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生长教案 篇1
大班科学活动:
植物的生长
执教:
王成虎
指导:
燕青
活动目标:
1、对植物生长过程感兴趣。
2、能用语言描述根、茎、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植物良好生长所需的条件及根、茎、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活动重点:
了解植物的根、茎、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活动难点:
能用语言描述根、茎、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活动准备:
植物生长挂图、视频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请幼儿分享自己经历过的或了解的关于种植植物的经验。教师:谁都见过或种植过花草树木?你是怎样帮助它生长的?你种植的植物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基本部分
(一)、组织幼儿讨论植物良好生长都需要些什么条件?
(二)、结合简单图示引导幼儿了解并讲述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
(三)、结合植物生长挂图,引导幼儿了解植物的根、茎、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教师:大树的身体有哪几部分?每部分都有什么特点及特别的作用?
(四)、组织幼儿进行语言讲述小活动:“你说,我说,大家说,听听谁最棒”(如:我是一棵大树,我的根,可以…….。)
三、结束部分
幼儿相互讲述植物生长小知识。
教学反思:
植物虽然就在幼儿生活的周围,幼儿对植物的了解其实比较少,比较浅。通过本次活动,主要是想把幼儿零散的知识和经验连接起来,形成对植物更深刻的认识。幼儿对所学知识很感兴趣,通过图片和视频有了了解,接下来在科学区会投放一些相关材料,比如新鲜树叶,让幼儿了解树叶会“呼吸”等。
植物的生长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和动手活动,使幼儿感知土壤里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和与植物的关系。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及动手操作能力。
2、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3、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三盆土(粘土、壤土、砂土)、挖土的铲子、卫生纸、可以种植的菜秧、一小盆水、三只盘子、四个纸杯(其中三个杯子杯底扎些小孔,一个杯子装水)、一只量杯。
活动过程:
幼儿提前两天到种植园,拔出几棵青菜和小草。看一看,植物能不能离开土?观察前几天拔出的青菜和小草。
(1)青菜和小草都干枯了。
(2)因为它们的根离开了泥土,离开土壤就会干枯。
探究的问题:土壤中有什么?
一、用小铲子挖泥土。
(1)土壤里有树根,还有烂了的树叶。
(2)土壤里有死虫子。
(3)土壤里有蚯蚓、蚂蚁。
二、轻轻捏捏卫生纸包的泥土。
(1)纸湿了。
(2)泥土里有水分。
三、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
(1)有气泡。
(2)泥土中有空气。
四、说一说,植物为什么会在土壤里生长?
(1)植物在土壤里生长,是因为土壤里有肥料。
(2)因为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气。
五、比一比,三种土壤(粘土、砂土、壤土)有什么不同?
将三杯土放在三只盘子上,用量杯分别向三杯泥土中浇同样多的水。
(1)砂土里的水很快流到下面的盘子里去了。
(2)壤土里的水只流了一点,其他都被土壤吸收了。
(3)粘土里的水都在杯口,渗不下去,下面的盘子里没有水。
想一想,植物种在哪一种土壤中,根吸收到的水分和养分最充足?
种一种,哪种土壤最适合植物安家?
幼儿将青菜秧种在三种土壤中,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记录青菜的生长情况。
记录青菜在三种土壤中的生长情况。
植物的生长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各种植物的种子是不同的,并能区分。
2、让幼儿了解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
3、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习惯和体会成功的喜悦,激起下一次探索的欲望。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各种植物的种子是不同的,并能区分。
2、难点:了解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习惯。
活动准备:
1、事先搜集有关植物生长的资料和图片。
2、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若干。
3、花盆、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说说植物是怎么来的?请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2、幼儿讨论:植物为什么会长大?怎样才会长大?
