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模板汇总

2023-12-10

科学教案模板汇总 篇1

  设计意图:

  手是非常常见的身体器官之一,小小班的幼儿非常喜欢用手来做游戏,但是要让他们说出自已的手能做什么,有什么用途,确实不知,这节课就是认识手,让幼儿通过这节课来认识他们的小手,手上有几个手指头,或是小手能够干什么,并且,两只手也能做很多的事情,让幼儿能进一步的了解手的用途及认识自已的小手。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自已有两只手,而且还能做很多的事情。

  2、在活动室中增强幼儿和同伴与老师的情感交流和互动能力。

  活动准备 小猪布偶 泡沫地毯若干 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 出示布偶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客人,小朋友们知道他是谁吗?

  师:小朋友们好,我的名字叫“小猪”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会动吗?

  师:因为是老师的手在帮助小猪动起来。

  1、小手变魔术师:小朋友知道自已有几只手吗?(两只)师:一个手指头呀,变呀变.一直到五个手指头.

  2、认识手心、手背我们一起来和小手玩个游戏。请你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如果我说“手心手心拍拍”小朋友们就要手心手心拍拍,看看谁的小手最能干。

  手心手心拍拍,我的小手转起来。

  手背手背拍拍,我的小手举起来。

  手心手心拍拍,我的小手藏起来。

  师:小朋友们真棒,给自已鼓鼓掌吧。

  3、出示小手能干的图片(幻灯片)比一比师:小朋友们把自已的小手伸出来,来和老师的手比下和自已的好朋友比下看看谁的手大,谁的手小。

  师:看看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呀?它们用自已的小手在做事情。

  师:你的小手会做什么事情呢?

  二、保护小手:

  总结:

  小朋友的小手真能干,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懂得保护自已的小手,不让自已的小手受伤,并且讲卫生、勤洗手,做一个讲卫生的好宝宝。

科学教案模板汇总 篇2

  教学目的:

  1、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认识植物世界;能通过查阅

  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广泛了解植物知识;能针对不同的植物分

  析植物体的各部分;学会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植物的方法。

  2、愿意与同学交流对植物的认识,体验到合作交流可

  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认识到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对植物“身体”的组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植物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出示课件小茶壶):这是一个小茶壶,看一看,

  小茶壶是有几部分组成的?

  (壶盖、壶身、壶嘴、壶把)

  2、(出示课件):这只小的身体是由哪几部

  分组成的?

  (头、胸、腹三部分,头上一对触角,胸部六条腿)

  3、师:那么,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今天我

  们就来研究植物的“身体”。

  (板书课题:植物的身体)

  二、课中体验,探索求知:

  1、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出示视频片段,让学生观察。)

  2、学生谈观察后的体会,认识到植物世界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3、教师出示课件: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们已知的大约有30多万种。

  4、去户外观察植物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1)观察前要想好观察什么,观察时要认真、细致。

  (2)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要按一定的顺序,别忘了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3)注意保护好植物。

  2、教师出示实物:辣椒的植株,让学生观察,提醒学生观察时要认真、仔细。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完整的植物,这是什么植物?下面小组观察讨论。

  教师出示问题:

  (1)植物的身体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

  (2)指说各个部分。

  (3)小组讨论植物身体的构成。

  师小结:这棵辣椒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你还见过那些植物具有这六种器官?

  4、教师出示其它绿色植物的图片,师:对,(出示课件):像向日葵、凤仙花、辣椒、苹果树这样的植物,它们

  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板书)

  5、师: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的成员,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这六部分构成的呢?

  6、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7、汇报结果。

  8、教师小结:常见植物的“身体”一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这六个部分,有的植物在某段时间可同时看到;有的植物由于各部分分别出现,不能同时看到;也有某些植物没有根、茎、或不开花、不结果。这需要大家平时要多注意观察。

  (教师出示苔藓、蕨类植物图片)

  苔藓植物有两个器官,分别是:茎,叶。

  蕨类植物有三个器官,分别是:根,茎,叶。 藻类植物有一个器官,无根,茎,叶的分化。实际上藻体就是一个简单的叶。

  9、今天我们了解了植物的身体结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讨论、交流)

  10、教师小结:植物可以给人类提供食物,可以美化环境,为人类呼吸提供氧气等,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子,用

  的家具都离不开植物,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课后拓展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课后制定一份观察计划,继续对植物进行研究。 板书设计:

  1、植物的身体

  根 茎 叶 花 果实种子 第四课时 植物的根和茎

  教学目标:

  1. 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

  2. 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难点: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

  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 引导学生做出解释。

  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 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 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 ?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

  ?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

  (3)设计实验证明

  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

  ?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平时我们看到植物缺水叶子会变蔫,根据这一点我们能想出什么方法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的作用?

