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本事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日教师就带你们一齐认识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苏轼)
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今日我们就一齐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
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忙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终一首。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景,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本事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本事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我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景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十分热烈,此刻教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教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抓住岭、峰的不一样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忙他们区分理解。)
出示小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忙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纟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横折)
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
(4)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3、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一样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貌,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2)出示练习2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3)指导朗读。
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小结。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岭
峰侧
远近
高低
全面地、客观地
题西林壁教案范文 篇2
师:岭和峰有什么区别?
生:岭就是山岭,峰就是山峰。
师:那山岭和山峰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谁能用一些词语来表达一下?
生:山岭是无边无际的。
师:无边无际?
生:一望无际。
师:一望无际?谁能表达得更确切一些呢?它其实是……
生:山岭是长的,一排的。
师:一排的,高高低低的,所以可以形容它“连绵不断”;那山峰呢?
生:高耸入云。
生:直插云天。
师:好的,山峰是高耸的,这两个词形容了山峰的特点。那连起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诗第一句,一边用手势来表示:横着看,庐山的山岭——
生:连绵不断(引导学生缓缓张开双臂,又做波浪状,表示山岭起伏);
师:侧过身来观赏,庐山的山峰——
生:高耸入云(直插云天)(引导学生双手搭成一个尖角,迅速上举)。
师:呵,可以选择你认可的词汇。那“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其他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又分别会是什么印象呢?闭上眼睛,一遍一遍吟诵这两句诗,你想象自己就在庐山道上跋涉游览,远远地望……凑近了看……抬起头……俯下身……你的眼前仿佛看到……
师:远远地看——
生:无边无际的山。
师:唉,这个词用在这里比较合适了。你远远看到了什么?
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是啊,庐山水汽丰富,庐山云海可是天下一绝啊。远望庐山,云雾缭绕;走在山道上,近看又如何?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一抬头——俯下身——
生:我看到鸟在天上飞过,一转眼就飞到山林里了。
生:我看到山崖很陡峭,一直往上就看不见了,不知道有多高。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你肯定想起了李白,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再熟悉不过了。飞瀑之下又会有什么呢?
生:大水潭。
生:很深的峡谷,有水汽不断冒上来,我看到过的。
师:是啊,那可是深谷幽潭,一眼望不到底啊。这就是庐山:横着看,山岭起伏——
生:连绵不断;
师:侧着看,山峰高耸——
生:直插云天;
师:远远地看——
生:云雾缭绕;
师:挨近了看——
生:悬崖峭壁;
师:抬头仰望——
生:飞流直下
师:低头俯视——
生:深谷幽潭。
师:再换一个角度的,肯定又是另一番景观,所以在苏轼眼里看来,庐山是——读: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庐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变化万千,千姿百态。
师:怎么会是这样呢?产生这样的感觉的原因是——
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反思]
王崧舟老师谈诗意语文,列了三点:举像入境,诗意语文的言语呈现;移情体验,诗意语文的生命敞开;独特感悟,诗意语文的思想舒展。《题西林壁》寓理于景,而且对“景”的描述实在简约,乃至抽象,而实质上“景”又是那样的丰谵华美,奇崛诱人。若要暗晓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哲理,必先要领略庐山的“真面目”,乱花渐欲迷人眼,而后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故如是。
题西林壁教案范文 篇3
课堂实录:
(生均能正确、流利的朗读此诗)
师:现在大家出出点子,该怎么学习这首诗?
生:可以通过看注释理解诗意。
生:可以用的方法理解词义。
生:还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
师:请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诗意,可以自学,也可以找同伴合作。
(生自学,师随机指导)
师:现在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收获,好吗?
生:我知道第一二行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都不相同。
生:我知道第三四行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貌,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生:这是我根据诗意画的画。
师:自己理解了诗意,轻声把诗句读一次,想想:有什么疑问吗?
生: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师:请刚才画画的同学把你的`画展示出来,这是六个角度看庐山,老师请教大家:苏轼只在这六个角度看了庐山吗?
生:他只选了六个有代表性的角度。
生:“六”在这里是虚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试着用一句话说说图意。
生: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生:每个角度,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师:那么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生:从多角度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生:从各个方位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生:全面的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师:看山如此,看事如此,看问题也一样。该怎么看问题?