3、幼儿观看视频:植物无根和有根实验。请幼儿看看实验中哪种植物没有死,了解根的作用。
4、孩子的发现:植物是种子种出来的。不同植物的种子长得不一样:黄豆的种子是圆圆的、黄色的;红豆的种子是圆圆的、红色的;芝麻的种子是黑黑的、小小的、像小花瓣;绿豆的种子是椭圆形、绿色的;
5、小结: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泥沙、空气、阳光、种子。
6、用各种各样的种子拼出漂亮的图案。
植物的生长教案 篇4
一、目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二、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步骤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弯向窗外生长。
2.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光源生长。这样,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3.植株的弯曲生长发生在幼嫩部位。
教师讲述:以上都与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有密切的联系,而不同种的生物调节方式不同,植物是通过激素调节,动物则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作
教师:“生长素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生长素的?”
〖板书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师:给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1880年,达尔文研究了光照对金丝雀?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实验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
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实验三: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实验四: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生长。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分别遮盖胚芽鞘顶端和它下面一段,是采用排除法,观察某一部分不受单侧光刺激时,胚芽鞘的反应,从而确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顶端下面的一段,感受光刺激的是顶端。这说明,是胚芽鞘顶端接受单侧光照射后,产生某种刺激传递到下面,引起下面一段弯曲生长。
(让学生分别回答。最后总结:达尔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鼓励学生从科学家的用词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要有事实求是的态度。))
教师:“学生们继续思考胚芽鞘尖端真的会产生某种物质吗?这种物质怎么会影响下面部分的生长呢?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
教师:“现在能说明达尔文的推想是正确的吗?”
学生分析,并说明理由。有的学生说是正确的;有的说是不能说明,因为不能排除琼脂块的影响。
教师总结:不能。因为没有排除琼脂本身对去尖胚芽鞘的影响。
(介绍实验的设计原则:)
1、单一的变量
2、要有对照组
〖旁栏思考题2、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2.提示:因为该刺激(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分布(浓度)存在差异,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
3.提示:没有。他是在对实验结果进行严密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这个推断的。要得出这样的结论,既需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还需要一定的想像力。
〖讲述由此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能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学生阅读教材,得出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鉴定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后来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其他植物激素包括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
〖板书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师生共同回顾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设计实验 提出假说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指出:这是真理发现的模式之一)
〖板书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产生部位: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运输方向:从植物形态的上端向下运输,不能反向。
分布情况:生长旺盛部位。
〖技能训练生阅读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不严密,没有考虑将胚芽鞘倒过来放置时的情况。
2.提示:结论2不严谨。没有实验证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3.提示:应该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以研究生长素能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植物的生长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记录描述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及其变化。
2、能利用多种方式(包括文字、图画、照片、实物等)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及变化。
3、能归纳出使植物生长得更好的因素。
4、能设计对校园进行绿化的规划图。
重点:指导学生整理自己对植物生长与变化的观察记录,训练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难点:指导学生整理自己对植物生长与变化的观察记录,训练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植物生长的各个时期的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随着我们种的植物一天天地长大,我们的观察和记录做得怎么样了?有哪些发现和收获?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二)学习新课:
1、描述植物的一生。
(1)我们种的植物在从种子到果实的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主要时期,从自己的记录中找一找?
(2)学生搜集整理资料。
(3)分小组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汇报。
(4)教师展示一下自己的观察记录,以便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阶段?
2、怎样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1)师:在种植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或是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交流。
(3)整理发现,并检验发现是对还是错。
(4)师:通过这次终止植物的过程,同学们都经历了劳动的辛苦。现在谁来谈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怎样理解?
(5)教师小结。
3、绿化校园,美化生活。
师:让我们利用有关种植的知识和技能,亲自动手,种更多的树来绿化我们的校园,种更多的花来美化我们的环境。
(三)拓展:
阅读科学在线,了解新的科技信息。
板书设计:
12植物的生长
按时浇水、防虫、除草
植物的生长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进行实验预测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引导学生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
3.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教习重点:
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
学生对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相关资料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学准备:
1.植物与土壤的图片和资料。
2.三株生长情况大致相同的同一中植物,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通过七、八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土壤里有什么?
生:土壤里有空气、水、盐类、腐殖质、砂和粘土。(师相机板书)
师:通过研究土壤的不同特点,我们根据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几类,分别是什么?