科学教案模板汇总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科学与艺术的相同点;理解内容;品味本文精辟的语言。

  2、培养辩证地认识事物、科学地看待问题的观点。本文逻辑性很强。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3、懂得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的,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等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4、学习本文以事例为主,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分析清晰的论证过程,学习作者严谨的论述语言。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近世出土的中国古代甲骨文中,留有世界上第一次发现新星的观测记录。新星是一种爆发变星。它本来很暗,通常不易看见,爆发后的亮度却可在几天到一个月的短暂期间内突然增强几万倍,使人误以为是一颗“新星”,故得此误称并沿用至今。在一片于公元前13世纪的某一天刻写的甲骨文中,记载着位于心宿二附近的一次新星爆发。在这片甲骨文中,说到“新大星”时,所用的甲骨文“新”字中,包含着一个箭头,指向一个很奇怪的方向。这个古老生动、艺术形象的象形文字强调了科学发现的创新性,显示了科学发现和艺术表达的一致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题目解说:本文选自《散文》20xx年第5期。这篇序文是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为《科学与艺术》一书所写。江同志为该书题写了书名。

  2、作者: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20xx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问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3、写作背景:1994年,李政道同国画大师黄胄先生一起组织“艺术与科学”研讨会,有许多艺术家和科学家都参加了这个会。此前好几年,李政道已同李可染、吴作人、吴冠中、袁运甫、常莎娜、鲁晓波等著名画家合作,创作出了一大批“科学国画”。

  4、学习生字:

  皆(iē) 婵娟(chán) 结晶(īng) 奠定(diàn)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科学与艺术是意识形态相对的两大门类,作者论述艺术与科学的两大相同点,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围绕这个中心,作者进行了具体的论证。

  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学与艺术是意识形态相对的两大门类,作者慧眼独具地谈到了艺术与科学的两大相同点:“共同的基础”—“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真理的普遍性”。

  第二部分(2-10段)紧承上文,对中心论点加以具体论证。可以分为两层:

  1. (2-6段)谈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作者首先强调艺术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指出,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人们深藏在内心的情感,并用李白和苏轼两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咏月的诗句及莎士比亚作品加以佐证,说明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其生命力可以穿越时空,可以唤起不同时代的人们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的、对外部世界既已存在的内心情感。作者指出,这种“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让人们明白,艺术创造力虽不是人人都有,但有创新的艺术珍品超过时空限制的美好的情感表现,接受者欣赏者多能产生共鸣,而且唤起的反响越强烈越普遍,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表现这种情感的艺术就越优秀,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2. (7-10段)谈科学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作者首先指出,就像“艺术家的创造”一样,科学家运用人类的智慧,创造性地将自然界的现象通过“新的准确的抽象”,“结晶”为自然定律,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接着指出,“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并且列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等事例,说明科学原理虽然艰深,少有常人能够理解,但科学原理的应用则普遍进人每一个人的生活。对于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得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第三部分(11-12段)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11段,作者首先指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不完全相同:科学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与总结,是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的,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则是植根于整个人类的。同时作者强调,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尽管存在着差异,但也有着很强的关联,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段的论述。

  在12段里,作者指出: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并用两个反问句强调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阐明“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连的”。

  四、教师小结:

  这篇序言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两个相同点: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共同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无论从事怎样的事业都应该具备创造精神,要把追求真理的普遍性当做自己奋斗的目标。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本源是一致的,它们都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于人类的智慧与创造;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作为一名科学家,李政道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的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二、品味语言:

  1、“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开门见山,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所谓“真理的普遍性”,对艺术来说,超越时空的限制,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对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得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2、“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此句强调了人类的创造力,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3、“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情感”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指艺术接受者、欣赏着的共鸣和反应。

  4、“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讲科学的普遍性,提出分论点:原理、定律一旦被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它本身也是不会变的。

  5、“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作者将科学和艺术比作一个硬币的两面,比喻贴切、自然,进一步强调了科学和艺术的相同性。“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是说它们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是说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这句话和开头相呼应,使中心论点更突出,也使结构十分完整。

  三、合作探究: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所谓的“真理的普遍性”,对艺术来说超过的限制,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对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的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3、课文是如何运用例证法来论述观点的?

