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的优秀教案 篇1
1、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
2、《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二、文言知识:
1、注音并解释:
氓(méng)淇水(qí)愆期(qiān)将子无怒(qiāng)
乘彼垝垣(guǐ)(yuán)载笑载言(zài)体无咎言(jiù)
尔卜尔筮(bǔ)(shì)于嗟鸠兮(xū)(jiē)其黄而陨(yǔn)
无食桑葚(shèn)犹可说(tuō)自我徂尔(cú)淇水汤汤(shāng)
来即我谋(jí)言既遂矣(suì)无与士耽(dān)以我贿迁(huì)
女也不爽(shuǎng)渐车帷裳(jiān)(cháng)士也罔极(wǎng)
夙兴夜寐(sù)(mèi)靡有朝矣(mǐ)(zhāo)抱布贸丝(mào)
咥其笑矣(xì)及尔偕老(xié)隰则有泮(xí)(pàn)
言笑晏晏(yàn)亦已焉哉(yān)躬自悼矣(gōng)(dào)
2、通假字:
例句假借字本字意义
氓之蚩蚩蚩蚩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将子无怒无毋不要
于嗟鸠兮于吁唉
犹可说也说脱脱身
隰则有泮泮畔边岸
不可说也说脱脱身
3、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到达今义:连词,表另提一事)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你今义:儿子)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请今义:副词,即将)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多年今义:表年龄)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差错今义:爽快)
(古义:不专一,有二心今义:数词)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快乐今义:宴席)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民今义:流氓)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卜筮的卦象今义:身体)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标准今义:程度副词,很)
(古义: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今义:数词)
4、词类活用:
(1)其黄而陨(名词作动词,变黄)
(2)士贰其行(数词作形容词,不专一)
(3)二三其德(数词作形容词,不专一)
(4)夙兴夜寐(名词作状语,早;晚)
5、学成语识文言:(解释成语意思)
(1)毫厘不爽:丝毫差错也没有。形容非常准确。
屡试不爽:多次验证都准确无误。
(2)载歌载舞: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的欢乐。
(3)忠贞不贰:忠诚坚贞,没有二心。
(4)白头偕老:指夫妻相亲相爱,共同生活到老。
(5)信誓旦旦:形容誓言说得非常诚挚。
(6)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奋不懈。
6、文言句式:(翻译下列诗句,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味)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译文: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作为婚期。
②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译文:不是我拖延时间,你没有好的媒人。
7、固定句式
①载笑载言(载……载……,固定句式,译为“一边……一边……”)
②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焉哉,固定结构,语气词连用,表示强烈的感叹,可译为“了吧”。【合作探究】
1、《氓》是以谁的口吻写的?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叙述了哪些经历?你能从中感受到主人公怎样的内心情感?
以女子的口吻,自述的方式,叙述了她自己的婚恋悲剧。
恋爱(热情、幸福)——婚变(怨恨、沉痛)——决绝(清醒、刚烈)
2、本文在表现手法上以叙述为主,这种手法在《诗经》里称什么?赋
3、除了赋的手法,你还了解了《诗经》的哪些手法?举出文中例子,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比兴。详见《教参》。
4、你还能从平素所学的文章或歌曲里举几个用了比兴手法的例子吗?请以“爱心”或“感恩”为话题,尝试用比兴手法写一段话。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比手法的运用。
⑴“我”婚前和婚后的生活的对比。
⑵“我”婚前与婚后的思想变化的对比。
⑶“氓”婚前和婚后的态度的对比。
(4)“我”和“氓”对婚姻的态度的对比。
【课堂达标】
1、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和释义有错的一项(A)
A、氓(méng民)之匪我愆(yan拖延)期体地咎(ji灾祸)言
B、靡(mǐ没有)室劳矣躬自悼(dào伤心)言笑晏晏(yàn欢乐的样子)
C、隰(xí低湿的地方)则有泮(pàn通畔)渐(jīan渐湿)车帷裳(cháng布幔)
D、将(qiāng请)淇水汤汤(shāng水势很大的样子)其黄而陨(yǔn落)
2、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句(A)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B、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淇则有岸,隰则有泮、D、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下面诗句中没有用“兴”的手法的一句是(D)
A、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B、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C、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子之于归,宜室其家。
D、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4、对下列各句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终于又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
C、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劝说了。
D、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
5、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D)
A、为了赶在学术会前完成论文,他夙兴夜寐,辛辛苦苦忙了一个月。
B、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C、商店经理信誓旦旦地说:“我们的商店无假货。”但一检查,几乎全是假货。
D、香皂买回来后,屡试不爽,气得我奔向商店,大呼:“退货!”
6、填空、默写。
(1)(《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05)首,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2)《氓》中表现女主人公对氓的思念的句子是:乘彼危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等到氓后的无比喜悦的心情的诗句是: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女对爱情有什么深刻的认识?请用原文回答: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表现女对爱情的忠贞及氓的负心的句子是:女也不爽,士二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表现女的勤劳的诗句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5、语言知识表达与运用:
(1)前段时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日前在欢迎新党主席郁慕明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后引来一片非议,原话如下:“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今天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师生以火一般的热情在这里欢迎郁慕明先生一行。”请问问题出在哪里、
“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两句话说:“天气越来越凉了,该做棉衣服了。”可见,此词意是指天气渐冷,而不是望文生义的天气炎热、。
【拓展延伸】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礻颉⑦之。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李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摘取、拾取。
⑤捋:成把地握取。
⑥袺:手持衣角盛物。
⑦礻颉: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赋。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氓》的优秀教案 篇2
《氓》教案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诗歌知识
1、诗歌起源: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2、简介《诗经》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
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 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B、雅:宫廷乐曲,
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
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4)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5)形式特点:
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三、朗读诗歌
四、疏通字词
1、正音
氓 愆 垣 载 筮 咎 陨 隰
2、多音字
渐 jian(1)浸湿(渐染)流入(东渐于海)
将qiang(1)愿,请(将进酒)
靡mi(3)倒下(望旗旗靡)mi(2)奢侈(奢靡)
载zai(4)一边一边(载歌载舞)装载 充满(怨声载道)
zai(3)一年半载 记载刊载登载
3、通假字
匪:非 于:吁 说:脱 泮:畔
五、理顺思路
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叙事诗 第一人称 对比
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
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
恋爱(第一二章) 婚变(三至五章) 决绝(六章)
六、学习“恋爱”部分
1、重点字词
2、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3、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 真诚热烈
氓:急躁 任性 (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热情 向往
明确:第二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4、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七、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3)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4)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集体朗读这部分。
八、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⑵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九、 从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十、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氓》的优秀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要求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3.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
3.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4.《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三、教学设想
首先,解决诗中的难字难音,再次理清诗的叙事情节,并对诗进行全面理解,
让同学们掌握字音,掌握这首叙事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
四、教具设备:录音机
五、课时安排:2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出不同的故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静女》,通过写一对青年男女在僻远的城角幽会时欢乐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这节课呢,我们将继续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大家请翻开课本91页。(同时板书课题)
(二)介绍课题
现在请x同学来读一下课题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读对了字音,méng,
及时表扬,大家齐读。(反问同学:为什么不是读máng呢,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它不是读máng吗?),第二种情况,读错,及时纠正。
这里我想特别明确地提出氓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
上节课我们在介绍《诗经》的时候就说到,《诗经》按其内容分,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15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今天我们讲的《氓》这首诗则是15国风中的卫风,大家请看注释①
现在,大家先认真听录音一遍,注意诗的节奏和难字难音
(三)难字难音
匪:fēi 汤:shāng
愆:qiān 徂:cú
将:qiāng 裳:cháng
载:zài 靡:mǐ
于:xū 隰:xí
说:tuō 角:jiǎo
(四)情节和主题
1.情节
刚才大家在听录音时就应该感觉到了,《氓》是一首叙事诗,是叙事诗呢就有它的发展情节,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现在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一遍,并参照注释,试着理清叙事情节。呆会请同学来说说诗中的发展情节,并划出相应的章节。(请同学回答问题)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 :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 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2.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3.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设想