生:只有全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
生:只有多方位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
案例分析: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首古诗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体现在: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入,很有层次感。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题西林壁教案范文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缘”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了一篇庐山的文章,一首庐山的诗,还记得吗?《庐山的云雾》、《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和它有关的古诗,齐读课题。《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大家对苏轼了解吗?(介绍的不错,和老师找到的资料不谋而合。我们再来熟悉一下。老师这有一段介绍,谁愿意来为我们读一下。)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道理。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文学家苏轼写的《题西林壁》。
请大家再来读一读题目,看看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一些问题我们理解完题目你就能知道,还有些问题要等我们学完全诗,我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师解释。西林就是西林寺,在江西庐山。这 “题”字就是书写,题写的意思。全题就是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意思。
我们知道古人都爱游山玩水,看到祖国大好河山,常常诗性大发,一些名篇佳作也就由此诞生。他们常常走到哪写到哪,于是,山川上,寺庙的墙壁上,甚至岩洞中都留下了不少优秀的古诗,《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大家自己来读一读。老师有个要求:读清字音,读顺句子。读完后可以读给同桌听。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一下。(读得很流利,字音也都读准确了,谁再来读,他读的怎么样?同学们看这是七言,老师发现他还注意了节奏,就像音乐课打拍子那样,哒哒、哒哒、哒、哒哒,要有停顿,不错!谁还想来试试。咱们女同学读一遍,来开始。)
2.抓字眼,明大意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看看我们跟着苏轼游览庐山时都看到了些什么?
自己再来读读,边读边想古诗的意思,老师把一些难理解的词意都打在了屏幕上,可以参考一下,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句意: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又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远近高低看过去,所在的位置不同,庐山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1)谁首先来带我们欣赏一下庐山的风貌。读一读,解释一下。(大体说对了,它横看和侧看解释的不错,谁再来交流一下你的理解。谁还有补充,从正面看到的是怎样的山岭,给他个形容词。)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表达,谁还来说说。
你们的朗读仿佛让我看到这样的画面。看图。都是庐山的图片,却让我们看到了它不同的样子,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啊。理解了意思,谁能把它读美了,指导朗读(节奏、慢、气势,真有气势,我仿佛看到那直插云霄的高峰。)。庐山不仅横看侧看不同,接下来诗人又有发现。
(2)第二行谁来读一读,并解释一下。(看到什么不同,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大胆的把你的理解说出来。)诗人观察庐山的位置变了,看到的是各不相同的景色,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句诗的意思表现出来。(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那形态不一的庐山美景。听了你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千姿百态的庐山美景。)
(3)庐山因为它的起伏变化而迷人,读古诗同样如此,抑扬顿挫才好听。咱们再来感受一遍,把两行连起来自己读读,师给配乐。请生来读。庐山真雄伟啊,真秀美啊,我听出了它的形态不一。你们读的真好,谢谢你们把这么美好的感觉带给大家,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段庐山风景vcd,一起来欣赏一下。
(4)千姿万态的庐山美吗?再来读读那两句。这两句写的是诗人的看到的景色,所见,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们看到的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庐山呢?古诗的最后两行给了我们答案。
(5)是什么原因呢?谁来说说,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是啊,谁再来说说?诗人处在庐山之中,视野被局限了,看到的都是庐山的局部。这是诗人由所见发出的感想,这是诗人所感。
3.想意境,悟诗情
(1) 哦,诗人最后恍然大悟,发出了感叹,齐读最后两行。苏轼明白了什么,(解释全诗)你又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体会到什么?自己把全诗连起来读一读,思考一下。同桌交流一下。
(2) 生读全诗,谈体会。诗人为什么说看不清庐山真面目呢?结合这首诗说说。说具体点,说概括些。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都不相同。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板书)每个角度,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让我们伴着优美的庐山风光,用心来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千古名句蕴含的道理吧。
看山如此,看事和看人也一样。我们要明白读板书,所以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我们可不能犯了《盲人摸象》故事中,几个盲人的错误。他们错就错在把大象身体的各个部分当作了整体,好在我们的大诗人没有被各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不同风貌所迷惑,因为他清晰的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个道理。最后让我们带着感情,带着对诗句的理解,齐读全诗。听大家读诗真是种享受,我相信一定有同学已经能背出来了,背诗。
题西林壁教案范文 篇5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谁去过庐山或看过庐山的风景片吗?请简单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景点的名称。