  明确: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概莫能外。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4、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明确:①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分析: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②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分析:“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5、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明确:①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分析: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②科学的普遍性的句子: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分析: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6、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

  明确: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四、教师小结:

  科学与艺术是意识形态相对的两大门类,历来论述它们不同的较多,谈相同的比较少。作者独辟蹊径,偏要谈同,而且找出两点在本质上的相同之处进行论证,真是独具慧眼,学识超人。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12、科学与艺术

  论点:共同基础,共同追求。(开门见山)

  论证:艺术创造力与真理普遍性;科学创造力与普遍性。(举例论证)

  论述:普遍性相同,都需智慧、情感。(道理论证)

科学教案模板汇总 篇4

  电路出了什么故障

  1、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学会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并学会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方法。

  3、让学生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的原因的活动过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学生经历分析电路故障原因和检测电路故障原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注重实是,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小组准备:

  每组准备一个带有故障的串联电路(1个坏的小灯泡、1根没有剥绝缘皮的电线,1节废电池),制作电路检测器的材料(电线若干根、电池盒1个、小灯泡1个、灯座1个)。

  2、教师准备:

  有1个小灯泡的无故障的串联电路,1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展示台下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的串联电路:

  提问:大家请看,这是一个以前我们连接过的能使两只小灯泡同时发光的电路,谁能说说电流在这个电路里是怎样流动的?

  讲解:电从电池的一端流出,通过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环路,灯泡就会亮起来。这个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有电流通过的环路就叫做电路。

  2、小组连接一个有故障的串联电路

  谈话:老师为各组也准备了一个这样的电路,请你们把断开的电线连上。

  提问:小灯泡亮了吗?小灯泡没亮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电路出故障了)

  (二)各小组分析出故障的原因:

  1、讨论、分析:

  请大家分组讨论、分析,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可能出故障了?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表一”中。

  2、交流:

  你们认为,可能有哪些原因导致电路出故障了?(板书学生分析的结果)

  3、整理记录:

  请大家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的记录补充完整。

  (三)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1、讨论: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2、学习用一个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

  (1)学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展台展示“电路检测器”) 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做的电路检测器,然后自己也试着动手做一个。

  注意:

  ① 做好后一定要先试试小灯泡亮不亮;

  ② 要注意安全,不准用它来检测人的身体或220V的电路。

  (2)学习使用电路检测器:

  教师演示检测一根电线;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和一根电线的两端相连接,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根电线没有故障;如果结果相反,则说明这根电线有故障。

  3、分组讨论制定检测计划:

  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一个检测计划(也就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把计划写在“表二”中。

  交流、汇报:你们组制定的检测计划是怎样的?

  4、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原因:

  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自己订的计划,用电路检测器故障原因。

  要求:

  ① 边查故障,边记录(可以把结果记录在“表三”中);

  ② 数数本组的电路共出现了几个故障。

  5、交流、汇报:

  (1)你们组检测到了哪些故障?请你上台来和大家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检测的?

  (2)大家认为他们小组的检测怎么样?

  (四)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故障已经找到了,你能排除这些故障,使这些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吗?请动手试试看。

  (五)总结:

  今天我们遇到的电路故障有:电池没电了、电线的外皮没有剥掉、小灯泡坏了。如果今后遇到了其它故障,你会怎么办?

  请大家注意,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的电路,绝不能用来检测家用220V电器电路,否则会出危险。

科学教案模板汇总 篇5

  一、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尝试运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物体滚动的轨迹,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活动重点:了解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活动难点: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方形积木、三角形积木、小圆球、纸杯、羽毛球、椎体塑料玩具、茶叶筒、水笔、白纸2张。

  三、活动设计: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认识操作的物品,感受物品的形状特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东西,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老师和孩子一起说一遍。(积木、茶叶罐、小球、羽毛球、纸杯)

  师:这些物品会滚动吗?(幼儿:会;不会。)

  师:我不知道你们谁说的对,怎么办?(幼儿:试一试就知道了)师:好,每人拿2-3个物品放在桌上,用手轻轻一推,看它是否会滚。听到老师拍手就停止玩,将你认为会滚的物品放进绿筐里,不会滚的物品放进红筐里。

  2、幼儿实验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它会滚动吗?

