可按不同的节奏读。
(如:慈母/手中/线。或慈母/手中线)
2.投影出示理解诗句的不同方法。
A 连(可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
B 换(对于重点词语,可用别的词语来换)
C 转(当说不通时,可调换词语顺序,说通来)
D 补(当说不通时,可补充一些词语进去,把句子说通来)
3.学生分小组学习,根据上述方法体会诗句意思。
4.师生交流诗句意思,边讲解边投影出示意思。
例:重点、词语
游子:出门远游的人
吟:吟唱
意恐:担心
寸草:小草,喻指游子
三春晖:晖:阳光,喻指慈母之恩
5.教师出示《游子吟》一课的图片
A 学生仔细观看插图。
B 学生根据诗句意思,说说插图内容。
C 学生填上自己补充的内容,把画的内容说得更生动。
三、悟诗情。
1.听阅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感受母亲的爱。
2.学生用说故事、唱歌、写诗……形式感受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
3.说说自己长大后想怎样回报母亲的爱。
四、教师总结
这首诗赞美了世间伟大的母爱,同时这节课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自己母亲的爱,最后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说声:“妈妈,我爱你!”
幼儿园古诗《游子吟》教案 篇13
教学理念:
歌曲《游子吟》是一首亲切真挚的人性美颂歌,抒发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情感。歌曲舒缓优美的旋律,深深拨动着天下儿女的心弦。于是我以亲身感受母子情,向学生介绍作为一位妈妈对孩子的爱的经历为切入点,整堂课以母子情深为依托,让学生在听赏、感受、吟诵、演唱、表现等活动中将音乐本身、音乐画面、音乐情感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最终达到感受母子情,表现母子情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复习和巩固附点音符,学习和掌握音乐知识前倚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赏时跟唱歌曲《游子吟》,表现母子之间的朴实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学会演唱歌曲《游子吟》,并从中感受母子情深,接受爱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充分感受和理解歌曲《游子吟》的思想感情,并
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教学难点:正确掌握前倚音的唱法。
三、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问你们几个问题,竖起你们的小耳朵仔细听,看你们是否知道答案。
师:是谁把你们带到这个世界上?
生:——妈妈
师:是谁在你生病的时候最心疼你最关心你?
生:——妈妈
师:对,是妈妈,妈妈对我们的这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
生:——爱
师:下面我们来感受一下,母亲到底有多爱自己的孩子(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谁来回答一下,父母这是有多爱孩子(母爱如命,无私奉献)
师:每一位母亲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现在是以前也是,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古代的母亲,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出示课件)
(三)学唱歌曲《游子吟》
1、熟悉歌词
师:看这张图片,请你说一说这张图片上描绘的是什么?
生:——回答
师:这位母亲点着蜡烛,手里拿着衣服,她在做什么?
生:缝衣服。
师:为谁缝衣服?
生:为她的孩子。
师:她的儿子明天就要离开她去很远的地方,在古代,生活比较贫苦,条件比较落后,没有缝纫机之类的机器,衣服大都是手工缝制,她正连夜赶制衣服。她的心里非常地不舍。她的儿子看着这样的场景,深受感动,于是他饱含对母亲的感激,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游子吟》,这个儿子就是唐代大诗人——孟郊。你们会背这首诗吗?
(出示课件)
师:诗意:慈祥的母亲手里把这针线,为将远行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时他把衣服缝的结结实实但又不想缝的那么结实的矛盾心理,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就可报达春晖般的慈母恩惠,你们说能吗?生;--不能,所以孟郊的这首《游子吟》把那种舐犊情深的母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2、学生齐声朗读古诗《游子吟》
师:好,那就让我们带上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的把这首古诗朗读一次,来感受一下深深的母子情!
3、唱歌曲
师:看来大家都被这首诗歌深深地打动了,其实被打动的不光是你们,还有许许多多的儿女们。有一位叫颂今作曲家也被深深地感动,但是他感觉单凭文字不能表达心中之情,所以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的表达母子情,就为诗歌谱写了优美的旋律,使它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游子吟》大家用心来听一听。(课件出示歌曲)
初听歌曲,感受旋律
(2)学习和巩固附点音符
师:大家发现了没有,歌谱中的许多地方出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音符——附点音符,附点的作用就是延长前面音符时值的一半。
请大家找一找,并仔细观察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师:对,歌曲的开头就出现了附点音符2.3(板书),而且在这首歌曲中出现了几次。
生:——回答
师:对,三次。接着我们再看第二小节也有6.2(板书),也出现了三次,接着看第三小节4.5(板书),也出现了三次,他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生:——回答
师:对,一个是附点四分音符,一个是附点八分音符,好,让我们共同唱一唱。(课件出示歌曲)
(3)学习前倚音
师:歌谱中除了附点音符,还有我们以前没有见过的音符,请大家找一找。
生:——回答
师:对,在这首歌曲当中有多处出现了这个音符,你们看它的形状像什么?它的形状就好像妈妈紧紧地拉着孩子的手,害怕他离开自己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感觉,它的名字叫前倚音。倚音是乐器上常用的装饰音之一,因为它是依附在主音前后的音,因此叫倚音。倚音依附在主因前面的音叫前倚音,倚音依附在后面的音,叫后倚音。(板书)我们在演唱的时候要将这两个音符连起来唱,就像妈妈和她的孩子紧紧连在一起,但演唱时倚音占主音的时间越短促越好,那么当她们出现在乐曲中,该如何演唱呢?(教师示范第一句歌词)
师:你们也来试一试好吗(生唱)
师:很好,接下来让我们把所有的前倚音都找一找,乐曲中一共出现了几次?(七次)
师:对,七次,那谁说一说,为什么这里会出现这么多的前倚音呢?