2、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有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望庐山五老峰》中有一句: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3、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知作者(板书课题:题西林壁)
1、简介: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2、诗题
3、作者
三、读正确,明诗意
1、听录音读
2、指生读
3、师生合作读:生读前四字,师读后三字,交换角色再读。
4、齐读。
5、诗意
四、入诗境,悟诗情
1、这首诗写了什么?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
2、老师提三个问题,如果能答出来,就说明这首诗大体读懂了。
题一: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找出来。
(板书:横侧远近高低)
题二:作者欣赏庐山是不是真的横着看,侧着看,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这些方位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板书:角度不同)
角度不同,景色怎么样呢?从诗中找证据。(远近高低各不同)
(板书:景色不同)
小结:苏轼不愧为大文豪,诗的前两句用14字就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样。
题三:作者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
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小结:看来要想了解全面,就要超越狭小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引导回答: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面。
五、诗意引申
1、师举生活实例1:一位同学放学校外等车远观学校教学楼……于是,他轻轻地吟诵道:
(引读)不识庐山真面目——
2、师举生活实例3:以《背影》为例,引出不识“父爱”真面目,只缘身在”父爱”中。小结:诗中的“山”不是指庐山了,这个“山”可以是指一样东西,也可以是指一件事情,更可以是指一个人。
3、同学们有没有碰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举例说一说。
(逐一事例引读)不识真面目——
4、这首诗不仅仅感受到了庐山景观的奇丽,还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引导理解:人们所处地位不同,看问题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片面性。预知事情真相与全貌,需全面了解。
六、全文总结
小结:写庐山诗,大都从不同角度赞美庐山美景,作者却另辟蹊径,由自己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得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这是作者的巧妙之处,是这句诗成为千古绝唱的妙招。
七、拓读古诗
古诗欣赏
题西林壁教案范文 篇6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并运用增、补、调、换四种方法理解古诗,体会诗句的意境。
3、习得观察方法,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4、指导背诵《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让学生掌握理解诗句的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望庐山瀑布》引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读好一首古诗,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的划分,大家边听老师读,边在自己的书上划分节奏,好吗?(PPT投影节奏划分)
生根据节奏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三、理解
(一)借助题目悟方法
师:孩子们,要想看懂一首古诗,首先要理解它的意思,请大家说说平时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句意思的?
请看这首古诗的题目:题西林壁(指题目)(借解释小结方法)
板书:增 补 调 换
(二)运用方法学诗句,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的第一二句:(齐读)
请大家按照刚才小结的理解诗句的方法,学习小组之间讨论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要是能把用到的具体方法跟同学说说就更好了!开始吧!
师巡视,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认真,谁来结合理解古诗的方法,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补充解释:看课文插图,理解“横看”“侧看”
谁来继续结合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请大家看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庐山
生充分观察课文插图,说出自己看到的景象
是呀,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T)
想再看看庐山吗?(出示一组庐山图片)
能再说说庐山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吗?
能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两句诗吗?(个别读)
师:是呀,这些都是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色。(板书:景)
只要诗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庐山不同的样子,所以观察庐山的`角度远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六个。
自古以来,有不少文人墨客游览庐山,写下了他们的感受,我们去看看诗人眼中的庐山,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师大约讲解诗意)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所以,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请大家闭上眼睛,边读边在头脑里想象庐山的样子,把你最喜欢的那幅庐山风景画读出来……
(三)活用方法悟诗情
庐山的景色真是让人目不暇接!所以诗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大家继续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师:诗人已经看到庐山这么多不同的景色了,为何它还说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生:因为他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所能见到的只是庐山的局部
师:所以这两句诗的解释中,我们还可以用“补”的方法,把原因补充得更加具体——
生:(补)我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只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
师:那该站在怎样的角度才能看清庐山的全貌呢?