  〈2〉为什么绿筐的物品会滚,红筐的物品不会滚动?

  〈3〉你还知道哪些物品会滚动?它们为什么会滚动?

  教师小结:圆圆的物品会滚动,有角的物品不会滚动。

  请孩子检验筐里的物品,将放错的物品纠正回来。

  (二)幼儿再次自由操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1、这些物品都会滚动,它们滚得一样吗?它们是怎么滚的?每人拿一样物品滚一滚,仔细看看它是怎么滚的,等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我。(幼儿探索,听老师拍手后将手中物品放回筐里)

  2、幼儿讲述自己组的实验结果。

  师:你玩的是什么?它是怎么滚动的?你能画出它滚动的路线吗?教师提供一张大纸,请个别幼儿画出物品滚动的轨迹。(请3-5个孩子)

  (三)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师:有的物品滚得直直的,有的物品滚得弯弯的。

  (1)为什么有的滚得直直的,有的却弯弯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请你拿一个物品,跟你的同桌小朋友一起轮流滚一滚,比一比,仔细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听到老师拍手后,将滚得直直的物品放在绿筐里,将滚得弯弯的物品放进红筐里。

  (2)师幼交流。

  师:什么东西滚得直直的?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东西滚得弯弯的'?它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观察物品的形状,对比形状的不同。

  (3)以贴图形检验成果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你觉得它滚动的路线是怎么样的,请你贴到上面的表格上。(幼儿互相检查)

  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我们发现,茶叶筒的两头是一样粗的,它可以滚得直直的;一次性纸杯两头粗细不一样,滚得弯弯的,原来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

  (四)延伸:小球球和茶叶罐形状不一样,为什么它们都是滚得直直的呢?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回家问问爸爸,或者上网查查。

科学教案模板汇总 篇6

  教学目标

  1苯柚拼音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2蹦芏炼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3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凡事要多动手、多实践,别盲目相信权威。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理解句子意思,明白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语卡片,杯子,金鱼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质疑激趣

  1蓖学们,想听故事吗?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有一天,一位科学家来到一所学校,许多孩子都惊喜地围住了他,向他问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位科学家都做了回答,孩子们听了可崇拜他啦。这时,科学家也向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许多小朋友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于是都抢着回答,但都不正确。这时,有个聪明的小朋友通过自己动手,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2鄙栉剩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认读字词,整体感知

  1蓖学们,你们想知道的问题呀,都在课文里呢。带着你们的问号去读读课文吧,一边读一边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学生读后,老师用课件出示勾画的生字让学生对照。)

  2鼻氚涯阋丫会认的字大声地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或夸夸他,或帮帮他。

  3蔽颐且豢槎来和生字娃娃打打招呼吧,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

  (先带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容易读错的多读几遍。)

  4毙∽楹献餮习。

  由小组长带领组词,找形近字,用自己最喜欢的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5苯淌和学们都和生字娃娃交上了朋友了吗?瞧,他们又回到了课文里。没关系,有它们帮忙,我们读课文就更容易了。谁愿意来试一试?

  (抽读。)

  6毙∨笥衙亲杂傻厍嵘地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读懂些什么。

  7毖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三、重点探究,品读体会

  1痹俣量挝模思考科学家提出的是什么问题。

  抽读——评议——范读——齐读

  2毕付量挝模课文中的小朋友们有些什么答案?围绕“议论纷纷”指导朗读,他们的答案是怎么得来的?让学生联系第1自然段和课文题目思考。

  3甭昀鲅亲隽耸裁矗克为什么生气?(学生找出文中相关内容,反复阅读后,老师再作提问。)“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和老师可以亲自做一做。)

  4笨蒲Ъ椅什么提这个问题?

  反复读科学家说的话,讨论科学家在回答玛丽亚的问题时为什么哈哈大笑。

  5甭昀鲅敲靼琢耸裁矗

  6毖Я丝挝模你想到了什么?

