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活动《捉蜻蜓》教案

2023-12-10

户外活动《捉蜻蜓》教案 篇1

  课时目标: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掌握蜻蜓的习性和特点。

  情意目标:

  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掌握蜻蜓的习性和特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

  3、根据主要内容来设计问题:

  陶先生是怎样引导孩子们认识蜻蜓的?你感受到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一)给课文第二部分分层。

  1、陶先生引导孩子从几个方面来认识蜻蜓、了解蜻蜓的?

  2、自由读(210节),思考。找出他引导的两句问话。指导分层。

  (二)学习(2—6)自然段。

  1、在这一部分中,你了解了蜻蜓的什么特点?你从哪里知道的?

  2、通过阅读,你感觉陶先生是个怎样的人?相机出示:和蔼可亲热爱孩子循循善诱平等相待

  3、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相机引导学生抓住慈爱、抚摸感受陶先生的和蔼可亲,读好第二自然段。模拟好陶先生说话的语气。

  ◇引导学生抓住拉着、坐着感受。

  ◇陶先生完全可以直截了当地说蜻蜓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啊,他为什么不这样说呢?

  ◇引导学生抓住想了一下、七嘴八舌、抢着说这此词语,体会人物的不同个性。练习读好孩子们的话。

  4、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学生评议。

  (二)学习(7—10)自然段。

  1、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谈了蜻蜓吃什么,还谈到了些什么?归纳:蜻蜓的尾巴和眼睛

  2、从他们的谈话中,你对蜻蜓的尾巴、眼睛有了哪些了解?

  指导他们了解眼睛、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教师还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蜻蜓的尾巴点水,实际上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位,还能看见在千米外飞行的同类。

  3、在这一部分中,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陶先生对孩子平等相待,循循善诱的?

  交流:◇说,又说

  ◇用商量的口吻说

  ◇把蜻蜓还给翠贞

  他让孩子们保护蜻蜓,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引导理解陶先生以身作则,充满爱心。

  ◇取过蜻蜓,高高举起

  ◇小心地翻过去

  (三)整体感悟,角色朗读。

  练习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教师点评)

  三、拓展交流,深化理解。

  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2、如果看到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会采取哪些方法劝阻或进行社会宣传和呼吁?

  3、我们已经学习了板报稿的写法,你能结合课文介绍的关于蜻蜓的知识,写一篇板报稿吗?

  4、学生口述,教师出示相关内容,进行演示修改。

  板书:

  放飞蜻蜓

  小朋友 陶行知

  捉 循循善诱

  谈 蜻蜓

  放 和蔼可亲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课后研究性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

  (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户外活动《捉蜻蜓》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对比观察中,进一步发现小飞虫都有一对翅膀。

  2、了解夏季蜻蜓低飞的常识。

  活动重难点

  重点:

  感知蜻蜓翅膀通透的特点。

  难点:

  细致观察、大胆表述。

  活动准备

  1、知了、蝴蝶、蜻蜓的多媒体图片、影像。

  2、幼儿用书第5册第4~5页。

  3、挂图《蜻蜓仙子》。

  活动过程

  一、蜻蜓仙子真漂亮。

  欣赏挂图三或影像。

  小朋友们好!我是魔法小仙女,你们喜欢我吗?我有一个会变魔术的魔法棒,看看变出了什么。这是蜻蜓仙子!小朋友仔细看看,蜻蜓仙子和我一样都有一对什么?我们的翅膀看起来怎么样?

  二、蜻蜓仙子很特别。

  对比观察挂图一、二、三,聚焦表述翅膀的异同。

  我们再来看看蝴蝶、知了和蜻蜓,它们都有什么?蜻蜓的翅膀和谁的翅膀比较像?(将蜻蜓挂图居中摆放。)知了的翅膀和蜻蜓的翅膀看起来比较像,都是有点透明的。

  花蝴蝶的翅膀和蜻蜓、知了的`翅膀为什么不像呢?有什么不同?

  三、蜻蜓仙子的秘密。

  观察幼儿用书第4~5页。

  天气好像要怎么了?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找一找,画里有蜻蜓仙子吗?它们飞得怎样?很高还是很低?谁知道它们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吗?

  因为快要下雨了,在下雨前,蜻蜓仙子就会飞得很低。所以,妈妈给出门的爸爸送什么?

