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的摇篮语文教案

2023-11-07

祖先的摇篮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按要求预习课文,边读边思。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摇篮、苍苍茫茫、文明、博物馆、神圣”等词语的意思。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查找资料等方法,试着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按要求预习课文,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先预习课文,明确预习要求:

  (1)有感情地把诗歌朗读几遍;

  (2)自学生字新词,思考:摇篮是什么意思?“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

  (3)提出疑难问题。

  (4)根据需要和可能搜集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课文。

  3、揭示课题:祖先的摇篮。

  板书课题:6祖先的摇篮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2)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你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学习这些字词的?

  抽读

  (3)提出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师:你在预习课文时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复习预习方法。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预习的方法。

  齐读。

  3、研读诗歌的第一章节。

  (1)出示图片内容:

  屏幕上显现出森林里广阔深邃、浓烈粗犷的多姿多彩画面。

  教师朗诵《祖先的摇篮》。

  (2)谈话引导:

  “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

  生: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板书:原始森林

  画面显示“原始森林的苍苍茫茫”。

  师:说说这些图片给你什么感受?

  生:面积大、一望无边,那浓郁的树阴,碧绿碧绿、清凉清凉。

  师:看,这“摇篮”多么大呀!(师作解释:“摇篮”是供婴儿睡的家具,形状略像篮子,多用藤或竹制成,可以左右摇动,使婴儿容易入睡。引申意: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的发源地。)你们想去看一看吗?想去亲近一下这个“摇篮”吗?

  4、过渡:下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苍茫的大森林,去寻找那美好而遥远的回忆吧!

  三、复习巩固

  1、“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第一章节。

  3、背诵第一章节。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摇篮浓绿赛跑遥远苍苍茫茫、地久天长污染文明神圣博物馆

  3、根据课文内容写句子。

  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起点),是(神圣的天然博物馆)。

祖先的摇篮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祖先的摇篮、遥远、苍苍茫茫、天长地久、污染、文明的起点、天然博物馆”等词语的含义。

  2、按要求预习课文,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和查找资料等方法、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情趣。

  3、正确搭配词语;能照样子学写句子;尝试选择场景或有特色的景物介绍“天然博物馆”

  4、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感情朗读中,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意趣。

  教学难点

  注意这首诗的诗行排列特点,领悟到含蓄隽永的韵味。

  教学媒体

  原始森林的图片

  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自学课文。

  1、正确朗读课文,自学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

  2、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提出疑问,做出标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预习反馈。

  1、板书课题,齐读,说说“祖先的摇篮”在诗中指什么?

  2、媒体出示:“原始森林”画面,理解“苍苍茫茫”的意思。

  3、指名分节朗读诗歌,注意诗句的停顿,随机正音。

  树阴赛跑污染神圣

  4、读了诗歌你了解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二、品读诗句,释疑感悟。

  (一)学习第1节

  1、带着问题轻声朗读:“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样的?

  2、指名朗读、交流。(板书:一望无边)

  (二)学习第2、3节,理解“美好”、“遥远的回忆”

  1、自读,想像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中如何生活?(读后交流)

  2、引读,理解“那回忆,多么美好,又多么遥远……”一句。

  3、讨论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第4节。

  1、自读,思考:为什么说原始森林是“人类文明的起点”、“神圣的天然博物馆”?

  2、讨论交流。(板书:文明的起点天然博物馆)

  3、师生合作读最后一节,加深体会。

  三、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联系全文,思考讨论:怎样才能使原始森林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呢?

  2、交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办法和措施。(板书:天长地久不被污染)

  3、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4、总结

  四、展开想像,学习表达。

  1、指导完成课后第3题。

  2、指导口述“介绍天然博物馆”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题2。

祖先的摇篮语文教案 篇3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一)学习第1小节。(课件)

  课题质疑:原始森林给了你怎样的感觉?请同学们朗读第1小节。

  1、全班读第1小节,说说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样子的。

  2、抓住“多大、一望无边、遮住”,体会摇篮的大。

  3、指导朗读,从中体会摇篮的大。

  (二)小组合作学习第2、3小节。(课件)

  1、婴儿在摇篮中生活、成长,那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这个摇篮中又是如何生活的呢?小组讨论讨论,把表示动作的词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汇报。

  表示动作的词有:摘、掏、看、逗、采、捉、逮。

  3、男女生分读。

  4、指导朗读。

  师:想象一下,你如果像祖先一样在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里掏鹊蛋、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会有怎样的感觉?