生答:应该跳出庐山,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览整个庐山
师:所以诗人说:(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大家再读读这首诗,从这首诗中,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生说:我明白了要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这样才能客观、全面。
师:是的。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多个角度,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也就是俗语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正好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
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说说吗?(下棋、同学之间吵架)
师:诗人游庐山,把自己的所见、所感都写下来了,让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庐山的美景,还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中的道理。(板书:道理)
像这样的诗,我们可以叫它哲理诗。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庐山,欣赏庐山的美景,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次。
(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
题西林壁教案范文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本事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相关资料
背景资料: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述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描述山的诗歌: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5、《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
教学过程
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日教师就带你们一齐认识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苏轼)
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今日我们就一齐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
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忙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终一首。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景,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本事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本事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我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景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十分热烈,此刻教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教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抓住岭、峰的不一样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出示小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忙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纟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横折)
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4)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3、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一样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貌,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2)出示练习2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3)指导朗读。
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小结。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岭
峰侧
远近
高低
全面地、客观地
题西林壁教案范文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谈话导入,畅谈旅游经历,进而引出《题西林壁》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那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
2、解题
题:题写。西林:西林寺。壁:墙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带领学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横”是什么意思?各不同是什么意思?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呢?(出示图片)
(4)在前两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小组合作讨论)
(1)学生汇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汇报诗意。
(3)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
5、总结
汇报本节课收获,可以是手法上,可以是情感上的,可以是内容上的。
6、布置作业
写一写四季的庐山、早晚的庐山、晴雨的庐山。
7、板书设计
略
题西林壁教案范文 篇9
【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游山西村》是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学习古诗的基础和方法,而且学生喜欢诵读这种节奏感强烈的古诗。然而,两首古诗中都有富有哲理的诗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故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法学法】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知大意;多诵读,悟诗情。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与作者有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题西林壁》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2.初读感知
读通读正确: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然后抽读。
3.自主识字
三、朗读感悟
1.板书题目,并解题
[题西林壁]题:书写,题写。西林:江西庐山上的西林寺。壁:墙壁。题意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简介作者:(见附录)
3.理解诗句之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从正面看。岭:山岭。侧:从侧面看。峰:山峰。远近高低: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各不同:各种不同的姿态。诗句之意:从正面看,庐山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一座巍然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不认识,不清楚。缘:因为。只缘:只因为,就是因为。此山:这庐山。诗句之意:(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自己在这座庐山之中。
4.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1)作者都是怎样观察庐山的?(位置:横看、侧看;距离:远眺、近观;角度:俯瞰、仰望)位置、距离、角度不同,同看一座山在观察时看到的山的容貌一样吗?(千姿百态)
(2)“横看”是从哪个角度按什么顺序观看?看了什么?(“横看”是正面,从“左→右”或从“右→左”观看。这样看整庐山就是很高的连绵起伏的山岭。)
(3)“侧看”看到了什么?(从侧面时又成了耸立陡峭的山峰。)
(4)从“远、近、高、低”不同的位置看,庐山的姿态一样吗?(不一样呈现出不同的美妙的姿态,气象万千,千姿百态,变幻无穷: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
(5)庐山到底有没有真正的面目?(应该有)为什么在庐山看不清庐山内的真面目?(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2)师: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3)中心:《题西林壁》这首诗通过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四、诵读背诵
指导朗读《题西林壁》:“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真”“只”要读作重音。
五、作业布置
诵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教案范文 篇10
教学目标:
1、能用自我的话或自我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团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日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齐,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景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构成的原因。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
4、团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
(1)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一样角度看到的不一样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一样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
(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最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仅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
(6)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返。此刻,让我们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教学总结
教学时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选择适合自我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学生的学习本事;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到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入。
学生经过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运用电教创设良好的情境,让诗中的画面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而体会是人的感情,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题西林壁教案范文 篇11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1、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2、指名读。正音
3、再读,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看出来的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的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多个角度,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也就是俗语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四、背诵
五、课外拓展:《登飞来峰》
六、总结。
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题西林壁教案范文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缘”这个生字。
2.读懂诗句意思,理解古诗内容进而感受庐山的优美风景。
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含义,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读诗导入:
师:孩子们,看看这一幅风景图,是否能唤醒你脑海中的记忆,这是哪里的景色?(生:庐山瀑布)记得李白写的那首诗吗?叫《望庐山瀑布》。我们一起来背背好吗?庐山的风景不仅仅就是这瀑布,你看这峰峦雄伟的山峰,更是那样的壮丽迷人。大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十多天后,把这里的风景看了个遍,于是在庐山的西林寺写下这样一首诗,一起读诗题。
二、了解题目和作者
三、自学古诗,感受诗意:
1.学习古诗,不仅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对古诗的理解,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一下这首古诗。
2.汇报交流:
A:你认为“岭”应该是什么样的?“峰”又是何种状况?说明庐山的景象怎么样?(生:变化莫测,形态各异,奇形怪状等)怎样能读出你的这些感受呢?“岭”和“峰”要重读。
B:除了从正面和侧面看,诗人还从哪些角度去看?
