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理清课文内容的内在顺序。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5个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名人勤奋成功的事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简介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
2、师板书“勤奋”,学生齐读“勤奋”一词,说说自己的理解。(努力;十分努力;为了达到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
3、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明白文体特征。
1、自由轻声读文一遍,感觉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相比,有什么特点?(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告诉我们有关勤奋方面的道理;通过司马光、童第周两个具体的勤奋事例来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
2、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专门说明道理的说理文章。作者围绕“勤奋”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论自己的观点。因此,从题目着眼,一看到这“谈”字就知道它的文章类型。
3、你能将题目在不变换主题的情况下,换一种说法吗?(《论勤奋》《谈勤奋》)
三、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认读的字:强调“鉴”“馁”“剥”的读音。
要记的字:先进行分类,再针对字形或字音进行重点识记。
停写有困难的字。
2、认读生词,并理解其意思。
课后第3题的词语。
3、指导读难读的句子。(出示自认为较难读的句子。)
4、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
交流。
四、走进实例,见证勤奋。
1、同学们,那你们知道课文中作者提出了哪两个人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吗?(一个是司马光的事,一个是童第周的事。)
教师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课文中的两个人都成功了吗?那么他们获得成功靠的是什么呢?读一读课文第2、3小节,找出有关他们成功和勤奋学习的句子。
出示自学要求:
⑴、自由朗读第2、3小节,
⑵、用--------划一划写司马光和童第周成功的句子。
⑶、用波浪线划一划他们是如何勤奋学习的句子。
3、司马光
(1)出示: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师简介《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就是司马光获得成功的`见证,是他花费心血和汗水换来的。
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一句话呢?
(2)那么,司马光的成功靠什么?(点课题“勤奋”)谁来把刚才从书中找出有关他勤奋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出示:⑴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⑵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3)、抓住“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哦,无数遍的读书,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这就是勤奋!
抓住“警枕”
“警”在这里什么意思?那你知道提醒他什么吗?(提醒他起来读书写作。提醒他要抓紧时间,不要睡懒觉,白白浪费时间。)争分夺秒的`学习、写作,连睡觉的时间都要挤出来,这就是——(点课题“勤奋”)
(4)、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小结:司马光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使天资聪颖过人,也同样需要勤奋,只有勤奋,才能获取成功的硕果。
4、童第周
(1)童第周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指名说)(板书:青蛙卵剥离手术。)
(2)过渡:童第周他的成功靠什么?(点课题“勤奋”)谁来把刚才从书中找出有关他勤奋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相机出示: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追问:从他的这些表现中,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谁知道?对呀,感悟力真不错!童第周起早贪黑的学习,每天如此,这同样是——(点课题“勤奋”)
(3)男生读一读。女生读一读。
5、对比出理。
(1)把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人做个比较,看看他们不同的地方是什么?相同之处又是什么?
不同之处是司马光从小很聪明,童第周从小学习成绩很差。
相同之处是他们最后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们都很勤奋。
(2)假如让你们给两位名人各送上一句合适的名言,你觉得送什么好?
(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送给童第周: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6、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作者通过一古一今两个人的典型事例再一次证明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成功者的成功无一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
五、学习写法,明确方向。
1、作者怎么不举例我们班呢?或者举例我们学校的老师啊。
(别人不知道呀)
是啊,这里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2、同学们,你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自己勤奋学习了吗?你是怎样勤奋的?如果你没有勤奋,你打算今后如何勤奋学习?
回延安语文教案 篇2
题目:《回延安》
课型:现代诗歌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比兴、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难点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赏读入境
1、导入:
2、了解信天游并搜集信天游
3、了解延安革命历史、陕北特色文化
4、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5、读准下列倾斜字的读音并理解划线词语的意思。
白羊肚手巾糜子脑畔上鸡毛信赤卫军
二、悟读品味
1、作者把延安比作什么?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诗人为何这样作比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的经历思考。
2、诗歌五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每部分内容分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诗中哪些诗句能使人感受到作者的这些情感?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传达出这浓烈的情感呢?
4、这首诗在体现民族和地方风味上别具一格,本诗哪些地方体现了陕北特色?
5、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能总结一下信天游的特点吗?
三、研读展示
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四、精读积累
背诵本诗
五、美读运用
模仿《回延安》尝试写一两节“信天游”,注意运用比兴手法并力求音韵和谐。写完后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
回延安语文教案 篇3
学生视角:
延安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党中央的所在地,人们都说它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作者为什么要追寻这样一个地方呢?在革命胜利这么多年以后,追寻延安又有什么意义呢?