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
点,以便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对《氓》这首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来学习文
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诗的写作手法等。首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通假
字
(二)通假字(叫学生在听同学读时找出通假字)
“说”通“脱”,摆脱,脱身。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泮”通“畔”,边岸。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于”通“吁”,叹息。“无”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三)古今异义词:
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涕 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宴 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三岁 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
今义:三岁的年龄
(四)写作特点
1.《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
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
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
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
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
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
性格特点。
(五)体验拓展:
《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
各自发言后师评: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
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
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
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六)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的另一样生活。
3.预习下节课。 五、板书设计
氓(一)
恋爱(第1、2章) (热情、幸福)
氓( 婚变(第3、4、5章) (怨恨、沉痛)
决绝(第6章) (清醒、刚烈)
(二)主题(三)写作手法
1、开创比、兴手法
2、回忆和对比
《氓》的优秀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掌握《氓》的故事情节及《采薇》中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的重章叠唱的章法,感受其效果。
【学习重点】:
1、理解《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效果。
2、学习《采薇》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熟读两首诗,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注音并解释:
氓淇水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
于嗟鸠兮
其黄而陨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
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渐车帷裳
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抱布贸丝
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2、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今义:)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今义:)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今义:)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
(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
4、有感情朗读
古典诗歌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还要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
(1)读出节奏古典诗歌节奏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式样四言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节拍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
(2)读出韵律诗歌语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时只要
加以体会就要感觉到重音、轻音的选择也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一句中关键的字词重读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系,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出几分哀婉
(3)读出情调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扬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艺术美
5、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分别讲述《氓》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二、整体理解原文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4、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5、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三、合作探究
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
四、课堂达标与迁移
1、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氓》的优秀教案 篇5
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20xx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 “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以上六项被称之为“《诗经》六艺(六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疏通字音(书下注释)
愆期qiān 将qiāng子无怒 载zài笑载言 卜筮shì 于嗟jiē
徂cú尔 淇水汤汤shāng 罔wǎng极
2.重点字词:
实词
⑴将子无怒 愿,请。
⑵来即我谋 靠近。甲骨文像一人跪坐锅前
⑶至于顿丘 到,“于”为介词。 ⑷载笑载言 动词词头。
⑸自我徂尔 往。 ⑹女也不爽 过错。
⑺言既遂矣 言,助词。
⑻三岁食贫 古时指“年”。岁岁年年。
⑼总角之宴 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通假字
⑴氓之蚩蚩 蚩,通“嗤”。 ⑵匪来贸丝 匪,通“非”。
⑶于嗟鸠兮 于,通“吁”。 ⑷犹可说也 说,通“脱”。
⑸隰则有泮 泮,通“畔”。
实词活用
⑴其黄而陨 形—动,变黄。
⑵三岁食贫 形—名,生活贫困。
⑶二三其德 数—动,使动用法,使“德”有时二,有时三。
⑷夙兴夜寐 名—状,在早晨,在夜里。
必修2语文诗经氓的教案(三)
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
(1)提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情节线索是什么?
明确: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
(2)提问:诗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层(1—2):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层(3—5):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层 (6) :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3)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
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
四、分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
1.诗中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
A.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B.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C.重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D.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你认为女主人公被弃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提示:(能言之成理即可)一般认为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是氓用情不专所致。
五、写作技巧
1.对比手法
①提问:诗文中怎样体现出氓用情不专的?
明确:使用的“对比”的手法。把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忠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②提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明确: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幸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劳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③文中这两次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
2.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诗文中“赋、比、兴”的分布情况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提问: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氓》的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
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如: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⑤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氓》的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
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设问:
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
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
不可。此处用了“比兴”手法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
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
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第二次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回忆嫁时的情景,也以打湿车上的帷幔来喻自己的择婿不慎。
(这里也可以说是女子回娘家又路过淇水。淇水汤汤来衬托渲染女子孤独无助,内心悲愤极不平静。)
第三次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就是一个比喻的用法,就是说,做什么都要有个限度的意思。
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
三、概述诗歌中男女主角的性格特点。
氓:乖僻、虚伪、薄情、暴虐、始乱终弃、言行反复
女子:纯真、热烈、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四、有人称《氓》是“中国第一弃妇诗”,也有人认为这不是弃妇诗。请说说你的看法。
1、这是弃妇诗。氓之前渴求和女子结婚,后来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氓从内心里背叛女子,抛弃女子,从肉体上摧残女子,所以这是一首弃妇诗。
2、这不是弃妇诗。《氓》中的女子并没有被赶出夫家,而是主动与男子决绝。面对氓感情上的冷淡,女子没有哀求乞怜,主动修好,她的内心经历了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伤痛悔恨——深刻反思——总结教训——毅然决绝。
《氓》中的女子是不满丈夫对她感情的冷淡、变心和家庭暴力而主动离开夫家的,既然是主动离开,那么何来“弃妇”之说呢?如果把她定性为弃妇,那是对女性反抗男权社会、追求女性独立的可贵精神的一种否定,也在无形当中削弱了对氓的批判力量,因此,不能将《氓》定性为弃妇诗。
《氓》的优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体悟其情感变化;
2、分析卫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体悟其情感变化,从而分析卫女形象。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卫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方红笺承载了薛涛无尽的爱恋;一枝青梅读懂了易安懵懂的初春;漫天飞花飘零了黛玉满腹的爱恨;无际的沙漠抚慰了三毛不羁的灵魂;而滔滔的淇水见证了女子艰辛的情路。淇水与女子的生活和命运始终相随,我们就随着缓缓的淇水去见证一下女子的喜怒与哀乐。
二、整体把握——把书读薄
《诗经》被誉为现实主义的渊源,其中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卫风·氓》里面又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1、主人公是谁?以第几人称来讲述故事的?