  (1)练读第2、3小节。

  (2)配上欢快的音乐,齐读第2、3小节。

  (3)填空背诵。(课件)

  (三)学习课文第4小节。(课件)

  1、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照样子,说一说。

  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那(x),是( x )的摇篮。

  那(x),是( x )的摇篮。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二、拓展延伸,激发想象力。

  1、学完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象,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板书设计】

  3、祖先的摇篮

  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教学反思

  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做得尤为好:

  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朗读训练。教学时,我将教学重心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由于诗歌语言简洁且凝练,反复朗读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在朗读训练中,采用音乐、画面等多种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

  2、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祖先们在美丽的森林里美好生活的场景,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拓展延伸】

  吴珹,上海崇明人,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曾任河北省文化厅研究室副主任、副厅长。河北省歌词研究会首届会长,河北省老年文艺协会第二届主席。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作品有儿童散文诗集《美丽的童心》《蒲公英》《荷叶上的露珠》和游记《亚澳美欧见闻》等。

  【教学随笔】

祖先的摇篮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按要求预习课文。掌握预习方法。

  2、自学生字新词。积累相应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教学难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大意是什么;

  (4)提出疑难问题;

  (5)根据需要和可能搜集有关资料;

  (6)尝试背诵课文。

  二、导入。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第8课《祖先的摇篮》。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

  (1)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2)检查字词。你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学习这些字词的?

  (3)提出问题。你在预习课文中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复习预习方法。

  同学们很好地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预习的方法。

  (课件显示)齐读。

  预习课文的方法

  a)读通课文。

  b)自学字词。

  c)理解内容。

  d)质疑问难。

  e)搜集资料。

  三、学习课文。

  1、解题。问:“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

  看,这就是“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

  这是多大的摇篮呀,一望无边,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神奇的森林,齐声朗读《祖先的摇篮》。

  2、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讨论。

  (1)指名回答。问:“祖先的摇篮”有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2)小组讨论。问:“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

  4、交流。

  预习课文时,同学们搜集了许多人类保护环境、反对破坏生态的资料。大家来交流一下。

  5、小结。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负起责任来,保护我们祖先的摇篮,让大自然永远美丽。

  四、课堂练习。

  1、词语连线。

  注意题目要求:可以多种答案。先在书上试着划一划,然后说一说。

  2、背诵课文。

祖先的摇篮语文教案 篇5

  《祖先的摇篮》课文原文

  爷爷说:

  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

  那浓绿的树荫一望无边,遮住了蓝天。

  我想——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

  可曾在那片草地上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

  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

  也曾在这里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吗?

  风儿吹动树叶“沙沙,沙沙!”

  那回忆多么美好,又那么遥远。

  啊!

  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

  《祖先的摇篮》内容介绍及作者简介

  内容介绍

  《祖先的摇篮》是“课文作家作品系列”中的一本,收录了吴珹老师的适合二年级孩子阅读的经典作品。为小学生量身打造,全文注音,配有多幅彩色插图,帮助孩子顺利实现自主阅读。最后的作家面对面版块是作者对自己的创作经历及被选入课文的《祖先的摇篮》这篇文章的写作介绍,帮助老师及学生了解课文背后的故事及更深层的含义。这个版块对学生甚至对老师都是有很大帮助,有助于孩子和老师们更深入地了解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简介

  吴珹,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崇明区人,毕业于复旦大学。著有《吴珹儿童文学选》《美丽的童心》《红尘思絮》《亚澳美欧见闻》等。儿童散文诗集《美丽的童心》曾获“中国新时期(1979-1988)优秀少儿文艺读物”一等奖,《豆花庄的小家伙们》被列入“世界华文少儿文学系列”,在马来西亚出版。《祖先的摇篮》入选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

  《祖先的摇篮》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六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入新课:

  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

  二、自学建议、合作学习: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讨论人类的起源,你知道些什么?

  三、汇报自学情况:

  1.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2.你画出了哪些生字并组词。

  3.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4.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5.质疑:

  四、理解课文。

  1.读课文回答人类的起源你知道哪些?

  第二课时

  一、激情引入:

  我们人类的祖先当时在怎样在原始森林生活的?