难点:
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拉近学生的认识距离,有助于深刻理解全诗的思想内容。
教师思考:
本文属略读课文,是一首新体诗,作者以充满深情的笔触,生动而形象地讴歌了延安精神,热情地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强调了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极端重要性。全诗不但节奏感强,韵律和谐,而且结构整齐,感情强烈,适于朗读。教学时,应注意充分利用收集的资料和文中的有关诗句和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满对延安的崇敬和赞美,使学生沉浸在崇高美好的课堂氛围当中,在领会诗歌思想感情的同进,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
重点:
1、了解诗中具体事物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设计特色:
分组选学,合作拼接,诵读感悟。
信息资料:
搜集有关延安的背景资料(文字介绍、图片、音像等)
教学要求:
1、借助资料,了解全诗的内容,领会延安精神产,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自主读书,合作交流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了解背景。
你听说过延安吗:你对它了解多少?
(引导学生把搜集的材料展示出来,丰富知识,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于展。)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出节奏,韵律,在自读基础上,同桌互读,互相评价。
2、通过初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读懂?
三、疏理问题,分组选学。
1、师生共同对初读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及时解决简单的.问题,明确共性的或有价值的问题。
(鼓励质疑是必要的,但不要让学生产生思维的惰性依赖,引导学生在敢于提问题的`基础上,会提问题,是需要逐步培养的。)
2、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相关的诗节,借助手中的资料,进行组内研读。
(减小学习目标,降低学习难度,尊重学生选择,鼓励学生自主,提高学习效率。)
四、汇报交流,拼接共享。
师生共同分享各组的学习收获,教师有意识地点拨评价,进行成果拼接,并结合回答,适当板书。使学生明晰全诗的结构,以便整体感知全诗内容。
五、小结升华,感情朗读。
(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会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六、课堂练习,扩展巩固。
1、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延安精神的理解。
2、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变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回延安语文教案 篇4
教学重点: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修辞方法的表现力。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3、能说出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要求: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组织学生谈自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亲身感受。
2、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3、介绍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二、诵读欣赏,理解意境
1、组织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将诗分成五部分。
2、看课文,听配乐诗朗诵,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及诗的重音部分。
3、指名学生朗读,并组织其他学生评价。
三、质疑精读,赏析诗歌
1、组织学生诗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质疑,其他学生答疑,教师从旁点拨。
2、组织学生查找有关本诗的鉴赏资料,结合课文的批注[感悟品味欣赏],为这首诗的一个章节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3、师生归纳本诗语言特点:着眼于抒情;学习和借鉴陕北信天游的格式;语言的口语化、适当的地方化。
四、课后学习
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回延安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一首陕北民歌入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搂定,白羊肚手巾,糜子黍类,油馍, 气喘
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4)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5)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三、作者作品介绍。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峄县。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这些抒情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的“楼梯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独特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四、赏析课文。
1.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
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2.总体感受诗歌。
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交由学生讨论。)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五、感受全诗中心。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回延安》,并为之配一首合适的乐曲。
2.查找有关信天游的资料,选取一两个优美的信天游歌词,下一节课交流。
回延安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丰衣足食”、“不朽”的含义,并能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体会延安这一革命圣地在中国历的重要地位及其风光的美好,真切地感受延安人民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深厚情谊和延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重点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教师引导
教学用具:
PPT课件、教科书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图片,每幅图片上都配有关键词,大家看了以后,猜猜这是哪里?(播放图片)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就是革命圣地——延安。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杜鹏程走进延安。
二、检查自学
1、教师:首先老师想请同学们汇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出示字词)
毛主席、河畔、率领、铃铛、沟渠、高粱、瓜果蔬菜、喜讯、捻毛线、飞窜、不朽、丰衣足食
指名让学生读。
2、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还有哪些不理解?(学生交流)
注意关注学生对“丰衣足食”、“不朽”的理解和运用。
3、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教师评价或补充。
三、出示自学题目,引导学生自学。
1、文章介绍了哪些内容?
2、结合收集到得资料说说毛主席为什么深受爱戴?