  四、总结、拓展

  1痹谏活中你看到、听到或经历过这样的事吗?讲一讲。

  2倍量挝模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附:板书设计

  科学家的问题

  提出问题

科学教案模板汇总 篇7

  本周的主题是以兔子为主,这节课上目标是让小朋友观察兔子的外形,并且能够大胆的说一说兔子的外形特征。

  活动第一环节是以谈话来吸引幼儿的兴趣,引出“兔子”。第二环节是通过摸、看、听等对兔子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并能说一说兔子的耳朵是长长的,尾巴是白白的,摸起来是毛茸茸的。第三环节是播放小兔子的视频,让幼儿对兔子的生活习性有着更全面的了解。

  本次活动的进行,总体还是顺利的,但在环节二中出示真兔子让幼儿来观察、感受,有利有弊,虽然幼儿能够更真切的感受到实物所带来的触摸上的感觉,但同时也影响了整个活动的秩序,幼儿一下子都兴奋起来,今后可以尝试把这个实物兔子放在后面一点环节试试,看看效果会不会更好。

  领 域

  科学

  活动类型

  观察探索

  活动内容

  亲亲小兔子

  活动目标

  1、观察小兔的外形特征,了解她的生活习性。

  2、乐意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喜欢小兔、乐意接近小兔。

  活动重点

  观察小兔的外形特征,了解她的生活习性。

  活动难点

  乐意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活动准备

  1、小兔子一个。2、小兔视频一个。3、食物若干。

  活动过程

  教学反思

  活动环节

  预设时间

  一、引出主题

  1、师:小兔子你们见过吗?它长得怎么样的?是不是这样的呢?(出示小兔子)打个招呼吧。

  二、观察小兔的外形特征。

  1、小组活动,让幼儿先和小兔玩一玩,自由观察。(通过摸、看、听,引发幼儿对小兔子的兴趣,幼儿相互交流)

  2、你观察到小兔子怎么样的?头上有什么?耳朵是什么样的?它的眼睛又是怎么样的?嘴巴有什么特别不一样的地方?

  3、兔子身上长了什么?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说软软的、毛茸茸的)它长了几条腿呢?它的尾巴怎样的?

  三、视频“小兔子”

  1、师小结(播放视频,科学总结)

  四、给小兔子喂食

  师:你们知道小兔子喜欢吃什么?我这里有好多食物,我们来一起喂喂小兔子吧。

  3分钟

  5分钟

  3分钟

  4分钟

科学教案模板汇总 篇8

  设计意图:

  比较四季的明显不同,初步了解四季的轮换顺序,大班幼儿大部分已经知道四季不同特征,设计此次活动《小熊登月》。旨在比较四季的明显不同,了解四季的轮换顺序。

  活动目标:

  1、比较四季的不同特征和轮换的顺序。

  2、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故事《小熊登月》图片、四季不同景色的图片、字卡“春、夏、秋、冬”。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理解四季轮换的顺序。

  活动难点:

  用较完整的话描述四季的特征。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故事,我们看看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教师:你们知道小熊是如何登上月亮的吗?

  小结: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看故事里到底讲了些什么。

  二、倾听故事,交流讨论。

  1、教师:小熊和小鸟是什么季节开始造飞船的?

  2、教师:小鸟为什么要飞到南方区过冬呢?

  3、教师:小熊到什么季节把船造好了?

  4、教师:他到底有没有登上月亮呢?他尝到的冰凉冰凉的是月亮吗?

  5、教师:什么季节会有白茫茫的一片雪地呢?小熊看到的脚印是怪物吗?

  小结:原来小熊造一艘飞船需要这么长时间,经过了这么多的季节,那你们知道四季轮换的顺序吗。

  三、出示图片,了解四季轮换的顺序。

  1、教师:你们知道四个季节,春夏秋冬都是什么样子的吗?