女子第一人称
2、讲述了一个什么样故事?
女主人公回忆了与氓从相恋结婚到婚后被弃再到决然分手的故事。
3、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请找出依据
淇水旁
第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第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第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4、请仔细品味这些地方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还有哪些段落也是在表现同样的内容?
第一、二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恋爱的甜蜜
第三、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婚变的沉痛
第五、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分手的决绝
(讲解其中字词,推测事情变化)
三、细嚼慢咽——把书读厚
(一)一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恋爱的甜蜜
1、根据诗中的描写,想象一写此时的淇水是什么样的?
淇水:平静安详波澜不惊
2、如果淇水是有生命的他会看到什么样的'两个人?请找出描写人物的地方。
直接描写——动作:送、涉、将、乘、望、泣、笑
——温婉、多情、天真、善良
直接描写——蚩蚩、即、卜筮
间接描写——无怒——憨厚、老实、认真、暴躁易怒
(他们在这里盟誓,在这里分别,淇水是那么的静缓、安详,一如一位慈祥的月老分享着女子的幸福甜蜜。)
3、“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接抒写或铺叙,直陈其事
(二)再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婚变的沉痛
1、再次写到淇水,淇水是什么样子?让我们联想到什么?
汤汤:水势浩大,波涛汹涌,动荡不安
情海波澜命运动荡心潮澎湃愤愤难平
2、淇水浩荡,女子的内心愤愤难平,从哪里可以看出女子内心情感的剧烈变化?
于嗟女兮,无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愤然直抒惨痛教训,语调激切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诚恳审视自身不足,内心愤然
3、在这两章中表现了她和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她: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任劳任怨
女也不爽——感情专一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年老色衰
他: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用情不专
4、女子最想说的莫过于刚才讲过的那些教训和被弃的原因,那么为什么还要写桑树呢?在诗经里有没有写植物的地方?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或发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对象。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喻,对事物进行形象具体的比况。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女子容颜靓丽;两人的浓情蜜意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子容颜憔悴;两人的感情枯竭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女子不要沉醉于爱情的甜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三)三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分手的决绝
1、这次强调了淇水的什么特征?
有岸有泮——我的容忍,我的退让是有限度正比
有岸有泮——氓的放纵,氓的暴虐没有止境反比
2、此时女子处于进退维谷、左右两难的处境:往事不堪回首;前途复又可畏,体会女子想走还是想留?
想留:“及尔偕老”“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对以前温馨时光的深切怀念
不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老使我怨”“不思其反”
——对以后悲惨遭遇的清醒认识
3、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他和她?
她——清醒、刚烈、坚毅
他——暴虐、毫无担当
四、消化吸收——把书读薄
淇水见证了女子怎样的性格变化?
温婉、多情、善良、单纯
任劳任怨、忠贞不二、年老色衰
清醒、刚烈、坚毅
——痛苦的心灵挣扎,完成了一个女子自我的心灵救赎,表现了她的个性成长和人格的完善
五、探讨爱情——共同成长
寄语少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寄语少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启示:爱情幸福而美好,但也会有痛苦和伤害,不要因为害怕受伤就不敢追求,既不要轻易开始一段感情,更不能随意放弃。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要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真诚负责的态度。只有具备爱的能力,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六、作业布置——学有所用
围绕“淇水”,从卫女的角度,以第一人称重新讲述这个故事。
《氓》的优秀教案 篇9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理解人物在特定处境下的复杂情感;表达复杂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3.深入挖掘,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未来的人生命运,从而引发更深刻思考
二、基础内容
1、给容易出现问题的字注音:
匪( ) 愆( )期 将( )子
载( ) 于( )嗟 徂( )
汤汤( ) 裳( ) 靡( )
隰( ) 垝垣( ) 筮( )
蓍( )草 渐( ) 咥( )
2、填空:
《诗经》是我国 的诗歌总集,又称《 》和《 》, 搜集了从 到 的诗歌,《诗经》的“六义”是指: 、 、 、 、 、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⑴氓之蚩蚩
⑵将子无怒
⑶于嗟鸠兮
⑷犹可说也
⑸隰则有泮
4、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
⑴其黄而陨:
⑵士贰其行:
⑶二三其德:
5、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⑴至于顿丘
⑵秋以为期
6、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
⑴将子无怒
⑵载笑载言
⑶以我贿迁
⑷无与士耽
⑸渐车帷裳
⑹言既遂矣
⑺总角之宴
⑻信誓旦旦
三、文本解读
1、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恋爱→婚变→决绝”女主人公的情感怎样发展变化的?
2、总体来看,女主人公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征?
3、三、四节中都提到桑叶,是否多余?有何特殊含义?
四、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分析主人公的情感
2、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景起兴,试分析作用
五、文本补充
1、发型与年龄
总角指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垂髫是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耋指八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2、《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这三个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这三个说的是手法,这就是“六义”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31篇)和《大雅》(74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3、《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氓》的优秀教案 篇10
授课人:李玉山
时 间:2005年8月18日
地 点:北师大天津附中高二2班
第一课时
师:上课之前有个同学问我,课本把《氓》放在第一课,到底想让我们学习哪些知识呢?难道就是让我们知道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曾经发生过这么一次悲惨的爱情悲剧么?这个问题还真把我难住了。哪个同学能替我给这个同学做个解答呢?