生:人们根据土壤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黏质土、砂质土和壤土。(师相机板书)
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板书课题:土壤与植物)
二、提出问题
活动一: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师:同学们,土壤对植物的生长起了哪些作用呢?小组交流你们课前查找的资料,并总结发言。
学生小组自由交流自己所查阅的资料和自己在生活中的有关生活经验,并整理资料信息。
师: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这么多的作用啊。大家知道吗?现在人们研究出了一种无土载培的新技术呢。
教师出示资料卡,提供给学生最前沿的科技方面的信息即无土栽培。
师:看了这些资料,说说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发言。
三、猜想假设并制订方案
活动二: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我们怎样研究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小组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无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选择自己可以验证的方案,预测实验结果,以备与实际实验结果相对照,长时间观察。
全班交流。
3.师:从你们的这些方法中,小组自由选取可以验证的方案,讨论预测会有怎样的实验结果,并填写在课本上。
学生自由交流。
4.师小结:这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要坚持不懈。
四、展示交流:
教师展示教材中的诗歌,谈话:土壤和植物真的就像妈妈和孩子一样密不可分,彼此依存和影响。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赞美土壤吧。
学生可以编写诗歌、绘画、剪贴等等均可。
师:让我们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吧。
五、拓展创新
师:同学们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师: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土壤,想不想自己动手变垃圾为绿肥?(展示绿肥的制造方法、步骤)
师:我们对于“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实验结果还只是预测,同学们,让我们来做土壤研究员,成立科研小组课余时间继续观察、记录,一个月后我们来交流结果,比比哪个小组的研究最细致深入。让事实来验证我们的预测好吗?
植物的生长教案 篇7
活动(一)、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
1、本课从花生生长在不同土壤中产量不同这一现象引入,启发学生思考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观察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上三种土壤的图片,训练学生观察土壤的方法。在学生了解了观察土壤的基本方法后,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事先准备好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进行观察(假如城市学校的教师不好找到这三种土壤,也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或展示一些不同类型的土壤的图片等形式组织学生观察)。观察时需要提醒学生:不仅要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还要仔细观察土壤的颜色、黏度等,可以利用眼、鼻、手及小筛子进行看、闻、摸、筛等,并提醒学生做好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不要把土倒掉,下一个活动继续使用。提醒学生注意卫生,一定要让学生洗干净手。
3.交流自己的发现,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自己组观察的结果。教师要注意汇总学生的发现,可能每个小组的发现会略有不同,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在交流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听取其他小组的观察结果,并与自己小组的结果进行对比,试着找出观察结果差异的原因。
4.可以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然后根据三种土壤的特点,给这三种土壤起名字,这也是训练学生想像力的机会,在学生对这三种土壤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之后,组织学生来看一看科学家们是怎样给这三种土壤命名的。组织学生参与给土壤命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活动(二):渗水比赛
活动目标
1.能根据三种土壤的差别对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进行假设。
2.能按照教材要求较准确地排列出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的大小。
3.能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实施建议
1.首先提出问题,并交代活动的任务,即三种土壤都有一定的渗水能力,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土壤渗水能力的大小。
2.要求学生猜想哪一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并把自己的猜想填在教材给出的横线上。这里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猜想的训练,科学猜想不是盲目地猜想,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根据、有分析的猜想。在活动1的基础上,分析三种土壤有什么特性,有什么差别,这种差别会怎样影响它的渗水能力,经过分析之后再把自己的结论写在横线上。