师:之所以歌曲中出现这么多的前倚音,是因为要体现母子之情,作者是想把母子之间那种依依不舍的感觉给表现出来。既然前倚音在我们这首歌曲里起到了这么重要的作用,那我们一定要把它们唱得更好。
(4)学生学唱
师:下面我唱一句,同学们跟唱一句
(5)师生接龙演唱歌曲
师:大家感受到了吗?歌曲的每一句旋律都表达了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现在老师就是你们的妈妈,我来唱前半句,你们就是我的孩子,请你们接后半句。
(6)生生接龙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妈妈呼唤孩子的游戏吧!我们分成母子两组,母亲一组唱前半句,孩子唱后半句。(互换)
(7)完整地演唱歌曲
师:动人的旋律已经让我们出发感受到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这样一首感人的歌曲,我们在演唱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呢?
(活泼欢快)(深情柔美)(自豪神奇)
师:对,深情柔美,在让我们深情地把这首歌曲唱一次,来感受孟郊对母亲深深的爱。
五、拓展延伸
师:你们唱的真棒,感觉单凭歌曲已经不能更好的表达母子之情,下面让我们加上动作来更好地抒发我们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六、教学总结
孟郊的一首《游子吟》道出了许许多多母亲对子女的心,母亲节大家知道是什么时间吗(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马上到啦,老师希望懂事的你们能向妈妈表达你们的心意,第一你们可以把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歌曲《游子吟》唱给你们的妈妈听,让妈妈感受你们对他们的爱。第二,你们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爱,可以做一张简单的贺卡,写上自己的心里话或者折一朵漂亮的小花、说句妈妈我爱你等这些方式都可以,我想你们的妈妈看到后一定会很高兴,等你们将来长大求学,或者外出工作,成为真正的游子时,一定不要忘记你们的爸妈。
师:最后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敬爱,对母亲的祝福,整体演唱一遍。
师:愉快的音乐课这就结束了,同学们我们下节课见。
幼儿园古诗《游子吟》教案 篇14
《游子吟》一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孟郊所作。这首诗语言质朴简洁、感情细腻深厚,通俗易懂,历来被人们所广泛传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丰富古诗积累。了解诗歌大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慈母的孝心,感受诗人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训练,教学中渗透了“母爱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课堂中,我逐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分句品读,随机搭建朗读擂台,调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客观地相互评价,使得学生朗读情深意切,十分投入。
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本节课的朗读中都能有所进步,或有新的收获,我很中肯的给每个人以不同的评价,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帮助,朗读指导的效果立竿见影。随着对诗句的感悟,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的体验不仅使他们感悟了教材,促进了朗读,而且丰富了教材的内涵,是对教材的提升和发展。
二.开发学生资源,培养学生想象练笔。
为了拓展学习,丰富古诗课堂内容,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安排了一个“小练笔”环节,让学生写一个表现游子即将远行,母亲在微弱的灯光下为儿子缝衣服的情景片段。在这个环节里,我也关注了不同层面上的学生写作的差异,对三个个别学生降低了练笔要求,并给予鼓励和指导,使学生们的练笔落得更实。
但是由于教学中间“解读诗句”的环节松散,使后边的“练笔”时间略显不足,部分学生没能完成写作,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练笔后的交流。另外,教学中板书不及时,自身的教学基本功亟待提高。
幼儿园古诗《游子吟》教案 篇15
佚名
一、多音字组词。
二、写出古诗的作者及年代。
①王安石 ②孟郊 ③于谦
A.明代 B.宋代 C.唐代
《石灰吟》 ( ) ( )
《泊船瓜洲》( ) ( )
《游子吟》 ( ) ( )
三、解释加粗字的意思,再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1.钟山只隔数重山。
2.明月何时照我还。
四、请你在花瓣里写一个字,与在芯里的字组成词。
五、低声诵读《游子吟》,想象一位慈母,在儿子外出远行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再写下来。
答案:
一、
二、《石灰吟》A、③;《泊船瓜洲》B、①;《游子吟》C、②
三、1.隔:相距;数:几;回首钟山也只相距几重青山。
2.何:什么;还:回来;这明亮的月亮什么时候照着我又归还故乡。
四、
五、夜已深,在微弱的灯光下,一位年迈的老人正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衣服。老人已上了岁数,眼也有些花,她借着微弱的光线,努力地穿针引线。她边缝边嘱咐着孩子,要他一路上多加小心,注意身体,早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