(沉默片刻,一生怯怯地)
生1:应该是积累一些古代的词语,还有文学常识;再就是得学会自己读古诗。
生2:通过读诗,提高文学鉴赏的水平。
生3:每年高考都要考古诗鉴赏,没办法,必须得学。
(生笑)
师:你们说得各有各的道理。为了考试得分,这是出于“生存”的需要,无可厚非;为了提高文学鉴赏水平,这是“发展”的需要。对于你们来说,“文学素养”恐怕或多或少地与你们这一生相伴,也是做到“诗意的栖居”必不可少的要素。而进行文学鉴赏包括答高考古诗鉴赏题,是需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与文学常识的积累的。我还要表扬这个同学,他喜欢提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在思考的前提下发现问题,做到善于提问,并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且,他好像已经读过课文了,希望大家向他学习,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
请大家拿起笔,小声读这首诗,读不准的字看注解,查字典,在这个字的上面注音。
(生读约3分钟)
师:请大家齐读这首诗,读准节拍和字音。
(生齐读)
师:节奏比较准确,这是一首四言诗,节拍基本是“二/二”式的,同学们很聪明,没用我提示就找到节拍了。而且大家都注意到了“于”“说”等通假字的读音。有几个字音要注意:是“zǎi笑zǎi言”还是“zài笑zài言”?
生4:zài笑zài言,跟“载歌载舞”一样。
师:对。课时刚才有一部分都成了zǎi。多音字是根据用法和意义确定读音的,平时要养成习惯,多查字典。人们的一些习惯读音有些是不太准确的。“渐车帏裳”的“裳”在文言中一般读作cháng。在《秦风·无衣》中我们还要学到。
生5:老师,“渐”书上说读一声,是不是注错了?
师:没错,这也是个多音字,“渐”在用作动词的时候读一声学名叫阴平声,有个词今天还在用“渐染”。课下查查字典是什么意思。好,下面大家再齐读全诗,应该比上次读得要好。
(生读)
师:不错!请大家拿起笔,自读这首诗,完成这个几个任务:理解诗句,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准确表达。读的时候先不要看注解,更不要看课外书,能自己读懂诗句是最好不过了;实在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看注解,但不要把注解当作僵化的东西。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书上做个标记。10分钟够了吧。
(生读)
师:哪个同学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沉默)
师:要勇敢些,说不准没关系,不说你怎么会发现自己有那些优势或不足呢?
生1: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商量结婚的事,女子先是没有答应,后来看见男子发怒了才答应。结婚后男子很快就变心了,甚至虐待她,所以女子心里充满了怨恨。
师:结果呢?
生1:好像是这个女子跑回了娘家,(看书)“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的兄弟还讥笑她。
师:基本轮廓勾勒出来了。哪个同学能再具体些?
生6:这个女子挺不幸的,她很勤劳,日夜劳作,可是却受到虐待。
生7:她挺恨那个男的,骂他三心二意。(有生笑)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生7:“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生8:我觉得这个女的太傻了,不应该那么痛快地就嫁给“氓”。起码儿得考验他几年,生米做成熟饭了,后悔也晚了。
(生笑)
师:你已经进入到诗歌深层内容的分析了。结合这些同学的回答,请大家用三四句话概括该诗的内容。你(生2)来!
生2:一个貌似忠厚的男子向一个年青漂亮的女子求婚,女子答应了。结婚之后,尽管女子日夜操劳,但男子感情不专一,并对女子施加暴力,最后女子回到了娘家。
师:很好。根据上面的概括,这首诗如果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
生:(齐答)三层。
师:具体说说。你(生9)来。
生9:婚前,婚后,回家。
师:很简洁。婚前一般叫(生答:恋爱),哈,恋爱,哪几节是恋爱?
生9:前两节。
师:回家呢?
生9:最后一节。
师:好,大家同意他的分法吗?(生答:同意)
生10:老师,我觉得这首诗应该是一首自叙诗,是女子的自述。
师:对,你很细心。这是一首以第一人称写成的诗,所以刚才有同学看出女子有“恨“。也可以看成是女子的控诉吧。
生11:我有很多地方还不太理解。
师:很多!你说的是诗句不理解还是内容上不理解?
生11:都有,内容上不理解的要多些。
师:这要怪我了,我给大家的时间太少了。
生11:您能不能给我们讲得细一些,我们以前的老师可都是一句一句地讲啊。
师:你希望我也这么做,是吗?
生11:那我们学起来多轻松啊!
师:是啊,你轻松,我也轻松。可是书是要你们自己读的,那么多的注解,注解的文字是原文的好几倍,要充分利用。老师总不能到考场上给你讲吧。
(生笑)
师:下面的时间就是该你们自己读。诗歌的整体内容我们清楚了,请大家在此基础上对这首诗做深入研究。有两个要求:①这首诗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②还有哪些经过思考后也不明白的地方,包括诗句、内容、手法等方面。
(生读约12分钟)
师:有什么想法可以与我谈谈,写在纸上也行。下课。
第二课时
师:我很高兴,下课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给我递了纸条。我念一下:“今天晚上在肯得基门口见,我请你吃快餐。”(生大笑)是请我的吗?不过现在我们要享用的是精神快餐。有没有哪个同学愿意做一次先锋?
生6:我喜欢前两节的女子,她很清纯、很热情、很痴情。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6:这个男子给女子的印象很不错,很忠厚,可以托付终身,所以在没有媒人的情况下私自答应了男子的求婚。甚至在男子走后,女子十分思念,经常登上高高的城墙眺望男子家,看见了就特别高兴;看不见就哭。她已经坠入情网了。
师:《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生:如三秋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写绝了热恋中男女的心理。刚才有个同学问我,女子为什么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现在应该有答案了吧?
生12:明白了,依依不舍。
师:所以才有“十八相送”,送了一程又一程。相恋中的男女有时道过几十遍“再见”还不忍离开。(生笑)这两节是叙述、描写,这种方法就是“赋”的手法。(板书)
生13:可是,从诗的后面看,男子并不忠厚。
师:所以这个女子才发生了这样的慨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有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是傻瓜(生笑)。当初她被男子的忠厚罩住了双眼,就像上节课那个同学所说,没有发现氓的真实面目。
生14:老师,您的解释不对吧,书上说“无与士耽”是不要同男子迷恋爱情的意思。
师:你说说为什么“不要同男子迷恋爱”
生14:不清楚,“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我也不清楚
师:哪个同学可以为他解惑?
生6:是不是说女子容易坠入情网不能自拔。
师:轻信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女子婚后生活的不幸就是证明,结婚仅三年就被赶了回去。这是女子从自身遭遇中得出的教训,也是给其他姐妹的告诫吧。(生笑)
生14:怎么“士之耽兮,犹可说也”?是不是说男人都容易变心?
师:这可以理解为女子因怨恨产生的愤激之词。下课时有同学问我,这一节为什么要写到桑树?这个问题很好。有没有哪个同学能解答?
(沉默)
师:《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是(生:赋、比、兴),第三、四节的桑树应该属于――
(有生说比,有生说兴)
师:比就是比喻,有的通篇用比,如《硕鼠》;有的局部用比。兴,就是联想,而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而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人事,也叫托物起兴;两者之间若有相似点,同时也能构成比喻,叫做比兴。(板书:比、兴)
生14:这是比还是兴呢?