  2、出示四季的图片,幼儿自主讨论。

  小结:孩子们,暖和的春天,万物复苏,大地真漂亮;炎热的夏天,红红火火,游泳真开心;美丽的秋天,硕果累累,收成真是好;寒冷的冬天,雪花飘飘,火锅真好吃。一年有四季,世界变得更美丽。

  活动反思:

  通过了解故事内容,知道故事中小熊在建造飞船时经历了哪四个季节,这四个季节都有哪些特征及它们的顺序。幼儿对宇宙充满了向往和探索的欲望,可能都有过和故事中小熊类似的想法,想登上天空中看看月亮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一开始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幼儿就非常感兴趣,在看看说说中,知道了四季的顺序和不同的特点,知道了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美丽的地方。活动的内容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比较简单,幼儿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可以了解四季的特点和变化顺序,还需要在活动的最后环节对此次提升难度。请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四季的不同特点。

科学教案模板汇总 篇9

  教学目标:

  勉励孩子跟着幼儿教师与小伙伴一块儿说一说玩一玩,启发孩子区别小鸭子与小鸡的突出特点。

  教学预备:自制玩具小鸡与小鸭子

  教学过程:

  1、看小故事表演:幼儿教师手拿小鸡与小鸭子的自治玩具,表演出小鸡与小鸭子的动作与特点(动作尽可能简易,例如小鸡小鸭子各自从两边上,在中间碰头,小鸭子叫叫、小鸡叫叫,小鸭子与小鸡抱抱)勉励孩子依照Music拍一拍小手,且与小鸭子小鸡一块儿叫嘎嘎嘎、叽叽叽。

  2、判断小鸡与小鸭子的特点:幼儿教师展示玩教学用具小鸡与小鸭子,让孩子观测和察看扁嘴巴巴小鸭子与尖嘴巴巴小鸡的不一样,且勉励孩子向动物表示慰问。例如:扁嘴巴巴小鸭子你好,尖嘴巴巴小鸡你好。(用教学用具嘉奖慰问声音嘹亮的孩子)

  3、教学游戏:谁不见啦,幼儿教师轮换将小鸡与小鸭子藏在身后,让孩子说一说谁不见啦,勉励孩子从尖嘴巴扁嘴巴区别两者的不一样。

  4、教学游戏:小鸡小鸭子做伙伴,让喜爱小鸡与小鸭子的孩子各自站在两边,跟着幼儿教师手上的玩具一块儿玩,小鸡小鸭子碰头后,叫着擁抱一下。(教学游戏可重复开展)

  5、教学完结

科学教案模板汇总 篇10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云量的多少,把天气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知道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2、用图示法说明云的种类,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3、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

  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天气现象并记录了天气日历,那么今天是个什么样的天气呢?生答:……

  教师:很好,大家都知道今天是什么天气,那么天空中有什么东西出现呢?

  生答:云

  二、观察云

  1、教师板书“云”字,问:看到这个字,你们想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用网状图记录学生的想法(伴随)

  教师:既然大家对云有这么多的想法,我们现在就对云进行探究吧。

  教师:云是怎样形成的呢? 你能不能猜测一下?

  指名学生回答。(出示小结云的组成)

  教师: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根据云量的多少我们能不能知道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么来划分的呢?

  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教师具体说明气象学家如何划分晴天、多云、阴天的。

  2、学以致用:学生根据理解判断云的类型。(出示云的图片)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4)带好文具,将你观察到的天气情况记录到天气日历记录表中。

  注意:如果有太阳注意不要直视太阳。

  4、师生反馈。注重学生对云量、高度、形状的描述。

  三、对云的分类

  教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根据云量的多少对天气状况进行了划分,我们来看一看科学家把云分成了几类吧。

  师根据学生刚才的观察反馈引入云的分类并介绍云的分类。

  学以致用:出示云的图片,学生判断云的类型。最后提问:现在你能说说气象学家是根据什么对云进行分类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说明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四、了解天气谚语,丰富学生生活常识。

  五、师生小结。

  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对云的观测的收获,教师提示坚持记录天气日历。

  附:

  板书设计

  云的观测

  卷云

  积云

  层云

科学教案模板汇总 篇1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加深对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乐观、积极地对待当今世界复杂的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

  【教学准备】配合教学用的录像、照片及其他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类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环境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二、关于大气污染:

  1、说一说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简要说说原因。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大气污染状况和原因的内容,请学生谈一谈感想。

  3、讨论,哪些做法污染大气?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介绍一些空气质量好的旅游、名胜地,简要说明那里为什么空气质量好。介绍几个著名的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4、说一说,我自己能做些什么?