  如果你发现,很多蜻蜓仙子都飞得特别低,你就知道快要怎样了?这是站您仙子的小秘密,小朋友们可以藏在心里。

  活动延伸

  可将靖蜓、蝴蝶、知了的挂图,以及收集来的图片或照片投放在益智区(需有意识地根据虫虫的种类分类摆放),便于幼儿继续对比、观察,明确感知小飞虫翅膀的异同,并更好地开展“对对碰”游戏。

户外活动《捉蜻蜓》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要求幼儿正确发出“天、灵、捉、蜻蜓”等字音。

  2、学说“蜻蜓,蜻蜓飞呀飞”的短句,进行简单的句式模仿。

  3、培养幼儿动作的敏捷性和遵守游戏规则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飞舞的蜻蜓教具一个。

  活动过程

  1、边念游戏儿歌,边抖动飞舞的蜻蜓教具,引起幼儿的兴趣。接着教师带领幼儿学念游戏儿歌,重点练习发准“天、灵、捉、蜻蜓”等字音,让幼儿基本了解游戏的内容。

  2、提出“怎样捉蜻蜓,用什么捉蜻蜓”等问题,启发幼儿采用用手掌做网,手指做蜻蜓的方式开展游戏活动。

  3、向幼儿介绍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1)扮网的幼儿必须将手掌伸平,掌心向下。扮蜻蜓的幼儿必须将食指碰到渔网(即手掌)。游戏时,大家必须念儿歌。

  (2)儿歌念完后,扮蜻蜓的'幼儿要迅速缩回食指,扮网的幼儿捉蜻蜓。

  (3)被捉住的幼儿必须说“蜻蜓,蜻蜓飞呀飞”的短句,若回答正确,扮网的幼儿与此幼儿交换角色,大家一起玩“捉蜻蜓”的游戏。若同时抓住几位幼儿,可请一幼儿作为代表;若一位幼儿也捉住,游戏继续进行。

  4、先组织幼儿讨论,丰富有关游戏的知识和经验。

  师“还有哪些动物或虫子是在天上飞的?”(引导幼儿说鸽子、野鸭、天鹅、大雁,以及蚊子、苍蝇、蝴蝶、蝙蝠等。)要求幼儿用“蜻蜓,蜻蜓飞呀飞”的短句来表达。

  接着教师扮网,请几位幼儿扮蜻蜓与教师玩游戏2~3遍。

  5、先组织幼儿与旁边幼儿两两结对玩游戏,让幼儿熟悉游戏的玩法。然后请一对幼儿上来表演一遍,教师针对游戏的情况给予简单的评价。最后,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先指定一幼儿扮网。游戏活动前,教师提醒幼儿遵守规则,与同伴友好协商及交往,使游戏活动开展的更加快乐。

  附游戏儿歌

  捉蜻蜓

  天灵灵,地灵灵,

  满天满地捉蜻蜓。

  捉蜻蜓,捉蜻蜓,

  捉到一只小蜻蜓。

户外活动《捉蜻蜓》教案 篇4

  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查找有关资料验证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

  二、教学准备

  1、认真朗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圈圈划划,借助词典理解。

  2、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3、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

  三、教学过程: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导入

  2、师:同学们,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是谁呢?(板书:蜻蜓)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小蜻蜓。(可爱的,美丽的)你们喜欢吗?对呀,有个孩子叫翠贞,她就抓到了这样一只小蜻蜓,喜爱极了,爱不释手,但最后却把小蜻蜓放了。(板书:放飞蜻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

  3、揭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学思考:(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划划圈圈。(2)文中共有几个自然段,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陶行知 慈爱 七嘴八舌 抢着说 苍蝇 蚊子 饥饿 结构 复杂 翠贞 田埂 孑孓 掌握 平衡 抚摸保持 入神 成千上万 一撅一撅

  (2)指名学生读,正音前鼻音:贞 蚊 后鼻音:埂 衡 蝇 抢翘舌音:舌 多种形式练读、巩固

  (3)质疑,有哪些词你不理解,讨论后交流孑孓---蚊子的幼虫。一撅一撅---一翘一翘的'(动作演示)。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争着发表自己意见。陶行知---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请了解的学生说说,教师小结)。

  (4)文章工有11个自然段

  (5)文章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和孩子们(谈蜻蜓),使他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蜻蜓)的故事。

  (6)按“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的顺序写(板书)

  三、学习课文第一、三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陶行知见到了怎样的情景?(“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区别“一个”和“一群”

  2、齐读第一段

  3、指名读第三段思考: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只有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 放飞蜻蜓。) “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次,表现出了孩子怎样的心情?(赶快放飞蜻蜓,迫不及待地心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四、激起悬念师: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迫不及待(指板书的课题)蜻蜓“放飞”掉(彩色粉笔加着重号)?陶行知究竟是怎样和孩子们谈蜻蜓的呢?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讨论。

  四、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用哪些好办法记住它)蚊 蝇(“虫”字旁,皆属昆虫)饿(因为缺食,用“饣”字旁)枪 抢(比较后记忆,抢时要用手)夏 复(比较后记忆)舌(中间一横在横中线)慈(字要写得紧凑,两个“幺”字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