3.按照教材给出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这个阶段是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阶段,由于这种多项的对比实验学生接触的还比较少,教材给出了详细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并明确指出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同样’’这个词在教材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中共出现了四次,从教材的图示中也可以看出,除了土壤不同之外,其他的实验材料都是相同的。小鼠标的提示“为什么在三个瓶中装同样多的土,并同时倒人同样多的水?”,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对比实验,如何控制实验条件。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科学地控制实验变量,进行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4.在实验过程中,小鼠标提示学生把三个装有不同土壤的瓶子中流出的水量记录在教材给出的图表里,这既是对学生记录能力的训练,又给学生制作类似的记录图表提供了一个范例。学生可以按照教材上提供的表格进行记录,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记录表格进行填写。
5.根据记录的结果让学生分析三种不同土壤的渗水能力,然后反过来推测保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正反两个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正常情况下渗水能力强的土壤保水能力会弱,所以教材中的空线顺序应该是渗水能力由高到低的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保水能力由高到低的是:黏质土、壤土、沙质土。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实验条件控制或操作出现问题,有可能会出现反常情况,教师要提醒学生科学的结论是需要反复证明的,不能仅凭一次实验的结果就做出最终的结论,要引导学生做多次实验,汇总全班各个小组的结果,最后得出结论。需要注意的是,本活动结束后,提醒学生不要将三种土壤倒掉,以备活动3使用。
评价建议
活动结束后,用下表进行自我评价。
活动(三):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活动目标
1.能有根据地判断出豆苗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情况。
2.能设计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方案并实施。
3.能坚持长期进行实验、观察及实事求是地记录。
4.能对豆苗在三种土壤中生长的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实施建议
这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参加此活动,学生会亲自感受到不同土壤对植物的作用。宜分组进行,长期观察,至少要坚持两周进行记录。本课在课上只是种下豆苗,记录和观察活动留到课下学生继续做。
在了解了土壤的分类以及不同类别的土壤的渗水和保水能力之后,接下来开始研究三种土壤对同一植物的生长情况有什么影响,发现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引导学生首先根据前两个活动的经验进行推测,豆苗在哪一种土壤里长得好,注意提示学生要有依据地推测,并把推测的结果和理由填在教材给出的横线上。
2.按照教材的提示从第一节课培育的豆苗中找出6株生长情况基本一致的,分别在等量的三种不同土壤里各种两株,教材提示了一些注意事项,一定要让学生注意阅读,按照提示的做法进行规范操作。小鼠标的提示“也可以选用其他植物的幼苗进行实验”,是在提示学生可以选择当地容易找到的其他植物代替豆苗,体现了选材上的多样性,教师一定不要限制学生的选择,但要注意提醒学生实验条件的控制,如果选择别的植物代替豆苗,那么必须选择长势差不多的植株,每种土壤里种的植株要相同,浇水量相同,也就是说除了土壤不同,其他条件尽量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公平和准确,得出的结论才具说服力。
3.可以在课上种下植物,在课下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可以参照教材中给出的记录表。教材给出的表也只是一个范例,注意要提示学生可以选择他们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记录,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拍照,那么他们就可以选择用拍照的形式记录下小苗在不同时期内的生长情况。当然,学生可以用文字、图画等多种形式记录下小苗的生长情况。但无论用什么形式记录,都应当坚持下来,教师在乎时也要时常地关注一下学生的记录情况。
4.讨论。两周以后,教师要再拿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和他们的结论,并讨论教材第7页最下面的问题:解释豆苗或你选择的其他植物在三种土壤中的生长情况,由于关于植物的生长所需的条件这方面的知识教材在后面的课中还会涉及到,所以这里不一定要求学生回答得很全面、很到位,只要他们认真地观察了、分析了、思考了,他们的结论即使是非常幼稚的,也要给予肯定和及时的鼓励。可能有的学生提出豆苗的生长情况不仅与土壤的渗水性有关,还与肥力、透气性等因素有关。
植物的生长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
【教学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课前准备】
配套实验材料、烧杯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拓展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二、指导学生探究认识不同的土壤。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三种土壤的照片。
2.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
3.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4.归纳小结。
三、指导学生进行渗水比赛。
1.提出问题,交代活动的任务。
2.让学生猜想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
3.让学生把自己的猜想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4.让学生按照课文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6.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小结。
四、指导学生探究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经验进行推测,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2.让学生把推测的结果和理由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3.学生按照课文的提示进行实验。
五、指导学生调查适合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1.提出调查的要求。
2.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