  二、关于白色污染:

  1、出示一些白色污染严重地区的图片,讨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白色污染的内容,谈一谈感想。

  3、讨论,我们平时的行为在加剧白色污染吗?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

  4、人们想出了什么应对措施?比较、认识可降解塑料。教师介绍可降解塑料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效果。

  三、关于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1、欣赏教科书插图中的珍稀动植物。你认识他们吗?请学生介绍他熟悉的珍稀动植物教师给予补充说明。

  2、他们为什么稀少?阅读教科书,了解人类活动对这些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3、人类现在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师介绍我国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情况。

  4、讨论,人类的活动对环境起着怎样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板书设计: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

  乐观、积极地对待

  现状 原因 对策

  大气污染

  白色污染

  物种灭绝

  速度加快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模板汇总 篇12

  活动目的:

  1.通过实验,对重力现象产生好奇与思考。

  2.发现弹簧的'粗细长短与小球下滑的速度有关系。

  3.使动手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在操作中得到提高。

  活动准备:

  1. 做好的旋转彩球玩具。

  2. 幼儿操作材料:长铜丝、短铜丝若干,粗细不同的圆铅笔、吸管、小棒等若干,圆形彩纸片若干,浆糊、抹布,橡皮泥,别针。

  活动内容:

  1. 演示彩球玩具,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演示玩具,请幼儿观察现象。

  (2)介绍玩具的构造。

  ①教师:这个玩具有几个部分组成的呢?

  ②示范弹簧的制作方法。

  2. 请幼儿来制作玩具。

  (1)幼儿尝试自己制作旋转彩球玩具,教师巡回指导。

  (2)幼儿玩一玩自己制作的玩具。

  (3)交流制作经验。

  教师:

  ①你是怎样做旋转彩球的?你的彩球能滑下来吗?怎样滑下来的?

  ②师生共同小结。

  3.讨论:为什么彩球下滑转动快慢不一样。

  (1)比一比:谁的小球转得快?

  (2)想一想:为什么彩球转的快慢不一样呢?

  弹簧粗的转得快还是弹簧细的转得快?

  (3)小结:原来有的小朋友他绕的弹簧比较细,所以彩球转的快;有的小朋友绕的弹簧粗,所以彩球转的慢些。

  4.怎样使彩球转得快些。

  (1)猜一猜:不改变弹簧的粗细能不能让彩球转得快些?

  (2)幼儿尝试,教师做必要的提醒和指导。

  (3)小结:

  活动延伸:

  1.将材料投放在科学角,供幼儿平时操作。提供橡皮泥,鼓励幼儿尝试将纸球换成橡皮泥,改变两边橡皮泥的重量,观察其下滑速度的变化。

  2.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重力与速度变化的现象。

  活动建议:

  1.长短铜丝应分别为两种规格,利于

  幼儿对比。

  2.铜丝应软些,便于幼儿操作。

  3.活动周期为2课时;幼儿园的集体活动、兴趣小组、家庭等均可开展此项活动。

  相关知识:

  1.玩具原理及制作方法:

  在本玩具中,重力可以分解成为对铜丝的压力和下滑力,把螺旋弹簧拉长,重力中的下滑力变大,所以“彩球”旋转的速度就变快了,同理,弹簧变细了,重力中的下滑力也变大了,所以速度同样变快了。

  取一根长约50厘米的16号铁丝。铁丝一端留出5厘米后,在圆铅笔上绕10余圈,铅笔脱出后做成弹簧,然后再将弹簧拉长。

  取l根长约20厘米的18号或加号铁丝,中间交叉留出1个圆环,铁丝的2个顶端弯个直角小钩。用彩色粘纸或白纸涂上颜色,剪4个“圆球”,粘贴在铁丝两端的小钩上。将贴有彩色“圆球”的铁丝中间圆环,套入螺旋弹簧顶端,“彩球”沿螺旋铁丝,旋转下落。

  2.重力、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任意两个物体或两个粒子间的与其质量乘积相关的吸引力。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力。简称引力,有时也称重力。在地球物理学中习惯把地球重力加速度称为地球重力,其单位厘米/秒2称伽(Gal,为纪念伽利略而命名)。

科学教案模板汇总 篇1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分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

  预设:

  1、(我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准备填实验记录)。

  2、我们的种子为什么沒发芽?(找岀原因填在实验报告里)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组长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填好表后,由组长负责收集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信息分类。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每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向同学汇报,认真听取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五、阅读并记录、

  1: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1、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称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3、是充足的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