同样的.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色,这真是(千变万化,变化多端,)让人觉得(眼花缭乱)这就是庐山,让我们把它的特点读出来吧。
点拨:此山在哪?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他愿意停留在“不识”上,他问自已—,他问山中之人——,他问我们在座的各位——,可是,我们都身在庐山之中,看到庐山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补充链接:
庐山在李白的眼中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在朱元璋的眼中是——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庐山在毛泽东的眼中是——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同样是庐山,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苏轼所说的——
D:揭示哲理:孩子们,要想对庐山的风景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我们应该怎么办?
同样,作者仅仅是在说庐山吗?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错在哪里?
要想认清一件事情评价一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办?( 全面地,客观地对待事物,而且还要有自已的切身感受。)
四.拓展训练,总结全文:
九百多年过去了,庐山依旧有她自已的风采,无论时间怎样流逝,它总还是那样的变幻莫测,绮丽雄伟。现代诗人董必武在游览庐山时,也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带着我们这节课学会的朗读方法,来读一读这首诗,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初游庐山 董必武
庐山面目真难识,叠嶂重峦竟胜奇。
乍雨乍晴云出没,时高时下路平陂。
盘桓最好寻花径,伫立俄延读御碑。
如许周颠遗迹在,访仙何时至今疑。
总结全文:学完了这首诗,我们赞叹庐山的风景雄伟陡峭,更从诗中懂得了一个道理,这样的诗是哲理诗,最后,我们端好书,大声地把这首诗读出来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岭:简笔画
峰:简笔画
不识……不同…..
全面地,客观地看待事物
题西林壁教案范文 篇13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3.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难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3.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谁去过庐山或看过庐山的风景片吗?请简单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景点的名称。
2.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有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望庐山五老峰》中有一句: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3.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知作者(板书课题:题西林壁)
1.简介: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2.诗题
3.作者
三、读正确,明诗意
1.听录音读
2.指生读
3.师生合作读:生读前四字,师读后三字,交换角色再读。
4.齐读。
5.诗意
四、入诗境,悟诗情
1.这首诗写了什么?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
2.老师提三个问题,如果能答出来,就说明这首诗大体读懂了。
题一: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找出来。
(板书:横侧远近高低)
题二:作者欣赏庐山是不是真的横着看,侧着看,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这些方位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板书:角度不同)
角度不同,景色怎么样呢?从诗中找证据。(远近高低各不同)
(板书:景色不同)
小结:苏轼不愧为大文豪,诗的前两句用14字就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样。
题三:作者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
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小结:看来要想了解全面,就要超越狭小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引导回答: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面。
五、诗意引申
1.师举生活实例1:一位同学放学校外等车远观学校教学楼……于是,他轻轻地吟诵道:
(引读)不识庐山真面目——
2.师举生活实例3:以《背影》为例,引出不识“父爱”真面目,只缘身在”父爱”中。小结:诗中的“山”不是指庐山了,这个“山”可以是指一样东西,也可以是指一件事情,更可以是指一个人。
3.同学们有没有碰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举例说一说。
(逐一事例引读)不识真面目——
4.这首诗不仅仅感受到了庐山景观的奇丽,还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引导理解:人们所处地位不同,看问题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片面性。预知事情真相与全貌,需全面了解。
四、全文总结
小结:写庐山诗,大都从不同角度赞美庐山美景,作者却另辟蹊径,由自己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得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这是作者的巧妙之处,是这句诗成为千古绝唱的妙招。
五、拓读古诗
古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