师:你看呢?
生14:好像是比兴吧。
师:具体说说。
生14:(看书)“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很容易让人想到女子的年轻漂亮,“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很任意让人想起女人的年老色衰。
师:你的联想很丰富。
生15:“鸠”有什么用?
师:你说呢?
生:不知道!
生16:也是比兴吧。
师:说下去
生16:鸠贪吃桑葚,女子沉……沉入,不对,是沉湎爱情。
师:桑葚是甜蜜的,所以斑鸠要贪吃;爱情也是甜蜜的,所以人很容易沉湎其中。女主人公在告诫:女人不要沉湎于爱情。刚才我说,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而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人事。这桑树是女子眼前的景物吗?
(沉默)
师:推想一下,这个女子在哪看到的桑树?(生:路上……车上)对,应该是女子在坐车回家路上,看到路边的桑树而引发了联想;这是兴,两者有相似性,又是比。以此类推,大家应该明白“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句描写的作用了吧。
生17:也是比兴。
师:具体分析。
生17:由淇水的(看书)水势很大的样子,联想到了(看书)“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师:有比吗?这是兴。淇水在这首诗中出现了三次,它是女子恋爱时的幸福和婚后不幸的见证。
生18:老师,什么叫反衬?
师:你怎么想起问这个问题呢?
生18:注释②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我看不明白。
师:看起来你动脑子了。我也不怎么明白。我是这么理解的,这应该是一个比喻,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叫反喻。举个例子:这种风气可不像西北风那样能很快横扫天下。这几句诗可以理解为:男子的欲望可不想淇水和隰水有止境。明白了吗?
生19: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女子的不幸没有头。
师:哦,我很高兴,你能有自己的分析。可以,淇水隰水都有到岸到头的时候,我的苦难却没有头。也是比,是反喻。
哪个同学还有高论?
生9:我认为这个女子很了不起。她在受尽丈夫百般虐待的时候仍然不忘干活,是个称职的妻子;后来被丈夫赶回娘家后,她并没有苦苦哀求,而是在痛苦和反思后毅然决然地面对这一切。
师:你的表述很严谨。
生20:老师,我认为这个女子是自己主动离开氓的。
师:说说理由。
生20:还没想好。
师:下课的时候也有同学提出了这种看法。看起来出英雄所见(生:略同)。到底那种说法更好些呢?讨论一下,认真读诗,开动脑筋,找出能说服自己也能让人信服的理由。同意赶回家的举手,前后自由结组。
(生讨论,有的独自看书)
师:谁来?(无人应,指生20)你说说。
生20:“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子说自己本想与氓白头偕老,可是氓却“二三其德”,如果与这样的人过一辈子是多么痛苦啊。所以应该是她自己主动离开的。
师:“主动说”这一派谁还有补充?
生21:“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的兄弟嘲笑她,我想应该不是笑她挨打,而是笑她,当初你连个媒人也没有就跟着那小子跑了(生笑),现在又自己跑回来了,这叫什么事儿?
师:还有吗?请“赶回派”阐述理由。
生9:我记得你曾说过,《诗经》产生的时代是奴隶社会中后期,是男子中心社会。当时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女子没有决定走与不走的权利。而且她含辛茹苦那么多年,她都能忍过来,她不可能自己离开。
师:你能从社会背景的角度去分析,很好。
生22:他说的不对,男女那么不平等,为嘛还有《蒹葭》里男子对爱人的追慕,甚至是出现了幻想。氓求婚的时候为嘛还要抱的布。
师:你认为布是“彩礼”?(生笑)这个说法我倒是头一次听说。“抱布贸丝”一般是说氓以此为借口与女子搭话商量婚事,以物易物是当时的一种商品流通方式;另一种理解是说氓的身份是个小商人。男女相爱是一个穿越时空的永恒的主题,但就是真情相爱的人到了到婚姻层面时大都难以避免时代价值观念的影响,比如,今天相爱的人谈婚论嫁的时候,仍然有很多人认为男方要多花钱,房子要男方买等。“赶回派”们还要再补充吗?
生9:还有一个理由,这个女子她也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她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就是想拯救自己的婚姻,来感动氓。
师:还有么?两派各执一词,谁是谁非呢?都有道理,而且都是从作品中找出的理由,还能联系时代背景,这就是很好的文学鉴赏了。不管是哪种情况,这个女子应该都是很痛苦的。诗歌的结尾她却说――
生:(齐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师:后面是个感叹号,这个小小的“!”都包含了那些“感叹”呢?
生3:痛苦。
生23:怨恨。
生24:冷静
师:她没有哀求氓,很冷静地接受了现实,这里面有一种生9所说的坚强。女子痴情、勤劳、坚强,是一个很立体的形象。
生9:老师,我突然有一个想法――(又止)
师:说下去。
生:您刚才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是女子到家后的事。能不能这样想,这首诗就是女子在在回家途中所见所想。兄弟讥笑她应该是这个女子想象到家后可能出现的局面。行不行?
师:你说行不行呢?
生9:我说不好。
师:大家分析一下不管是否同意,都要说出理由。
(学生思考、沉默)
生22:我看可以。女子被赶回家,在车上回想过去曾经的甜蜜和不幸,又设想回家后可能的局面,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往者不可谏,来又不可追,真的很可怜。
师:马茂元先生说她是“往事不堪回首,前程亦复可畏”,真可以说是进退维谷了。即便如此,她仍然能“亦已焉哉”,真的很坚强。这样最后一节中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也就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既是兴,又是比。
生23:老师,是不是《诗经》中的“言”都可以按助词来理解?
师:有的时候是句中助词,没有意义。《无衣》中的“于”《静女》中的“有”都是没有实在意义的助词。但不是说所有的“言”“于”“有”都如此。“言笑晏晏”的“言”就是说的意思,有说有笑很快乐。要结合诗句内容去灵活判断,不要绝对化。
生24:“乘彼垝垣”的“垝”课下有两种解释,考试时怎么办?
师:你给我出了个难题。你想怎么答?
生24:都行吧。
师:都可以。但我个人还是认为解释为通“危”更好,高,这个词你们应学过:“危楼高百尺,(生:手可摘星辰)。”姑娘为了看到恋人的影子,抛下女孩家的文静与娇羞,登上高高的城墙远眺,多么痴情,思念何其重也。
生25:您刚才说是结婚三年,书上说“三”是多数,古代“三”一般是指多数。
师:谢谢你的批评。理解为多年,“年老色衰”一说才成立;理解是实指三年可不可以呢?