3、作者抓住了哪些人物和景物来描写延安的美好风光?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说出自己的体会。
四、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五、围绕自学题目,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1、文章主要讲了
(1)延安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的环境。
(2)延安人民与领袖之间的亲密关系。
(3)描写延安的美好时光。三方面的内容。
2、毛主席带领人民为民主自由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依靠群众、扎根群众,为人民大众谋幸福……所以深受人民爱戴。
3、作者抓住人物——放羊娃、老年人、姑娘、青年等,景物——大雾、红艳艳的太阳、宝塔山、山坡、谷子、高粱、果树林、延河、窑洞、灯光……来描写延安的美好时光。(按时间顺序来写)
重点词语有:早晨、红艳艳的太阳照射在宝塔山尖上的时候、太阳落山的时候、夜里
4、作者对延安的美好风光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同学们有没有觉得特别优美、特别喜欢的句子?有的话,跟大家交流交流,看谁读出了自己的见解?(学生朗读谈感受)
六、回顾全文,进一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刚才的读与体会都很到位,那么综合课文的3方面内容,你觉得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毛主席的爱戴,对美好生活得向往和歌颂。
七、学完这篇课文,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学生谈收获(可以是写作顺序,可以是对延安的进一步认识,可以是对毛主席的认识,积累的字词等)
回延安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积累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3、了解民歌信天游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4、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5、理解多种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7、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2、理解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1、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2、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
二、作家作品
1、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2、信天游: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也叫“顺天游”,它的特点是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信天游”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三、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四、语言积累
1、听读课文。
2、读读写写:注音和抄写
五、课文内容
1、全诗分成五节,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2)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3)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4)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5)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1)整首诗表达的情感:
(2)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明确:(1)第一节: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
“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
(2)第三节:“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一句中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
(3)第三节:通过场景描写抒发情感:“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写亲人相见的场面,表达了诗人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习册。2、分析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回延安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一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的朗诵。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能力目标:
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当是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感情的层次与变化。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5—10分钟)
1、【导入】(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是一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歌曲。那么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提到陕北,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革命圣地——延安。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收集,说说你说了解到的延安。看来大家对延安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感受诗人贺敬之对延安有着什么样的深刻情谊?
(多媒体展示)《回延安》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预习,说说作者、背景
2、学生质疑,教师整合学生所提问题。
通过预习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从体裁角度)学生质疑预设: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怎样读这首诗?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感情?
二、自学展示,解疑合探(10—15分钟)
(一)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走进文本,读中悟情
学生自读,汇报学习成果: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抽学生读,并以第一小节为例,让学生谈谈为什么这样读?
提示方法:理解诗意,读出语气、语速、重音、节奏。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初步体会信天游的曲词特点,简单谈听后感受。)
介绍课前收集的背景资料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要求提出质疑、学生读课文自学,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
学生动手标注诗的节奏、重音展示学习成果。由于这是一首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因此应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
导入,对信游游的形式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对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课文
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初步感知诗的内容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对比自己所做的批注,矫正思维偏差
2、听视频范读。以领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真挚而热烈的感情。
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就是朗读。请大家听范读,注意诗中感情、节奏和重音的处理。
(1)四人小组合作,朗读训练(读、听、评);
朗读要求:要用忧郁深沉的感情,注意把握好节奏和重音。
(2)抽读、点评;
(3)全班齐读、体会;
(二)研读、赏析诗歌
(1)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回延安——忆延安——说延安——看延安——祝延安。(课件展示)那么,这些内容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学生回答,并深情朗读相关诗句
(3)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
小结: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的东西寄托了思乡之情。最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对祖国的思念。
(4)(2)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
采用多种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
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对表现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感情都有很好效果。
三、局部细品,质疑再探(5—10分钟)
1、生质疑,师补充:词中的“母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指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情?
2、诗中哪些语句体现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四、归纳小结,学用延展(8—10分钟)
回延安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中所说的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能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呢?你们为什么喜欢古诗?你觉得诗歌有什么特点?
生:
师:诗歌语言凝练,表达诗人强烈的`'感情,具有感染力,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板书课题: 延安,我把你追寻)
二.检查预习
师: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生:
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三.自学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看看你有什么体会?又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读诗,回答交流。
师:还有什么问题?提出。
生:提问题。
师: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生:交流。
四.朗诵感悟
师: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这首诗的朗诵,想想你们为什么那么设计,练习后,上台表演。
生:讨论朗诵设计。
朗诵,评价。
五.总结
师: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
希望我们都继承延安的革命精神,努力奋斗,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回延安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周末到了,当你踏上你离别多时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作用)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教学过程
听录音朗读
要求,注意听,把还有不懂读的字圈点出来,与同桌合作讨论,或查字典,或问老师。
预设字词
读准下列粗体字的读音。
心窝搂定白羊肚手巾羊羔羔
糜子油馍气喘一盏
一读诗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
(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喜悦
(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赞颂
(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热爱
再读诗
有感情地朗读
1、圈出你认为用的好的字词、句子并和大家讨论与分享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主合作,教师引导)
根据“从(字词、句),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教师举例如题目中的`“回”,“回”意味着重先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拉近(突出/写出)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关系。
又如:开头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又如第一部分: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
2、诗中运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小组合作分析其中的表达效果。
根据从诗句中的可知,采用(修辞手法),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教师举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①比兴如:第二部分中运用比兴方法、排比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预设引导②排比以上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预设引导③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写出了延安变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给延安人民的财富。
知识点学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四、拓展探究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延安人民的什么特点?
(热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2、在那个年月,为了革命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在老一辈的革命者们的精神教育和影响下,延安人民经过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断的好起来,那么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五、小结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朗读这首诗结束教学
六、作业
1、课后背诵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回延安语文教案 篇11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过程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夸张手法的运用;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小结
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2.熟读《再别康桥》
板书设计回延安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写作特点:1.“信天游”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3.夸张手法的运用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