  二、理解课文

  1.自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比如:学生说喜欢第一句:“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哪!”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

  4.配乐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画画想想,拓展想像力。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来画一画,写一写。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四、指导背诵,指导学生采用想像画面的方法去背诵。边背边想森林的样子,想像祖先的活动,做着动作,辅助背诵。

  五、指导写字。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

  《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深情地回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我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

  一、识字教学方法多样,扎实有效。

  1、字理识字

  板书课题时,先写了生字“祖”,让孩子说出带有示字旁的一组字:“神、祀、祝、福”,然后出示图片,揭示偏旁示字旁的字源,让孩子知道“示”最早的意思是祭祀用的神台,示字旁的字与祭祀有关。字理识字,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了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2、溯源识字

  猜一猜古文字“逮”,其中一部分是一只手一把把动物的大尾巴给抓住了,另一部分像是一个人在跑,又跑又抓,这就是“逮”。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语境,追根溯源讲解汉字的字义,有效预防错别字,让学生充分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轻松掌握识字能力。同时,汉字溯源法还能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3、动作演示识字

  “逮、掏、逗”等动词是在学习动宾式词组时识字的,动作演示,表演了逮蝈蝈,活灵活现地再现原始又跑又抓在逮蝈蝈的情景。教师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掏鹊蛋”,还联系生活说说还可以掏什么?最后引导孩子把“掏”和“拿”进行比较,让孩子知道到把手伸进去再拿出来就是掏,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4、图文结合识字

  认识“蔷薇”二字时,通过看图把生字与图上画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孩子关注草字头,认识到蔷薇是一种植物。

  二、找准训练点,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怎么通过课文阅读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呢?还是要聚焦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挖掘值得关注的词句段落,确定具体的语言训练点——动宾式短语。这首诗中藏着结构相同的词:摘野果、掏鹊蛋,老师还引导孩子把其他动宾结构短语也用三个字概括了,如,追野兔、采蘑菇、逗松鼠、采蔷薇、捉蜻蜓、逮蝈蝈,然后引导发现这些词组的特点,孩子们发现前面是动作,后面是动作指向的对象(事物)。再进行拓展训练,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词语吗?积累动宾式的短语。这样找准了语言的训练点,引导学生感悟言语表达的规律,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能不断得到提升。

  三、分层指导,重视朗读训练

  根据文本特点,李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

  1、美读词语。一是通过图片再现原始森林的美好景象,帮助学生读好“浓绿的树荫、一望无边和苍苍茫茫”这三个词语,二是读好动宾式词语的不同节奏,读得很有趣味。

  2、读好了诗歌中带有叹词“啊”的句子,两个“啊”,放在了句子不同的位置,也就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每次词语、句子的朗读,李老师都对孩子进行了评价,并对下一位同学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运用课件里的'精美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朗读,孩子的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这样从美读词语,品读句子,再回归到入情入境的课文朗读,李老师进行了有梯度的分层训练,最终落实了有感情的朗读这一目标。

  四、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有待提高

  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祖先们在美丽的森林里美好生活的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这也是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在这节课中,教师有确定这一重点,但不是很好地突破重点,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还有待提高。

  总之,老师根据文本特点,设计多种方法识字学词。通过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分层次的梯度朗读训练,初步感受诗意,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祖先的摇篮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类生活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树立保护祖先的摇篮的意识。

  三、课前准备:有关原始森林的图片,字词卡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一 激情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摇篮吗? 摇篮是干什么用的?你的摇篮又在哪 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

  二 点题教学

  1 通读课文,回答“我们祖先的摇篮是哪里?”(原始森林)

  原始森林?原始森林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吗?谁来说说

  出示图片

  荫掩蔽日的大树,遍地的奇花异草,清洌的甘泉,林木苍郁两岸绿色峰丛高耸,其间崩塌巨石累累,石上布满藤萝树木。谷地忽宽忽窄,两岸锥峰时高时低森林覆盖疏密不定,地下河明暗流交替出现,时而流水清澈,时而乱石峥嵘,构成了幽深静谧神秘肃穆的原始森林景观。蜿蜒曲折莽莽苍苍,林中古树、吊藤、飞禽、走兽,天然原始,阴森恐怖。

  2 带着对神秘大森林的好奇,读一读文章第一小节

  说一说,大森林有什么特点

  学生试试动手画一画这美丽而神秘的摇篮

  三 识字教学

  1 指导学生朗读中注意“始、曾、掏、吗、逮、蝈”等生字

  2 认读含有生字的句子,进而认识生字

  3 出示文中生字,学生反复读一读

  4 给生字组词,教学书写

  注意:始是女字旁,引导学生复习识记女子旁的字,如:姐、妈、好、奶等

  意、思、想都是心字底,指导学生写的时候把心字写扁一点,另外复习心字底的字

  曾不易写好,教师可以示范着写

  远和忆可以分类指导

  5 完成习字册

  四 知识拓展

  教师读一读,关于人类进化的文章,给学生以知识的拓展