生25:可以,好像更能突出男子变心之快。
师:也能表现三年的辛苦劳作与精神折磨如何让一个“其叶沃若”的女子“其黄而陨”。
生26:“桑之未落”的“之”是不是取独?
师:你用了一不规范的简称。关于诗歌中的词语,大家应该学会自己归纳,记牢,活用。还可以结合《质量检测》相关练习进行巩固。要养成良好习惯。
这是大家高中阶段学的第一首古诗,其实很多同学已经学会怎么读了:要多读,每次读的目的与收获是不一样的;在理解诗句、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将诗歌丰满化,这样才能有自己的收获。这就像喝茶,需要时间;读诗,就是“泡茶”的过程。希望大家能通过练习成为“茶道”高手。
作者邮箱:
[1]
《氓》的优秀教案 篇11
古典诗歌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而忽视学生的诵读与体悟,由于教师细致的咀嚼和强行的灌输占去了大量的时间,学生就相应地失去了更多的与文本亲密接触的机会,而沉溺于支离零散的解析中,不能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感知和把握,这种做法,既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新教材第三册古诗单元《氓》的教学中,我把教师从讲台上赶下来,让学生充分成为课堂的主人,收到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最近两周,我们在现当代诗歌的百花园中快乐地徜徉,欣赏到无数动听的旋律,聆听到各种风格的鸣唱,这里有百灵的欢歌,也有杜鹃的哀鸣,这里有黄鹂的啼啭,也有雄鹰的啸叫,真让人觉得美不胜收、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将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探寻诗歌之河悠远而古老的源头。”充满诗意的导语十分自然地把学生引进《诗经》,简明扼要地作了相关的文学常识介绍后,我和学生便进入到新课《氓》的学习中。首先,我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注音大声朗读一遍,要求他们读准字音。在初读的基础上,我再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结合录音校正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情感。在两遍有声朗读的基础上,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学生大多对整首诗歌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情感地诵读课文。接下来,我再让学生默读,结合注释梳理诗歌的大意,当他们看完第三遍后,老师再将重要的字、词投影出来,让学生闭上课本回答它们的读音和意义。有了前面的较为扎实的诵读和理解,我再将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该诗的第一段的翻译投影出来,要求学生仿照余老的翻译,尝试把余下的五段译成通顺的白话文,内容上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形式上可以不作过分的讲究,句式可长可短,但最好音韵和谐,或者一韵到底,或者两句一韵。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致,老师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自己单独作为一组,四组学生各选一节,剩下的一节留给老师,师生同堂翻译,即兴完成。大约不到十分钟(我由于对诗歌已经非常熟悉,只用了六分钟时间就翻译完毕),学生就陆陆续续地翻译好了,然后,我安排学生每四人结成一个小组相互传阅、讨论、评选,同学们彼此交流和切磋,兴致极高,老师趁机巡视,以发现较为典型的译文进行全班交流。随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集体交流,我先念自己翻译的第二段:
登上城墙看远方,想把复关来眺望。复关不见我的郎,两眼盈盈泪汪汪。复关走来我冤家,又说又笑乐开花。冤家占卜又问卦,卦上全是吉利话。开来你的桑塔那,拉上嫁妆结婚吧!
学生听完老师的译文,笑得前仰后合,觉得这样的翻译通俗易懂,而且十分平民化、生活化,极富创造性。课堂气氛顿时被激活,学生纷纷把自己富有新意的翻译读给全班同学。
陶涛同学读了他的第三段译文:
桑树枝叶未落时,叶子润泽嫩无比。斑鸠斑鸠警告你,贪吃就会拉痢疾。姑娘姑娘提醒你,莫陷爱情漩涡里。男子都是负心汉,转身就变大坏蛋。痴心女子用情专,想要解脱也难办。
孙标同学的第四段译文是:
桑树落叶时,叶黄有瑕疵。自为新妇起,劳累为家事。滚滚淇水逝,车幔雨打湿。我自无差池,你却有偏失。男人无定一,三心又二意。
徐正同学的第五段译文为:
做你老婆已多年,又苦又累从不嫌。睡得晚来起得早,无时无刻不操劳。你的欲望渐得逞,对我无情又专横。兄弟姐妹不知情,笑我当初缺脑筋。静下心来细思考,独自伤心把泪掉。
潘鹏同学对第六段是这样翻译的:
本想同你白头偕老,如此必会怨恨气恼。淇水再宽岸能看到,洼地再大边能找着。我们从前一起乱跑,嘻嘻哈哈欢欢笑笑。本以为海誓山盟有个依靠,不料你家花不闻野花乱找。你见异思迁不念旧好,我下定决心和你拉倒!
以上选取的只是55名同学中的小部分,他们的翻译如此精彩,这不得不让我对自己的学生刮目相看,如果把《诗经鉴赏辞典》中的专家译文与之比较,学生们的'翻译丝毫也不逊色。循着这种“场效应”,第二节课,我和学生在生与生的讨论中和师与生的对话中,分析了男女主人公形象,鉴赏了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课堂气氛十分轻松活跃,时时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回顾《氓》的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控制课堂的救霸主地位被颠覆了,学生由过去的听众甚至看客的角色而一跃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不再以滔滔不绝的讲析剥夺学生的思考和实践,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对语言的真切触摸和操练──在诵读中感知语言、在仿译中揣摩语言,通过与语言的亲密接触,学生实现了对语言的透彻的理解,无疑,这比老师独霸讲台的硬塞硬灌要好得多,学生的体会也要亲切得多、深刻得多,也更符合文学读解的根本规律、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为可喜的是,在这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创造欲被激发,从而在心灵深处产生了亲近诗歌的愿望,浓厚了参与阅读的热情,在这种愿望和热情的驱使下,他们在相对独立与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主动同文本进行亲密接触,长此以往,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增强了,积淀丰厚了,想象能力和写作也能力得到了锻炼,鉴赏能力和综合素养自然也就有了坚实的根基。
从《氓》的教学中,我领悟到古诗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一个真谛: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的位置,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我们都应当竭力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教学的情景,并一以贯之地引导学生阅读、质疑、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唯其如此,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以真正培养,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氓》的优秀教案 篇12
投影 画面 课题
问好 第一次来翠园 也是一种缘分 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氓》
导入 :
《氓》叙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至今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痴情女子负心郎。诗人们曾千百次地用作创作的题材,然而我们读着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时代的遥远题材的习见而厌倦。
一首诗歌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呢?今天我们通过美读来感受,分三个环节:在诵读中体会音乐美、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美、在诵读中感受情感美。
为什么强调诵读呢?
同学们都喜爱优美动听的歌曲乐曲,歌曲乐曲的美是通过演唱演奏体会出来的,而不是因为看歌本乐谱。诗歌同源,他们有相通之处,诗经本来就是歌词配乐来演唱的,因此要多诵读。
一、在诵读中体会音乐美
1、自读 注音
本文需要掌握的词句:
(1)氓(méng)之蚩蚩(chī):氓:民,指一个男子。蚩蚩:同“嗤嗤”,嬉笑的样子。
谋:商量。顿丘:地名。愆(音千):过,误。将:愿,请。
垝垣(音鬼员):破颓的墙。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一说返回关来。卜:用龟甲卜吉凶。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体:卜卦之体。咎言:凶,不吉之言。贿:财物,嫁妆。
(2)于(xǖ)嗟(juē)鸠(jīū)兮:于嗟:同“吁嗟”,感叹词,鸠:鸟名,这里用鸠鸟不可贪食桑葚来比喻女子不可为爱情所迷。
(3)犹可说(tuō)也:说:通“脱”,解脱。
(4)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叶一凋零,就会枯黄掉下。这里以桑叶黄落来比喻女子颜色衰老。
(5)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隰:低湿之地。泮:通“畔”,边。这两句用淇水有岸,低湿之地有边来反喻自己的愁思无限。
沃若:润泽貌。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耽(音沉):沉湎于爱情。说:脱。
陨:坠落。徂尔:往你家,嫁与你。食贫:过贫苦生活。渐(音尖):沾湿。爽:差错。贰(音特):差错。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遂:久。知:智。咥(音系):大笑貌。躬:自己,自身。
淇:淇水。隰:当作湿,水名,即漯河。泮(音判):通畔,岸,水边。总角:古时儿童两边梳辫,如双角。指童年。
2、四言诗的节奏 齐读
感觉沉稳、顿错,表现早期民间歌谣厚重、质朴的风格。
3.齐读
给每加一个小标题
4.分章读 加小标题
5.痴情女子是如何对待负心郎的
《氓》的优秀教案 篇13
学习《氓》,学生首先遇到的是文字关。
汉字是以形表意的文字,依据《说文解字》和《汉语大字典》,从分析最初造字的字形入手,找出汉字形与意的联系,应是掌握汉字的科学有效的方法。
单纯掌握汉字,难免有割裂诗歌内容之嫌。再者,不分主次又容易偏离学习目标。所以,要精选汉字,并以此为线索,联系课文,分析人物,挖掘根源,进行思想教育,实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标。
重点汉字有:氓、蚩、愆、耽、筮、咎、咥、爱。
氓,《说文》:“氓,民也。”民,“众萌也。”萌,同“氓”。“氓”“民”互训。民,甲骨文作“ ”。郭沫若《甲骨文研究》说,“周代作一左目形,而有刃物以刺之。”“周人初以敌囚为平民,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由此可知,氓是奴隶,是庶民。
因此,氓的社会地位是低下的,经济条件是恶劣的。这样的家庭条件,曾经与氓有着“总角之宴的女主人公不可能不了解,未来艰难的家庭生活,即使在氓的信誓旦旦中而耽兮的她不可能不有所预料,然而,她仍然痴心不改。——多么善良、多么单纯的姑娘啊!然而,就是这样的姑娘,竟然遭到了氓的遗弃!”氓啊,你这个可鄙可憎的小人!
那么,这个小人是如何得逞的呢?我们来看:
“蚩”。《说文》“蚩,虫也。”虫,古代是对一切动物的通称。人像虫一样,比喻义为“忠厚老实”。“蚩蚩”,写出了氓的忠厚老实。——氓在和我谈恋爱的时候,是那么的傻得可爱呀!正是他的忠厚之貌,使我引为终身的依靠。造成我终身的痛苦。这就告戒年轻的人们,要睁开你的慧眼呀,婚姻大事,不可草率呀!
就女主人公而言,是不是只有氓的忠厚之貌蒙蔽了她呢?
“愆”《说文》:“愆,过也。”甲骨文字型的意思是,一个人,在交覆深屋下,躲在草丛中,把良心踩在了脚下。——这难道不是天大的罪过吗?犯了错就要失掉、错过一些好机会,故可引申为“失掉错过”,错过了就要再等一等,所以又可引申为“拖延”。愆期,即拖延时间。但她陷得太深了,在爱河中,她迷失了自己了!这就是“耽”。
“耽”。《说文》:“耳大垂也。”大耳垂肩,肩承受着两耳,所以引申为“承受|担负”;两个耳朵又是何其逍遥快乐呀,所以又引申为快乐;过于快乐就乐不思蜀了,所以又引申为“沉溺,迷恋”。——女主人公沉溺在“氓”的“信誓旦旦”中“不可说也”。况且,我怎么就相信了那个女巫的鬼话了呢?
“筮”和“咎”。“筮”《一切经音义》中说,“筮者,揲蓍取卦,折竹为爻。”甲骨文取一女巫拿竹两袖展开成舞形,很显然是占卜问卦。“咎”,《说文》:“灾也。”甲骨文字型取“人各行其是”之意。人各行其是,非灾而何?联系起来,可以想见,氓请来一个女巫,锣鼓声中跳起了大神,一番祷告之后,求得大吉大利的上上签,巧舌如簧之下,“以耳车来,以我贿迁”,诱使我上了当,——是女巫与氓合伙把我骗了呀,至此,除去女主人公自身的原因外,造成悲剧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受到氓这个感情骗子的蒙蔽;二是女巫的推波助澜,为虎作伥。
女主人公相信了,她的生活就陷入了痛苦之中,离婚以后也受到了兄弟们的“咥”笑。
“咥”,大笑也。口大得到了不能再张的程度,笑得是多么欢畅啊!“我”遭遗弃之后,整天生活在兄弟们的咥笑之中。这一切,都是那个负心汉造成的。顺便问一句,你们知道那个氓姓什么吗?我敢说,他姓陈,要不后世怎么有了陈世美了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我又何必为你痛苦呢?“亦以焉哉”还是算了吧!
“爱”就要有一个正确的爱情观。从“愛”到“爱”的形体演变,就传达出一种正确的爱情观。
愛,从字型上看,是一只手伸过去,把覆盖物拿去,然后取走心。爱一个人,不就是相当于自己的心被别人拿走了吗?但这种拿,有两种可能,一是一个人伸出手来,强行把对方的心拿走,占有对方的爱;一是一个人主动把自己的心捧出来,奉上自己的爱,不管对方接受不接受。两种爱都不是健康的。前者是剥削阶级的爱,后者是带有一点自虐性质的爱,即常说的“单相思”。应破除旧“愛”,树立新“爱”。去掉“心”而改为“一”。一即“专一纯正”。就爱而言,如果用手掀开重重覆盖之后,得到的是纯正专一的感情,这不正是真爱的应有之意吗?——从感情风波中走出来的我将勇敢地面对新生活,寻找属于自己的真爱。
借助字型分析,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字意。在讲解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很好地再现了诗歌的原貌,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老师有诲人不倦之风,一举而数得,何乐而不为?
《氓》的优秀教案 篇14
【教学目的】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背诵课文,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
纪春秋中期的5XX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四、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五、研读全文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 传统 、 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 无与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 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六、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七、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八、布置作业
将《氓》改写成一个故事
《氓》的优秀教案 篇15
一、教学目标: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内容,分析形象,体会情感,,探究主旨,熟读成诵。
二、教学重点:
绘制思维导图
三、教学难点:
记忆背诵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经》是我们文化、情感和审美的“圣经”,是一种生命的基因,灵魂的酵母,是我们的另一条母亲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走进《诗经》,走进《氓》,走进那遥远的卫国发生的故事。
(二)梳理内容
那么,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齐读诗歌,要求读对节奏,读准字音。
明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女子在经历了恋爱(1、2节)的幸福之后,又经历了婚变(3、4、5节)的痛苦,最后做出了决绝(6节)的选择的故事。
过渡:以上是我们对诗歌内容做了整体梳理,下面我们一起对诗歌的各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赏析。
(三)分析形象
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的第一二节,看看在这两节诗中,作者是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写男女主人公的?
明确:
1、氓:蚩,笑嘻嘻,忠厚老实的样子;谋,清楚地告诉我们,他是来求婚的。
2、女子:“送”说明了女子答应了男子的求婚,表现了女子对男子的一片痴情,“将”说明她是一个温柔体贴的女子。
“望”,写出了女子对男子的痴痴等待,登上那倒塌的垣墙,久久伫立,向男子所在的方向望去,见不到男子就伤心哭泣,见到男子就又说又笑,真真是一个率真可爱的女子。“迁”字写出了这份爱情终于修成了正果,结婚了。
下面请同学们通过这些词语对诗歌的情境进行联想和想象,诵读第一二节诗,边读边记,强化对诗句的记忆。
(四)体会情感
请同学们认真研读婚变部分的内容,找出能够表现女子情感变化的词语,体会女子的内心感受,并完成这一部分思维导图的绘制。
1、“食”、“耽”、“说”表面上写的'是斑鸠贪吃桑葚,实际上是写女子沉溺于爱情无法自拔,写出了女子内心的后悔。以此来劝诫其他的女子千万不要沉溺于爱情。
2、“贫”字写出了女子多年来为了和氓在一起,甘愿过着贫穷的生活。“爽”字是过错的意思,“贰”写的是氓的行为没有定准,反复无常。
女子甘于贫困,行为没有过错,而氓却三心二意,用情不专,由此表现女子对氓的斥责和怨恨。
3、“暴”字写出了氓的凶暴,“咥”字则写出女子娘家兄弟的冷漠,不但不同情,反而还讥笑她,“悼”字写出了女子饱受煎熬,无人倾诉,内心无比辛酸的伤痛。
我们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就能够很好地体会到处在婚变状态的女子内心情感的变化轨迹,是一个由悔到怨,再到伤的过程。从对恋爱阶段人物形象的分析到对婚变阶段女子内心情感的体会,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思维从感性形象的联想想象到对人物内心感受的理性推理过程。
(五)探究主旨
1、过渡:无人理解,无处倾诉,只能独自伤悲的女子最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促使她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已”字说明女子做出了决绝的选择,没有幻想,没有迷茫,没有卑微,也没有不舍,有的只是清醒和刚强。回想过去,“言笑晏晏”形容少年时代快乐的样子,“信誓旦旦”氓立下的誓言是真挚诚恳的。然而,现在快乐全无,在思前想后之后,女子清楚地知道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幸福快乐了,男子违背誓言,也没有悔改的心意,所以断然、决然的选择离开。
2、学完这首诗,老师不禁感到很纳闷,女子和氓是青梅竹马,而且是自由恋爱,为什么女子还是得不到幸福?从中得到什么样的教训?
明确: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子的自立自强
(六)作业布置
借助思维导图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先设定的目标。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看着思维导图上的关键字词,对人物形象和诗歌情境进行联想和想象,记忆诗句。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能很好地体会处在婚变阶段的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和情感的变化过程。但是这节课还有不少的遗憾。
现总结如下:
1、留给学生展示和讲解思维导图的时间不够,不能很好的表现学生在经过老师指导之后的效果;
2、课堂上朗读的次数不多,背诵的效果不太明显;
3、对于主题的探究还是应该放在第二课时,这样的话,中间环节的时间就会比较充裕,学生也就能够充分的展示自己画的思维导体和讲解了。
《氓》的优秀教案 篇16
课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教学目标: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
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设问:
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
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
不可。此处用了“比兴”手法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
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
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第二次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回忆嫁时的情景,也以打湿车上的帷幔来喻自己的择婿不慎。
(这里也可以说是女子回娘家又路过淇水。淇水汤汤来衬托渲染女子孤独无助,内心悲愤极不平静。)
第三次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就是一个比喻的用法,就是说,做什么都要有个限度的意思。
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
三、概述诗歌中男女主角的性格特点。
氓:乖僻、虚伪、薄情、暴虐、始乱终弃、言行反复
女子:纯真、热烈、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四、有人称《氓》是“中国第一弃妇诗”,也有人认为这不是弃妇诗。请说说你的看法。
1、这是弃妇诗。氓之前渴求和女子结婚,后来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氓从内心里背叛女子,抛弃女子,从肉体上摧残女子,所以这是一首弃妇诗。
2、这不是弃妇诗。《氓》中的女子并没有被赶出夫家,而是主动与男子决绝。面对氓感情上的冷淡,女子没有哀求乞怜,主动修好,她的内心经历了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伤痛悔恨——深刻反思——总结教训——毅然决绝。
《氓》中的女子是不满丈夫对她感情的冷淡、变心和家庭暴力而主动离开夫家的,既然是主动离开,那么何来“弃妇”之说呢?如果把她定性为弃妇,那是对女性反抗男权社会、追求女性独立的可贵精神的一种否定,也在无形当中削弱了对氓的批判力量,因此,不能将《氓》定性为弃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